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批判性思维培养探究

2020-12-04 22:59山东省威海市第三中学
青年心理 2020年33期
关键词:批判性项羽刘邦

山东省威海市第三中学 都 平

思维是人类处理事件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人类在长期的日常生活中形成的一种认识活动,不同的思维模式会产生不同的客观效应。批判性思维是高中语文教学中常见的一种思维模式,突出学生在语文课堂的主导性,勇于对高中语文所列示的内容提出质疑,通过自己科学的资源查证和合理的推理,继而产生具备自身独到见解的文化观点,运用学生的创造和创新能力,衍生出新生的内涵主旨。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并非片面性地对课本内容进行批评和谈论,甚至哗众取宠,而是学生在教师的正确指引下,结合自己独到的文化见解,积极地在课堂中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通过深入的查证和多方面的推理,让原本的结论更加鲜明、更加深刻、更易理解。批判性思维在高中语文教学的培养旨在让学生善于表达自己的见解,增强自己的信念和信心,养成逻辑性思考和解决问题的习惯。

一、高中语文教学中批判性思维培养的重要性

古往今来,教育领域的传统教学模式大多倾向于教师“满堂灌”的教学形式,诸多学生对教师产生了依赖性,从而萌生出了惰性心理,在教师授课的全部过程中,几乎零参与,整日浑浑噩噩,消极、被动地进行语文学习,没有对教师的讲解进行深刻的反思和深入的解析,更加缺乏勇于质疑的批判精神,长此以往,丧失了学习的兴趣和自己的思想。显而易见,教师要针对性地解决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现状,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防止学生产生肆意挥霍课堂时间的不良行为,避免教学事故的发生。批判性思维在高中语文学习中占据显著地位,是学生进行分析和分辨文本主题的重要手段,有利于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和总结文本大意的水平,提升学生解题的效率和效果。因此,在学生人生的转折点——高中教育阶段,教师要注重学生思维模式的建设,着力培养学生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批判性思维,让学生具备自主质疑、自觉查证、自动推理的学习探讨流程,强化对语文综合知识和语言总体结构的理解水平,让学生逐渐感悟语言的特色和语文的魅力。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批判性思维培养的方法探究

(一)设立适宜养成批判性思维的背景,营造良好的思维创建环境

人类的思维模式大多数是建立在一定的环境背景的基础上,保障其适应环境的变化和融合,批判性思维的养成也不例外。教师要经常性地为学生设立适宜养成批判性思维的背景,营造良好的思维创建环境,让学生产生一种思维的归属感和安全感,大胆地进行言论的表述和观点的表达。高中生的思维模式已经初步形成,具有较高的系统性和成熟性,善于形成新型的思维模式。教师在日常教授语文必修知识点之余,要结合章节特点,向学生提问某些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从文章的反面观点进行创设和询 问,让学生心生质疑,为学生创设质疑的条件,这是批判性思维培养的第一步。

例如:在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氓》(《诗经·卫风》)的古诗词学习中,教师单独列出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和“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这两句诗词将女子与男子结婚前后的容貌变化用桑叶的生长和凋零从侧面反映出来。教师向学生询问,女子的容貌变化单单是因为年龄的增长和男子的变心,还是另有原因。女子到后续的“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反应女子对于男子的失望,是期盼他回心转意,还是像文中所表述的一刀两断,她的抉择究竟如何,教师向学生抛出诸如此类的话题,让学生从情境中勇于质疑提问。教师要求学生结合诗词的前后部分和诗词的风格基调,结合当今社会离婚率倍增的现状,探究真正的原因,学生可以自由组队,查证和推理问题的前因后果,全面地总结和反映问题。在学生做出答复之后,教师再总结和评价学生的问题答 案,分析问题的来龙去脉,综述在整篇诗词中女子婚后被丈夫虐待和遗弃的痛苦。

(二)提升文本结论质疑的合理性和时效性,防止日后观点查证的错误性疏导

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对具有争议的理论观点产生质疑,同时要符合文本的大致趋势,解析问题要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和观察力,要切入问题的重点,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和人物性格,再对产生的质疑和疑惑提供科学和有效的理论依据。教师要帮助学生提升文本结论质疑的合理性和时效性,防止日后推理和疏导产生错误性偏差,偏离文本的中心思想,背离批判性思维培养的最终目的。教师要经常性地引导学生产生理论质疑的思想,分享质疑的查证和推理的办法,要善于指引学生从课本中寻找答案,结合网络、期刊、杂志的资源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全面证明和总结问题的理论观点,从而防止质疑的盲目性和无端性,保证质疑的问题有理可依,确保学生在查证的过程中目标明确化和推理有序化,让学生基于逻辑性思维进行查证。

例如:在高中语文教学必修上册有关鲁迅的杂文《拿来主义》的学习中,教师在授课前期,首先询问学生鲁迅当时生活的社会背景和家庭状况,再去分析作者写作的目的和表达主旨。某位学生提出了作者通过举例叙述一个穷青年得到了一所大宅子是否多此一举的问题。显而易见,作者在整篇文章的叙述和表达中都是干净利落,批判鲜明的,文中的每一个段落,每一个字眼,都不是多此一举的。因此,这位学生提出的问题不具有鲜明性和针对性,甚至破坏了文章的韵味和美感,但是教师为了正确疏导学生质疑的方向,维护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着重分析文中的“大房子”究竟指的是什么,具体内涵是什么。这个段落是用通俗的举例从侧面介绍具体的“拿来主义”,使文章主题更加浅显易懂,简洁鲜明。“大房子”是“拿来主义”中具体的关联事物和选择对象,使原本抽象的事物细致化和具象化,从侧面描述了具备“拿来主义”思想的投降主义和侵略主义的丑恶嘴脸。

教师在接下来的指引中,没有过多的语言陈述,让学生根据教师对于这位学生的问题的剖析和讲解,了解文章的语言基调,跟随教师的指引和文本的走向,自觉地进行质疑的论证和辨析,巧妙地将抽象的主题表达得简洁生动,同时不乏质疑结论的合理性和精辟性。

(三)增强学生的辩证能力,提高批判结论的效率和效果

在学生提出质疑和疑惑后,要具备辩证和剖析问题的实证能力,拥有严密的思维逻辑,从解读文章的主要内容入手,循序渐进地对问题的每个字眼进行分析,再根据自身分析的内容进行总结和概括。教师要及时对学生的辩证能力进行评价,指出学生在实证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确保最终结论的鲜明和完整,符合文章的故事情节发展和中心思想。问题的辩证是建立健全批判性思维的核心环节,有效的辩证方法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批判性思维,从而高效地解决高中语文的理论问题,提升学生的整体阅读速度和解题能力。教师要适当地为学生提供辩证的渠道和途径,让学生提升辩证结论的真实性和合理性。

例如:在高中必修下册文言文《鸿门宴》的学习中,文中指出刘邦和项羽的兵力悬殊,显然项羽的综合实力居于上风,但是刘邦仍然有勇气去赶赴鸿门宴,并且化险为夷,这和项羽悲观的人物性格形成了鲜明对比。在整篇文章的故事发展中,教师询问学生刘邦前去的目的是什么,刘邦能够脱离危险凭借的是什么。教师要求学生能够结合项羽和刘邦两位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和处世之道,以及最后项羽乌江自刎的悲惨境遇,分析和辩证上述问题。刘邦出身草莽,但是他通过一个个小目标的设立和实现,逐步登上了王位,成为了汉高祖。刘邦在鸿门宴明知项羽很可能谋害他,深入虎穴、生死未卜,但他能屈能伸,卑躬屈膝,能够认清形势,根据事情的发展随机应变,比较圆滑,与项羽的性格大相径庭。本文着重突出项羽的人物性格,学生可以从其中入手,分析刘邦最终战胜的原因,不难发现项羽的自矜功伐为刘邦创造了很多条件,其“为人不忍”的性格,虽然会取得一时成功,但最终仍会走向灭亡。

学生在辩论过程中,不要一味地从单方面考虑问题,要结合双方的人物特点剖析问题,从历史的角度出发,用原有的结论推理出新问题的结论,教师为学生埋设问题探究的主线,逐步增强学生的解读能力和辩证思维,培养学生在高中语文学习中的批判性思维,一切从文本入手,深刻解读文本的论据,为质疑的辩证过程提供科学依据。

教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要加强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立足于学生日后语文学习的认知中,为学生高中语文知识阶段的学习提供有利途径。教师要及时地探究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的策略,让学生主动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教师可以通过设立适宜养成批判性思维的环境背景、提升文本结论质疑的合理性和时效性、增强学生的辩证能力等措施,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注重加强学生质疑问题、查证问题、推理问题的综合批判能力,改变传统的学生思维模式和教学方式,形成新颖的教学特色。批判性思维的培养符合高中语文新课标的发展要求,教师要响应教育部门的政策规定,潜移默化地让学生养成有利于语文知识学习的批判性思维。

猜你喜欢
批判性项羽刘邦
项羽为什么不肯定都关中
刘邦:我的脚丫子呀
思辨读写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不懈质疑 在批判性阅读中提升思维品质——以《鸿门宴》阅读教学为例
基于历史判断三个层次的批判性思维教学——以《新文化运动》一课为例
思辨读写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项羽虞姬
刘邦记嫂之恨
刘邦斩丁公
周恩来妙语评项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