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儿童文化活跃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探索

2020-12-04 22:59江苏省盐城市亭湖区教师发展中心罗燕翔
青年心理 2020年33期
关键词:开心果童谣绘本

江苏省盐城市亭湖区教师发展中心 罗燕翔

《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中指出: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儿童文化是儿童这一群体特有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意识方式的结合,体现着儿童独特的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儿童文化是滋养童年生活的精神内核。小学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从儿童文化中有效捕捉有教育价值的文化形式,开展学生喜欢的活动,把教育要求、期望接续到儿童生活经验之中,在儿童生活经验中找到基础,经由儿童生活经验生根生长,让学生生活得到充实,情感得到熏陶,价值判断得到培养,品德得到发展。如何让儿童文化真正走进道德与法治课堂,并让课堂生动起来,是值得思考和探索的问题。在教学中,我们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尝试和探讨:

一、吟诵儿歌童谣,让课堂语言更有趣

儿歌童谣,是儿童文化重要表现形式,简明易懂,读起来朗朗上口,学生喜欢读,易接受,是小学生喜欢的一种语言形式。

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恰当运用儿歌童谣的可唱性、知识性、趣味性的特点创设教学情境,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如:一年级学生刚入学,没有遵守课堂常规的意识。学习第一单元《我是小学生啦》时,出示儿歌《我是小学生》:“我是小学生,小手放得好,小脚并并拢,身子坐得正。眼睛仔细看,耳朵专心听,说话先举手,我是好学生。”这样简单有节奏感的童谣,学生齐诵、对唱,读一读,做一做,比一比,营造竞争氛围,学生很快集中注意力,主动参与课堂学习,课堂常规能熟记于心,易于养成遵守课堂常规的好习惯。

合理有效运用儿歌童谣还能有效促进学生体验道德情感,实践道德行为。如:教学二年级下册《做个“开心果”》时,在学生认识、寻找、推荐、辨别“开心果”后,让学生思考怎样做“开心果”时,出示儿歌《我是一个开心果》:“我是一个‘开心果’,快乐机灵还幽默,真诚赞美多助人,勤劳能干爱劳动,学习认真勤动脑,快乐别人我快乐!”欢快活泼的旋律,朗朗上口的歌词,使学生明白了生活中做个“开心果”不仅自己快乐,还要能给别人带来快乐,这样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学生熟记了儿歌,有了形象感知和情感体验,能更有效促进道德行为的养成。在童谣中品味,在童谣中思辨,在童谣中成长,富有童趣的语言使道德与法治课堂变得富有童趣,教学事半功倍。

二、阅读绘本故事,让课堂内涵更深刻

绘本图文兼备、形神兼具,具有儿童性、艺术性、趣味性和教育性,可以降低小学生阅读理解的难度,适合小学生的学习特点。教学中,可以把对绘本故事的理解作为学生学习的切入点,让绘本故事成为贯穿课堂的组织线索,让绘本成为连接学生生活与内心体验的桥梁。如:教学一年级下册《我们爱整洁》时,将绘本《皮皮的故事》作为整节课的线索,先让学生观察绘本的前两幅图,思考:小狗皮皮有哪些不爱整洁的表现呢?进而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讨论:在自己和同伴身上,有哪些类似皮皮不整洁的表现与做法?接着继续阅读绘本,了解皮皮做客的遭遇,并进行探究:在生活中为什么要养成整洁的习惯呢?学生根据小狗皮皮的表现,联想到自己的生活经历,对比思考,体会到整洁会有健康相伴、别人乐意接受、愿意交往等结论。然后,继续借助阅读绘本,一边了解皮皮的的转变,一边思考:平时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保持整洁呢?对学生进行策略指导。最后,抓住绘本故事中山羊伯伯的话,对教材中展示的一些困惑展开辨析,让学生明白爱整洁的重要意义。这样,通过绘本情境导入、将学生带入角色、互动换位体验、激发道德情感、引领自主学习的教学流程,有目的地分解绘本故事的情节,并作为贯穿课堂学习的线索,在与绘本、教师、同伴的交流对话中不断丰富、提升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而促进道德观念的养成。

阅读绘本故事还可以作为对教材正文的补充和拓展,达到开拓视野、丰富认知的目的。如:教学二年级下册《做个“开心果”》一课时,学生了解、寻找到“开心果”之后,通过绘本故事《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呈现生活问题的情境:大头儿子恶作剧,把快乐建立在小头爸爸的痛苦之上,引导学生思考:大头儿子这样做,是真正的开心吗?在你的生活中有这样的类似的经历吗?通过交流讨论,联系学生现实生活中的真实问题和想法,从而使教学有的放矢,指向对学生实际生活的具体指导,使学生明白真正的开心不能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别人开心,自己才会更开心。

在教学中,对绘本故事的理解,不能只是采用单纯的阅读文字、欣赏画面等静态的教学方式,更多的是要引导学生进行模拟表演、故事续编等动态的教学活动,让绘本在学生心中“活”起来,这样,学生才能真正饶有兴趣地“走进”绘本,与绘本故事人物同欢共悲,再走出绘本,回到自己的生活中,用绘本中学到的生活体验作参照,使绘本成为提升学生品德养成,促进学生精神世界成长的积极有效的力量。

三、插入游戏活动,让课堂形式更活泼

儿童理解这个世界的最佳途径之一就是游戏。对于儿童而言,游戏就是学习,就是成长。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适当插入游戏活动,引导学生在游戏中向当下生活学习,发现生活中内在的道德意蕴。

在教学中,用游戏的形式导入新课,学生在课堂上玩起来,学生在游戏中得到锻炼,情感得到满足。如:教学三年级上册《安全记心上》时,通过做游戏,唱歌曲《我们去郊游》导入新课,创设游玩的情境,学生的内在潜力和学习积极性被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能使学生兴趣盎然投入新课的学习。

有了正确的道德认识作基础,要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还须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作为催化剂,才能产生巨大的学习动力。因此,教学中适当插入游戏活动,可以激发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产生学习内驱力,有利于养成自觉的道德行为。如:教学一年级下册《大家一起来合作》时,让学生做两个游戏:独自蒙眼画鼻子以及两个小朋友互相配合、共同完成画鼻子,通过体验活动,帮助学生明晰合作的内涵,引导学生理解合作的意义和价值;然后再让学生表演情景剧《为啥合作不下去》,引导学生寻找剧中的孩子《西游记》演不下去的原因,发现成功合作的秘诀:遇问题,不埋怨,团结合作才快乐。教学中,适当开展游戏教学,能使学生产生学习的愉悦感,对培养儿童正确的道德认识和行为,陶冶儿童的社会情感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四、表演情景短剧,让课堂载体更丰富

小学生还没有形成自觉的生活反思意识,在生活情境中对道德意义的即时性理解与感悟能力还有待增强。在教学中有目的地设计情景短剧,通过现场体验,帮助学生逐步形成在活动中发现道德意义的敏感性与能力,促进学生的道德成长。如:教学一年级下册《我们有精神》时,设计情景剧表演:升旗手升旗时的表现,日常生活中“有精神”的具体表现。通过表演,引导学生理解“有精神”就是有“精”“气”“神”,直观理解在正式庄严的场合和日常生活中不同的“有精神”状态。情境短剧作为鲜活的教学素材,把“教学点”变为学生的“发展点”,激发儿童探索现实问题,以实现从思维到行动的深度学习。

课堂上还可以利用情景短剧设计一些道德两难情境,显现出道德的意义与价值。如:教学一年级下册《家人的爱》,让学生表演情景短剧《明明的一天》:父母外出打工,让明明在奶奶家生活;上学时,书包重,奶奶没有帮明明背,而让明明自己背着上学;得知明明犯了错误,奶奶严厉批评教育。让学生观看后讨论:明明的爸爸、妈妈、奶奶的这些做法是不是不爱明明?通过辨析,学生明白了家人的爱有多种表现方式:关心疼爱是爱,培养自理自立的能力也是爱,学生有了充分的爱的情感体验,从小就能对家庭尽自己的责任,做力所能及的事回报家人的爱。

另外,一些特殊现实生活中所需要的实践智慧,如逃生、救护等,很难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学习,课堂上可以通过情境短剧表演体验,让学生获得预备的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应对突发情况的能力。如教学一年级下册《风儿轻轻吹》,让学生表演情境短剧:遇到风儿“生气”了,我们怎么办?帮助学生学会在遭遇到台风这样恶劣天气时,要学会自护,学会在紧急情况下逃生、求助的方法,以实现“健康、安全地生活”这一教学目标。

《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或游戏等为载体,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因此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要回归儿童生活,让儿童文化走进道德与法治课堂,用儿童文化充实课堂、滋养儿童心灵。在儿童文化的浸润中,促进孩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猜你喜欢
开心果童谣绘本
童谣里的童年
绘本
绘本
快乐童谣
绘本
我们班的“开心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