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四联四促”构筑高校社会实践育人新体系
——以 “博云”社会实践为例

2020-12-04 17:38刘恩泽
大连大学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育人学生

王 蔚,刘恩泽

(大连大学 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辽宁 大连 116622)

一、“四联四促”社会实践育人体系的内涵定位

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特征之一,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联系具有普遍性、条件性、多样性和客观性的特点,联系促进发展[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联系观对新时代高校社会实践育人体系的创建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只有去除孤立化的特征,处理好高校社会实践育人体系中各环节的联系性,寻找结合点,才能构建高校社会实践育人体系新格局,更好的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博云”社会实践团自2013年创建以来,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经过7年的实践探索,形成“四联四促”的工作育人体系。

“四联四促”的工作体系是指“专业联接促就业、项目联动促育人、阵地联网促活跃、机制联合促支撑”。第一,“专业联接促就业”是指高校社会实践与第一课堂的联接发展。2018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强调,“青年是民族和国家的未来,青年要力行,知行合一,做实干家”,提出“实践出真知”。由此可见,高校社会实践育人与第一课堂育人具有同样的重要性。高校社会实践与课堂教学不同,它是专业知识的延展性实践,在一定的组织和策划下,将学生放置在实际情境中,通过具体问题的解决,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专业教育是学生创业、就业的基础。促进专业教育与学生创业就业的有机融合,是高等教育的新使命。第二,“项目联动促育人”聚焦学生发展需要的五点特质,即无私奉献、敢于创新、心系政治、传承文化、爱护环境,分别对应志愿服务、创新创业、时事政治、文化传播、生态规划五个领域,同时以科技创新、志愿服务、环境建设、文化探索、时事政治、社会民生、青年建设七个项目为依托,系统构建起“项目联动”育人体系。第三,“阵地联网促活跃”是指构筑线上线下联动网络矩阵,通过构建各小组互帮互助机制,推动各实践项目团优势互补、资源共享;通过青年志愿服务与区域化团建结合,实现网格化管理、精准化服务、有序化运作、功能化发展的“区域化团建+志愿服务”工作格局;加强区域共建,利用互联网使得资源从封闭到开放、使教育体系从单一到多元,使实践模式从被动到自主。第四,“机制联合促支撑”是指通过优化项目推进机制、优化政策奖励机制、优化跟踪回访机制、优化项目考评机制、达到“出实效、提素质”的最终目的。

综上所述,“四联四促”工作体系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所组成的,是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导向的整体。通过对各个要素的整合和关联,指导高校社会实践工作的新方法和新途径,引导大学生立德树人,培育学生核心素养。

二、“四联四促”社会实践育人体系的目标任务

(一)聚焦专业认同,高效助力学生就业

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财富之源,是大学的出口,也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根基。2019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就曾提出,“就业优先政策要全面发力”,这是国家首次将就业优先政策置于宏观政策层面。高校如何把就业这个最大的民生抓紧抓好,是高校发展的重要课题之一。“博云”实践平台创建的“四联四促”社会实践育人体系,首要关注的就是学生就业问题,同时兼顾专业与就业的协同发展,以专业为导向,将就业实践前置,通过模拟社会环境对大学生实行专业性训练,以提升专业认同和就业素养,为社会培养全能型人才做出进一步贡献。

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转型升级的战略机遇期,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指引下,新兴经济势如破竹,新行业层出不穷,新产业高速发展,这些机遇都为高校毕业生提供了多元的择业机遇,毕业生人数虽居高不下,但就业态势整体稳定。在就业环境整体平稳的态势下,我们同时发现高校毕业生也面临着一些挑战:毕业生职业能力与就业岗位职务需求的矛盾、毕业生供求匹配上的结构性矛盾、毕业生就业期望和就业质量之间的矛盾,都对高校的培育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对此,需要进一步完善高校学生就业创业的相关培育模式,加大社会实践环节的比重。当然,构筑学生的专业认同感也是本行业创新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在专业认同感培育上,“博云”社会实践平台主要以“职业+文化”双轨精准提升为主,一方面以就业市场为导向,通过社会实践开展本专业就业指导、职业规划、求职培训等;另一方面以获取知识为目的,引导学生对本专业技能、知识再加工。

(二)提升综合素养,完善多元育人功能

传统教育模式因其局限性,已经不能满足当代社会对人才的质量需求,高校必须创新大学生的综合素养培育模式,充分发挥社会实践多元育人的优势,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四联四促”社会实践育人体系的目标之一,就是充分体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要求,以立德树人为鲜明导向,推动学生关键能力和核心素养在社会实践中落地落实,助力高校育人方式改革。

2012年,教育部等七个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并提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对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性,倡导高校积极开展实践育人活动[2]。高校社会实践综合素养提升体系是一个分层次、多级别的目标体系,其总目标指向大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学段目标分为大一适应阶段、大二、大三成长阶段、大四毕业阶段三个学段,立足四个维度目标,突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落实立德树人、四个回归要求,完善多元育人功能。“博云”实践团自成立以来,以“项目联动促育人”为目标,不断完善高校社会实践综合素养提升体系,现衍射出科技创新、志愿服务、环境建设、文化探索、时事政治、社会民生、青年建设七个项目,旨在完善多元育人功能。具体而言:

在家国认同维度目标中,主要体现在培育学生国家认同、文化自信的家国情怀素养。“博云”社会实践平台依托“文化探索”、“时事政治”项目,例如博云—冰露关于人们对传统文化节日含义认识的评价调研、博云—历史探秘小分队关于青少年对家乡历史文化的问卷、博云—中国梦梦之行实践调查“中国梦”对公民生活团队中影响等,培育学生“四个自信”,将学生个人价值与民族命运相结合,厚植家国情怀,引导学生投身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中。

在责任担当维度目标中,主要培育学生奉献精神,通过“志愿服务”、“环境建设”等项目,多角度培育学生责任意识和使命担当。如博云一稚心关怀实践团队对寄宿幼儿的志愿服务、博云—启明星志愿支教团队、博云—城市美容计划对环卫工人的服务等团队,实地服务,锻炼了学生服务社会的技能,提高了学生与人沟通的能力。

在问题解决维度目标中,主要培育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增强大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反思问题的能力。“博云”社会实践团在成果表达方面,要求团队形成科学规范的研究报告或研究成果,要求学生学会调查问题,收集证据。通过成果的展示,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调研能力,锻炼学生以问题为导向,增强自身解决问题的素养。

在创新能力维度目标中,“博云”社会实践团通过“科技创新”、“社会民生”等项目,旨在通过社会实践,发展学生实践创新意识,提高创意变现能力。如博云—光电之星关于大连市开发区光电产业的调查报告、博云—小胖子无人机控制团队使用植保无人机喷洒农药的相关作业等,助力学生创新思维的提升。

(三)搭建网络矩阵,构筑一体化建设平台

“四联四促”社会实践育人体系牢牢把握联系、合作、整合三大理念,构筑线上线下联动网络矩阵,深化“互联网+区域化”的工作模式,以构筑一体化建设平台为目标,扎实开展高效社会实践工作。一是网络矩阵的组织覆盖面上,“博云”社会实践团将社会实践分成七大项目,涵盖学生喜闻乐见的课题与方向,覆盖面较广,同时号召学生大学四年至少参加一次社会实践项目,目前学生的参与率达100%。二是拓展区域化合作领域,实现网格化管理,打破地域设置实践团的单一模式,通过区域化团建激发社会实践活力。如博云—城市美容计划对环卫工人的服务、博云—晨曦于万里爱心会志愿服务等实践团整合成“实践团+志愿服务站+合作联盟”为模式的“复合型”实践团,有效延伸了实践团的合作领域,促进了区域联动整合的建设与发展。三是探索“网络型”实践团,利用互联网使得资源从封闭到开放,依托互联网社交平台扩大组织覆盖面,网聚更多资源。如依托公众号组建“实践团服务与展示平台”,将工作视野拓宽到网络领域,扩大社会影响力。

(四)加强支撑保障,形成制度联动合力

“四联四促”社会实践育人体系建立健全制度整体协调长效机制,进一步落实实践团主体责任,上下联动,形成制度管理合理。一是优化项目推进机制,以时间为节点推进项目工作计划,细化工作要求,强调实践过程实时监控性,强化社会实践团信息的推送和共享,强力推行阶段性结果登记制。二是优化政策奖励机制,加强“推优”制度建设,以鼓励性、奖励性的政策,引导实践团踏实工作。三是优化跟踪回访机制,实践团主要负责人深入实践地点,核实前期反馈情况,对实践环境和学生生活进行进一步了解。四是优化项目考评机制,采取将实践结果纳入学生综合素质测评考核、入党积极分子考核、团内评优考核、入党考核等考核意见中,努力将实践结果转化到学生综合素质测评考核分值中,以提高学生重视度。

三、“四联四促”社会实践育人体系的时代价值

(一)学术价值

就学术层面而言,选题社会实践育人与“博云”社会实践平台“四联四促”模式相结合,研究高校社会实践育人新机制,具有学术价值,具体表现在:

1.创新实践育人理论体系

将选题视角确定为大学生社会实践,并依据“博云”社会实践平台的实践经验,将“四联四促”体系与社会实践相融合,并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尝试从学术层面对实践育人体系进行创新。

2.探究高校育人工作规律

通过对“四联四促”模式下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育人新体系的探究,对实践育人规律进行进一步探索,丰富大学生育人理论体系。

3.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理论体系

通过对“四联四促”模式下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育人新体系方法的研究,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更为健全的方法借鉴,并进一步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理论体系。

(二)社会价值

就社会价值层面而言,立足“四联四促”构筑高校社会实践育人新体系对社会的发展具备一定的价值,具体表现在:

1.推进社会就业

通过社会实践,有益于提升大学生的就业意识、专业技能、岗位认知,是联接毕业生与企业用人单位的重要载体,为劳动市场与劳动力提供双向互动的渠道。

2.培育核心素养

社会实践最重要的功能就是育人功能,通过“四联四促”育人功能联动,有利于培养学生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习能力、家国认同、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核心素养,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贯彻落实,有益于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四、“四联四促”社会实践育人体系的实践途径

(一)专业联接促就业

专业认同是就业质量的根基,而社会实践是专业建设、就业提升的有力助手。经过多年的努力,“博云”社会实践平台探索出一条社会实践与专业规律、就业目标高度契合的道路,成为第一课堂教学的有效助力。

“四联四促”社会实践育人体系根据“博云”社会实践平台反馈信息等进行统筹总结,提供了以下几个较为有成效的职能性实践方式:

1.专业板块(profession module):做好就业工作,必须回归常识。为此,“博云”社会实践平台以专业知识提升为目标,将各类项目分板块类别,按主题分发,根据学生兴趣进行自行分配。使实践方向指向专业知识,顺应专业人才培养规律。以“博云”实践团为例,“博云”实践团是物理学院的特色品牌项目,专业背景是应用物理学、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等专业,物理学来源于实践也作用于实践,该学科的专业教育历来都高度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博云”社会实践平台搭建的“专业联接促就业”途径,顺应的正是物理学专业人才培养规律。

2.岗位体验(Post experience):推进学生就业工作,就必须立足于社会需求。为此,“博云”社会实践平台倡导学生到企业中进行实习,提前熟悉各大企业运行机制,了解岗位需求通过分类型、分产业开展教育培训和技能交流,倡导实习单位导师带徒、岗位练兵,促进学生就业素质的提高。

3.师生双向(Teacher-student):由专业老师进行系统引导,结合专业知识,与企业导师双向互动,对学生作出合理评估。通过学生与教师共同参与实践设计,使师生共同学习进步,在巩固专业基础知识外,提升综合素质、职业能力。

4.调查整理(Survey arrangement):从社会热点问题出发,整合问卷,进行多角度社会调查,通过调研,整理数据,使学生掌握社会就业发展动向。

5.实践基地(Practice base):建立就业实践基地,与定点企业建立联系,强化校企合作,在实操过程中巩固所学理论知识,知行合一,学以致用[3]。

博云社会实践截至目前连续三年组织指导开展专业、就业实践项目,实践企业3家(大连金州重机石化装备厂、内蒙古包头市东河区建设局、德辉科技(大连)有限公司),成立实践基地1家(大连金州重机石化装备厂)。通过和以上企业的长期联系,达成“专业联接促就业”的目的,帮助学生实现社会实践利益最大化进而提高就业素养。

(二)项目联动促育人

“博云”社会实践平台高度重视项目联动建设,通过平台衍射七个方向,包括科技创新、志愿服务、环境建设、文化探索、时事政治、社会民生、青年建设七个项目,合力形成家国认同、责任担当、问题解决、创新能力四个维度目标,重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加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奉献精神,践行劳动改变生活的公益理念,挖掘学生创新规划本领,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促进项目间联合育人的功效发挥。具体的育人方向有如下四点:

1.家国认同意识培育

家国情怀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文化根基和文化认同,也是当代大学生核心素养之一。“博云”社会实践平台正是以家国情怀为根本目标导向,实施以“时事政治”、“社会民生”、“文化探索”为特色的“三大”实践育人项目,立足学校、家庭、社会三个领域,通过聚焦校内外、国内外热点时事,为学生创造实践机会和平台,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厚植家国情怀,在亲身参与中了解社情民意,在亲身体验中树立对祖国、对家庭的情感,切实增强“四个自信”。如博云—冰露关于人们对传统文化节日含义认识的评价调研和博云—历史探秘小分队关于青少年对家乡历史文化的问卷调研,立足于传统文化,扎根于家乡,将调研与家国认同培育相结合,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2.责任担当意识培育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强调“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强化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奉献意识”。“博云”社会实践平台自创办以来,通过“志愿服务”、“环境建设”、“社会民生”三个项目,以强化学生责任担当意识为引领,突出志愿奉献培育主线,积极开拓创新,做出了一些探索。在“志愿服务”项目上,例如博云—皓首归途之爱心“黄手环”调研服务队,通过关注阿尔兹海默症患者,倡导患者利用“黄手环”,获得社会大众的帮助,以达到精准帮扶弱势群体、消除社会歧视的目的。在“环境建设”项目上,例如博云—中国“水”知道抽查中国部分地区水质情况调研团队,通过调研中国水环境,了解了中国区域水环境、水生态、水安全、水文化和水管理的现状,并深入社会宣传“坚持节水优先”的理念。高校大学生的节水理念和用水习惯不仅直接影响节水效果,而且辐射周边人群乃至整个社会。通过该团队的调研和成果展示,切实培育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爱水、护水、节水的意识深深扎根于学生心中。在“社会民生”项目上,例如博云-中国梦,梦之行•调查中国梦对公民生活影响团队,该实践项目紧密围绕“中国梦”为主题,认真践行习总书记系列讲话内容,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此次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调研了中国梦对居民生活的影响,并在过程中体会到了祖国不断强大,感受到了人民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殷切盼望,切实培育了学生担当意识。

3.问题解决能力培养

科技的发展越来越迅速,很显然,说教化的教育体系已不再适合现在与未来时代的发展,这个社会越来越需要善于伐善新情况、善于解决新问题的创新型人才。“博云”社会实践平台以七个项目联动发展,培养学生具体解决问题的能力。首先是提升学生的学习、实践能力,以更新化的知识来适应全球化的时代。例如,博云—小胖子无人机控制团队使用植保无人机喷洒农药的相关作业团队,该团队通过发现田间农业作业的问题,并对航空作业与田间作业相比较,得出航空作业劳工动用少,作业成本低,不会留下辙印和损伤农作物,不破坏土壤物理结构,不影响作物后期生长的特点等结论,在过程中切实增强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是保持学生始终发现问题的状态。这种状态不应该局限于短暂的社会实践期间,应该倡导让学生更灵活的适应调研问题的新变化。第三,培养学生适应新工具的能力。随着科技的进步,在未来会产生越来越多便捷化的工具来解决生活、工作上的新问题,所以要培养学生适应新工具去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例如,博云—光电之星关于大连市开发区光电产业的调查报告团队,通过深入企业,了解行业最新科技工具,并学以致用,以适应未来岗位对于新工具使用熟练度的需求。

4.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博云”社会实践平台坚持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实践育人培养的全过程,扎实推进创新创业计划,着力搭平台、建机制、造氛围,通过“科技创新”、“青年建设”等项目切实增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例如,博云—派大星•立足“互联网+”新型模式,探究社区未来发展之道团队,通过走进企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了解社会需求,运用最新的“互联网+”理念,着力培养了学生批判性、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具有价值判断、跨学科沟通、交叉创新的能力。

(三)阵地联网促活跃

“博云”社会实践平台积极探索实行“阵地联网”下的管理体系,以“线上线下联动网络矩阵”、“青年志愿服务与区域化团建”、“互联网+社会实践”构筑阵地联网体系,打破社会实践团队的壁垒,畅通信息,资源共享。

1.构筑线上线下联动网络矩阵

通过构建各小组互帮互助机制,整合多方资源,实现各实践项目团的优势互补。“博云”社会实践平台坚持“资源共享+互帮互助+成果互鉴”模式,以项目团队区域联合为契机,激发学生互帮互助的积极热情。“博云”社会实践平台利用宣讲平台、微信公众号等架构团队服务、沟通便利圈,实现项目共建,形成了“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互帮互助氛围,实现了社会实践团共建共享的新模式。

2.青年志愿服务与区域化团建结合

“博云”社会实践平台通过适应、整合、模式、目标四位一体推动“区域化团建+青年志愿服务”工作,实现网格化管理,助推“区域化团建+志愿服务”工作格局的形成。在适应功能方面,强调的是高校志愿服务组织能够从社会机构中取得各类资源。整合功能方面,强调的是加强高校志愿服务组织内部和外部环境的各部分之间的调试,进一步探索高效、协调的组织与环境的关系。模式维持功能方面强调高校社会实践团维持系统原有模式的能力,继承组织既定的价值体系。目标达成功能方面强调高校社会实践团在总的目标的引领下,分解目标,并利用现有资源达成这些具体的目标,并产生一定的社会价值。

3.加强互联网+社会实践建设

打破信息壁垒,创新“信息流”。“博云”社会实践平台有效整合学院学生工作常用信息系统,推进“社会实践平台”与“调研结果”数据库的互联互通,并以“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微信公众号作为唯一对外的平台,实现对口进一口出,真正服务于学生。

(四)机制联合促支撑

“博云”社会实践平台按照“制度归类、整合力量”原则,将社会实践制度分设成4个机制,通过机制进行统一调度。同时规范社会实践流程,通过划分区域,以“实践驻点”为主,对需要开展实地检查或实践结果反馈不及时的实践团进行监督。最后,完善运行机制,通过项目推进机制、政策奖励机制、跟踪回访机制、项目考评机制开展实践工作考察、交流,组织优秀实践案例分析,形成紧密型协作运行机制,最大限度实现力量有效整合和高效调配,不断提升实践实效性。

1.项目推进机制

为加大社会实践团实践推进工作力度,切实解决项目建设过程中的困难与问题,促进各项目组有序完成预期工作,“博云”社会实践团首先在机制设立上推行项目推进机制。通过建立项目推进社会实践工作领导小组——明确社会实践工作领导小组工作职责——要求各板块、区域化协同合作项目对各自辖下实践项目负总责——推行项目推进节点管理(每周一、周五报项目推进情况)——学期初成果汇报五个环节,确保社会实践团任务的高效完成。

2.政策奖励机制

建立健全政策奖励机制,注重凭能力、实绩和贡献评价实践结果。加强“推优”制度建设,以鼓励性、奖励性的政策,引导实践团在“推优”制度激励下踏实工作。例如,将实践考评等级结果作为推优入党、优秀毕业生、优秀学生干部等“推优”工作的硬性指标和重要参考意见等。

3.跟踪回访机制

充分发挥督查工作对实践项目推进的促进作用,建立跟踪回访机制。要求社会实践工作领导小组深入实践单位,与实践地主要负责人交流,听取意见,跟踪对实践团学生的管理和培养制度,同时听取实践地负责人对专业建设、社会实践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要求社会实践团在社会实践期间每周一、周三实时报告项目推进情况,实时跟踪考察项目推进情况;社会实践结束后,进行电话回访,听取实践单位的意见[4]。

4.项目考评机制

通过项目考评机制的创立,探索学分转化制度,努力建立实践成果转化学分制,通过学分政策奖励引导高校学生更加关注自身应用素质的提升;将实践成果纳入综合素质测评考核中,在综合素质考评中突出实践能力,将社会实践成果作为综合素质考核的重要依据。

猜你喜欢
育人学生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育人以“礼”·传承美德
快把我哥带走
“我们都是CEO”育人模式简介
《李学生》定档8月28日
赶不走的学生
悦人亦育人 冬季里的音乐绽放
学生写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