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八坼小学 石菊娥
老师上课要备课,学生上课也应备学,那就是预习。预习是学生进行学科学习的重要部分,它是提高语文学习质量和教学效率的保障,也是推进后续课堂学习的“前奏曲”。然而这项课前准备往往被学生忽视,认为课上老师反正会教,预不预习都无所谓;亦或索性被巩固性的作业所替代;就算是完成了,也仅仅限于读读课文描红生字,标出自然段等。由于预习效率低下,预习效果不明显,由此大大降低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有效预习,将成为课堂教学成功的基石。在“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新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如年级的不同、成绩的差异,以核心素养为依据,编制预习单,布置学生课前预习完成或者教学过程中使用,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份好的预习单,能引导学生有效地走进文本,结构化地自主学习,是扶持学生有效学习的拐杖。但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必须吃透教材,准确定位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在设计预习单时,能结合文本,做到“眼中有学生”“心中有教材”。
教师作为预习单的开发者,往往会设计这样的问题“读了这篇课文,你知道了什么?”“读了这篇课文,你有哪些还不知道的?”这是我们所看到的最常见的预习单。长此以往,学生就会错误地认为,预习就是完成这两个问题,从而失去预习的兴趣。因此,预习单的设计要从学生的兴趣入手,以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以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和现有的学习能力为依据,引领他们熟悉文章内容,走进文本,并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内容的设置要做到读写结合、读思结合、圈画结合、查问结合等。例如在设计阅读教学课文的预习单的内容时,所设置的题型应该是多样的,可以从需要学生掌握的词句等基础知识出发,到作者的生平、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文章的结构及写作的方法等,而且呈现的形式应该是有层次的、清晰的,这样才便于学生理解,比如表格式、阶梯式、序列式等等。
当然,预习单的设计,除了要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外,还应考虑学生的学情,让学生能跳一跳摘到“果子”,既不能要求过高,超出学生的能力范围,又不能过于简单,以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为好。因此应该严格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实际情况以及学生的学情进行设计。所编制的内容,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大部分能解决,否则会让他们丢失信息。对于那些跳一跳也摘不到的“果子”,可以不做安排。
预习单着重关注学生的最近发展,是准备知识的落实和具有启发探究的问题情境的设计,目的是帮助学生在学习前熟悉所学的内容,对于可能会遇到的一些重点和难点问题,心中先有个数,上课时能够更多关注。因此在设计预习单时,教师除了要根据教学把控好学习目标,还要划分好课文学习的重难点,精心设计内容。在设计预习单前对教材的研究,就如同写教案前对教材的研究,小到一个生字的字音,大到对一篇课文写作方法的定位等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另外,在预习内容设计时,还要有创新意识,根据学生和教学的实际情况,做出相应的整合。例如常见的预习内容中有识字、写字、课文的朗读、理解词语的意思、概括文章的大概内容、优美词句的欣赏、人物品质的感受等,作为预习单的设计者,应对这些内容有针对性地进行选择,以避免题量过大,加重学生的负担。
设计好预习单并在教学中合理运用是保障学生课前先学有效性的重要手段。因此,教师在进行预习单的设计时要精心思考,所呈现的内容要能够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并最大化地进行调动运用,能够激发学生思维;所呈现的内容更要根据不同的课文特点,做到既有所差异,又能将预习方法与基本知识点贯穿其中,预设其中,让学生有法可循,使预习达到较好的效果。
语文预习是学生自己动脑、摸索和理解的过程,是一种复杂的智力活动。预习过程是学生在已获得知识能力的基础上,在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学习方法的指导下,调动自身的知识储备和能力,去感知新的课文进行观察、识记、联想、比较、辨别、综合等一系列的活动。通过种种活动,有目的、有计划地主动学习新的知识。这样的活动让学生学会了如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了学习能力。因此,课前预习并不只是让学生一味地进行抄写、朗读、做题目,进行机械的练习,而是按一定的方法有条理地开展学习活动。首先是读,扫清字词“拦路虎”。这是常规预习的第一步。在预习当中往往要求把每篇课文读三遍,基础差的学生要求读到读通读熟为止。接着学会做记号。我们常说“不动笔墨不读书”,在预习时教师要教学生用不同的符号边阅读边做标记。部编苏教版三年级下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六》就是培养学生自主预习和复习习惯。在教学中我就向学生专门介绍几种常用的读书记号,以此来规范学生的读书记号,也利于教师对预习作业的检查。第三就是会查。引导学生在预习时勤用工具书,更可以去图书馆和电脑上查阅资料。第四就是会思考。学贵有疑,学生不仅要对预习当中的问题进行思考,还要把阅读中产生的问题进行思考,对存在的疑问记录下来,在课堂上进行交流。
低年级的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在设计预习单时,读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划出生字词语,多读几遍,标出自然段,圈出不理解的内容,为了增强作业的趣味性,增加猜字谜、看图写话等,这样的预习单在低段的学习中能很好地体现语文的核心素养,但是进入中高年级后,教师在设计预习方案时,仍然是读读课文,认认生字等,没有考虑能力的养成,那么学生的语文素养将很难得到落实和提升。如何让预习从知识型转向能力型呢?以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八课《虎门销烟》为例,在预习当中我设计了以下的内容:1.朗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并结合课后的练习题;运用工具书、联系上下文,自主学习生字。2.描红生字,想想有什么办法来记住这些生字。3.默读课文标上小节号,想想课文先写了什么?接着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试着概括课文的内容。4.查查资料,像林则徐这样的民族英雄还有哪些?从预习当中可以看出,各项内容均指向能力的养成。自学字词时,要养成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语与勤用工具书的习惯,养成自主识字的习惯;默读课文时说说课文的大意,其实就是培养学生概括的能力;查查像林则徐这样的民族英雄是培养查找资料的能力。通过这样的设计让学生清楚地了解预习时自己要做什么,该如何去做,从而提高预习的能力——由知识型走向了能力型。
预习单的设计旨在培养和提高学生查阅提炼、整合概括的能力,思考分析和判断的能力,迁移和运用的能力。这样才能满足学生终身学习发展的需求,培养他们终身学习的能力。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的接受能力逐渐增强,他们的思维方式也发生了变化——呈现出独立和个性的特点。学生在掌握了预习的基本方法,懂得了预习的基本步骤之后,对于同一类型的课文,可让学生通过方法迁移、自主合作尝试设计预习作业。
如在设计部编教材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二十二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二课时的预习单时,我设计了以下内容:板块一:第一个事件是哪几个自然段?并围绕主要人物,抓住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进行概括;板块二:第二、三个事件分别是哪些自然段,运用抓主要人物概括事件的方法,概括第二和第三个事件。板块三:发现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1.三个事件,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你能从文中找到证据吗?2.排一排序:按照时间顺序,哪一件事是最先发生的,哪一件事是最后发生的?作者为什么不按顺序写?根据这篇课文的预习单,我让学生模仿迁移,在布置学生预习二十三课《梅兰芳蓄须》第二课时,让学生小组合作自主设计一份预习单。因为这两篇课文是同一单元中的,结构相似,而且本单元要养成的语文核心素养就是抓住关键人物,根据起因、经过、结果概括事件。学生模仿迁移设计出的预习单可谓是百花齐放,有的组是“这篇文章按照什么顺序写的?划出表示时间的词语。”有的组是“课文写了梅兰芳的哪些事情?能用小标题概括吗?”还有的组是“在这些事情中,写的最详细的是哪件事情?为什么呢?”……
这种“迁移型”预习单通过小组合作完成,展现了新课标所要求的“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更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还有益于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一份有效的预习单能帮助教师发现学生在文本解读上的障碍,让课堂教学更有针对性,做到有的放矢;一份有效的预习单更能帮助学生找到解读文本的“密码”,更好地完成每一课时的学习目标,化难为易,走向深度学习,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