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为民 王洪华 莫换好
(东莞市中医院 广东 东莞 523000)
缺血性脑卒中好发于中老年人,随着近年来我国老年人口规模的加速扩张,我国已成为全世界卒中患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国家之一[1]。据2018 年脑卒中流行病学显示其患病率仍长年攀升,甚至出现发病年轻化趋势[2]。其高致残率、高致死率及高复发率是缺血性脑卒中临床治疗的难点,所以通过对疾病的危险因素进行干预以降低疾病的发病率及复发率成为近年来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热点之一,这恰恰也是中医治未病的精粹所在。中医治未病在养生防病、欲病救萌、愈后防复等方面都非常重视个体体质的差异,近代中医体质学说理论体系越来越完备,随着各学者对其研究的深入及重视程度而自成一派,构成中医治未病的重要环节之一。王琦[3]提出中医体质三论,指出中医体质因个体差异而呈现其多态性,而这在病理上可表现出对某些致病因素的感染风险或对某些疾病的发生及复发存在异同性,又因体质的可调性从而对疾病的发生、转归及预后产生深远的影响。就缺血性脑卒中而言,其危险因素包括不可干预因素如年龄、性别,生活习惯方面如吸烟、饮酒,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脑动脉狭窄、心脏病病史等,可见其危险因素较多,西医针对其中可干预的危险因素进行合理用药难以面面俱到,对不可干预的危险因素更是束手无策。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致力于研究并寻求缺血性脑卒中与中医体质的相关性、体质分布规律,因体质可调论对缺血性脑卒中高危患者及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体质干预以达到杜渐防萌的目的。本文对近5年来关于缺血性脑卒中的中医体质研究及进展并进行综述。
近年来,围绕中医体质学三论所开展的临床研究数目繁多,各科研及临床团队从体质可分的初始研究到深入体病相关、体质可调,中医学界对中医体质从最初的理论研究逐步发展到理论与临床运用相结合,不但丰富了中医治未病的学说内容,也验证了中医在疾病治疗的广泛性。其中对缺血性组中的研究经年不减,多项临床研究[4-7]表明缺血性脑卒中与中医体质息息相关,如吴宏赘[4]等采用横断面调查对山东省不同级别、不同地域的403 例脑梗塞恢复期患者进行调查,体质分布在性别、年龄段等方面有明显差异,认为以上危险因素与中医体质具有相关性。马先军[5]等对299 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采用SSS 量表评估患者病情并进行中医体质辨识,根据患者卒中并且进展情况分为进展性卒中组与非进展性卒中组,通过Logistic 回归分析进行研究分析,结果显示痰湿质、阳虚质、血瘀质与进展性卒中的发生有关,三者中痰湿质与其相关性最大。以上研究与王琦所提出体病相关理论相符,且也发现缺血性脑卒中的不可干预危险因素与中医体质具有相关性,无疑对临床卒中的预防提供了新的方向。
张雪梅等[8]用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成都市某社区60 岁以上人群,有效调查对象共2757 人,其中高血压患者比例为59.09%,以是否患有高血压病为因变量,将包括中医体质在内的6 个有统计学意义的单因素作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中医体质变量纳入模型。并得出痰湿质、阳虚质、阴虚质与高血压有较好的相关性。王思静等[9]采用Logistics 回归分析法对和田地区1500 例成人中医体质与高血压情况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偏颇体质人群患高血压的风险均高于平和质人群,其中气虚质、血瘀质、气郁质、阴虚质这四个偏颇体质的人群罹患高血压病的风险是平和质人群的4 倍以上。2018 年卢超等[10]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对海岛地区常住居民进行调查,高血压患者以阴虚质、痰湿质、气虚质为主,健康对照组以气虚质比例最高,其次为气郁质。观察组痰湿质、阴虚质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而对照组中湿热质、血瘀质、特禀质所占比例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沈艳等[11]对947 例患者进行中医体质辨识及分析观察,结果显示,通过体质分布组间比较,非糖尿病组平和质所占比例显著高于糖尿病组,阴虚质所占比例显著低于糖尿病组,具有统计学意义。随后通过单因素非条件logistic 回归分析得出2 型糖尿病的中医体质中阴虚质的危险系数较高,而平和质为主要保护体质因素。杜虹等[12]对294 例糖调节受损(IGR)患者进行中医体质辨识,随后进行了长达三年的随访记录糖尿病发病情况。294 例IGR 患者中三年内糖尿病的发病率为18.4%,对不同类型中医体质的发病率进行比较,发现痰湿质或湿热质患者的糖尿病发病率较高。通过多元 Logistic 回归分析评价得出痰湿质或湿热质IGR 患者具有显著升高的3 年内发展为糖尿病的风险,认为上述两种体质与糖尿病具有相关性。罗嘉莉等[13]采用横断面研究对1540 例老年人进行糖尿病筛查并实施中医体质辨识,结果显示,2 型糖尿病与中医体质具有相关性,并且对偏颇单一体质及组合体质间进行比较分析,发现湿热质、阳虚质、特禀质、气郁质的危险性与影响程度更大,而在体质因子组合中,体虚组合体质的危险系数高于淤湿组合。
张静等[14]通过对广州棠下街道社区服务中心所服务的9 个辖区的437 例患者采用临床流行病学的方法,根据罹患高脂血症的有无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结果显示两组间体质类型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高脂血症组中痰湿质、阳虚质、气虚质、平和质所占比例与对照组存在较大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谢敏等[15]选取986 例查体者根据血脂情况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比较两组性别、年龄和BMI。并对中医体质与血脂异常的相关性进行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脂异常病患中体质分布以湿热质为主,其次为痰湿质。但通过Logistic 二元回归分析得出气虚质和气郁质为血脂异常的主要影响因素。胡凯旋等[16]纳入分析65 岁以上的老年人1302 例,其中血脂异常占71.4%。单因素分析提示血瘀质、阳虚质、阴虚质和湿热质与血脂异常有相关性(P <0.05),而气虚质和特禀质与血脂正常有相关性(P<0.01)。采用Logistic 多因素回归分析方法,进一步分析中医体质对血脂的影响,结果提示血脂异常的危险因素为血瘀质,保护体质为平和质。
综上,无论是卒中的不可干预危险因素如性别、年龄,还是可干预高危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及血脂异常,均与中医体质休戚相关,众多临床研究表明偏颇体质是以上因素的危险因素,但受环境因素等的影响,各偏颇体质与以上因素的相关性存在特异性。
李玉梅等[17]对178 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以横断面现场调查法,经统计单一体质病患149 人,兼挟体质病患29 人,经分析得出中医体质分布规律,单一体质分布规律以气虚质、血瘀质为主,常见的兼挟体质为气虚血瘀质和阳虚气虚质。田立茹等[18]对339 名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进行为期1年随访,以随访期间康复中的37 例病患为病例组,按1:4 从随访队列未康复的患者中匹配148 例作为对照组,病例组以气虚质比例最多,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以痰湿质患者为主,与病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余体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徐寅平等[19]对北京市平谷区500 例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患者进行中医体质辨识,分析得出,单一体质占50.6%,复合体质占49.4%。单一体质分布规律以痰湿质主,其次为气虚质,随后为阳虚质;复合体质中排名前四分别为痰湿质、血瘀质、气虚质、阳虚质。无论是单一体质还是复合体质,体质分布较广的是痰湿质、气虚质、阳虚质、血瘀质。梁敏营等[20]对150 例江门地区缺血中风患者采用横断面调查研究方法,通过体质量表测定和观察,探讨缺血中风患者中医体质类型的分布特点,发现其在各种体质分型中均有分布,但以痰湿质、气虚质和血瘀质居多,不同中医体质的病患病发时具有不同的临床特点。
高心宇等[21]选取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卒中(LAA)患者100 例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其中医体质分布规律以瘀血质最常见,其次分别为痰湿质、阴虚质。通过相关性分析,痰湿质、瘀血质、阴虚质导致LAA 发病的危险系数与平和质比较分别为6.517 倍、4.792 倍、4.6 倍,可认为中医体质中痰湿质、瘀血质、阴虚质这三种体质类型是导致LAA 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邱朝阳等[22]对207 例急性后循环梗死患者的中医体质、CISS 病因分型进行辨识分析,结果显示 207 例患者中医体质最常见为痰湿及气虚体质;随后对各偏颇体质分别与平和质进行组间比较,发现与平和质相比,痰湿质、湿热质更易发生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血瘀质则易发生心源性卒中型脑梗死。
除以上研究外仍有多项临床[23-26]表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单一体质类型以痰湿质、气虚质、血瘀质、阳虚质、阴虚质、湿热质常见,但因合并疾病差异、地域差异及卒中类型差异其分布规律各有其特点,提示我们科研及临床研究有其独特的参考价值,但在进行中医体质辨识时应看到个体差异,临床运用应具体化,注重因病施辨,因地制宜。
随着对中医体质研究的深入、体质三级预防体系学说的完善及丰富,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研究各种中医体质干预手段的有效性以及体质干预对疾病的发生、发展及预后的影响。杨明等[27]对146 例痰湿质缺血性脑卒中康复期患者进行调查,并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两组均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而观察组根据中医痰湿质的特点增予健脾祛湿、化痰通络的中药复方制剂进行干预,治疗后4 和8 周后进行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NHISS 评分、血小板聚集率及血清中血小板活化依赖性颗粒表面膜蛋白CD62p 及血小板膜糖蛋白GP Ⅱb/Ⅲa 复合物纤维蛋白原受体-1 的含量均比治疗前降低,MMSE 评分、ADL 评分、血清中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及神经生长因子的含量均比治疗前增高,且上述评估神经功能、测定神经细胞因子含量及血小板功能的指标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吕富荣等[28]对300 例缺血性中风患者进行体质分型,9 种不同体质各自成组,每组随机分成另个亚组,干预组给予常规治疗并配合中医体质干预手段,对照组仅做常规治疗,干预2 年后统计患者累积中风复发率进行对比,分析发现除阳虚质外其他体质患者的中风复发率在施行中医体质干预措施后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但对阳虚质患者中风复发率变化不明显。针对复发患者体质分数变化情况与中风复发率之间关系,经典型性相关分析后发现气虚质分数变化与复中发生率密切相关,相关系数高达0.768,其次为血瘀质和痰湿质分别为0.682 和0.657。研究组认为通过各干预手段的实施来改变缺血性卒中患者中医体质的偏颇状态进而降低患者卒中的复发率。孙雪琴等[29]采用随机分组对100例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中医体质辨识后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0 例,对照组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加用中医体质干预,两组均持续干预8 周后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干预前两组NIHSS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后两组NIHSS 评分均降低,观察组NIHSS 评分明显比对照组低;干预前两组肢体运动功能评分、ADL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后两组评分均升高,观察组评分上升幅度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缺血性脑卒中隶属中医“中风”范畴,以卒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眼喁斜、语言不利为主要症状,病情轻微者可不出现卒然昏仆、不省人事而仅出现半身不遂、口眼喁斜及言语不利等症状,自唐宋后以“内风”立论,不同时期不同医家对其看法各异,如张元素主热、李动垣主虚、朱丹溪主痰等,但其病理因素都离不开“风、火、痰、气、虚”,现代临床研究发现卒中患者中医体质以痰湿质、气虚质、血瘀质、阳虚质、阴虚质、湿热质多见,这两者不谋而合。“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自古中医预防就存在且推崇至尚,随着近年来中医体质学说体系的完善,中医体质对疾病的干预的研究及应用也逐步发展起来,为缺血性卒中的预防提供新的手段。
缺血性脑卒中作为一种中老年疾病,从疾病的高危状态到发病、复发所经历的时间较长,深入追踪研究需要的人力及资源较大,导致的现状就是:对缺血性脑卒中病患的中医体质临床研究繁多,但缺乏大规模、多中心、规范化的研究,大多研究层次仍停留在疾病的中医体质分布规律,对其临床适用性及实用性的研究较少。王琦教授提出中医治未病研究要有大格局,笔者认为这就意味着对缺血性卒中中医体质的研究不能只局限在临床研究,今后的工作还应从遗传代谢、分子生物的角度进行深入研究。除了研究外也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致力于中医体质的宣传教育、干预手段的丰富及实用范围的扩大,不仅仅是从治未病科走向更多的临床科室,还有从医疗机构走向大众,走入家庭,深入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