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红梅 龚帅(通讯作者)
(重庆市垫江县人民医院 重庆 408300)
献血相当于一次性失血,献血者会有一些气血不足的表现,如头晕、乏力等,因为血液中的水和电解质能够通过组织液渗入血管或液体饮料来补充,水和电解质常可在2 小时之内恢复到正常水平,这些症状会很快好转。但是少部分献血者在献血后,会产生严重的不良反应,从而危害献血者的身体健康。为此,针对献血者献血后产生的不良反应问题,本文将从献血不良反应影响因素及防范措施方面进行综合阐述。
发生献血不良反应与献血环境因素、献血者因素、采血者因素等有密切的相关性,具体如下:
①献血场所。王艳英[1]等进行了不同采血场所对团队无偿献血者献血不反应的研究,他们将无偿献血者的采血场所分为流动采血车组和空旷采血屋组,比较不同采血场所下无偿献血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有献血不良反应组的采血场所主要为流动采血车(72.73%),而无献血不良反应组的采血场所主要为空旷采血屋(55.00%),有献血不良反应组在流动采血车采血发生不良反应的概率高于无献血不良反应组的45.00%(χ2=33.836,P <0.01)。流动采血车组的献血不良反应总发生率(1.42%)高于空旷采血屋组的 0.44%(χ2=33.836,P <0.01)。②其他因素。献血者等候时间过长、人员拥挤、空气混浊、噪音大、气温过高或过低等也会使献血者出现血压下降的症状,更严重的献血者可能会出现晕厥、休克等不良反应。
①精神因素。初次献血者对献血缺乏认知,对献血的陌生感导致产生过度紧张、恐惧、焦虑等心理,最终会导致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②性别因素。季雯婕[2]等对无偿献血人群不良反应进行特征分析,从性别方面看,2013—2015 年大理地区男性无偿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率0.81%,女性0.61%,总体男性反应率高于女性,二者比较有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1.398,P <0.05)。③认知因素。献血者不清楚献血注意事项,在献血前熬夜或者过于疲劳,以及献血前吃的食物过于油腻等,都可能导致献血时出现不良反应。
①穿刺技术不佳。针头未穿刺到位时,会引起渗血或者重复穿刺,这就增加了献血者的恐惧感和紧张感,进而可能导致献血者出现不良反应。②服务态度不好。工作人员在采血过程中,语言生硬、动作粗鲁、态度粗暴等,都会到献血者带来一定的心理压力和抵触情绪,进而影响正常献血。
针对以上献血不良反应的影响因素,提出了以下献血不良反应的防范措施,主要包括献血前、献血中以及献血后的注意事项。
①医护人员要耐心认真地讲解关于献血的注意事项,献血当日早晨饮食要注意清淡,献血的前一天晚上不要吃得过饱等。②简单地讲解下关于献血的知识。比如,献血量在200 ~400ml,不会影响人体身体健康。通过以上简单的说明,来消除献血者的紧张焦虑感。③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设置固定献血点,在献血点准备热开水、糖水等,并安排专门的保健医生,一旦有献血者出现不良反应,要及时地对症处理。
①对于初次献血的人员,难免会产生紧张恐惧感,医护人员要与献血者耐心沟通,指导他们配合献血,时刻保持微笑,让他们产生亲切感,从而使患者在采血进程中全身放松,保持内心平静,从而更好地完成献血。②对采血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她们的专业素养以及静脉采血技术,减少采血时出现失误,缩短采血时间。
①在献血完成后,医护人员要帮助献血者正确按压针眼处,并详细地交代献血者在献血之后的注意事项,比如献血后要保证充足的睡眠;献血后,避免剧烈运动;多喝水,吃些造血食物;适当补充营养,但无需大补,避免进食过量。②在献完血后,医护人员要嘱托患者休息大约15 分钟,以防止出现意外情况。此外,可以给献血者递红糖水,同时告知其血液检测结果的查询时间以及查询方式。③献血者在没有出现不良反应的前提下,可以告知离开。
综上所述,献血不良反应的产生与献血环境、献血者、采血者都有关。医护人员在从事血液采集工作中,要耐心亲切地向献血者讲解献血的注意事项,消除献血者的紧张恐惧感,同时也要提高静脉穿刺技术,保证采血过程能顺利进行。
总之,医护人员的对献血者在献血前、中、后的的指导和护理,对保障献血者安全,减少献血者流失,稳定献血者队伍,提高献血积极性,都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