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学生生命中的“孩子王”
——电影和小说《孩子王》赏读

2020-12-04 04:26刘殿波
河北教育(综合版) 2020年9期
关键词:孩子王字典黑板

■ 刘殿波

电影《孩子王》看完了,但是其中很多问题却萦绕在脑子里久久不散。最想问的是,作为一名教师,当你一个人静静地独处的时候是否会想,书究竟可以这样教吗?学也究竟可以这样学吗?

《孩子王》是陈凯歌根据作家阿城的同名小说改编和导演的电影。影片在1987年上映时并未引起很大反响,然而这部电影却历久弥新,不但没有随着岁月的流逝而销蚀,反而获得了越来越好的口碑,一些影评人甚至认为,这部电影超过了陈导大名鼎鼎的《霸王别姬》和《黄土地》,是他这辈子导演的巅峰之作。

《孩子王》——听名字就知道是讲述一个关于老师的故事。“文化大革命”期间,下乡知青“老杆儿”突然被选派到一所山区学校当代课老师,然而令“老杆儿”吃惊的是,因为师资奇缺,校长竟然让只上过一年高中的他教初三年级;更令人吃惊的是,学校的政治学习材料虽然很多,学生们却没有课本,批判文章学了一篇又一篇,孩子们却连小学课本上的字都不认识。学生们也不信任这个看起来衣衫褴褛、邋里邋遢、只会傻笑的“农民”。但是“老杆儿”却有他的主意,他不按课本上课,而是根据学生们的实际情况,从识字教学开始,慢慢寻找合适的教育方式。虽然时间不长,但在“老杆儿”的调教下,学生们逐渐识了很多字,还开始学会写作文,“老杆儿”也逐渐成为学生们信任的“孩子王”。但是,“老杆儿”这种不按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教书的“荒唐”举动却引起了上级领导的不满,很快被辞退离开了学校。

同电影《黄土地》一样,《孩子王》的摄影师顾长卫运用固镜远景摄像风格十分突出,电影中很多画面都是把主人公定格在一个镜头当中面对观众,给我们身临其境的感觉。在今天的观众看来,上世纪八十年代的菲林胶片虽然图像颗粒感十足,但是因为很多远景长镜头的运用,让整部影片从头至尾都显得雾霭茫茫,让大山与人自然地融合在一起,给人一种意境幽远的感觉。其红色基调的画面时而昏黄,时而通红,时而清雅,时而凝重,每一个镜头里的图像和声音都令人窒息难忘,使这部十分“安静”的电影显得质朴、简洁而又充满力量,引发我们对教育和人的深度思考。

故事一开始,“老杆儿”刚到学校就发现,全班只有他这个老师有一本破破烂烂的教科书,因为没有教材,他只能学着前边老师的样儿把课文抄在黑板上,然后让学生们去抄。当学生们抄完了,他才发现大家竟然都不太明白说的是什么。原来,一黑板的课文中竟有三分之二的字学生不认得。于是,“老杆儿”和校长沟通后,决定从识字开始教学生。

“课文于是好教起来,虽然不免常常犯疑。但我认定识字为本,依了王福的本子为依据,一个字一个字地落实……只是渐渐怀疑学生们写这些东西于将来有什么用。”

在教育并不受重视的年代,“学习有什么用”成了最大的疑问。故事当中这个叫王福的学生,学习特别认真刻苦,他把小学到初中学过的所有生字都抄写在一个本子上。虽然电影中那个只会傻笑却不会说一句话的憨厚父亲出现的时间很短,但阿城的小说中却用了很大篇幅描写王福父亲王七桶因为不识字、不会说话被大家欺负和跑遍城里给儿子买《新华字典》的故事。所以,我们一点也不难理解王福说出的那句掷地有声的话:

“我要好好学文化替他说话。”

因为买不到《新华字典》,王福看上了老师手里的字典,于是决定和老师打赌赢得这本字典,却不成想最后还是自己输了。于是,倔强的孩子每天放学后都在老师屋里抄字典,哪怕未来只有务农一条路,他依然想抄那些字,学会认那些字,“上学”——黑板上这两个字看得无比让人揪心。

“自此,每日放了学,王福便在屋中抄字典。我每每点一支烟在旁边望他抄。有时怀疑起来,是不是我害了学生?书究竟可以这样教吗?学也究竟可以这样学吗?初时将教书看的很重,现在又将学习搞得如此呆板,我于教书,到底要负怎样的责任?但看看王福抄得日渐其多,便想,还是要教认真,要教诚实,心下于是安静下来,只是替王福苦。”

好的文艺作品,并不一定只是从贫穷、山村这些角度去思考教育,而是引发我们更多有深度的思考。如今,我们的中小学办学条件已经逐步走上了现代化轨道,然而我们的教育方式却有多大改进呢?

故事中有这样一段情节,知青们到“老杆儿”的班上看望他,大家起哄请“孩子王”给大家上一课。于是——

“我清一清嗓子,说:‘好,上课,今天的这课,极重要,大家要用心听。我先把课文读一遍。’来娣扶一扶头发,看看其他的人,眼睛放出光来,定定地望着我。我一边在黑板前慢慢走动,一边竖起一个手指,说:‘听好,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个和尚,讲故事。讲的什么呢?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个和尚讲——’知青们一听就明白过来,极严肃地一起吼道:‘——故事。讲的什么呢?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

电影中,大家一起极有节奏地吼着这个循环的故事,成为全片少有的笑点。然而我们笑过之后,是不是却有些心酸的感觉呢?

“为什么不按课本教?”

“没用。”

面对着上级干部的询问,“老杆儿”的回答简单干脆。

影片结尾,被辞退的“老杆儿”一步一回头地望着学校,这让我想起了另一部非常有名的电影《放牛班的春天》的结尾:被辞退的马修老师走出校门,当他万分惆怅之际,身后窗户中却忽然飞出很多纸飞机,每只飞机上都写着孩子们动人的言语,窗户中也随之飘出天籁一般的童声合唱……这个镜头刹那间让人泪流满面。

“老杆儿”也一个人轻轻地走了,正如他一个人曾轻轻地来。没有人向他挥手致意,也没有人向他挥手告别,当然更没有送别的歌声——或许,他的学生们并不知道他的离去,或许,在农村孩子的观念里就没有挥手告别的意识。然而“老杆儿”却给王福留下了那本字典!那本字典也许能够改变一个孩子的人生,也许,他已经改变了一群孩子的人生。

猜你喜欢
孩子王字典黑板
“三胎”风口吹不起孩子王
长在黑板上的诗
晓黑板
字典的由来
黑板
大头熊的字典
叫我孩子王
正版字典
实体店独角兽
孩子王二月二联动全国113家门店免费为宝宝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