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丽芬
(佛山市三水区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广东 佛山 528100)
早产儿指临床胎龄大于26周且小于37周分娩且存活的新生儿。其胃肠功能不完善,开奶后出现胃肠道反应的概率较大,包括胃潴留、腹胀、呕吐、排便等[1]。小儿推拿属于中医护理方式,能够有效改善患者腹泻、呕吐等消化系统症状。
研究对象为2018年02月~2018年10月在我院新生儿科收治的80例早产儿,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40例),对照组男22例,女18例;胎龄30~35周,平均(32.41±1.28)周;体重1842~2084 g,平均(1903.72±58.63)g。观察组男21例,女19例;胎龄31~35周,平均(32.83±1.52)周;体重1833~2045 g,平均(1901.25±58.16)g。两组新生儿基线资料差异较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用于对比分析。纳入标准:(1)胎龄在30~35周;(2)出生时体质量<2500 g;排除标准:(1)存在先天性消化道畸形;(2)存在先天性心脏病;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干预,主要内容包括喂养母乳、如果母乳不足则添加早产奶,还包括保暖护理、给予静脉营养等。治疗周期为2周。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小儿推拿。首先将手部清洗干净,涂抹润滑剂。主要推拿方法:揉额头旁两线200下,推脾经200次,摩腹部100次,揉天枢、关元、中脘、足三里、肾俞、命门各200次,捏脊柱3~5次,治疗周期为2周。同时要保证空间温度在26±2℃,湿度在55%~65%,保证室内环境整洁清新。
记录两组早产儿临床指标并进行对比,主要包括腹胀消失时间、胃潴留消失时间、首次排便时间。记录两组早产儿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进行对比,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呕吐、腹胀、腹泻等。
观察组临床各项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别较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各项指标对比()
表1 两组患者临床各项指标对比()
组别 例数 腹胀消失时间(d) 胃潴留消失时间(d) 首次排便时间观察组 40 3.12±0.81 3.52±0.02 14.32±2.15对照组 40 4.75±1.63 4.85±1.53 20.83±3.02 t 6.503 6.172 7.596 P<0.05 <0.05 <0.05
观察组共出现1例呕吐和1例腹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00%(2/40),对照组共出现3例呕吐、2例腹泻和2例腹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7.50%(7/40),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别较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832,P<0.05)。
早产儿发育并未趋于完善,使用合理有效的护理方法对于提高早产儿生存效果具有重要作用。虽然孕15周便能够发现胎儿口部的吸吮动作,但是协调的吸吮和吞咽通常在第34周成熟,所以一些较小的早产儿发生乳汁吸入的概率较高。协调的食管蠕动通常在32周,但是同足月儿进行对比,早产儿的收缩幅度、传播速度和下食管括约肌压力较低,因此出现胃食管反流的概率较高[2]。早产儿胃排空具有延迟性,可能同胃窦及十二指肠动力不成熟相关,二者间协调活动匮乏,同时小肠的动力随着胎龄的增加也会逐渐发育,趋于成熟。例如胎龄不足31周的早产儿,其小肠主要呈低幅度并且无规律的收缩,通常没有推进性活动,随着胎龄不断增加,蠕动的频率、振幅和时间也会随之提高,并能够向下移行,因此早产儿容易发生腹胀、胃潴留等不良反应。
早产在中医学中属于“胎怯”“胎弱”范畴,病变肺腑在于肾和脾,小儿推拿具得到了临床儿科的广泛应用,无任何不良反应,效果确切,操作简单,得到了广大家长的认可[3]。本研究对小儿推拿在早产儿消化系统护理中的作用进行了分析,根据本次研究结果可知,观察组早产儿的临床各项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主要原因为小儿推拿是一种有效的物理护理方法,通过对患儿穴位的按摩,将临床情况作为指导,进而达到调理气血、扶正祛邪,促进早产儿健康成长发育的目的。
综上所述,对早产儿实施小儿推拿能够有效改善其消化系统功能,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促进其健康生长发育,值得临床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