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丽艳
太仓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江苏太仓215400
急性脑梗死属于一种常见的病症,在人口老龄化加快与生活压力不断增加的背景下,疾病的发病率呈现逐年升高的趋势,这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健康[1]。对急性脑梗死因疾病进展迅速并且容易合并多种并发症,所以尽早治疗至关重要,在对疾病的治疗上,一般的治疗原则是协助患者卧床休息、提供吸氧支持、及时补液及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等,通过这些常规处理方式可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患者病情[2]。然而临床实践也发现,常规治疗方法对部分患者的神经功能改善效果不佳,这使得患者病情无法及时缓解,引起病情反复与影响生活质量,所以选择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法也成为当前广泛关注的重点话题之一。静脉溶栓治疗是目前广泛提倡治疗因脑动脉阻塞引起的脑血管疾病,通过该治疗方式可以达到及时开通阻塞动脉达到改善疾病症状的目的[3]。该次研究中,选取2019年1—12月收治的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对急性脑梗死采取阿替普酶静脉溶栓辅助治疗对患者的效果及对患者神经功能改善的价值,旨在为相关医师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借鉴,现报道如下。
选取病例数:80例;疾病类型:急性脑梗死。纳入标准:①患者均经头颅CT、核磁共振或者脑血管造影等影像技术检查确诊;②患者未合并严重的肝肾损伤且陪同家属的沟通能力完好;③该次研究征得患者或陪同家属的同意。排除标准:①询问缓解家属存在精神疾病史或者脑部手术史的患者;②对研究所用到的药物过敏者;③资料不完整的患者。遵循随机分组原则,将研究对象分成两组:观察组40例,该组男23例,女17例;年龄33~92岁,平均(68.95±2.14)岁。对照组40例,男25例,女15例;年龄32~91岁,平均(68.24±2.21)岁。两组基线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且该次研究也经过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方式,但不进行静脉溶栓治疗,常规治疗主要是入院后协助患者卧床休息以平稳体征,对呼吸困难者提供吸氧支持以保持呼吸畅通,为患者进行补液以纠正水电解质紊乱,根据个体差异判定患者是否合并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对合并该类疾病的患者予以降压、降糖及降脂等对症治疗,对经过相关治疗病情稳定者则予以早期康复训练,包括肢体功能训练、语言功能训练、生活自理能力训练等。
实验组采取常规治疗与静脉溶栓治疗,常规治疗策略同对照组一致。静脉溶栓策略:应用阿替普酶(批准文S20110051,规格50 mg),使用方式是先取总剂量10%的阿替普酶同20 mL生理盐水混合,在1 min内推注完成,余下的90%剂量混合250 mL生理盐水在60 min内静脉滴注完成。两组均持续治疗10 d。
评价患者治疗效果、神经功能改善情况、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治疗效果根据临床症状及神经功能评分变化评价,其中神经功能采取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价,分值0~42分,分值越高表明神经功能障碍也越明显,减分率=(治疗前评分-治疗后评分)/治疗前评分×100.00%。显效:症状体征均消失,NIHSS评分降低幅度大于50%,生活基本可自理;有效:症状体征有所缓解,NIHSS评分降低18%~50%,生活需他人照料;无效:未达有效的疗效标准。(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00%=总有效率。对患者进行3个月的随访,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治疗后2个月与治疗后3个月进行NIHSS评分的评价。
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进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经过不同的治疗,两组患者在治疗总有效率上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n(%)]Table 1 Comparison of treatment effect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n(%)]
治疗前的NIHSS评分上,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后的不同时间评分上,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治疗前与治疗后不同时间段的NIHSS评分组间比较[(x±s),分]Table 1 Comparison of NIHSS scores between groups in different time period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x±s),points]
在相关的治疗中,两组患者均在用药后出现不良反应,从不良反应发生类型与例数来看,实验组中出现1例牙龈出血、1例皮肤黏膜出血,发生率为5.00%(2/40),对照组在治疗期间出现2例牙龈出血与1例皮肤黏膜出血,发生率7.50%(3/40)。从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上来看,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13,P=0.644),同时两组发生的不良反应均较轻,患者均可自行缓解,对于疗程及患者用药依从性并无影响。
急性脑梗死属于常见的一种疾病,主要是指颅脑中血供由于突然中段所致脑组织坏死,如此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及血栓形成,甚至可使管腔完全闭塞[4]。急性脑梗死发生后,患者的神经功能也会受到影响,这样使得患者也多存在语言功能障碍与肢体功能障碍等,这些功能障碍使得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因此需要采取有效的方法治疗。在急性脑梗死的治疗上,常规是采取卧床休养、吸氧及纠正电解质紊乱等的方式进行干预,通过这些干预手段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患者症状改善及病情缓解[5]。但是越来越多的证据及临床实践结果显示,常规治疗方式干预急性脑梗死虽说对疾病稳定有所帮助,但是短期容易再次复发,且部分患者的闭塞动脉存在经干预后扩张无显著的情况,致使斑块无法消除,导致神经功能缺损难以有效纠正,所以对疾病的治疗需探讨更为有效的治疗手段。
该次研究中,探讨对急性脑梗死的患者,采取阿替普酶静脉溶栓辅助治疗疾病的效果,结果显示在治疗效果上,实验组总有效率为92.50%,显著高于对照组75.00%的总有效率,且实验组治疗后1个月、2个月及3个月的NIHSS评分上也较治疗前与对照组治疗后同一时间降低。该结果同王倩倩[6]研究中显示的采取静脉溶栓辅助治疗的Ⅱ组治疗后1周与治疗后1个月较常规治疗的Ⅰ组更低,Ⅱ组治疗总有效率89.1%较Ⅰ组71.7%的总有效率的结果一致,提示静脉溶栓辅助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效果满意。对急性脑梗死,采取静脉溶栓治疗的主要原理是通过溶栓药物同患者血栓中的纤维素进行结合,这可迅速形成纤维蛋白溶酶,让血小板快速溶解,改善梗死区脑组织缺血与神经功能损伤[7-8]。在静脉溶栓上,选取阿替普酶这一药物主要是因为阿替普酶属于血栓溶解药,主要成分是糖蛋白,包含526个氨基酸,该药物的作用机理是可同赖氨酸残基、纤维蛋白进行有机结合,且能够激活纤维蛋白结合的纤溶酶原,使纤溶酶原可转为纤溶酶[9-11]。药动学研究表明,药物经由静脉注射能够在5 min内发挥溶栓治疗的效果,将这一方式辅助用于急性脑梗死的治疗中,对促进患者症状的改善及改善神经功能有重要帮助。此外该次研究结果还显示,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00%,与对照组7.50%的总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这一结果与石智珍等学者[12]研究中显示的观察组脑出血并发症发生率6.12%与对照组5.36%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的结果一致,说明阿替普酶静脉溶栓的安全性高。主要是因为阿替普酶在药理作用上选择性地激活纤溶酶原,不会产生常规使用链激酶时所致出血并发症,同时阿替普酶在用药后能够快速在血中消除,用药5 min药物总量一般可在血液中自行消除,在用药10 min后剩余药量仅占使用总量的20%,用药20 min后剩余10%,这样也提示用药安全性高。
综上所述,对急性脑梗死,临床治疗中在常规吸氧、纠正电解质紊乱等的基础上,加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可取得满意的疗效,显著改善患者神经功能,且治疗期间患者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因此值得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