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护理应用于阿替普酶早期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效果评价

2020-12-04 06:43:08王小霞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2020年23期
关键词:阿替普上肢溶栓

王小霞

(厦门市中医院,福建厦门361009)

急性脑梗死主要引发原因为脑血管病变造成脑部血液供应受阻,进而导致局部脑组织出现缺氧以及缺血性坏死并表现出神经功能缺损等综合征,及早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堵塞血管再通,使缺血半暗带获得挽救,对于加快患者临床症状缓解并改善其预后有重要价值。溶栓疗法能够使梗死区脑部血流恢复,可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改善,溶栓治疗后患者出现脑水肿、再灌注脑损伤、溶栓再闭塞等并发症发生的风险较高,同时配合具有较强针对性的干预措施能够进一步提高溶栓效果,避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1]。本次调查研究将我院心脑血管科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均选取阿替普酶进行早期溶栓治疗,探讨患者采用优质护理对于改善其预后所发挥的作用,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本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为5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纳入标准:(1)经脑CT等检查方式确诊病情;(2)临床症状表现为嘴角歪斜、面瘫、偏瘫、意识障碍等;(3)患者或者其家属均自愿加入本次研究并在知情同意书上签字。排除标准:(1)合并其他严重肝肾心等严重脏器功能障碍者;(2)慢性代谢性障碍性疾病者;(3)重度过敏体质患者;(4)既往有神经疾病史或者精神疾病史者;(5)重度血管神经受损者;(6)先天性肢体功能障碍者[2]。随机将急性脑梗死患者分成两组,研究组(n=25)男性14例,女性11例,年龄34-89周岁,平均年龄(55.695±2.27)岁,参照组(n=25)男性 13例,女性12例,年龄32-87周岁,平均年龄(54.37±2.25)岁。所选患者经随机分组后对比其年龄等基本资料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 法

阿替普酶应用剂量为0.9mg/kg,最大应用剂量不可超过90mg,首先推注总剂量10%,剩余剂量于60min静脉滴注完成[3]。给予参照组患者生命体征监控、病情观察、康复训练指导等常规护理,在此基础上为研究组患者提供优质护理干预,如下:

1.2.1 溶栓前护理 急性脑梗死具有病情发作突然及进展迅速等特点,临床症状表现为瘫痪、失语等,患者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极易产生紧张、抑郁、焦虑等负面情绪,必须为患者提供针对性心理护理,鼓励患者养成乐观积极的心态,帮助患者减轻其心理负担,向患者介绍溶栓成功案例,为其讲解溶栓治疗效果以及价值,坚定其康复信念。术前准备好心电监护、吸氧、抢救器械、物品等,于患者入院后立即为其建立静脉通路,密切监测其生命体征,检测患者各项实验室指标,了解患者病史以便为其提供针对性治疗。

1.2.2 溶栓过程中护理 密切监测患者语言、肢体活动、生命体征、意识状态、瞳孔等变化情况,密切监测其血压并掌握其血压变化遵医嘱为患者提供降压药物。评估患者是否有出血倾向,观察其注射部位、牙龈及皮肤黏膜是否有出血倾向,及时发现或异常并向临床医生报告。

1.2.3 溶栓后护理 密切监测患者血压、呼吸、瞳孔、心率、神志等变化情况,重点观察患者血压变化情况,观察患者是否出现呕吐、头痛等表现以及肢体瘫痪等情况。密切监测患者是否有脑出血、脑水肿等征兆,出现异常后需要立即采取针对性干预措施,叮嘱患者保持绝对卧床并为其提供氧疗。尽量避免进行肌肉注射或者皮下注射,完成穿刺操作后对穿刺部位进行适当加压。指导牙龈出血患者应用软毛牙刷,进食软食,不可食用干硬、粗糙食物,防止刺激患者食管、口腔、胃及黏膜等,定期为患者实施脑部影像学检查[4]。

1.3 评价指标

(1)应用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估患者护理前后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评分为0-45分,评分越低则患者神经功能恢复越好,应用Barthel指数(BI)评估护理前后患者生活质量,评分为0-100分,评分越高则患者生活质量越高;(2)应用Fugl-Meyer测评法(FMA)评估后患者护理前后上肢及下肢运动功能,上肢总评分66分,下肢总评分34分,评分越高则表明患者运动功能恢复越好;(3)统计患者上消化道出血、泌尿系统出血、牙龈出血、脑出血等并发症情况并对比两组并发症总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软件包分析文中所涉及相关数据,百分率(%)表示正态分布计数资料,表示正态分布计量资料,t、χ2检验正态分布计数资料、计量资料,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比两组护理前后患者NIHSS评分及BI评分

对比护理前两组患者NIHSS评分及BI评分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研究组NIHSS评分较参照组低且BI评分较参照组高,对比两组上述各项指标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对比护理前后两组患者FMA评分

对比护理前两组上肢及下肢FMA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患者上肢及下肢FMA评分均高于护理前且护理后研究组上肢及下肢FMA评分较参照组高(P<0.05),见表2。

2.3 对比两组并发症情况

研究组上消化道出血1例、泌尿系统出血1例、牙龈出血1例,不良反应总发生率达12%,参照组上消化道出血2例、脑出血1例、泌尿系统出血1例、牙龈出血3例,不良反应总发生率达28%,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较参照组低(P<0.05)。

3 讨论

急性脑梗死为临床常见病,临床应及早采取血栓溶解措施,加快侧支循环建立,促进梗死部位血液供应,减轻脑水肿以及脑组织损伤,术后为患者提供神经功能锻炼指导,可加快其身体机能恢复。

表1 对比两组护理前后患者NIHSS评分及BI评分()

表1 对比两组护理前后患者NIHSS评分及BI评分()

组别例数(n)NIHSS(分)BI(分)研究组参照组t值P值25 25护理前28.93±2.34 29.02±2.31 1.217>0.05护理后18.24±2.10 20.16±2.11 3.476<0.05护理前53.23±1.27 53.09±1.25 1.019>0.05护理后72.13±2.23 64.24±2.15 4.356<0.05

表2 对比护理前后两组患者FMA评分()

表2 对比护理前后两组患者FMA评分()

组别 例数(n) 上肢(分) 下肢(分)研究组参照组t值P值25 25护理前28.57±2.35 29.04±2.29 1.203>0.05护理后40.13±2.19 32.20±2.15 5.914<0.05护理前17.23±2.14 17.15±2.09 0.982>0.05护理后29.15±2.03 23.53±2.12 5.132<0.05

作为存在于人体中的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剂,阿替普酶具有纤维蛋白特异性,无抗原性且具有较短半衰期,能够与血栓中纤维蛋白原结合,对血液循环中纤溶酶原不会产生激活作用,避免激活全身纤溶状态,注射阿替普酶能够取得理想的溶栓效果。

为患者提供优质护理干预能够促进患者病情稳定、保障其生命安全,为患者提供心理疏导、健康宣教等优质护理干预能够使患者焦虑等负性情绪得到减轻,同时还能够丰富患者对急性脑梗死及预期溶栓效果、相关注意事项等知识的了解,提高其配合度。溶栓后为其提供针对性护理能够及时发现异常并采取处理措施,可最大限度地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5]。

此次研究中,护理后研究组NIHSS评分较参照组低且BI评分较参照组高(P<0.05)。对比护理前两组上肢及下肢FMA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患者上肢及下肢FMA评分均高于护理前且护理后研究组上肢及下肢FMA评分较参照组高(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达12%,参照组总发生率达28%,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较参照组低(P<0.05)。梁燕飞等研究[6]中,患者在接受阿替普酶早期溶栓治疗的同时应用常规护理后不良反应总发生率达30.43%,联合应用优质护理干预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达6.52%,提示优质护理干预有助于降低用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综上所述,为接受阿替普酶早期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实施优质护理可改善其神经功能及肢体功能,不但能够加快其病情缓解,还可显著改善其生活品质,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猜你喜欢
阿替普上肢溶栓
阿替普酶在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疗效和安全性分析
选择性静脉溶栓药阿替普酶治疗早期脑梗死的临床观察
基于惯性传感器的上肢位置跟踪
测控技术(2018年6期)2018-11-25 09:50:08
错误姿势引发的上肢问题
中国自行车(2018年4期)2018-05-26 09:01:53
精确制导 特异性溶栓
侗医用木头接骨保住伤者上肢66年1例报道
阿替普酶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研究及机制
西南军医(2016年5期)2016-01-23 02:20:11
阿替普酶溶栓联合序贯抗凝治疗急性次大面积肺栓塞疗效观察
急性脑梗死早期溶栓的观察与护理
机器绞轧致上肢毁损伤成功保肢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