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志琴
南京同仁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江苏南京210000
耳廓假性囊肿是耳鼻喉科临床上比较多见的一种病症,是一种软骨间的无菌性渗出性、浆液性炎性病变,亦称之为耳廓假性软骨间积液,该病具有多发性,以男性患者居多,好发于20~50岁。临床对于该病的治疗有着成熟的治疗方案,例如理疗、穿刺以及手术等方法,但理疗仅适用于少量积液的患者,穿刺虽然适用于各种耳廓假性囊肿,然而其效果并不理想。手术作为主要的治疗方式之一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但是经传统手术治疗后发现,比较容易出现局部积液、畸形及耳廓增厚等症,严重地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1-2]。该研究中笔者选取2017年12月—2019年12月期间该院接诊的耳廓假性囊肿手术患者20例作为该次调查分析的样本,旨在探究耳廓假性囊肿贯穿缝合加压包扎治疗耳廓假性囊肿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选择在该院治疗的20例耳廓假性囊肿手术患者,作为该次调查分析的样本,对其治疗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将使用耳廓囊肿前壁软骨切除加压包扎法的患者设定为对照组,实验组则使用耳廓贯穿缝合加压包扎治疗方式,每组样本数均为10例,对照组中男女患者例数相等,均为5例;患者年龄25~75岁,平均年龄为(50.1±5.1)岁。实验组中女3例,男7例;患者年龄为24~78岁,平均年龄为(50.9±4.7)岁。这些患者对该次研究均知情且签署知情同意书;患者全部是单耳发病,且其病变处在耳廓的舟状窝、三角窝、耳甲腔及耳轮,患者的病变范围为1.5~3.5 cm2;这些患者的病程均在14~90 d;排除患者精神类疾病及意识障碍的患者;排除不能配合医务人员完成治疗的患者;排除患有恶性疾病的患者。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符合正态分布,符合该次研究前提。该研究经过了该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和同意。
实验组患者在该次调查中使用耳廓贯穿缝合加压包扎治疗方式,体位方式选取平卧位,引导患者的患侧耳部向上,将其皮肤表面消毒,将常规消毒巾铺上,常规囊肿周边局部麻醉,用5 mL注射器对囊肿部位进行穿刺并抽出囊液后,用0号线全层贯穿缝合,注意不要穿透耳后皮肤,缝合范围根据囊肿大小情况而定,一般缝合2~3针即可,之后进行加压包扎处理,术后使用口服抗生素预防感染,术后7 d进行拆线处理。而对照组患者在该次调查中使用囊肿耳廓软骨前壁切除加压包扎法,在对患者的术腔进行冲洗处理之后,分离囊肿,将患者的前层软骨进行切开,将淡黄色囊液进行吸出处理,之后将囊肿前壁软骨层进行切除处理,使用生理盐水对其术腔进行冲洗,最后对其切口进行缝合,使用纱布加压包扎伤口。术后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1周,依据患者的渗液状况进行换药,同时依照其恢复及预后情况进行拆线[3-4]。
术后半年,观察两组患者的积液形成量,术后换药频率及皮肤愈合时间、有无复发及耳廓外形等状况。疗效评定标准:半年后,患者的囊肿全部消失,且其皮肤没有坏死的状况,耳廓没有畸形及复发状况的出现为有效;半年后,患者临床症状没有得到任何改进且有加重趋向为无效。
观察两组患者的术后疼痛情况,使用VAS疼痛评分标准进行测评,满分为10分,无痛为0分;患者能够忍受的轻微疼痛为3分及以下;患者虽可忍受疼痛,但严重影响其睡眠质量为4~6分;患者的疼痛比较剧烈,且难以忍受为7~10分。
采用SPSS 25.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进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实验组10例患者中只有1例患者出现耳廓少许积液,对其使用抽吸处理之后,没有皮肤坏死的状况,多数患者仅用来院拆除加压包扎1次,患者的伤口一期甲级愈合情况,一般6~7 d均可进行拆线处理,没有复发和畸形的状况出现。对照组10例患者中,因为术腔渗液因素,其拆线应到医院3次左后方可完成,大部分伤口为一期甲级愈合,没有复发和未愈合状况出现,但是有2例患者出现了皮肤坏死的状况,需对其进行二次修复处理,对照组和实验组患者在愈合天数及换药频率上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对照组和实验组患者的换药次数和愈合天数对比[n(%)]Table 1 Comparison of the number of dressing changes and healing days betwee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experimental group[n(%)]
实验组患者术后各时间段的VAS评分均较优,而对照组较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 h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88,P=0.023),12 h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75,P=0.002),24 h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70,P=0.007),48 h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706,P<0.001),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的术后VAS对比[n(%)]Table 2 Comparison of postoperative VA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n(%)]
耳廓假性囊肿是临床上比较多见的一种耳科疾病,绝大多数的患者是单侧耳朵发病,且具有较为明显的临床症状,主要的临床症状是在耳廓的内侧出现球状隆起,耳甲腔、耳甲艇、耳舟以及三角窝是常发生的区域,很少发生在耳廓的背侧,肤色不会发生明显变化并且轮廓较为清晰,触碰隆起处感觉较硬部分会出现波动感,按压时没有痛感,对隆起处进行穿刺可以抽取出淡黄色或血色的液体,临床诊断相对较为容易。耳廓假性囊肿可以归属于软骨内囊肿,囊肿表面没有覆盖上皮组织,在患处软骨内浅层结缔组织中的血管附近发现单核细胞从血液中持续移向病变组织的炎性表现,有研究证明此反应是耳廓假性囊肿病情发展中的重要过程。随着耳廓假性囊肿的持续发展,患处的软骨膜会发生骨膜增生,并且其厚度也会逐渐增加,最终导致新生软骨的形成,之后新生软骨的大小会逐渐变大和变厚,从而出现整片的软骨。在这种情况下,会在软骨间出现积液现象,并且积液会逐渐地被吸收和机化,从而导致患者的耳廓外观发生异常,可以根据这种变化实施病理分期的工作。耳廓假性囊肿目前在临床上并没有明确其发病机制,仍有待进一步研究,但是有研究认为是机械性刺激了耳廓局部而引发的疾病发生,例如硬枕挤压会使患者局部的微循环发生障碍,以致组织之间渗出而最终导致患者发生假性囊肿。患者到医院就诊的主要原因是耳廓假性囊肿给耳朵外观带来的影响,所以对于该疾病的治疗目的就是将囊肿中的囊液彻底排出,让囊壁能够更好地进行粘连并愈合,进而恢复耳朵的正常外观,同时要避免疾病的复发,达到根治的目的。对于耳廓假性囊肿的治疗方式有很多种,临床中较为常见的有持续进行负压引流、理疗、单纯型抽液、激光治疗、对囊肿药物注射、抽液处理后进行加压包扎以及手术治疗等。相关研究表明,通过理疗、单纯型抽液、对囊肿药物注射、抽液处理后进行加压包扎等方式对耳廓假性囊肿进行治疗,均具有较高的复发风险,治疗过程中需要进行大量的药物注射,对于患者的身体健康有着一定的影响,同时治疗效果也存在个体差异,临床价值不高,所以不推荐在临床中推广应用。目前的临床治疗当中多以手术为主,常见的术式有开窗治疗手术、囊前壁切除手术以及囊前壁切除后进行加压包扎。其中对其囊肿前壁进行切除,大部分均可一次治愈,但其术后极易出现积液,应将引流皮片放置进行引流,很容易出现感染的情况,且应对其进行反复换药,患者的痛苦指数较高,乃至会有部分患者出现耳廓畸形的状况[5-6]。其中囊前壁切除后进行加压包扎的应用,患者耳部的外观恢复情况良好,并且复发的概率也相对较低,患者对于疗效也比较满意,但是通过囊前壁切除后进行加压包扎进行治疗,患者发生手术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概率相对较高,对患者的身体健康有着一定的影响,高昂的治疗费用会为患者增添经济压力,长时间的住院治疗以及持续性的疼痛也会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为了给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方式,众多医疗人员不断地进行探索研究,总结出几种新的治疗方法,例如先进行囊液清除之后通过石膏塑形的方式对前后囊壁进行压迫,这种方式能够有效地改善患者耳朵的外观,且具有较低的复发概率;对囊肿的囊液进行为期1周的持续性的吸引,并通过棉球对患处进行加压,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复发概率较低;先对囊肿处进行囊液吸除,然后在耳廓的前后单纯地缝合后进行加压处理,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并有较低的复发概率;但是以上几种新型治疗方式仍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贯穿缝合加压包扎这种治疗方式,与以上几种新型治疗方式相比具有明显优势,其优点如下:①取代了传统棉球包扎的方式,使用凡士林纱布作为此方法的包扎材料对患处进行包裹,该材料具有良好的透气性,并且抗菌性比较优秀,包裹后能够与耳廓紧密地贴合在一起,起到消除囊腔促进囊壁愈合的效果[7];②这种治疗方式需要的材料比较普遍,利于取材;③护理操作相对来说比较简单,患者自己就可以完成护理。贯穿缝合加压包扎这种改良技术,不仅使其渗出液的主要来源得到及时去除,还使其通过局部贯穿缝合加压,能够紧密贴合其软骨面和皮肤内面,使其渗液明显减少,防止了多次换药对术腔的干扰,使其感染指数明显降低,在一定程度上缩短了切口的愈合时间。基于以上优势,该次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有9例患者切口愈合时间均在术后的6~7 d,仅有1例为7 d以上,而对照组在仅有2例患者切口愈合时间在术后的6~7 d,8例则为7 d以上,实验组具有明显优势,结果再次证明了该方法的良好应用性。除此之外,该种方式使患者的疼痛指数降低,操作比较便利,降低了患者的治疗费用,其治疗效果比较明显。
在黄海平等[8]的“贯穿缝合加压包扎在耳廓假性囊肿中的应用研究”一文中也显示,其贯穿缝合加压组45例患者仅5例出现耳廓少许积液,予注射器抽吸处理,无皮肤坏死,大多数中间只需来院拆除加压包扎1次,伤口一期甲级愈合,6~7 d可拆线,未见畸形,无复发,两组患者在需换药次数及平均愈合天数方面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结果与该文结果相一致,即实验组10例患者中只有1例患者出现耳廓少许积液,对其使用抽吸处理之后,没有皮肤坏死的状况,多数患者仅用来院拆除加压包扎1次,患者的伤口一期甲级愈合情况,一般6~7 d均可进行拆线处理,没有复发和畸形的状况出现。对照组10例患者中,因为术腔渗液因素,其拆线应到医院3次左后方可完成,大部分伤口为一期甲级愈合,没有复发和未愈合状况出现,但是有2例患者出现了皮肤坏死的状况,需对其进行二次修复处理,对照组和实验组患者在愈合天数及换药频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结果再次显示了该方法的良好应用性。
综上所述,将贯穿缝合加压包扎使用在耳廓假性囊肿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其效果比较显著,能够明显减少患者的换药频率及愈合天数,且其疼痛指数降低,安全性较高,应被积极使用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