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 淼
歌曲是最为大众所接受的文艺体裁之一,好的歌曲不仅可以成为我们的终身旅伴,更可以帮助我们品味岁月、交流感情、沟通心灵。正如一生从事外国歌曲的翻译、介绍和研究的薛范先生所讲:“‘歌曲翻译’是一项迷人的工作。刚在白雪皑皑的阿尔卑斯山流连,回头又到骄阳似火的热带丛林里嬉游;刚为姑娘的情场失意低吟浅唱,转瞬间又为高歌进行曲热血沸腾;刚为送走冻死在草原上的驿车夫而黯然神伤,迎面又见热闹街头的狂欢队伍而眉开眼笑;刚在雍容典雅的船歌声中怡然陶醉,转身又被卷入震耳欲聋的摇滚歌舞而心惊肉跳。”①
歌曲翻译不仅是一项“迷人”的工作,更是一项极有意义、富含文化价值的活动。音乐是心与心的对话,20世纪传入中国的俄苏歌曲给予整整几代中国人深刻的影响,至今大家还对《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喀秋莎》等歌曲耳熟能详,这些歌曲拉近了两国人民的心灵距离,成为增进双方友谊的桥梁。随着科技的进步及中俄之间文化交流日渐频繁,影视剧、歌曲、短视频、社交软件等新兴传媒日渐兴起,这些现象也引起了俄语学习和研究者的广泛关注。本文以“俄语邦”微信公众平台所译制并录制发布的近200首中文歌曲的俄译本及笔者试译的武汉城市宣传歌曲《在此》(喻江作词,马上又作曲,韩磊演唱)为主要研究材料,以顺应论中的维度之一——语境关系顺应为线索,结合歌曲译配的韵律、节奏、声调等要求,对歌曲的俄译版本进行分析评价,旨在为中文歌曲的俄译研究进一步深入提供较为有效的范式。
歌曲翻译作品是一种相对特殊的文化现象,是译者通过自己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去创造的一件艺术作品,与音乐、翻译、文学等学科均“沾亲带故”。正如影视作品的译配词受制于角色的语言节奏和长度、语气、气口、表情和动作等,歌曲译词则受制于音乐的起伏、音乐的句读、乐句的长短等。
与诗歌一样,歌曲是否可译的问题至今仍争论不休。但只要歌曲译本仍然能够帮助人们进行情感交流和情绪宣泄,仍是人们了解和理解其他国家和民族的重要媒介,歌曲翻译工作便是具有必要性的。它能打破不同国家、民族之间的语言壁垒,用“音乐”这种特殊的语言来增进国际间的交流和友谊。
评价歌曲是否可译的关键在于用何种标准去衡量。由于俄、汉两种语言存在巨大差异,因此,我们在评价歌曲翻译的质量时,应当将注意力放在歌词内涵、意境、意象和部分形式美的传达上,而避免受限于原歌曲的语音和音韵,才能使作品呈现最大的艺术价值。
在中俄两国对外交往日渐频繁的今天,中文影视歌曲和流行歌曲的翻译和传唱无疑会有助于俄语国家的人们了解和理解中国文化,帮助中国文化“走出去”,符合“一带一路”倡议的发展要求,为中俄文化交流带来新的机遇。
根据比利时国际语用学会秘书长耶夫·维索尔伦(Jef Verschueren)在其《语用学诠释》(Understanding Pragmatics)一书中提到的顺应论(Theory of Adaptation),在语言使用的过程中,语言发出者和语言接收者都不断地进行选择和顺应,而对这一过程产生影响和作用的不仅包括语言内因素,更包括语言外因素。语言使用者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之所以能做出种种恰当的选择,是因为语言具有顺应性(adaptation)、商讨性(negotiability)和变异性(variability)。维索尔伦认为,顺应性概念为语言现象的语用描述、语用解释提供了四个研究角度,即语境关系顺应、语言结构顺应、动态顺应和顺应过程中的意识突显程度。其中,语境关系顺应是指交际过程中交际者的语言选择和交际环境的统一。语言结构顺应涉及语言各个层次上的结构和“建构”原则。动态顺应是维索尔伦语用理论框架的核心,指交际中顺应的动态过程,或“意义的动态生成”。顺应过程中的意识突显程度是指在语言意义生成过程中交际者的认知心理状态,以及在语言选择过程中做出顺应时的意识突显程度。②
语言顺应论的诞生有其理论基础和哲学渊源,是跨学科整合的结果。顺应论在20世纪90年代被引介到我国后,除了理论的介绍和评判之外,很快就与我国的实际结合起来,产生了顺应论与翻译的结合研究、顺应论与语用策略研究,以及顺应论和关联论的对比研究等。③
歌曲作为一种特殊的文艺体裁,其中的语言信息非常丰富。在翻译中,我们不仅应该着眼于歌词本身,更应该从语境、译者、曲调等因素对翻译过程进行综合的、动态的考察。现今中国学者对中文歌曲的外译研究主要集中于翻译类型学、功能等值、翻译中的补偿原则、文化差别与诠释等角度,大多为中、英文歌曲的互译研究,兼有少量研究涉及俄语歌曲的汉译,鲜有涉及大量中文歌曲俄译本的研究。而当下互联网的普及,使得俄语国家的人们有越来越多的机会接触到中国的歌曲作品,他们对中国文化的兴趣与日俱增,规范现行中文歌曲的俄语译本对于我国文化外宣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顺应论理论框架中的语境关系顺应维度为线索,结合大量中文歌曲俄译本的实际译例,探究语境顺应论视角下的歌曲翻译方法与原则,并结合简要的乐理知识,对实现更高质量的歌曲俄译进行进一步的探索和实践。
原文作者与原文读者往往具有相同的语境。歌曲的词作者和曲作者在进行创作时,考虑的也是与其持相同语言的读者、歌者和听众的需求,因此原文作者的语言一般是顺应源语言的语境、文化、读者愿望意图及交际规范。而译者在进行翻译时则必须进行语言的选择,使译文尽量等效于原文,又要顺应译入与读者的交际规范、文化心理和指称关系。根据维索尔伦的观点,语境顺应包括语言语境顺应和文化语境顺应两个层面。本部分对于歌曲翻译语境顺应的阐释将着眼于上述两个层面,并以对歌词文化意义和内涵的准确传达为基准进行分析。
1. 语言语境顺应与歌曲翻译选词
语言语境,也称上下文语境,反映了语言符号和符号参与者之间的各种关系。语言语境顺应指译者正确理解原文,准确无误地传达原文的语义。而在歌曲翻译中,部分词语的语义对于译文读者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因此译者应在充分把握歌曲整体语境和情感的基础上传达其真正的含义。在此过程中,对语言语境的把握和斟酌主要体现在一些四字词语和具有象征意义的词语翻译上。例如:
(1)你说你有点难追,想让我知难而退。(《告白气球》)
Я к тебе всегда стремлюсь. И надежду не оставлю.
此句中“知难而退”四个字结合歌词上下文和整体的歌词情感传达,可以判断出是男生向女生告白却求而不得的心情。因此,转译为“不留给我希望”顺应了原文的语言语境选择,且原文中两句歌词结尾为“灰堆辙”,译文中皆用动词第一人称单数结尾,使译文更为流畅,富有音韵美。
(2)因为刚好遇见你,留下十年的期许。(《刚好遇见你》)
Потому что мы как раз встретились. Прочное ожидание осталось.
借助歌词全文,可以将此句中词组“十年的期许”中的数词理解为虚指,传达的是青年男女对未来的一种希冀和期盼。因此,在译文中处理为“坚固的希望”顺应了原文语言语境选择,且俄语中本有прочное чувство用来表示“矢志不渝的感情”。
(3)爱上你的时候还不懂感情,离别了,才觉得刻骨铭心。(《小幸运》)
Раньше я не поберегла нашу любовь. Теперь расставались, век не забыть.
此句中两处词组“不懂感情”和“刻骨铭心”在翻译时均需要认真考量。结合上下文语境可以了解到,原文描述的是一位少女在怀念学生时期的朦胧情感,歌曲中的“不懂”并非强调没有了解和掌握,而是带有些许惋惜之情。因此,译文中处理成“爱护、珍惜”一词。“刻骨铭心”一词出自唐代李白《上安州李长史书》中“深荷王公之德,铭心刻骨”一句,形容留下的印象极其深刻,永远忘不了(多用于形容对别人的感激)④。因此,在译文中直接处理为“很长时间忘不了”,符合原文语境。
(4)曾与我同行,消失在风里的身影。(《夜空中最亮的星》)
Человек со мной потом исчез на ветру.
曾与我同行的身影,如今在哪里。(《夜空中最亮的星》)
Где он сейчас, тот раньше со мной трудится.
两句歌词中均出现了“身影”一词,通过上下文可以得知,实际意义并不只是тень(影子)或者силуэт человека(人的侧影轮廓),而是指共同经历过某段岁月的人。因此,在两句中做了不同的处理,一处用человек一词虚指,一处用人称代词он指称,但均表现出了原文的语言语境。
(5)如今我们已经远去,在人海茫茫。(《那些花儿》)
Но посмотри на нас теперь, в крае света.
此句中“人海茫茫”一词比喻人世社会,强调岁月已逝,曾经相聚的伙伴天各一方,难以常相见。因此,译文中直接处理为“天涯海角,世界边缘”,虽丢弃了原文“汪洋大海一样的人群”的意义,但已传达出了其语境意义。
(6)你隐藏在窑烧里千年的秘密。(《青花瓷》)
В кувшине ты скрываешь вечную тайну.
此句的两处用词颇有趣味,因为青花瓷在瓷窑烧制后,经过千年被发掘出来,成为历史的见证,也就带有了神秘色彩。但为了译文的流畅,不可能将这些背后的语义全部传达,所以译者选择了кувшина(高细颈罐子)来代替“瓷窑”,用вечную(永恒的)来代替“千年”,做到了译文前后语境的顺畅。
(7)光阴好像流水飞快。(《栀子花开》)
Время летит как стрела.
明代汤显祖在《牡丹亭·惊梦》中即有“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是答儿闲寻遍,在幽闺自怜”的说法,形容时间像水一样地流过,形容光阴如梭。在译文中,没有用“水”的意象,而是选择了“光阴似箭”的比喻,同样符合语言语境的传达。
(8)囡囡呀,不要调皮,坐下听听阿婆说。(《阿婆说》)
Крошка, не балуйся, садись и послушай бабушку.
此句中最难处理的是“囡囡”和“阿婆”两个称呼的翻译。“囡囡”一词是吴语区、粤语区等方言区对女孩的昵称,亦有“宝贝”的意思。若是直接音译,则失去了歌曲中亲昵的语境。因此,译者选择了крошка一词,在俄语口语中等同于малютка,同样有“可爱的小娃娃”的意思。“阿婆”是吴语区对奶奶的称呼,所以直接处理为бабушка,前后语境对应。
(9)柴米油盐半辈子。(《时间都去哪了》)
Провели в быту полжизни.
“柴米油盐”与“布帛菽粟”一样,在中文中常用来泛指人们的生活必需品,因此在译文中无须逐字对应,只传达出“在日常生活上”即可。同样符合原文的语言语境。(10)落袈在此,山川起伏为衣襟。(《在此》)Лоцзя здесь носит горы и реки.
此句中的“落袈”二字看起来直译不妥,但联系上下文和歌曲本身的文化内涵,其实则就是武汉闻名遐迩的“珞珈山”的别称,故此处宜用音译。而“山川”一词意味山岳、江河,所以在译文中也拆开译为горы 和 реки两词,并用动词“穿戴”联结,表示“衣襟”之意。
2. 文化语境顺应与歌曲翻译选词
文化语境是指一个社会在其长期发展过程中积累的知识和信息的总和。每一个民族都会有自己独特的背景知识和意识形态,这些信息都是文化语境形成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因素。文化语境的顺应,指译者应该在翻译过程中准确把握原文所设定的文化背景和文化内涵,使原文和译文不仅实现语言符号之间的转换,也呈现文化信息之间的传输。在中文歌曲外译的过程中,一些中国特色的文化词语和古文词语的翻译均属于此类,需要译者具备相当程度的汉语修养,才能向外国歌者和听众传达其文化内涵。例如:
(1)不思量自难相忘。(《凉凉》)
Не надо вспоминать, ибо трудно забывать.(演唱版本为Не понимать, трудно забыть.)
此句歌词是宋代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一句的转写,原句大意为“你我夫妻诀别已经整整十年,强忍不去思念,却终究难相望”⑤。此句的原版译文基本体现出了歌词的内涵“无须去回忆,因为难以忘怀”,演唱版本处理为“不懂得(为何)难以忘怀”,意义上稍有改变,但为配合音乐旋律,也属于合格译文。
(2)在水一方。(《凉凉》)
Любим друг друга.
“在水一方”出自《诗经·国风·秦风》中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意为“大片的芦苇青苍苍,清晨的露水变成霜。我所怀念的心上人啊,就站在对岸河边上”⑥。在现代汉语中,“在水一方”常用来形容对爱情或对心上人的期盼,在译文中直接处理为“彼此相爱”,虽失去了原文的诗韵,但传达出了文化语境内涵。
(3)在泼墨山水画里,你从墨色深处被隐去。(《青花瓷》)
И ты исчезла в глубине красок китайской живописи.
此句中“泼墨”一词是指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将墨挥洒在纸或绢上,墨如泼出,画面气势奔放。山水画是指以山川自然景色为主要题材的绘画,隋唐五代以后渐趋成熟,成为中国画的一个门类。受歌曲乐谱的限制,在翻译中无法向外国歌者和听众传达如此复杂的文化内涵,因此简化处理为“中国绘画”,顺应了文化语境。
(4)缘分写在三生石上面。(《江南》)
На камене для влюбленных.
此句中的文化意象在“三生石”一词上。“三生”源于佛教的“因果轮回”学说,后成为中国历史上意涵情定终身的象征物。三生石的“三生”分别代表前生、今生、来生。很多人的爱情是从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开始的,而相爱之后人们又一定会期待缘定三生。⑦如果按照字面意思翻译为камень трёх существований,外国听众也许能够理解“轮回”,但却无法理解其与爱情的关系,所以直接处理为“恋人的石头”更易于理解。
(5)听风声在沙沙作响,敲打着谁的愁肠。(《三生三世》)
Слушай, ветер шелестит. Раздражает кое‐кого.
后半句的词语组合“敲打着谁的愁肠”具有中国文化特征。“愁肠”一词出自晋代傅玄《云歌》中“青山徘徊,为我愁肠”一句,指愁苦的心情,郁结愁闷的心绪⑧。因此,译文中直接转译为了一个动词раздражать(使……痛苦、刺激),符合原文的文化语境。
(6)《红豆》
«Чёточник »
“红豆”一词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常用来象征相思,也叫相思子,整首歌曲的内涵表达的也是相思之意。译者没有选择фасоль угловатая(红小豆,赤豆),而是选择了чёточник(相思豆),该词在词典中的解释为также надпись на конверте со значением(标记于信封上表示相思),使外国听众能够感受到其文化内涵。
(7)车如流水马如龙。(《情深深雨蒙蒙》)
Какое оживление на улицах.
这也是源自中国古诗词的一句表达,南唐李煜曾在《忆江南·多少恨》中写道:“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形容车子接连不断,像流水一样驰过;马匹络绎不绝,像一条龙一样走动;车马络绎不绝,十分繁华热闹。⑨而在歌词译文中无法复现中国古代对车马的描写,译者采取以“街道上的热闹景象”来代替,顺应了文化语境。
(8)天涯何处是归鸿?(《情深深雨蒙蒙》)
Без тебя где был мой дом?
“归鸿”即是归雁,常被古代文人雅士用于诗词中,以寄托归思。而此处结合歌词大意可以得出,这里的歌者是在思考将自己的“情思”寄往何处,对心上人直抒胸臆。因此,可以直接处理为“没有了你,我将寄往何处”,顺应了原文的文化语境。且“归鸿”二字与мой дом音节数相等,句中位置相当,可为演唱提供便利。
(9)仿佛是你贴着我叫卿卿。(《雪落下的声音》)
Как будто ты тихо позвал меня.
此句中“卿卿”二字易使外国听众迷茫,实则出自南朝刘义庆 《世说新语·惑溺》中的“亲卿爱卿,是以卿卿;我不卿卿,谁当卿卿?”一句,用来形容夫妻或相爱的男女十分亲昵⑩。译者将此处简化为“叫我”,却缺少了“亲昵暧昧”的含义;可以将前词тихо改为нежно(轻声、低声),音节数目未发生改变,但体现出了伴侣间的温柔亲近。
(10)此时风起是知音。(《在此》)
Сейчас станут близкими.
“知音”一词来源于俞伯牙与钟子期之间家喻户晓的故事。两人“知音”的友谊感动着后人,直至今天,人们常用“知音”来形容朋友之间的情谊⑪。但若在歌词中音译,就会使外国听众不知所云,而译为“朋友”,又缺少了一层意味。因此,译者选择了близкие(亲朋好友)一词,同时也借此来表示武汉这座城市对四海宾朋的欢迎。
诗歌中有格律,其中包括音韵和节律。在创作诗词和歌曲时常会用到十八韵和十三辙的标准。而对于外语歌曲来说,常常会以单词的重音来对照曲谱节拍的强弱。一个重读音节和一个或几个非重读音节相结合,成为节奏上的一个单位,通常称为“音步”。作曲家在谱曲时,必定是将词句的重音节安排在音乐的强拍上或相对强拍上;如果音乐的强拍和歌词的重音错位,就会形成“倒字”现象⑫。在中文歌曲中,“倒字”现象的出现常常是由于作词者没有考虑曲调的高低、节拍的强弱与汉字发音平仄之间的关系,导致歌词唱出来根本识别不出是什么字,以至于歌词被歪曲,这就是过分迎合曲调的后果。若“倒字”现象出现在外文歌曲中,则会造成歌曲无法演唱。
现今的歌曲翻译领域,学者对于歌词选词和句子结构的关注远远大于对歌曲韵律和节奏的关注。但是,正如薛范先生在《歌曲翻译探索与实践》中反复强调的,想要真正地将译制歌曲传播开来,就不可仅限于歌词翻译(与配歌无关)的范畴,而忽视歌曲翻译(译词和配歌的结合)。因此,在从事中文歌曲外译工作时,想要译出真正优秀的、可供演唱的外译本,不仅要有良好的外语遣词造句的水平,还必须懂得词曲相结合的规律,尽量押韵,避免轻重颠倒、多字一音、多音一字、缺字等问题。另外,尽管俄语往往也是一个语言音节占一个音符,但由于其中还有发出声的辅音,使得歌曲在平稳中又见变化,演唱时显得生动流畅。下面以歌曲《在此》中的两处译例结合谱例进行简要分析。
1. 沾花时惊动漫天云霞。
Облако встревожили цветы.
歌曲《在此》词曲十分风雅,意韵悠长,文气深厚,恰是展现了独特的楚地气派和武汉气质。全曲为拍,演唱基调是深情、悠远的。此句歌词更显示出了歌曲的大气磅礴之感。整句占两小节,中文歌词用九个字对应俄语歌词中的九个音节。一一对应后为:“沾”——о,“花”——бла,“时”——ко,“惊”——встре,“动”——во,“漫”——жи,“天”——ли,“云”——цве,“霞”——ты。
2. 绣你名字在万花落尽。
Имяв ышивает на цветах.
整句占两小节,也是中文歌词用九个字对应俄语歌词中的九个音节。一一对应后为:“绣”——и,“你”——мя,“名”——вы,“字”——ши,“在”——ва,“万”——ет,“花”——на,“落”——цве,“尽”——тах。其中,单词имя 和 цветах的重音均落在每个小节的第一拍上,与强拍吻合;单词вышивает的重音落在第一小节的第三拍,即次强拍的前半拍上,其音符的相对位置也强于该词所占的其余音符。
通过以上分析和研究可以得出,歌曲翻译是一门跨音乐、文学、翻译的综合学科,要求译者不仅要具备一定的外语水平,还要有一定的文学功底和音乐修养。歌曲译配家要寻求的不仅仅是语言上的对应,更是艺术上的再现,入乎其内、出乎其外,使受众得到美的享受。
本文从语境顺应中语言语境和文化语境两个方面对多例中文歌曲的俄译本歌词进行了简要分析,并结合谱例和简单的乐理知识对译制歌词配曲演唱情况进行了比照,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译配歌曲的前提是要真正理解艺术作品的深刻内涵。例如,译配影视剧主题曲时要了解其基本剧情,译配城市宣传性歌曲时要了解其中隐含的城市意象和标志,译配有民歌特征的作品时要了解民歌流传地区的方言特征,译配古风歌曲时要从多方面资料了解字词句段的出处和典故。
第二,歌曲译配并非一蹴而就。在完成初稿后,不仅应该请外国专家进行语法、词汇的校对,同时应提供给对方歌谱、原曲的音频文件。而后由译配者和外国专家共同进行试唱工作,修改译本中发音困难或容易引发误解的词语。通常,要经过多人核对,才能得出较为合适的译本,必要时可请教音乐方面的专家。
第三,把握好重新填词和适度改译的界限。笔者在所试听的近200首中译俄歌曲中,发现其中有不少录制演唱上很成功的作品,但是其双语歌词的内容却大相径庭,甚至仅仅是表示同一主题,如爱情歌曲等。笔者认为,在译配歌曲时,理应在一定程度上忠实原文,调整应适当。如需全盘改写,进行重新填词时,应予以标记说明。
第四,加强对歌名翻译的关注。虽然歌名不是歌曲演唱的核心部分,却是一首歌的“门面”。现存的歌曲俄译本中,对于歌名的翻译重视度不够,有一些是机械直译,有一些则跳过了歌名直接进行歌词的翻译,使整首歌的译文并不完整,影响对外宣传和传播。
第五,译配者在听记歌词时应细心甄别,选择官方、正确的版本。在进行俄译本歌词研究时也要逐字逐句地反复听辨录音,不可仅以文字版为准,要比对最终的演唱版本,追根溯源。例如,演唱者常常会为了配合曲调,自主省略译文中的形容词或副词,而仅保留名词,这种做法有时会影响整句意象的传达,进行翻译评价时要格外注意。
总之,歌曲翻译是一项复杂而特殊的工作,对译配者有极高的要求,想要真正地将中文流行歌曲传播到世界各地,想要成就一首完善的歌曲外译版本,需要歌手、译者、作者的多方通力合作。相信在未来,歌曲翻译将会不仅仅局限于歌词翻译语言学研究领域,而是成为外语学界新的跨学科热门研究话题。
注 释
①薛范《歌曲翻译探索与实践》,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页。
②龚龙生《顺应论与口译研究》,安徽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49——50页。
③陶源《顺应论视角下的模糊语言翻译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81——82页。
④https://hanyu.baidu.com/s?wd=%E5%88%BB%E9%AA%A8%E9%93%AD%E5%BF%83&ptype=zici.
⑤https://hanyu.baidu.com/s?wd=%E4%B8%8D%E6%80%9D%E9%8 7%8F%E8%87%AA%E9%9A%BE%E5%BF%98&from=poem.
⑥https://hanyu.baidu.com/shici/detail?pid=88121e554c66451591ccae5 1703c3a4f.
⑦https://hanyu.baidu.com/s?wd=%E4%B8%89%E7%94%9F%E7%9 F%B3&ptype=zici.
⑧https://hanyu.baidu.com/s?wd=%E6%84%81%E8%82%A0&from=poem.
⑨https://hanyu.baidu.com/shici/detail?pid=c8a3ab7458f64209af1bdeb 979c54edc&tn=sug_click.
⑩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D%BF%E5%8D%BF/349063 5?forcehttps=1%3Ffr%3Dkg_hanyu.
⑪https://baike.baidu.com/item/%E7%9F%A5%E9%9F%B3/677?force https=1%3Ffr%3Dkg_hanyu.
⑫同注①,第78——7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