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 欣,高 凯
(1.大连大学 环化学院,辽宁 大连 116622;2.大连大学 团委,辽宁 大连 116622)
培养青年一代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党和国家始终摆在战略层面思考和部署的重大任务。进入新时代,面对新的任务和挑战,在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过程中,要从战略高度构建科学高效的话语体系,牢牢抓住话语权,根据不断变化的时代发展要求,创新方式方法、充实话题内涵、搭建互通平台、提供沟通契机,使当代青年真正成长为有执着信念、优良品德、丰富知识、过硬本领的时代奋进者、开拓者和奉献者,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坚力量。
“话语”是人类之间交往的前提,是主体间沟通交流的言语行为。从哲学角度看,“话语”强调语言行为对思想文化的建构意义。话语体系是一个阶级、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在理论与实践活动中赖以确立话语权的前提,它涵盖的内容包括话语主体、话语内容和话语表达体系三方面[1]。“话语体系”与“话语权”唇齿相依,话语体系的良性构建才能赢得话语权,没有了话语体系,话语权就是空中楼阁。因此,只有建设科学高效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话语体系,话语主体在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中才能有充分的发言权,其话语才能被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充分认可并接受。
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以及互联网充分普及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具有思维活跃、个性鲜明的特征,其话语倾向多偏好娱乐化、网络化、多元化,甚至猎奇化。我们都知道,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事关马克思主义的传承和发展、事关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关每一名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全面发展。因此,话语体系建设要勇于突破“话语空转”的困境、要规避“话语失道”的风险,打破“去生活化”的藩篱,不断扬弃。话语主体要从话语内容、话语机制、话语传播等方面入手,构建科学合理、开放高效的培养话语体系,使其易被青年接受,进而能够充分团结青年、赢得共识,使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事半功倍、水到渠成。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关系到党的执政基础,关系到全国人民奋斗的价值取向。新时代青年马克思主义者话语体系建设,是党的意识形态工作话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将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导权和话语权牢牢抓在手上,任何时候都不能掉以轻心。
第一,要遵照并传承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马克思主义思想作为中国意识形态工作的指导思想,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和引导力,其话语权和话语体系的稳固事关国家、民族、政党的兴衰成败[2]。在青年马克思主义者话语体系问题上,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话语权,增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道路认同、理论认同、制度认同、文化认同,使得我们培养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能够灵活掌握马克思主义的话语思维,使之永葆生机活力。
第二,要坚持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在青年马克思主义者话语体系的问题上,只有立足于中国特征、运用中国智慧、发出中国声音、解读中国实践,跟随时代潮流,才能培养出符合新时代要求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也只有坚持发展有中国特色的语言方式和话语体系,才能深入青年内心,激起情感共鸣,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不断壮大与发展。
第三,要传播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的高度概括和集中体现,是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当前,面对意识形态领域日益错综复杂的形势,培育青年马克思主义者话语体系应以正确的价值体系为依托,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话语体系融入到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话语内容、话语表达上来,借此提升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话语体系的影响力、传播力、感染力,并化抽象为具体,化理论为实践,以此形成共同的价值判断与价值追求,真正凝聚全社会的价值共识和思想认同。
思想政治教育阵地是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重要阵地,随着时代的发展,必须从话语内容和话语方式上进行转变和革新,以构建崭新的、适应青年发展的话语体系。
一方面,在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内容上,除了应充分汲取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应力求贴近青年成长实际与生活实际。培养者要深入到青年中聆听他们的声音,找寻他们共同的话语内容,把握青年的语言特点和表达习惯,并将生活化的语言赋予新时代学术内涵,最后以青年喜闻乐见的方式反馈给他们。与此同时,还要注重因材施教,根据个体差异转变教育内容与教育方式,达到分类教育、精准培养的目的。
另一方面,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也要注重和改进表达的方式方法,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吸引力。将一些过于理性的话语以新的语言形式表达出来,多采用有吸引力的叙事话语,让青年能够乐意接受。同时要转变以往教育中自上而下的,一味说教的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争取以平等、真诚的态度进行培养和教育,引导青年主动参与到话语交流体系中,形成双向沟通、平等互通、充分尊重信任的培养话语环境。
进入新时代,面对新形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果对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创新青年马克思主义者话语表达机制是教育工作与时俱进的重要体现[3]。
一方面,要改进青年马克思主义者话语表达策略。过去在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中,我们习惯于使用传统的方式、固化的语言、固定的模式来开展工作,这往往会导致接受者被动甚至反感。因此,我们不仅要深入了解青年的语言环境和表达方式,分析当今青年话语特点与心理需求,深入到他们中间以赢得信任和理解。同时在理论阐述和政策宣讲方面更应该注重表达策略,善于运用语言的力量,以青年普遍感兴趣的生动事例,用生活化、平民化的语言深入浅出地阐述深刻的道理,让青年愿意听、记得住,更愿意表达和反馈。
另一方面,要拓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话语传播平台。互联网时代,我们要运用复合式的传播载体搭建话语平台,优先抢占互联网发声阵地,并充分利用网络途径,如微信公众平台、微博热搜平台等传播载体,与人为式的教育形成功能互补。同时,也要注重提升传播的艺术和技巧,增强信息化时代话语主体语言的感染力和号召力,使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话语体系的覆盖面更广,影响力更强。
新时代,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进入了新的阶段,迎来了新的挑战,青年马克思主义者话语体系也随之发生调整和变化。根据党和国家对青年的培养要求、当代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个性特点,以及思想政治教育阵地的网络化转移,以“话题”为主要形式的宣传教育模式也逐渐显示出他的实用性和价值性,抓话题这一全新的方式方法,也能更好的引领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话语体系建设。
第一,有利于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树立“四个自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话语体系是有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要建设起培养有理想、有信念、有追求、有担当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的话语体系,我们在培养的话题选择偏好上要紧紧依靠中国国情,紧跟党的政策,紧随时代步伐,着力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抓话题在实践环节可以表现为条幅、标语等宣传方式,也可以表现为主题征文、讲座、参观展览等活动形式,也可以深入课堂和实际工作中表现为一种实践模式,方式灵活多样,影响力也是深入浅出,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以话题的形式揉进青年的生活中,以感召青年、影响青年、鼓舞青年自觉树立“四个自信”,挺直腰板,将其内化为一种精神动力,自觉投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
第二,有利于巩固和提升马克思主义话语权。马克思主义话语权事关党在意识形态的领导权,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青年马克思主义者话语体系的确立要紧紧依靠马克思主义话语。在思想政治工作实践中要充分利用矛盾论的思想,紧紧抓住主流思想话题,可以规避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长篇大论而又晦涩难懂、不被青年普遍接受的缺点,换之以精简、通俗的话题来逐步深入的进行思想引导,使青年在自觉深入话题中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实践活动,潜移默化,达到事半功倍的接受效果。
第三,有利于抵御西方思想文化渗透及和平演变。西方思想文化的渗透及和平演变主要针对的就是正在成长的青年一代,西方凭借其先进的科技水平传播媒介,在全球化发展背景下改变着当代青年的价值观念、思维模式、消费方式、生活习惯。针对这种充斥在生活中的全方位的影响和改变,传统话语体系面临着被边缘化的危险。我们探索“抛出话题式”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话语模式,转变对西方文化一味的对抗和抨击,抓有中国特色的话题,以喜闻乐见的参与平台为契机,举办如主题研讨会,主题讲座、辩论演讲等生动的活动形式,抓住青年关注的焦点问题,形成话题讨论氛围,从不同角度增强思政工作的话语权,树立文化自信,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话语体系建设净化环境,保驾护航。
“抓话题”是在青年马克思主义者话语体系建设中探索出的新的路径,其精简有力又富有吸引力的方式为我们全面、分层、精准的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提供了方向和思路,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话语体系建设提供新的切入点和突破口。通过抓话题巩固和提升马克思主义在青年培养中的话语权,帮助青年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自信”,自觉抵御西方文化的渗透与演变,成为坚实的马克思主义者,自觉地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话语体系是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作理论体系的一个外在表达形式,进入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形式、方式方法都亟待改革与创新,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话语表达方式也需要新的方法和思路。“抓话题”是在实践中探索出的新途径,充分借鉴新时代的语言习惯和思维习惯,以话题精简而能够短时间内吸引关注的优点,结合当代青年乐于接受的话语表达方式,一改往日乏味刻板的语言体系,及时根据新时代新内容创作出青年乐于参与、符合青年个性化发展、潜移默化促进青年思想进步的话题内容,达到全面、分层、精准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目的。
第一,以全面培养为出发点,构建话题多元化参与平台。在青年马克思主义者话语体系的建设中,话语体系的内容要适应新的时代特征,“抓话题”也要将知识性和功能性相结合,话题内容可以涵盖历史、法制、社会、道德、政治、理论等各个方面,以帮助青年学习知识、增强政治鉴别力和社会责任感。同时“抓话题”也要不断与时俱进,不断调查研究,收集各类数据,在充分了解青年思想状况的基础上,抓住他们真正所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和理论焦点话题,正确引导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思想走向,吸引他们主动参与到话题的研讨甚至创新上来。要充分借助青年易于接受、乐于参与的新媒体平台、自媒体交互手段[4],改革传统的说服式、压力式传授教育模式,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依托,如:成立话题创作运营中心、开展主题辩论、主题红色宣讲、微信公众号的主题文章推送,潜移默化地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进行思想上的引导和理论能力的指导,以达到完善话语体系发展的最终目的。
第二,以分层培养为创新点,打造话题立体化学习模式。新时代,青年马克思主义者话语体系的建设不再是传统单一的说教,也不再是一刀切的僵化培养模式,而是在“抓话题”的过程中尝试根据个体差异的不同,科学地进行梯队分层,开放不同层次的培养平台,探索立体化的培养模式。话题的选择上既有“阳春白雪”又有“下里巴人”,根据不同层次的培养需求制定阶梯化的培养方案,制定不同的话语内容,保证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在个体和群体上都能实现全覆盖。
第三,以精准实施为着力点,丰富话题个性化选择途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话语体系建设中一个重要的着力点是通过科学的分层,根据不同层次的不同特点,精准的提出话题建议。因此在“抓话题”的过程中就应找好定位,找准切入点,制定符合培养对象个性发展的话语体系方案,以期达到发挥个体自身优点,形成群体优势,人人都能在集体中发挥作用的最终目的。针对骨干精英,优先纳入到青年干部培养、学校党建团建的话题氛围中去;针对有特长的青年,有选择性的纳入到专业特长领域的话题偏好中;对于较为落后的青年,则形成激励机制,选择其最关心的当下话题,对其进行思想上的改造。这样,通过精准培养的话语体系建设,使得每一名青年马克思主义者都能在各自的层次和领域中不断进步。
两年来,我们依托大连大学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建设,探索了以“抓话题”为核心的话语体系建设方法,形成了以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专项研究课题为核心的话语体系研究机制;创建了以“连情话语”原创文章诵读为核心的线上线下话题引领平台,以“师说心语”分享会为核心的话题育人平台;以“街校共建”“校企合作”为牵动的话题实践平台等,引导全校青年按照“全面、分层、精准”的话语体系建设思路,参与到各个话题活动中,理论联系实际,校内联系校外,线上结合线下,生动形象、持久灌输,形成了我校独特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