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青岛市西海岸新区第五高级中学 夏文涛
自从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人们越来越重视人才的培养,学校对学生的教育不再局限于知识的教育,更多的是能力的培养。作为培养学生德育的重要途径,政治教学也越来越被重视,只有全面发展,具备思辨创新能力的学生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这也是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我们应当以学生更好的发展作为目标。
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途径,在教学过程中,知识得以传递和升华,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和学生是不可或缺的部分,只有两者协调统一,才能完成教学任务。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特殊时期,在这个时期,他们的思维特点会发生一些变化,从形象到抽象辩证的过渡,在这个时期,如果对他们进行合理的引导、启发,将会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具有重大的作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的引导能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为学生以后更好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受到传统“灌输式”教育模式的影响,我国高中生的思辨能力普遍较弱,在遇到问题时,往往缺乏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因为课堂教学过程中,通常是教师讲授,学生只负责听,所以整体而言学习缺乏主动性、积极性,对知识也只是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应付考试,面对较为灵活的试题就手足无措了。在面对问题时,他们经常不愿意主动探索、思考、总是把教师讲授的知识作为真理,从来不会质疑,解决问题时只会用教师讲过的方法,不会举一反三,缺乏创造性思维,不愿意尝试新的方法,缺乏创新精神。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的职责就是引导学生学习知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课堂教学是师生直接交流沟通的途径。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不存在地位高低之分,也只有在这种平等互助的基础上,学生才敢于参加课堂活动,敢于向老师请教问题,主动与其他同学交流讨论,向老师表达自己的见解和想法,在这样一个环境下,学生的思辨能力才有可能得以培养。
师生关系微妙地影响着学生对学习的态度,倘若课堂氛围是严肃的,老师始终保持着一种居高临下的态度,那么培养出的学生往往是被动学习的,缺乏创造力的。我国传统教学以往多采用这样的教学模式,所以相比较而言,学生的学习方式都是“模仿”学习,教师负责“灌输”,学生负责听、模仿,思辨能力很难得到培养。而现如今,课堂氛围较为轻松愉快,良好的氛围为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提供了很好的机会。学生不再像以前那样,因为担心受到教师的责备而不敢质疑老师的观点,更多的是,他们在课堂上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并且用足够充分的理由证明自己的观点。
当然,在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的时候,也许他们的想法见解也有一些不成熟、不严谨的地方。作为教师,应当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即使有错误也不应嘲笑学生,避免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伤害。对于那些性格较为内向,不喜欢主动发言的学生,教师应当积极引导,鼓励他们勇敢地进行尝试。
我们常说兴趣是学习过程中最好的老师,当然它也是学习知识最大的内在动力。学生只有对高中政治课的内容感兴趣,才能主动学习,带着疑问去寻找信息,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在这个过程中思辨能力也将得到培养。多媒体是目前使用较多的一种教学手段,借助多媒体可以让原本枯燥的内容变得更有趣味性。比如:在讲解对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的看法时,教师可以播放有关民族文化的视频,再选用外来乐器进行配乐,设置相关问题让学生进行自主思考、讨论。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单纯地靠教师讲解这部分内容,对学生而言相对枯燥乏味,但是在课堂教学中融入多媒体教学工具,直观的视听感受将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让学生乐于学习,乐于交流,乐于思辨。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讲授的知识外,提问也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好的问题能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中,主动思考,积极探索。教师在设置问题的时候应当有目的性,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置难度适宜但不缺乏挑战性的问题,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让他们通过思考解决问题。比如:在教学过程中,结合一些经济学现象,教师可以设置一些问题,问题应当是观点型而非判断型,让学生表达自己的看法并说明具体原因,这样的问题能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解决疑问。当然,必要情况下可以允许学生进行讨论交流,以达到提高学生思辨能力的目的。
教师在设置问题时应当有所侧重。首先,需要明确的一点是教师的职责就是为学生解答教学过程中的重点难点,所以在设置问题时,应当紧扣主题,结合教学重难点,切不可忽略“死角”处。学生在学习知识时,经常会出现思维“死角”,如果在设置疑问时,针对大多数学生存在疑问的部分进行讨论交流,发表各自的看法,就能够帮助学生巩固旧知识。比如:在讲解课本经济学部分,我们提到出现通货膨胀的原因之一就是纸币的发行量过多,在教学这个部分的知识时,老师可以结合数学问题,问学生纸币发行量过多是通货膨胀的充分条件,必要条件,还是充要条件?这个时候学生就会主动思考,以达到让学生主动思考的目的。设置的问题要有突破性,既不能让学生仅限于学习书本上的知识,又要结合现实生活。因为政治学科是一本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学科,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适当结合实际以及最近发生的一些社会热点问题,将实际与理论相结合,设置的问题才会让学生更愿意接受,自主进行思考、探索,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传统的教学中,教师通常采用灌输式的教育模式,即“一人表演一堂课”,这样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下,不仅使其缺乏学习的兴趣,也会影响学生的发展。所以教师应当改变这种教学模式,在课堂上多添加一些讨论环节,给学生更多自主学习的时间和机会。但是,这一过程也不能缺乏教师的指导,对于主动积极思考问题、陈述观点的学生,教师应当鼓励,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除此以外,教师还应引导学生举一反三,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提供新的思路和见解,打破思维的局限性,以此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如果完全靠课堂时间解决问题往往不太现实。在课堂上,教师除了要讲授知识以外,还要设置问题供学生思考讨论,并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分析总结。当然,课堂上教师提出的问题都是课前教学设计时设置好的,通过问题能帮助学生理解内容,巩固学习。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可能会产生新的问题,所以教师在课上应当做到适度原则,选择合适的问题进行教学,留一部分给学生课下思考解决。这也是锻炼学生能力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