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凤媛
摘 要:在以往的语文课堂中,教师对作业的设计不够重视,以至于课后作业的价值也得不到有效发挥。所以,在新课改的教育背景下展开小学中年级语文课程的课后作业设计,教师也应当从突出趣味、分层设计以及优化评价等多个方面出发,完善课后作业的设计与评价,从而提高作业设计的质量。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后作业;评价
小学中年级语文课后作业设计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检验学习的效果,引导学生完成复习活动。通过学生做作业的情况,教师也可以明确地认识到学生对哪些知识的认识存在不足,以便及时地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下一阶段教学活动的安排,弥补学生的不足。然而,在以往的语文课程教学中,存在部分教师设计作业不合理,评价形式单一等问题,使得学生做课后作业的价值不能得到有效体现。所以,中年级语文教师有必要根据学生的需求进行趣味化作业的设计,并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课后作业的评价。
一、结合需求,突出趣味
一直以来,语文教师在为学生设计课后作业时,都将“全面包含,面面俱到”当作是唯一的目标,生怕有遗漏的知识点不能被学生复习到,降低学生做作业的效果。然而,数目、内容过多的作业,不仅会让学生以机械、枯燥的方式来完成作业,也会加大学生的压力,使得学生对作业逐渐丧失兴趣。所以,为了改善这一状态,使得学生主动地完成语文作业,并通过做作业的方式达到听说读写等各项能力的发展,教师有必要为作业增添趣味元素,打造灵活的课后作业。
例如,在《观潮》这节课中,作者使用精妙的语言,向人们表现了潮起、潮落的过程,凸显了我国自然景色的壮丽。在为学生讲述了这一内容后,教师可以结合文章的语言,设计“让我们每个人都化身小导游,向同伴讲一讲你参观的景色,并把它写下来吧”的作业。在这一作业中,孩子们不只是“学生”这一个身份,同时还是“小导游”。因此学生们会主动地担任这一新身份,为其他同伴介绍自己的旅游经历以及自己的所见所闻,实现交际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有效发展。随后,在学生将这些内容以文字的形式进行书写时,又可以完成语言的重组,实现写作能力的成长。
显而易见,教师减少作业设计的数目,增添作业设计的趣味,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做作业的动力。让学生主动消耗自身的精力参与到做作业的活动中,从而实现能力的有效提高。
二、根据差异,分层设计
在现阶段的语文课堂上,许多教师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手段,即将学生看做是没有差别的个体,为全体学生设定同样的学习活动。然而,透过语文课程的教学实践经验我们知道,不同学生有着不同的成长经历,每一个学生接受学习的背景也是不同的,因此学生会表现出不同的学习效果。有的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较高,有的学生则相对较弱。所以,当教师设定同样的作业时,学生之间会形成差异性较大的完成效果。基于这一背景,为了让全体学生都可以在做作业中获得成长,教师应当围绕学生的实况,进行作业的分层设计。
例如,在《盘古开天地》这节课的教学后,教师就可以从作业的内容和作业量这两个角度出发,进行作业的分层设计。首先,针对水平一般的学生,教师为其设计如下作业:1.看拼音写词语;2.复述本故事。使得学生可以通过做作业的方式,完成对基础知识的复习,增强对故事内容的理解。其次,针对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则进行作业内容的适当延伸,使得学生在掌握本节课内容的同时,可以拓展阅读量,学习更多的神话故事。这样,不同能力的学生可以在与自身素养相符合的作业形式中开展做作业的活动,以便促进自身能力的进一步成长。
不难看出,教师根据学生的差异,为学生设定不同的作业内容和形式,能够有效助力学生的个性发展,让全体学生都可以提升对语文知识的建构效果。
三、优化评价,注重反馈
有许多教师在为学生设计了作业后,只让学生自主完成作业,并不对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进行检验,以至于教师不能从学生的作业中获得反馈,更好地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下一阶段教学活动的调整。此外,在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价时,也存在形式过于单一的情况,使得学生不能获得更加广泛的改进意见,优化自己的作业。对此,语文教师应当致力于改进以往的作业评价方式,以便教师获得教育反馈,学生获得改进方向。
例如,在学生做完《爬山虎的脚》这节课的作业后,教师可以将学生完成的书面作业收上来,对这些作业进行审阅,以便从学生完成作业的蛛丝马迹中认识到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学习情况,更好地安排下一次的课程,帮助学生弥补不足。此外,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体,使得学生对同伴的作业进行点评,引导学生在参与评改活动中,强化自身的主体地位,让自己的作业也得到更广泛的评价意见。
总而言之,作业是语文课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未来的语文课堂上,教师应当继续围绕作业设计中的不足进行改进,并对评价的方式进行优化,使得中年级语文课程中的课后作业可以充分发挥价值,助力学生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立.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的创新性研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7,3(02):266.
[2]吳斯.小学语文课后作业分层设计的策略探究[J].中华少年,2017(01):81-82.
作者单位 :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柳城县社冲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