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颖/张佳秋 (江西应用科技学院音乐学院)
在我们的自然界、以及人文艺术领域中长时间的进化丰富,形成了包括高度、宽度、深度、时间等多维空间内的有规律或无规律的阶段性变化简称节奏。
节奏可分为广义与狭义。广义的节奏来源于生活,生活中的节奏有的人快有的人慢,常常都有人说北京上海的节奏快,让人喘不过气,广东的节奏慢,舒适又安逸。这种节奏可以说是一种规律,也可以说是时间的安排。生活中不仅仅是这些,还有我们读书(念诗,朗诵等)以及国庆士兵们念口号,走方阵中都包含了节奏,有了节奏才会有规律,才不会乱。而狭义的节奏则是音乐中的节奏,这种节奏用不同长短的音符来表示出来,组合成有规律的,有动感的节奏,不同的节奏型可以谱写出不同的音乐情绪,特别。从这一方面就可以显而易见的看出他的重要性。下面就让我们深入的了解狭义的节奏。
很多学琴的孩子对节奏与节拍没有概念常常分不清,认为节奏就是节拍,节拍就是节奏,其实这种说法不完全错但也不完全对。节奏是受节拍制约的,节拍是固定不变稳定节奏,而节奏则是长短不一,规正在节拍中。又或者可以说是有强弱组织起来的音的长短关系。节奏离不开节拍,节拍亦离不开节奏。如果光有节拍无节奏则单调无趣,节奏离开了节拍则无章法,无法定义他的长短,速度。节拍有强弱规律,这种强弱规律有二拍子的强、弱,三拍子的强、弱、弱,四拍子的强、弱、次强、弱等多种拍子,把长短不一的节奏按照一定的规律放入节拍中,使得每一种不同的节拍出来的效果都不相同。例如我们用相同的节奏型放在2/4与3/4拍中,这种出来的效果是不同的,因为他改变了强弱规律。所以节奏与节拍缺一不可,相互制约又相互合作。
由于节奏不像节拍是固定的拍子,它由各种节奏型组合在一起。所以在学琴期间,我们要认识不同的节奏,学习他在节拍中的长短。节奏常见的有全音符、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十六分音符、三十二分音符、以及各种附点音符等等。首先我们要知道每一个节奏型在节拍中占多少时值,数值越大则占的时值越短。我们通常教学生以四分音符为一拍的方式去打拍子,也就是说当出现两个平八时,我们是拍一次手两个动作,即关开。关是前半拍,开是后半拍。这是最简单的一种节奏型,适用于最初级的学生学习。到后期会出现平十六,前八后十六,前十六后八,那这种怎么跟学生讲解呢?平十六就是在一个四分音符的一拍中出现四个音,这四个音即要平均分配又不能提前结束,这就是要做到后期节奏感的训练。但前提是必须先要把定义告诉给学生,让他先明白每一个节奏型的分配与组合。
在学习乐理时,有一项音值组合法,就是把各种节奏按照节拍的结构划分成音群,组合起来,便于记谱节奏的组合。这种组合让我们在读谱时方便看谱,也划分出各种节奏型。像2/4拍的节奏群应该是有两个群体。像比较简单的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通常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四分,两个八分。或者还有常见的十六音符,我们通常看到的十六分音符不是单个存在,有平十六(四个一组)。前八后十六及前十六后八(三个一组),附点十六(两个一组)这些组合在一起是一拍的时值,用共同线连在一起。有时我们看到三个八分音符连在一起,会提出疑问,其实这是一种比较常见的3/8拍,这是以八分音符为一拍,每小节三拍,所以当看到三个八分音符用共同的符尾连在一起时,他的拍号则是八几拍,较常见的有3/8,6/8,9/8,以三个连在一起为基准,不需要分开来写三个符尾。除此之外的节奏型还有很多种,这里讲到的是最常用也是较浅的基础节奏型。
节奏本身可以是独立存在的,像我们每天的生活节奏,像部分打击乐,乐理中的节奏训练以及舞蹈中练习动作时老师念的节拍,舞者做的节奏动作,军人念的口号,朗诵等等,这些节奏都是完全独立,从这些表现看节奏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那在音乐中他又是何种地位呢?答案是他的地位很重要,没有节奏的旋律,是没有生机的,旋律离不开节奏,节奏既能增强乐曲的艺术表现力,又能使旋律具有特色,人们通过节奏的变化作为依据来把握不同的音乐体裁。节奏直接影响到音乐的抒情性,作曲家利用节奏这个表现手段,在音乐作品中反映出一定强度的情感情绪的脉律,使得音乐有了活力,丰富多彩,他既可以表现出欢快活跃的动感,又可以表现出悲伤安静的情绪。使听众产生情绪情感的共鸣,造成音乐特殊的审美心理效果
生活中的节奏加入了音乐也将会变的不一样,像我们忙碌的时候节奏比较快,这个时候听一些动感的音乐会让我们更加有活力动力,听一些安静的音乐可以使我们浮躁绷紧的心情放松下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诗词朗诵的时候有音乐作为背景会使我们朗诵的更有韵律。在军人喊口号的时候有音乐大家的节奏感整齐度会更统一,气势更宏伟。在舞蹈表演中有音乐,舞者对动作的记忆以及拍点会更准确,动作也会受音乐影响更美更自然。打击乐加入了音乐会使得其不枯燥,也给音乐带来了动感,像交响乐中的打击乐,架子鼓的音乐伴奏,都缺一不可,互相帮衬。在乐理中的旋律听写,因为有了音乐使得我们更容易记忆拓写,比单纯的节奏听写更便于记忆。综上所述,节奏在音乐中的地位极其重要,当然音乐在节奏中也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两者之间相辅相成。
在上面的章节中主要谈到的是节奏,那节奏感是什么?节奏感就是对节奏的一种感知能力,对在相应节拍中节奏的音符长短的把握。概念往往很容易明白,但是实践起来并不一定就得心应手,需要不断实践,不断训练。首先要多听,当然这不仅仅在音乐中,在朗读中也可以训练,很多唐诗,三字经这一类的诗句就非常有节奏感,举一个最简单的唐诗,“悯农”第一句:锄禾日当午,我们把这五个字分成三拍来打,两个两个一组,最后一个字拖长,边念边拍手打拍子。锄 禾(平八)日 当(平八)午(四分)。在念一组两个的时候注意拍手时我们有两个动作,即关开,最后一个字念的要较长,做完关开两个动作再结束。锄(关)禾(开)日(关)当(开)午(关开)。家长或老师可以先给孩子示范或者拍手,让他们先听,让他们打开感官后找到韵律节奏感再自己动手念唐诗。这是最简单也是最直观的节奏感入门训练方式。当孩子找到一拍半拍的韵律区别后,再慢慢深入到平十六的训练,在训练节奏感时且不可操之过急,先以平均的节奏带入,像平八(两个),平十六(四个)这种节奏型入手,训练平十六的节奏型也可以用像悯农这样的五言诗句来训练,锄禾(关)日当(开)午(关开),念字的速度相对加快,在拍手的时候从之前的一个字念成两个字,打开手掌的时候念成两个字,最后一个字保持两个动作。拍手的速度保持之前一拍两个字的速度不变,也就是节拍不变,节奏速度改变,同样的也是先家长或老师示范引导,再慢慢让孩子感官体会,慢慢上手尝试找韵律。后期训练前十六后八和前八后十六,可以找到七言诗句来训练,像“枫桥夜泊”的诗句,日落(关)乌啼(开)霜满(关)天(开),霜满天就是前十六后八。也可以用三字经来训练,人之(关)初(开),性本(关)善(开)。训练前八后十六只需要改变字与字之间的速度就可以,例如:日落(关)乌啼(开)霜(关)满天(开)。人(关)之初(开),性(关)本善(开)。三字经还可以练习三连音,当然学到三连音的时候孩子的节奏感已经基本稳定,律动感已经形成,三连音、七连音、九连音那些不均等分的节奏型也相对好把握。从这些诗句文章入手会比直接从音符入手更通俗易懂一些。把这些都弄明白后再放入到音符中,孩子们一学就会明白,节奏感也相应的养成。当然光诗词文章远远不够,还要坚持多听音乐,让他先学会听每个作品的节拍,是两拍子的还是三拍子的或者是其他拍子的,再找出里面有的节奏型,听记下来,练好听力是节奏感培养至关重要的一步。后期还需要养成用节拍器的好习惯,我们打拍子弹琴作用于我们的耳朵,我们常常会根据自己的熟练程度来调整速度的快慢,这也会被说成没有节奏感,只有用工具节拍器来稳定节奏的速度,久而久之,心理才会有一杆秤,或者说心理有一个节拍器,稳定自己的速度,调整自己的节奏感。
在前面强调了节奏感的培养,是做到了孩子心中有节奏长短的概念,但是往往有概念是不够的。很多作品要求不单单是对的节奏,而且还要有对的韵律,也就是音乐的流动性。人类之所以能做到弹奏或演唱的作品与电脑音乐不同,就在于人类注入了情感,把一个一个的音符谱写成画面,描绘出动人的音乐情绪,而不是一个一个毫无灵魂的节奏旋律。这些节奏感的韵律需要通过我们内心去体会,去感知。要结合每个作品的特点——意境、情绪、速度等,注意每一个节奏之间的联系,是跳跃的还是连贯的,是延长的还是自由的,是技巧性跑动的还是流水型线条的。这些都强调了节奏感的重要性。例如延长记号,这个通常在全曲的结束,当然有的时候也会出现在乐曲中,像咏叹调,这个延长记号在乐理中没有明确说到底延长多久,完全是根据作品风格来定义,在有些欢快的作品中只延长本音的一半或更短,在有些抒情的作品中可能会延长本音的两倍或者更长,这个完全是靠演奏、演唱者自己对作品的理解来把握其长度,这就对节奏感要求很严格,不能太随性也不能太古板,要做到恰到好处。技巧性的部分有的时候需要弹出非常快炫技的感觉,我们喜欢叫solo。但有的时候需要弹出流水般的感觉。不同的音乐情绪体型出不同的节奏感韵律。
节奏感的韵律把握得当,才是活生生的把握住了节奏的脉搏,给了音乐真正的生命力。从这些方面体现出节奏感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