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静思
摘 要:英语教学是高中教学中的必修课。如果教师可以有效地进行高中英语课程的教学方式,则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英语组织能力,更充分地提高学生的语言思维能力。英语课程本身是一门涉及语言、思维和文化的语言学科,因此高中英语教育的主要目的不仅具有实践效果,还包括人文教育。在当前高中英语教育的现实中,教师通常只专注于盲目的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技能,而没有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给予足够的重视。本文主要分析和讨论在高中英语教育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的问题。
关键词:高中英语;人文素养;培养策略
在当前的整体教育环境下,高中英语教育应充分实现改革创新的目的,当前的高中英语教育内容应以学生自身的发展为主要目标,并应更加重视学生情感的发展。表达情感的具体方式是人文素养内容之一,而高中英语教育中最重要的问题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但是,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培养不可能在短期内完成,教师可以不断总结和探索,从教材的内容入手,促进丰富高中英语教學内容,更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人文素养。
一、高中英语教学当中人文素养内涵分析
高中课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主题是英语课程,而高中英语课所占比例较大。因此,教师需要能够有效提高高中英语课堂课的效率,就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高中阶段,英语教学的内容丰富,多样且可以包含非常广泛的知识。通过学习高中英语课程,教师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并不断提高知识水平。英语教材中的许多内容可以与学生的人文素养进行深刻的联动。在正常的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探索教科书的人文精神,应逐步丰富英语课堂教学的内容,使学生在各个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在高中英语课中,学生的人文素养主要是指通过不断学习逐渐形成的气质和成就,例如自己的思想、情感态度和相应的学习策略。人类素养涵盖了内容的许多方面,可以为教师的教育提供重要基础,并更有效地促进学生自身的发展。
二、高中英语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一)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人文素养
高中生在正常情况下已经具有自主学习的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更加注重在各个方面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和能力。这对于学生的未来学习和生活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和作用。高中英语教育的内容通常非常广泛。教师应注意对教科书中的人文知识进行挖掘,并应通过充分整合教科书内容,引导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高中英语教育不仅包括基于英语语言知识的培训,还包括多种外国英语文学的内容。如果教师更加注重解释这些知识内容,就可以更有效地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实现学生自身能力水平的全面发展与进步。
例如,在向高中生解释“friendship”一词的过程中,英语老师可以正确地说明朋友的定义和实际表现,而老师必须更深入地研究教育中的人文学科,以引导学生更深入地学习。考虑一下如何与生活中的其他朋友一起出去玩,同时与其他朋友一起出去玩时需要做的事情,可以帮助学生更有效地保持与朋友的关系。教师可以充分结合相关教科书的内容,以指导学生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并充分认识到人际交往和社交活动对帮助高中学生学习和做事的重要性,帮助学生发展人文素养技能非常有效,可以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积极拓展文化背景
高中英语教科书内容丰富,主要包括自然、人文、历史等各个方面的教科书,这些教育内容与高中生的实际发展相吻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扩大文化背景,可以不断加强高中英语教育的相关内容,有效地提高了高中英语教育的兴趣。所以教师需要能够在课程的具体开展中适当为学生拓展相关的知识内容,实现学生对于英语文化背景的学习,以此实现学生自身能力水平的全面发展与进步。
例如,在学习“frightening nature”这一主题的过程中,主要重点是台风、火山等各种自然灾害的实际情况以及自然灾害的影响。在指导学生开展与这些内容相关的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应能够从各种自然灾害入手,详细介绍各种自然灾害的具体原因,并使它们在学生中更受欢迎。此后,教师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当前社会上的自然灾害开始,并继续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环境意识。最后,老师指导学生将真实的环境完全融入他们的生活中,并提出有效的措施以实现环境的优化。与此同时,人文特质不断地教育学生追求真理并最终倡导自然。通过教师对于课程知识内容的积极拓展,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对于课程知识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在课程中实现自身能力水平的全面发展。
综上所述,在当前的整体教育环境下,高中英语教育应充分实现改革创新的目的。当前的高中英语教育内容应以学生自身的发展为主要目标,并应更加重视学生情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洪丹丹.高中英语教学中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策略[J].数码设计(下),2019,(12):71.
[2]王世秀.浅谈高中英语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9,13(35):51.
[3]何从万.高中英语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探究[J].数码设计(下),2019,(11):3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