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春燕
(南通大学附属医院,江苏 南通 226001)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是冠状动脉病变基础上发生的急性、持续性缺血缺氧所引起的心肌坏死,且对患者生存生活质量有着具有极大的危害性[1]。循证护理循证患者疾病基本特点,在显著改善患者压榨性胸骨后疼痛,伴出汗、恐惧或濒死症状,提升护理满意度及其降低心血管不良事件,整体提升救治成效已被相关学者证实为高效、可行、安全的措施。本研究为探讨循证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成功率、心律失常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具体内容归纳总结如下。
选取我院2018年1月~2020年1月以来收治的68例急性心肌梗死为实验样本,按照治疗环节相关辅助性护理路径的不同,等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两列。实验组,男20例,女14例,年龄15~69岁,平均(42.00±0.02)岁;对照组,男21例,女13例,年龄16~68岁,平均(42.01±0.01)岁。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差异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分别施以一般护理方法和循证护理方法,比较两组患者抢救成功率、心律失常发生率及其护理满意度。
一般护理:围抢救期必要的治疗配合,输液护理及其基础知识口头告知等。
循证护理:(1)成立急性心肌梗死疼痛管理小组,更新护理理念,满足患者客观合理需求,采取合理的措施;营设最佳护理环境;给予所有患者心理护理消除不稳定情绪;(2)开展系统培训考核,帮助护理人员掌握必要的急性心肌梗死护理知识及其职业防护,提升个人技能和临床经验;(3)依据患者的实际情况, 所有患者保持病室内空气新鲜,温湿度适宜,阳光充足。严重者卧床休息,减少探视,防止不良刺激,轻者适当活动。久卧者做好皮肤及口腔等基础护理。保持大便通畅,养成定时排便习惯,必要时遵医嘱给予缓泻剂治疗等[2]。
将临床疗效分为有效、显效、心律失常发生率三等级。有效:患者抢救成功、护理满意度高,无近远期并发症发生;显效患者抢救成功、护理满意度尚可,无并发症发生。心律失常发生率:治疗后效果不明显、患者抢救成功率不高或并发心律失常。总有效率为(有效+显效)×100%。
应用STATISTICAL ANALYSIS SYSTEM(数据用SAS软件包)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采用%表示,用X2检验,预后情况应用()表示,用t检验,当P<0.05时,为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抢救成功率、心律失常发生率及其护理满意度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在抢救成功率、心律失常发生率及其护理满意度上数据对比分别为94.12%(32/34)和73.53%(25/34)、5.88%(2/34)和26.47%(9/34)、97.06%(33/34)82.35%(28/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抢救成功率、心律失常发生率及其护理满意度对比[n(%)]
急性心肌梗死的抢救能够挽救患者生命,提升患者生存质量,延长患者生存期,在患者的疾病治疗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循证护理从患者实际出发,秉持“因患者特征”出发的护理路径,并在患者的疾病辅助性治疗中有着突出的效果[3]。
综合本研究的表1数据结果,总体证实了循证护理的现实效果,并被袁晓斌和陈凌证实在并发心律失常临床效果及自我效能的影响及其预后恢复情况上的效果显[5]。
综上所述,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循证护理的作用成效显著,具有较高的临床抢救成功率,且降低了心律失常发生率,提升了患者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护理实践中着力应用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