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瀛桥畔菊盛开

2020-12-04 04:26
河北教育(综合版) 2020年9期
关键词:法治道德孩子

教师:

徐盛菊。

沧县杜林乡第二回民小学教师。

沧县近郊的杜林小镇,有一座远近闻名的登瀛古桥。登瀛桥建于明朝万历年间,是一位和尚为了人们渡河便利,号召当地诸多善人捐银所建。它不仅是古代劳动人民勤劳与智慧的结晶,更是善良与博爱的化身。工作在登瀛桥畔杜林乡回二小学的徐盛菊老师,传承了家乡人的淳朴与善良,她抱定为家乡教育奉献一生的坚定信念,似一朵菊花,默默盛开在家乡的三尺讲坛上。

当一个好老师其实很简单,就是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

徐盛菊1990年参加工作,一直担任班主任工作,伴随着一批批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教学成绩连年优秀,曾被县政府评为“优秀班主任”。她在多年班主任工作中摸索出一套“阳光管理模式”,那就是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她说,孩子们成长的点点滴滴也如星星闪烁在她的心海深处。

徐盛菊认为,阳光管理,班主任心中首先要充满阳光,做“阳光教师”,怀一颗宽容之心,无私地将爱洒向每一个学生,让班级永远没有阳光照不到的角落。

在孩子们心目中,当“管理者”可是件美事,但是对于那些成绩平平甚至落后的学生,却只能望此兴叹。每接手一个新班,徐盛菊都会全面考察,根据班级需要和学生最近的表现多安排几个“负责人”,选几个不是干部的干部,例如班长一日制、不爱唱歌的文艺委员、不讲卫生的卫生委员等。这些孩子被老师委以重任后,马上会对自己的缺点警觉起来——无需扬鞭自奋蹄,这后面,是孩子们希望被肯定、被赏识的需要,这也锻炼了孩子们的管理能力。

多元社会,从小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性格也是班主任工作的一个重点。徐盛菊常常借助自己是语文老师的优势,针对学生心理上出现的波动,运用以笔谈心的方式,驱散他们心头的阴霾。日复一日,她把自己对孩子们的理解和爱融进了一行行文字,就在这润物细无声的心与心的交流中,她成了孩子们可以交心的朋友。

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就会总希望自己做得更好。徐盛菊知道,人无完人,为了孩子们,作为老师就应该不断学习,内省,不断提升自我。她一直记得自己的一次失误。亮亮活泼阳光,是老师的得力小助手。那是学期末,他手中收着的班里要交给复印部的16元文印费不翼而飞。钱哪儿去了?是他丢了?徐盛菊满腹疑团找到他,再三询问,亮亮终于“承认”是他和几个小伙伴用钱买了零食。当时,一种被辜负的气愤与恼怒一起冲上心头,徐盛菊严厉地批评了他。后来亮亮的父母得知此事,幼小的孩子遭到了训斥和责打。事情就这样解决了。可是两个星期后,亮亮的母亲急匆匆赶到学校,手里还拿来一包东西。当纸包在桌上蓦地打开,徐盛菊愣住了——那分明是她自己放在亮亮书包里的一张张角币和一枚枚硬币凑齐的试卷费。原来,亮亮的母亲刚刚在替孩子整理书包时发现了这个纸包,纸包被压在了书包的底层,被课本和报纸埋住了……

巨大的冲击顿时袭击了徐盛菊的内心!深深的自责困扰着她,她自责,或许,一次简单的家访、一个小小的调查就会水落石出,真相大白,而自己竟然什么都没有做!她怀着对孩子的疼惜把这件事写成文章《失误》,发表于《河北教育》。她说:我永远难忘亮亮挨打的哭喊声,它成为永远的警钟。对待班里每一个孩子,每一件小事,必须要竭尽全部心力!

教好一门功课不难,就是和学生一起寻求知识的快乐

十几年来,徐盛菊一直教语文、道德与法治,是市、县道德与法治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兼职教研员和教科研先进工作者。精心教好每一节课,既是工作的需要,也是她最大的快乐。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喜欢读书的她,也一样注重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她尤其注重指导学生广泛阅读,人文、自然科学类优秀读物伴随着每一届学生成长。她还鼓励孩子们勤动笔。不动笔墨不读书,孩子们每当读完一本好书,书页上总会留下密密麻麻的感悟,那是孩子们心灵成长的足迹。

徐盛菊擅长写作,热爱作文教学,她从“快乐学习”入手,引导孩子们挖掘生活的情趣,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教学风格。在执教作文《我爱吃的水果》一文时,她指导学生观察菠萝、解剖菠萝、描绘菠萝,同学们边动手操作,边热烈讨论,思维活跃。“切一块尝尝味道,你一定和我一样还没吃到嘴巴里,口水就不知不觉地流了下来。”“轻轻咬一口,菠萝的汁液就会溢满了嘴巴,酸酸甜甜的味道好极了……”这鲜活的文字,就是学生的描绘,轻松快乐中,一篇篇心灵小文水到渠成。付出后的收获香如美酒甘如饴,多年来,徐盛菊所带班级的语文成绩在全乡一直名列前茅,指导学生作文多篇在《沧州晚报》《兴趣作文》等报刊杂志发表,多名学生参加各类知识竞赛、作文竞赛并获奖。

她执教的道德与法治课同样生机盎然。道德与法治教材处处体现着活动性、开放性特征,为师生合作、生生合作提供了平台。在教学四年级下册《多彩的民俗》时,徐盛菊根据班里汉、回、满三个民族的学生齐聚一堂的特点,事先布置各个民族学生课前请教长辈,了解自己民族的民风习俗,并欢迎少数民族学生在学习时穿戴民族服饰来上课。结果当天的课上,满族的小姑娘带来一套长裙,回族的小男孩戴来洁白的回回帽,他们分别介绍了清朝满族妇女的“旗头”、花盆底鞋、回族的宗教信仰、开斋节等风俗,还邀请几个汉族同学进行了模拟民俗表演活动……这堂课既有生活气息,又情趣盎然,孩子们在理解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获得了身临其境的学习体验,加深了对书面知识的理解。这样的课,学生“动”起来了,课堂“活”起来了,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

乐为人师,享受教育,人生需要这样的情怀

从2007年起,徐盛菊开始从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连续三届被聘为沧州市、沧县道德与法治兼职教研员,她的工作更忙了。她先后参加了市级骨干教师培训、省级骨干教师培训,以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2018年、2019年参加《道德与法治》部编新教材培训,培训归来利用暑期及时为全县品德教师二次培训,有效促进了全县道德与法治教学顺利展开。她珍视每一次学习的机会,虚心向专家名师求教,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建立了博客注册了邮箱,和专家名师在网络上建立联系,汲取最先进的教育理念。2007年至今,她十几次参加省、市、县各项教研活动,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也得到了丰厚馈赠:曾连续四年执教县道德与法治“名师名课”受到好评;代表沧县教师参加沧州市首届思品教师素质大赛拔得头筹荣获“特等奖”;执教《家庭的亲情》荣获省优质课一等奖;县“同课异构”“名师名课”“生本课堂”的舞台上,总能看到她的身影。因为成绩突出,2017年,徐盛菊又被评为“河北省优秀教师”“河北省中小学优秀德育课教师”。

面对领导、学生和家长的赞誉,徐盛菊更加觉出了自己肩上的责任。她把自己多年积累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耐心帮助年轻教师成长,马桂香老师、胡金好老师在她的帮助下,已经成为杜林乡教育的新生力量。2015年,徐盛菊组织全乡品德教科研活动案例获市级一等奖,2018年,指导青年教师吕秀东执教道德与法治课例荣获市级一等奖。

心素如简,人淡如菊,这就是徐盛菊的精神世界。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她过着平淡而充实的日子。静谧的夜晚,在忙碌了一天之后,她喜欢把白天工作和生活中的感悟写成文字,至今她已经在各类报刊发表文章百余篇。她说,我愿以一份宁静的心态面对生活,潜心教学,享受教育,期待每一个孩子都拥有美好的未来。时光在缓缓地流淌,在和孩子们的快乐相伴中,她又有了这样的新的憧憬:来年春天,你一定还会看到我带领学生们一起走进家乡的梨园,我们会用手中的笔去继续描绘心中最美的春天……

猜你喜欢
法治道德孩子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人大战“疫” 法治为要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