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茵茵,肖 纯,庄逸洋
眩晕是内科常见的疾病,以头晕、眼花为主症,或伴有恶心呕吐、面色苍白、汗出,甚则突然昏倒的一类病证。本病多见于中老年人,临床反复发作,严重影响病人生活与工作。对名老中医治疗眩晕的临床经验及用药规律进行分析总结,有利于中医治疗眩晕学术思想的传承。肖纯教授,省级名老中医,主任医师,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宝安中医院硕士研究生导师,致力于中医教研工作,潜心耕耘30载,在诊疗眩晕等脑系疾病方面,善用古方,精于化裁,探幽发微,融汇各家学说与临床经验,颇具临证经验及见解。本研究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分析肖纯教授应用中医药治疗眩晕处方,以传承其学术薪火,并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
1.1 筛选处方 收集2018年10月—2019年7月深圳市宝安中医院(集团)肖纯教授门诊治疗眩晕病例处方,共筛选出深圳市宝安中医院(集团)内科门诊肖纯教授治疗眩晕的合格处方223首。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符合《中医内科学》[1]眩晕诊断标准;处方资料完整,中医证型、治法、方药组成明确;中医遣方用药以治疗眩晕为主;参照《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2],疗效评定为治愈或好转的病例。
1.2.2 排除标准 不符合纳入标准;脱落病例;合并严重基础疾病或精神障碍等疾病。
1.3 数据库建立与数据核对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3],统一规范化处方的中药,将筛选后的223首处方,双人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由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提供)。由专人逐一录入处方,完成后由另1人负责审核数据,保证数据的准确性。由此建立肖纯治疗眩晕处方数据库。
1.4 数据分析 数据库完成后运用软件中“方剂分析”“统计报表系统”和“数据系统”,对录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统计药物使用频次,分析高频中药使用情况,按降序导出结果;设置组方规律分析支持度≥155次,置信度≥0.95,提取药对及核心组合,并采用关联规则分析药物之间的关联系数[4]。
2.1 药物四气、五味、归经统计分析 治疗眩晕的223首处方中,共124味药物,药物总频次为3 698次。四气统计显示,温性(1 875次,占57.59%)>平性(851次,占26.14%)>寒性(379次,占11.64%)>热性(93次,占2.86%)>凉性(58次,占1.78%);五味统计显示:甘味(2 025次,占43.51%)>辛味(1 389次,占29.85%)>苦味(950次,占20.41%)>酸味(180次,占3.87%)>涩味(74次,占1.59%)>咸味(36次,占0.77%)。详见表1、表2、图1、图2。归经结果显示,所用药物主要归经频次依次为脾、肺、心、胃。详见表3、图3。
表1 药物四气分布
表2 药物五味分布
图1 药物四气分布图
图2 药物五味分布图
表3 药物归经分布
图3 药物归经分布
2.2 药物频次 通过频次统计,由高到低依次排序,其中频次>60次的药物20味,前10位分别为炙甘草(212次)、党参(205次)、大枣(187次)、当归(185次)、徐长卿(157次)、黄芪(157次)、木香(156次)、茯神(152次)、龙眼肉(145次)、白术(143次)。主要分为以下6类,①补气药:甘草、党参、黄芪、白术、红景天;②理气药:木香、紫苏梗、桔梗;③补血药:当归、龙眼肉;④安神药:茯神、酸枣仁、远志;⑤解表药:生姜、桂枝(平冲降气、温阳通脉)、细辛(解表散寒、祛风止痛);⑥其他如茯苓、赤芍。详见表4。
表4 高频药物使用情况(频次>60次,n=223)
2.3 基于关联规则组方规律分析 将支持度设为155次,置信度设为0.95,得出常用的药物组合共26个,将药物组合频次由高到低进行排序,居前3位分别是炙甘草-党参(199次)、炙甘草-大枣(183次)、炙甘草-当归(181次),详见表5。将处方药物进行关联规则分析,所得药物组合见表6,药物组方网络展示图见图4。
表5 药物组合使用情况(支持度≥155次,n=223)
表6 药物关联规则(置信度≥0.95)
图4 组方规律网络展示图
眩为目眩,晕为头晕,二者并见合称“眩晕”。眩晕的病理性质有虚实两端。虚实可间夹或转化,但以虚证居多[1]。《灵枢·口问》指出:“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灵枢·卫气》补充总结为“上虚则眩”,均认为眩晕以虚为主。南宋严用和《重订严氏济生方·眩晕门》中指出:“所谓眩晕者,眼花屋转,起则眩倒是也,由此观之,六淫外感,七情内伤,皆能导致”,首提六淫和七情致眩说,补前人之未及,然外感六淫致眩,实为外感症状之一,而非主证;七情内伤致眩病因说实属首创。明代张景岳认为“眩晕一证,虚者居其八九,而兼火兼痰者,不过十中一二耳”,治疗上提出“无虚不作眩”“当以治虚为主”。清代李用梓《证治汇补·卷之四》云:“脾为中州,升腾心肺之阳,提防肝肾之阴,若劳逸过度,汗多伤阳,元气下陷,清阳不升者,此眩晕出于中气不足也”,提出脾胃在眩晕“上虚”和“下虚”之间的中轴枢纽地位。若脾胃虚弱,化源不足,运化失常,则气血亏虚,气虚则清阳不升,髓海不足;血虚则脑失所养而致眩晕[5]。肖纯教授总结先贤精髓,结合岭南地区土卑地湿伤脾及现代人多思劳神伤脾的特点,通过多年临床实践,总结“补养气血,健运脾胃”为辨治眩晕的大法。
本研究应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分析中药频次及性味归经、关联规则的组方规律,从大数据角度分析治疗眩晕的遣方用药经验和规律,较好地展示肖纯教授诊治眩晕的学术思想及临床应用。本研究发现肖纯教授治疗眩晕高频使用单味药物为炙甘草(212次)、党参(205次)、大枣(187次)、当归(185次)、黄芪(157次)、徐长卿(157次),上述药物具有益气养血、补虚和中之效;药物类别主要有补气药、理气药、补血药、安神药、解表药;理气药和补气药种类及药物频次居前,且高频使用药物包含归脾汤组成。治疗常用的高频药物组合包括炙甘草-党参、炙甘草-当归、党参-当归、党参-大枣等。从脏腑视角看,药物多运用归脾、肺和心经者。从药物四气五味分析结果可见,肖纯教授善用气味温、平的药物,喜用甘、辛味的药物。法循《黄帝内经》中“劳者温之”“损者益之”的治疗原则,以甘温之品补中益气,考虑本病病程久、治疗时间较长的特点,多用药性平和之品,避免攻伐太过。数据挖掘结果体现肖纯教授治疗眩晕“五脏相关,调脾为主”的诊治思路及“气血并调,重在补气”的治疗原则。
3.1 五脏相关,调脾为主 本研究药物归经分析结果可见,归经频次居前3位分别是脾、肺、心,归经重在脾(24.84%),说明肖纯教授论治眩晕多从脾、肺、心相互关系探讨,认为眩晕病位在脑,根本在脾,与肺、心经密切相关。
眩晕多由气血不足所致,而气的生成有赖于脾、肺两脏,血的生成、运行与心、脾相关。《黄帝内经》“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说明心血充足与否,与脾胃中饮食吸收有直接关系,心肺合作,气血汇合,内溉五脏,外濡皮毛。脾居中州,为人体气机升降之枢纽。肺为主气之枢,脾为生气之源,脾化生的水谷之气及水湿运化有赖于肺的宣降。心为五脏之大主,主藏血,脾主后天之精而化为气血,主统血。脾为肺之母,且为心之子,一旦一脏出现虚损,则易传变,子病传母,母病及子。脾运五脏之精,脾旺则清气升,张景岳《景岳全书》提出:“脾为土脏,灌溉四傍,是以五脏中皆有脾气,而脾胃中亦有五脏之气”。李东垣曰:“百病皆由脾胃而生”。若肺气亏损,则子盗母气,累及脾脏,出现痰湿内生,枢机失利,清浊升降失调,同时聚生水液,上扰清窍,清阳受遏而致目眩头晕。心血耗伤,母病及子,脾失濡养,不能上荣头目、脑失充养而发为眩晕,而子能令母虚,母能令子实。
人体周身气血化生全有赖于脾,脾气升降条达,则全身气机通畅,脾血旺,则周身血荣。治疗上调脾为主,使脾土健运,既可培土生金,又可杜绝生痰之源,且能濡养心脉。因此,肖纯教授认为治疗眩晕关键在于恢复气血,重在调脾养心,以益气健脾为主,治当从心补脾,益气以调脾。以求恢复脾生血化气之责,能摄血归经则诸症悉除。
3.2 气血并调,重在补气 清代陈修园以“风”“火”“痰”“虚”四字凝练眩晕病因病机。肖纯教授认为眩晕病因为情志不遂、年高体虚、病后体衰、饮食不节,总属虚证,以虚证居多,病变脏腑涉及心、脾、肺,主要是脾,脾、心、肺功能失调是发病之本,气血亏虚是发病关键。《素问·调经论》云:“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血气作为生命维持的基本物质,营养人体,沟通内外,两者贵在调和。张景岳认为“无虚不作眩”“虚者居其八九”,巢元方《诸病源候论·风头眩候》提出:“风头眩者,由血气虚,风邪入脑”。从气血虚论治,可谓继承两者的学术思想。肖纯教授治疗上以“当以治虚为主”为治则,故治疗用药以补益气血为主。
本研究采用关联规则方法分析药物频次规律体现这一特点,分析药物频次,气药、血药数量居前,甘草、党参、黄芪以益气,大枣、当归补血。黄芪为补气之要药,有补气健脾、升阳举陷、益卫固表之效,《神农本草经》中党参“补五脏,定魂魄,补气血”,补气以生血。《理虚元鉴》云:“人参之补迅而虚,黄芪之补重而实”,可见参芪在补虚中的基石地位。大枣补中益气,养血安神,气血兼补,陈无铎《本草新编》提及大枣“通九窍,和百药,养肺胃,益气”。当归善于补阴血,养血荣心,为血分之要药、温润之品,兼顾气血。徐长卿祛风止痛,且补气药数量、用量多于补血药,气为血之帅,气盛则血生。正所谓“气者阳也,血者阴也”,阳密乃固,阳生则阴长之意,且甘缓补益之中又有行气之品,静中有动,动中有静,使得补而无滞,通不伤正。由此可见,肖纯教授对《内经》中脏腑及阴阳关系的深刻认识,通过补气以恢复脏腑运转,血则化生有源。
3.3 天人相应,顺势而为 中医理论体系自《黄帝内经》均构筑于“天人相应”观念。“天人相应”思想揭示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由人体结构与自然宇宙环境的布局(空间结构)及人体生命活动节律与自然宇宙运动节律(时间结构)共同构建[6]。中医学以“天人相应”观念作为处理人与自然宇宙关系的依据,临证过程中,肖纯教授谨守“天人相应”的思想,遣方用药因时制宜、因地制宜,体现辨证的时空性。因时制宜不仅是参考年度节气特点用药,并兼顾时代特点考虑用药。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精神压力巨大,尤其是深圳地区,多思劳神是多数发病人群的特点,临床思虑太过导致疾病发生案例较多。思为脾之精气化生的神志活动。然思虑太过也伤脾而致疾[7]。过思伤脾病机,不外乎“思则气结”和“思则损耗气血”。《素问·举痛论》云:“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思则气结影响脾胃升降气机运动,腐熟、受纳、运化功能失调,气血生化乏源,且心主神明,情志过极首伤心神,次及相应脏腑。过思则气血皆聚于心以供神耗,久则气血虚损,心脾两伤。因此,肖纯教授辨治眩晕从心脾论治,气血并调,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因地制宜体现在深圳属岭南地区,《素问· 异法方宜论》云:“南方者,天地所长养,阳之所盛处也,其地下,水土弱,雾露之所聚也”。南方地区地势低下,居处卑湿,多雨、露、雾,故病邪以风、热、暑、湿之邪居多,加之地域性体质特点,多见湿证。而脾喜燥而恶湿,常受其苦,故南方病人多见气虚。故治宜调脾为主,在补益同时兼用木香、白术等行气醒脾[8]。故五脏相关,调脾为主,体现天人相应。本研究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对治疗眩晕的用药规律进行挖掘分析,提示肖纯教授辨治眩晕从脾、肺、心出发,治疗时以三脏同调,治脾为主,以药物气味归经为主线,治以补气益血、调养心脾,多用温性药。以数据还原其临证治疗眩晕“五脏相关,调脾为主”的诊治思路及“气血并调,重在补气”的治疗原则,体现“天人相应,顺势而为”的辨证特色,为诊疗眩晕经验的挖掘及传承提供参考。但数据挖掘需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且受制于人力、物力、病例处方数量限制,故本研究挖掘出的治疗眩晕新处方需进一步临床考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