徐金慧
(苏州市立医院,江苏 苏州 215000)
在临床治疗过程中,碳青酶烯类是非常常见的抗菌药物,这也是目前抗菌性较强的非典型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其具备了较强的稳定性特点,不管是在结构,还是在类型方面和青霉素抗菌药物极其接近,所以此药物抗菌活性较强。最近几年我国的医疗技术越来越先进,碳青酶烯类抗菌药物的应用日益广泛,但是由于不同的细菌其耐药性也就不一样,为此,在临床治疗中对于此问题也比较重视。在医学界针对于碳青酶烯类抗菌药物的用药安全性也进行了明确的规定。而本次研究主要针对碳青酶烯类抗菌药物应用情况和合理性进行了探讨,具体内容如下所示。
选取2019年7月至2020年7月所收治的350例碳青酶烯类抗菌药物使用患者作为研究的对象,其中有190例男患者,160例女患者,年龄在20-7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7.22±5.71)岁。
1.评估标准
以《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以及相关的治疗指南、碳青酶烯类抗菌药物使用说明书为依据,评估碳青酶烯类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情况以及合理性。
2.评价指标
用药总量/限定日剂量(DDD)=药物使用频度,如果药物使用的频度越来越大则表明临床治疗中此药具有较高的使用倾向性,并且使用的范围也就越广。
药物利用指数(DUI)=用药总量/(用药天数×DDD),如果此指数大于1.0,那么表明实际的日剂量要比DDD大,也反映了存在用药的不合理倾向;相反的,则表明实际用药量在DDD合理的范围内。
评估病原学指标:抗菌类药物的比例主要是通过标本的送检率、药物敏感试验的结果来进行选择的。
抗菌药物在使用过程中是否合理则主要是通过评估用法/用量、选择药物、疗程使用、药物联合这几个方面。
针对患者住院号、年龄、性别、诊断情况、使用抗菌药物情况、感染类型、病原学检查、药物敏感试验的结果等相关信息进行收集整理,采用Excel表格制作软件进行分类统计,评估抗菌药物使用是否合理,关于使用中不适宜的问题进行归类。
表1 碳青酶烯类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情况(N=350)
由表1数据可以看出,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使用的倾向性是相对较大的,DUI>1.0,而这也说明了实际使用的日剂量要比国际规定的DDD大很多,这也表明用药存在不合理倾向的可能性较大;而阿培南的使用倾向性要小很多,DUI<1.0。由表2数据可知,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0.5克,8小时一次使用最为频繁,将近一半以上的患者用药的天数都在7天以内,此药治疗有效性较强;在比阿培南临床应用中,0.3克,8小时一次与0.3克,12小时一次,用法几乎差不多,50.46%的患者使用疗程在7至15天左右,有95.41%的患者治愈或者有明显的改善。
表2 碳青酶烯类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分类(N=350)
表3 碳青酶烯类抗菌药物感染及病原学检查情况(N=350)
由表3数据可以看出,在350例患者抽取了样本338例进行送检,送检率为96.57%,其中送检标本包含着血、胆汁等等,在送检的病例中,检查出阳性的例数有291例。以下针对主要的感染类型及占比进行了分析,具体见下表所示。
表4 碳青酶烯类抗菌药物使用后的主要感染情况(N=350)
由表4针对于主要感染情况的分析,其中胆道系统以及腹腔感染病例数最多,分别是177(50.57%)、103(29.43%),而且严重感染例数也集中在这两种类型方面;其次是混合感染25例(7.14%),随后依次是肝脓肿15例(4.29%),肺部感染12例(3.43%),尿路感染7例(2%)。
表5 碳青酶烯类抗菌药物使用合理性评估(N=350)
由表5针对于350列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用药合理性的评估数据来看,其中不合理的用药病历共计60份,占比为16.57%,其中用法、用量不合理占比为6%,药物选择不适宜占比为6.29%,2.57%联用不适宜,1.71%疗程不当。
在此次碳青酶烯类抗菌药物应用情况和合理性研究中,导致药物用法、用量不合理的因素,主要是由于对肾功能不全患者治疗时没有对其年龄、体质等情况进行充分考虑,进而使剂量不合理。为此对于那些肾功能不全或者是年龄较大患者要及时将药剂量、用药时间间隔进行合理调整,给药时要慎重。由于碳青酶烯类抗菌药物主要是通过肾脏进行排泄的,如果患者存在肾功能障碍极易使药物堆积在体内,无法及时清除掉,反而会使患者产生用药后不良反应。
在对药物选择不适宜研究中,共计22例(6.29%),主要是由于对于一些轻度感染患者直接采用了特殊抗菌类药物,用药起点较高,极易产生较强耐药性。并且在此环节,部分选用药物出现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不相符现象,这就需要诊断时将细菌感染源尽快查出,以此为依据对抗菌类药物使用进行及时调整。
针对于药物联合使用不适宜问题,主要包含在使用比阿培南时又使用了另外的抗生素,由于相同药效的抗菌药作用接近,造成抗菌谱重复,极易使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及耐药性。
疗程不当主要是由于患者使用了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一周以后,症状有所缓解,并且控制住了感染,但是仍然在继续使用,治疗的总疗程超出了30天,一般情况下亚胺培南使用疗程应该在21至28天,如果长时间用药会产生耐药性。
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DUI为1.05,这也正体现了在使用方面不够合理。其中2.06%的患者每天的用药剂量都超出了1.5克,高于了规定使用的剂量。有的时候虽然患者对碳青酶烯类抗菌药物具有一定的耐药性,但也能够将其作为联合用药中的其中一种,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可以增加剂量,并且采用缓慢输注的方法,例如针对耐碳青酶烯类肠杆菌科细菌的治疗过程中,是可以将多黏菌素、替加环素、氨基糖苷类、碳青酶烯类进行联合使用,可以将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剂量加大,例如1克,8小时一次。另外针对肾功能障碍患者并没有及时的将肌酐清除率进行调查,尿路感染的患者首选的并不是口服的抗菌类药物。而这些都导致了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在使用的过程中超出了DDD。另外研究中碳青酶烯类抗菌药物送检样本数为96.57%,按照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择用药病例数为68.57%。
在对碳青酶烯类抗菌药物使用后的主要感染情况的分析过程中,胆道系统感染所占的比例是最大的,病例数为177(50.57%),严重感染的例数达到了173(49.43%),在关于《急性胆道系统感染的治疗指南》中提到,胆道系统感染主要是由于革兰阴性菌、大肠埃希菌等导致的,并且大多数是肠道内的菌群,由于肠内容物出现了逆行,在进入到了胆道中后进而造成了感染,因为肠道菌群能够产生β-内酰胺酶,为此在治疗胆道系统感染的时候可以采用头孢哌酮、舒巴坦给予治疗,此方法多用于中度感染,而针对于感染较重的患者则可以选择第三、四代头孢,如果效果还是不明显可以调整为碳青酶烯类抗菌药物。通常情况下此药对于肠道菌群耐药性很低,最近几年由于抗菌类药物的滥用关于肠道菌群耐药性的报道日益增多,为此临床治疗中要对碳青酶烯类抗菌药物严格把控。
在此次研究过程中发现碳青酶烯类抗菌药物使用的不合理性主要是以用法与用量以及药物选择方面存在问题,用法与用量使用的起点相对较高。特别是针对于一些年龄较大的老年患者,由于其本身基础疾病就很多,并且肾功能不健全,如果在用法、用量方面起点太高,会导致患者出现不良反应,为此要对于60岁以上老年患者以及肾功能障碍患者给予密切观察,对药物的剂量进行及时的调整。另外需要注意的一点就是抗菌类的药物如果使用的起点较高会使耐药性的发生加剧。
在此次研究过程中,虽然药物联用产生不适宜发生频率较低,但是仍然也是需要给予高度重视的。不但要对相似类型抗菌类药物在联合使用时所产生的耐药性重视,而且还要关注到药物间相互作用下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及结果。例如碳青酶烯类抗菌药物对γ-氨基丁酸与受体结合时具有阻碍作用,使γ-氨基丁酸对于神经的抵制作用进行干预,反而会使患者中枢神经系统出现不良的用药反应,比如思想错乱、幻觉、癫痫等。中枢神经系统问题较为严重,主要包含着病变、肾功能障碍等。而碳青酶烯类抗菌药物会导致抗癫痫药物吸收效果较差,所以在临床治疗中二者是不能联合使用的。在将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进行联合使用时一定要对患者病史进行详细的了解,谨慎用药。
总而言之,通过对碳青酶烯类抗菌药物应用情况和合理性的分析,发现其多用于胆道系统以及腹腔感染,但是由于使用时起点较高,没有充分考虑到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而导致剂量使用、药物选择不合理。为此对于严重感染患者,医生要将微生物标本及时送检,对病原学检测结果跟踪并对用药情况调整;而检验部门要做好检验工作,使诊断准确性确保。除此之外,要加大对于临床药师的培训力度,使其专业水平提高,为专业用药提供保障,并且对患者生命体征进行密切关注,对肾肝功能等指标情况监护,确保抗菌类药物的使用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