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仁春
摘 要:语文教学分为听、说、读、写四个部分,其中阅读是最为基础的内容,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开始和基础,因此做好阅读教学工作并提高阅读的有效性至关重要。本文将基于教学实践经验,并从结合信息技术教学、提炼教材内容设问、开展课外阅读活动三个层面出发,系统地分析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基本策略和科学方法。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策略
隨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和素质教育的实施,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全面发展备受重视,阅读教学的地位和重要性因此更加凸显,并面临着全新的任务和要求,亟需进行根本性的改革与创新。所以,广大的初中语文教师要彻底摒弃落后观念的束缚和影响,从现实学情出发去推进教学策略和方法的革新,以建构稳定的教学模式体系,进而达到提升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根本目的,让学生可以从中获取更多的知识和信息,实现高效的学习和全面的发展。
一、结合信息技术教学,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兴趣是行为产生的源泉和动机,只有激发起学生对阅读的兴趣,才能够保证学生阅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进而为阅读实效的提升奠定基础。因此,初中语文教师需要创新并优化教学的方式和手段,尝试结合多媒体等先进的信息技术设备来辅助阅读教学,将阅读相关的知识内容以图片、动画、视频、声音、文字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呈现和展示,以创设出直观形象且生动的教学情境,从视觉和听觉等多个层面来刺激学生的感官,吸引学生的好奇心和注意力,让学生更具阅读的兴趣和热情,积极主动地投入到阅读当中去。
例如,在教授《小石潭记》时,上课后,笔者先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们展示了几组图片,利用图片来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在展示的过程中,学生们的注意力高度集中,纷纷被图片上的内容所吸引。这时,笔者再让学生们打开课文,对本篇课文进行阅读,在学生们阅读的过程中,笔者同样会利用信息技术来展示相应的图片,营造直观的阅读情境,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的阅读兴趣得到了显著的提升。这样,笔者通过结合信息技术教学,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提炼教材内容设问,促进学生深度阅读
传统阅读模式下,教师的语言讲解代替了学生的自主性阅读,从而导致学生对课文的认识和理解只能停留在肤浅的层面上。针对这种情况,初中语文教师必须革新传统的阅读教学模式,基于对课文核心内容的理解来设计并提出充满启发意义、探究意义的问题,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时机来向学生进行提问,发挥出问题的驱动作用,直接触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边思考、边动脑,主动发散思维展开深层次地阅读,从课文中寻找问题的答案,进而在此过程中逐步实现对课文主旨大意、中心思想的把握,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例如,在教授《醉翁亭记》时,笔者先带领学生们对本篇课文进行阅读,通过阅读来熟悉课文内容,随后,笔者再从课文中提炼一些问题,通过问题来启发学生们的思维,提出问题后,笔者再给予学生们独立思考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学生们边阅读课文边思考问题,真正实现了对课文的深入阅读,待学生们得出答案后,笔者再让学生们展示自己的答案,根据学生们的答案,笔者可以了解到学生们的学习情况,针对学生们出现的问题,笔者会加强教学,帮助学生们更好地掌握本节课程的内容。这样,笔者通过提炼教材内容设问,促进了学生的深度阅读。
三、开展课外阅读活动,丰富学生知识视野
课外阅读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课内阅读的有效补充和拓展,可以帮助学生拓展知识视野、增长见识,促进学生文学素养的发展和提升。对此,初中语文教师需要具备开阔的教学思路和视野,提高对课外阅读的关注与重视,向学生们推荐各种优秀的课外读物,促使学生从中积累优秀的语言文字、学习良好的表达方式和技巧,同时也要定期地组织开展课外阅读活动,以鼓励学生们进行阅读心得体会地分享,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极大地丰富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例如,笔者每周都会开展一次课外阅读活动,通过课外阅读来丰富学生们的阅读视野,在活动开始前,笔者先到校图书馆收集具有阅读价值的图书。活动开始后,笔者再将图书下发,让学生们自主阅读,在学生们阅读过程中,笔者要求学生们对阅读内容进行摘抄,以便学生们更好地掌握本节课程的内容。这样,笔者通过开展课外阅读活动,丰富了学生的知识视野。
综上所述,阅读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和替代的一部分,阅读教学的有效与否直接关系到语文整体的教育质量,也影响到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说,作为初中语文教师,我们必须要充分认识到阅读教学的地位和重要性,把握新课程改革的趋势、理念和要求,结合语文学科特性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来展开系统性地思考和探索,以实现结合信息技术教学、提炼教材内容设问、开展课外阅读活动等策略的有效运用,全面促进阅读教学的优化升级,最终真正提升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张大乾,韦爱芹.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7(11):148-149.
[2]陈小玲.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提升策略研究[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7(08):33-34.
作者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柳江区土博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