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华迪 南虎松(通讯作者)
(延边大学附属医院 吉林 延吉 133000)
医学作为一门人学与科学相结合的学科。医学的发展要求我们既要有医学科学的求真、也要有医学人文的求善。现阶段医学模式处在经历由生物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的时期,人文精神的加强,显得尤为重要。作为医患关系紧张的科室,儿科医师既要懂得疾病的诊治,更要懂得在诊治过程中人文关怀的重要性。因此对儿科医学生的人文教育要求更高。
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国家政策的调整,临床工作中儿科患者流量大,病种繁杂,小儿疾病发病急,来势凶猛,病情变化快,临床表现较成年人相比并不典型,病史资料的缺乏,患儿家属的急躁,都给临床大夫的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此外,随着孩子的成长,孩子的用药剂量也会改变,这是不容易控制的,治疗的效果也不能肯定,这些都会引发医患之间的矛盾[1]。在历史长河中,医生一直是一个受人尊敬的职业,正常的医患关系应该是一种合理体制下的双向尊重与信任。然而,现阶段人心的浮躁,部分临床医生道德底线的缺失,对生命的漠视,部分患者及其家属的无理取闹,都是当前形势下医患关系紧张的重要因素。作为一名临床医师,我们不能控制患者及其家属的内心想法,我们能控制的就是加强我们自身的道德修养,提高我们的精神境界,完善我们的专业水平。力争用最好的我们迎接每一个患者,给予他们最大的帮助,减少病痛带给他们的折磨,用我们的真心换取患者家属的安心。
人文精神的根本内涵有两点,一是人类本身价值的尊重,二是精神价值的尊重,其不但是一项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也对物质文明建设的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构建民族和地区文化特色的中心是人文精神,同样也是量度其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准。 由于受到企业化、技术化、专科化等特征明显的医学模式的影响,如今,医患关系已经成为现阶段我国较为突出的社会矛盾,而怎样加强医师的人文素养是解决问题的关键[2]。临床医学并不是绝对意义上的科学,它是一种关于人,与人进行交流沟通的学科,良好的语言交流是成为一名好医生的必备的条件[3]。患儿的表达能力不强,往往不能清楚的表达出自身的具体感受,这时候就需要我们自己的观察,与家长的沟通,了解孩子的一些爱好,比如“动画片,玩具,少儿读物”等,与孩子建立一个短时的,有效的沟通桥梁,获取我们想知道的病史资料,完善我们的查体信息,与孩子的良好交流,同时会给予家长一个良好的印象,有利于我们后面一系列诊治的展开。临床医学的目的和对象具有人文取向性,因而,临床医学将不可避免地包涵着哲学的精神思想、文学的心灵情感、经济学的利益权衡、法学的权力维护和伦理学的道德培养等人文社会科学内容[4]。在日常的查房过程中,我们要适时的表现出对患儿的关爱,语速迟缓,语气轻柔,语言和善,动作轻柔,寒冷时将要触及患儿皮肤的手指或听诊器做适当的保暖后,再行相关检查,体格检查时,我们也要注意保护孩子的隐私,维护孩子的尊严,我们不能想当然的认为孩子一无所知,有些孩子有着很强的自尊心,我们要给予孩子充分的尊重。检查完成后,给患儿一些鼓励的话语,如“真勇敢,长大了”等话语,树立起孩子的治疗信心。这些适当的关怀,鼓励,都会对孩子及其家人产生积极的影响,促进孩子的恢复,安抚家长焦躁的情绪,降低医患矛盾发生的几率。
医疗服务是一个复杂,多层面的过程。其根本目的是解除患者的痛苦,恢复健康。当前阶段,我国的医学教育仍然偏向于医学技术操作的训练和医学知识的学习,轻视伦理人文社科类的课程。根据相关调查,国外医学院校中人文社科类课程占总学时的比重远远超过我国的医学院校,美国、德国达20%~25%,英国、日本达10%~15%,而我国医学院校中人文社科类课程在总课时中只占8%左右。虽然最近几年政府和社会大力倡导重视医学人文教育,但高等医学教育中是否真正将这种重视落实到了,还需要时间的测验[5]。当前紧张的医患关系,与我国大部分医学院校轻视人文社科课程不无关系。我们不仅要加强人文精神理论教育,还要在进入临床后,以身作则,结合实际案例,做出针对性训练,增强医学生的法律意识,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和沟通技巧,也要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在医患矛盾爆发前及时的制止,维护和谐的医患关系。为初步接触临床的医学生做出表率,让他们切实感受到人文精神的力量。若是不能及时的加强医学生的人文教育,医患关系一直恶化下去,人们对医生这个职业的抱怨越积越多,学生对医学这个事业望而却步,我国的医疗系统只会越来越畸形。已经成为医患矛盾高发科室的儿科,更是到了必须加强人文教育的地步。
综上所述,只有在儿科的临床教学中融入人文教育,才能培养出合格的儿科医师,培养出具有高尚的医德、良好的医学人文精神、精湛的医疗技术的儿科医师。做到不愧于患者,无愧于本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