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日香,王 启,戴冬霞,丘骏生,林少虹,彭媛娇
(1.东莞市樟木头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广东 东莞 523633;2.东莞市樟木头医院,广东 东莞 523633)
产后访视是指为产妇和新生儿进行健康检查,指导产妇及其亲属正确护理新生儿的一系列行为[1]。能够极大程度的增强产妇自身情绪的管理和调节能力,提高产妇对新生儿护理的效果[2]。随着国内生育政策的改革,对于产妇以及新生儿的访视效果将有更高的标准需求[3]。
国内社区卫生服务使用的产后访视内容相对匮乏,未形成标准化的产后访视步骤,并且没有明确的要求或者标准,以至于访视内容一般由访视部门根据自身状况决定[4]。访视内容通常为新生儿的抚触技巧、新生儿沐浴、评测产妇与新生儿的身体情况以及指导产妇进行体能锻炼等。不同访视人员能力方面存在差异,极易造成访视期间无法及时关注到产妇的心理变化,造成产后不良事件的发生[5]。本次研究通过采用情景模拟的培训手段,分析该方式对社区护理人员产后访视综合能力的影响。
选取2019年1月在本单位任职的48名护理人员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两组。研究组20名;年龄23~38岁,平均(27.37±2.43)岁;文化程度大专9名,本科10名;护士职称3名,护师13名,主管护师4名。常规组20名;年龄27~38岁,平均(29.98±2.82)岁;文化程度为大专10名,本科10名;护士职称3名,护师13名,主管护师4名。两组基础资料无显著性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能够比较。
选取标准:经部门负责人推荐、自愿加入培训者;年龄低于38岁以下者;大专及以上学历者;拥有夯实的理论知识者;拥有交流能力与团队合作精神者。
常规组采用传统教学方式。由培训人员为其进行理论知识讲解,内容主要包含母婴保健有关法律条例、产后家庭访视期间的行为标准、社区孕产妇管理、哺乳期乳腺保健与母乳喂养方法、产后形体恢复、产后抑郁疾病的判断与干预、产妇与新生儿多发不良反应的判定与处理、新生儿的护理等。主要通过讲解与提问的方式,提升知识掌握程度。
研究组为在基于常规组教学的内容,按照有关规定在情景模拟环境内,对访视内容与步骤制定。通过社区护理人员根据具体情况干预。(1)促进产妇及时完成角色的转变,指导产褥期注意事项。通过宣教手册等方式指导产妇哺乳、更换会阴部位护垫、产褥期营养搭配、初期盆底肌锻炼、体温监测等;指导亲属积极与产妇交流避免不良情绪。(2)新生儿常见问题的处理。指导新生儿黄疸、喷嚏、漾奶、腹泻等问题的处理方式与注意事项并估测产妇母乳分泌数量,指导正确的哺乳方式[6]。(3)新生儿的发育问题处理。针对新生儿的疫苗接种、机体生长、免疫抵抗等内容指导。(4)经验共享。所有访视的护理人员进行经验共享。
采用本中心自拟的《社区护士产后家庭房事护理过程中质量现场考察表》对两组患者教学实行前后的整体评估分值比较,并对培训后考核结果的满意度评估。其中《社区护士产后家庭访视护理过程中质量现场考察表》的内容包含:产后访视前准备、产后访视新生儿一般情况评估、新生儿体格检查、新生儿健康指导、产妇体格检查、产妇健康指导、访视结束后工作。满意度分为满意、一般、不满意,总分值为10分,其中8分及以上表示满意,评估分值为4~7分表示一般,评估分值为0~3分表示不满意。整体满意度=(满意+一般)/总数×100%。
教学实行前,两组护理人员整体评估分值无显著性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行后,研究组评分明显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护理人员教学实行前后整体评估分值对比()
表1 两组护理人员教学实行前后整体评估分值对比()
注: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组别 实行前 实现后研究组(n=20) 5.34±1.66 9.87±0.13常规组(n=20) 5.28±1.72 8.34±0.66 P>0.05 <0.05
研究组教学实行后考核整体满意度明显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教学实行后满意度对比[n(%)]
研究发现,教学实行前,两组护理人员评估总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行后,常规组评分显著低于研究组,且实行后考核整体满意度显著低于研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情景模拟培训方式可显著提高社区护理人员的产后访视综合能力,增加访视工作中的满意程度,建议在培训中广泛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