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革热ADE效应对相关血清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研究*

2020-12-04 05:38蔡银凤何思杰刘彩霞
中国医学创新 2020年32期
关键词:单核登革热细胞因子

蔡银凤 何思杰 刘彩霞

登革热发病急骤,可导致患者出现高热、头痛等情况,临床对本病重视程度较高。临床研究显示,初次感染后弱中和抗体在再次感染时,可与血清型登革热病毒结合,导致抗体依赖增强作用,即ADE效应[1-2],而此种情况的发生导致患者疾病严重程度增加,死亡率显著升高,故登革热ADE效应是临床研究的重点。近年来关于登革热再次感染患者机体细胞因子表达的变化研究可见[3-5],但是对于登革热ADE效应对其影响的细致研究少见。故本研究就登革热ADE效应对相关血清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程度进行探究,以为登革热ADE效应的防控与诊治提供参考依据,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南方医科大学南海医院2018年1-12月的100例登革热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8岁及以上者;男女不限;登革热患者。排除标准:合并其他感染者;合并创伤者;合并慢性基础疾病者;妊娠期及哺乳期者;发热在24 h以上者。根据ADE效应情况,将无ADE效应的患者设为对照组(n=70),有ADE效应的患者设为观察组(n=30)。患者和/或家属对研究知情同意。该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通过。

1.2 方法 采集两组发热后1、3、5、10 d的外周静脉血,采集量为4 mL,将血标本于采集30 min内送检,首先采用医用离心机进行离心,离心半径、速度与时间分别为15 cm、3 000 r/min及5 min,取离心后的血清部分进行相关血清细胞因子的检测,包括淋巴因子及单核因子两大类,淋巴因子检测指标为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γ干扰素(IFN-γ),单核因子检测指标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白细胞介素-8(IL-8),均以酶联免疫法进行定量检测,由两名经验丰富者根据上述指标对应的酶联免疫法试剂盒检测标准进行严格操作检测。统计并比较两组发热后1、3、5、10 d的血清细胞因子(淋巴因子及单核因子)水平,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上述细胞因子与登革热ADE效应的关系。

1.3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中的数据检验软件为SPSS 23.0,计量资料用(±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重复测量的计量资料进行方差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细胞因子与登革热ADE效应的关系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对照组中男38例,女32例;年龄18~55岁,平均(28.9±6.1)岁;发热时间2~23 h,平均(11.8±3.7)h。观察组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19~56岁,平均(29.2±5.8)岁;发热时间2.5~23 h,平均(11.7±3.9)h。两组患者的男女构成、平均年龄与发热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2 两组发热后1、3、5、10 d的血清淋巴因子水平比较 观察组发热后1、3、5、10 d的血清淋巴因子IL-6、IL-10、IFN-γ均呈持续升高的趋势(F=87.253、150.056、114.535,P<0.05),对照组的IL-6、IL-10、IFN-γ水平则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F=222.603、247.461、287.985,P<0.05),且观察组发热后1、3、5、10 d的血清淋巴因子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3 两组发热后1、3、5、10 d的血清单核因子水平比较 观察组发热后1、3、5、10 d的血清单核因子TNF-α、IL-8均呈持续升高的趋势(F=157.756、56.952,P<0.05),对照组TNF-α、IL-8的水平则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F=394.578、182.253,P<0.05),且观察组发热后1、3、5、10 d的血清单核因子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4 细胞因子与登革热ADE效应的关系分析 Pearson相关性显示,血清淋巴因子IL-6、IL-10、IFN-γ及单核因子TNF-α、IL-8与登革热ADE效应密切相关(P<0.05),见表3。

表1 两组发热后1、3、5、10 d的血清淋巴因子水平比较[pg/mL,(±s)]

表1 两组发热后1、3、5、10 d的血清淋巴因子水平比较[pg/mL,(±s)]

表2 两组发热后1、3、5、10 d的血清单核因子水平比较(±s)

表2 两组发热后1、3、5、10 d的血清单核因子水平比较(±s)

表3 细胞因子与登革热ADE效应的关系分析

3 讨论

登革病毒感染对患者的危害显著,临床重视程度较高。与登革热相关的研究中,ADE效应的研究是重点与热点,本类效应的发生与再次感染后患者的抗体依赖增强作用有关,而这是再次感染患者严重程度增加及死亡率显著升高的重要原因,故认为对登革热患者中存在ADE效应者的研究积极极高[6-8]。另外,本类患者因感染的存在,导致机体炎性应激反应增强,而炎性损伤对机体多方面均有较大影响[9-10],因此对其进行炎性反应相关方面的研究与监测价值较高。临床中的炎性反应指标较多,其中细胞因子中的淋巴因子及单核因子是研究较多的方面,其对于机体的炎性反应程度及变化具有较为直观的反应作用,在各类感染患者中的变化研究意义较高[11-13]。上述细胞因子在登革热患者中表达变化研究虽可见,但是其在登革热ADE效应发生发展过程中的检测研究未见,因此关于ADE效应患者的炎性损伤情况仍有较大的研究空间。

本研究就登革热ADE效应对相关血清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程度进行探究与分析,结果显示,登革热ADE效应患者发热后1、3、5、10 d的血清细胞因子水平呈持续升高的趋势,而非ADE效应患者的检测水平则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且登革热ADE效应患者显著高于非ADE效应患者(P<0.05),说明登革热ADE效应的存在可导致机体的炎性反应进一步升高的同时,其表达水平呈现持续升高的状态,对患者的炎性损伤持续存在且加强,且经Pearson相关性显示,血清细胞因子(淋巴因子及单核因子)均与登革热ADE效应密切相关(P<0.05),因此进一步肯定了登革热ADE效应与炎性损伤之间的关系,这提示对登革热ADE效应患者应加强炎性细胞因子的检测与调控。分析原因,登革热ADE效应患者病毒血症严重程度增加,进而应激性引起及表现出炎性损伤增强的情况[14-15],而与之相关的细胞因子表达也随之增强,且因其病情较为严重,相关细胞因子表达持续升高,甚至可导致细胞因子风暴等情况[16-18],对血管内皮、脏器损伤情况严重,甚至导致死亡等情况[19-22],因此对登革热患者ADE效应的尽早干预及炎性状态的有效控制应给予充分重视。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登革热ADE效应对相关血清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较大,应注意对本类患者进行上述指标的监测与调控。

猜你喜欢
单核登革热细胞因子
登革热流行现状及诊疗进展
成人HPS临床特征及多种细胞因子水平与预后的相关性
抗GD2抗体联合细胞因子在高危NB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2018—2019年昆明市191例登革热患者临床特征分析
缺血再灌注条件下内皮祖细胞促进单核/巨噬细胞向M1 型极化的研究
朗格汉斯组织细胞增生症的诊治进展
香菇单核菌株菌丝生长特性分析*
平菇原生质体单核化菌株的制备及其培养特征分析
登革热是什么
细胞因子在慢性肾缺血与肾小管-间质纤维化过程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