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频率副词“常常/ 总是/ 老是”在语气及功能上的差异*

2020-12-02 13:16杨凯荣
语言科学 2020年6期
关键词:否定性例句语气

杨凯荣

东京大学 日本 东京 153-8902

提要 文章主要考察和分析频率副词“常常/总是/老是”在语气及语法、语用功能上的差异。我们认为这些副词之间存在的频率差异并不是它们的本质性差异,因此,仅从频率高低还难以辨别它们之间功能上的差异。本文通过一系列的验证和分析后发现,表较高值频率的“常常”等是命题内副词,使用限制较宽,而“总是/老是”是表评价义语气的假性语气副词,使用限制较严。同样作为“假性语气副词”,“老是”与“总是”相比更接近“真性语气副词”,基本用于否定性评价。

1 引言

汉语里有很多表频率的副词,将其中有代表性的几个按照频率高低(由左至右)排列,大致情形为:总是>老是>常常(经常)>有时。在进入讨论之前,需要做几点说明:

1)“总是“和“老是”是由“总”和“老”后添加“是”构成的,添加“是”后语气成分增强。(1)汉语很多副词后都可以加“是”。有无“是”对语气的强弱有影响,但本文不加讨论。参看古川裕(1989)。为了行文方便均使用“总是”和“老是”,不使用“总”和“老”。但在引用实例时如出现“总”或“老”则按实例录用。

2)本文把“常常”和“常”视为变体(variant),行文中均使用“常常”,不使用“常”。但在引用实例时如出现“常”的话,也按实例录用。

3)和“常常”相近的还有“经常”,本文认为它们都同属命题内副词(propositional adverb),因此对它们之间的语义差异不予讨论。

吴春相和丁淑娟(2005)将频率副词的频率高低分为以下五个等级,即极高值频率副词、较高值频率副词、中度值频率副词、较低值频率副词、极低值频率副词。该文通过一系列测试将“总是”归为极高值频率副词、“常常(经常)”归为较高值频率副词。

这些副词之间确实存在频率上的差异,然而仅仅从频率的角度很难辨别它们之间语气及语法、语用功能上的差异。换言之,弄清它们之间功能上的差异比了解它们之间频率上的差异对掌握及准确运用这些副词更为重要。本文主要从语气及语法、语用功能出发,对“常常/总是/老是”加以对比,找出它们之间的差异,并阐明各自的语气及语法、语用功能。

2 命题范畴(propositon)与语气范畴(modality)

一般认为命题表达的是客观事件,而语气则与命题不同,它表述的是说话人对命题的主观态度(Lyons1997;Palmer 2001;中右 1980;寺村 1984;仁田1989;宮崎等 2002)。有关modality,有情态和语气之说。同样,对副词也有“情态副词”及“语气副词”之说(徐晶凝 2008;齐沪扬 2002a,2002b;张云秋和林秀琴 2017),本文采用语气副词的说法。(2)在第 七届海外中国语言学者论坛上的发言稿中曾使用情态副词这一说法,但考虑到传统的情态副词多用于对样态的描述,如“猛然”等(参看刘月华等 2001),故在此还是改用“语气副词”。虽然汉语关于频率副词的研究不少,但往往多从语义上来认定而并没有从形式上加以验证(蔡红 2005;邵勤 2005;张谊生 2000, 2010,张谊生等 2005;邓川林 2010)。以上列举的这些副词究竟表述客观事件还是主观态度,仅从频率上难以鉴别,需要用一套客观的验证方法来论证。一般认为命题成分是句中的客观叙述部分,既能用疑问形式提问,也能在(另一个)命题内出现,还可以被否定,总之可以以客观的成分出现在命题内。与此相反,语气范畴是句中说话人的主观态度。因此难以用疑问形式提问,也不能在(另一个)命题内出现,更不容易被否定(中右1980;仁田1989;森本1994)。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语气副词可以分为各种类型,有的需要与疑问形式共现来表述“追究”的语义,比如“究竟,到底”等,有的需要与否定形式共现来表述反问的语气,比如“难道”等,还有的需要与句末的语气助词共现表述推测,比如“也许”等。不管如何,从命题成分还是语气成分来看,它们也都属于后者,只因语义上有所区别而需要不同句法成分加以搭配而已。当然我们也可以根据语义功能对上述的语气副词加以分类并冠名,但本文的目的不在于对各种语气副词的具体分类,对此不再赘述。

总之,典型的语气成分表达的是说话人的主观态度,其本身难以再客观化。既然要表述自己的主观认识或态度,就不能再对这种主观态度加以疑问、否定或者把它当作客观的成分包孕在其他客观命题内加以叙述。一方面要表达说话人的态度,另一方面又把这种表主观态度的语气成分包孕在表客观事件的命题中来客观地叙述,这显然是一种自相矛盾的言语行为。对这种是命题还是语气的差异,我们可以先用程度副词“很”和语气副词“真”来验证。 例如:

(1)a. 今天很热。

b. 今天真热。

如果仅从程度上看,我们很难确定例(1)的a和b哪个程度更高。(1)a是客观叙述热的程度,与同样为程度副词的“非常”相比,似乎不如其程度高。而(1)b并没有涉及程度如何,只是表述说话人对热的一种主观感受。换言之,(1)a和(1)b之间存在的程度差异并不是本质上的差异,更重要的差异在于是命题内副词还是语气副词。这种差异可以通过三种方法加以测试:能否以疑问形式提问;能否包孕在其他命题内;能否被否定。下面我们用以上三项条件来逐一论证。例如:

(2)a. 今天很热吗? (3)a. 她买了一件很漂亮的连衣裙。 (4)a. 今天不很热。

b.*今天真热吗? b.*她买了一件真漂亮的连衣裙。 b.*今天不真热。

例(2)a和b都是疑问句,但(2)a可以成立,(2)b不能成立。如上所述,对命题成分可以用疑问形式提问,而对说话人的主观态度表示疑问则是一种语气上相冲突的语言行为。例(3)中,与(3)b相比,(3)a 可以成立是因为“很”只是客观叙述程度的高低,是命题内副词,因此可以被包孕在客观命题内充当定语短语修饰名词,而b难以成立是因为“真”表述的是说话人的主观态度,因此难以包孕在客观命题内充当定语短语修饰名词。再看例(4),(4)a可以成立是因为客观命题可以被否定,而(4)b不能成立是因为说话人对自己表述的主观态度再以命题形式加以否定有悖常理。通过上述方法的测试,我们可以看出命题内副词和语气副词在句法功能上呈现出不同特征。

3 “常常”与“总是/老是”

鲁健骥和吕文华(2006)指出,“常常”表示“行为、动作发生的次数多”;“总是”表示“情况、状态持续不变,没有变化”;“老是”表示“经常,总是,没有变化”。从这一解释来看,“总是”与“老是”的语义比较接近,而“常常”有所不同,表示次数多。其实,“总是”与“老是”的语义也并不完全相同,而且它们与“常常”相比,也并不只是单纯的频率高低的差异。例如:

(5)a. 他常常深夜给我打电话。

b. 他总是/老是深夜给我打电话。

以上例句中,“常常”和“总是/老是”都能说,吴春相和丁淑娟(2005)指出“常常”属于较高值频率副词,而“总是”属于极高值频率副词。按此说法,“总是/老是”比“常常” 的频率更高。我们认为,它们之间的差异不能单一地视为频率高低,更重要的差异在于“常常”只是从客观上叙述事件发生的次数较多,是命题内副词。“总是/老是”是说话人对次数多或情况未变所表述的主观态度,属于语气范畴。从频率来看,用“常常”时,说话人叙述的是客观事件发生的频率,也就是说客观的事件发生频率较高时便能用“常常”,它只是客观地叙述频率较高。相对而言“总是”是从说话人自身的经历出发,主观地感受到次数频繁或情况未变,并显示出某种抱怨或不满,往往带有否定性评价(negative evaluation) 的语义。有关“总是/老是”的这种否定性评价的语义,我们将在第4、5节论述。

3.1 能否以疑问形式提问

我们可以用上述测试“很”和“真”差异的方法对“常常”以及“总是/老是”加以验证。首先看疑问形式,“常常”可以用疑问形式提问,而“总是/老是”却难以疑问形式提问。例如:

(6)a. 日曜日はいつも何をしているの?(《挪威的森林》)

b. 星期天一般都干什么?(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语料库翻译)

c. 星期天常常都干什么?

d.*星期天总是/老是(都)干什么?

(7)a. タごはんのあとはいつも何するの?(《挪威的森林》)

b. 晚饭后一般做什么呢?(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语料库翻译)

c. 晚饭后常常做什么呢?

d.*晚饭后总是/老是做什么呢?

例(6)和例(7)的a 和b 是从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中日对译语料库中检索到的例句。a 使用的日语是在很多语境下与汉语“总是”相对应的「いつも」,b 是它的翻译。有趣的是汉语翻译时并没有使用“总是/老是”,而是翻译为“一般”。两例c句中,我们将“一般”替换为 “常常”,句子完全成立,但是替换为 “总是/老是”的d句则难以成立。“常常”可以用疑问形式“干/做什么”提问,它询问的是对方做什么事情频率比较高,即对命题内容的疑问。而“总是/老是”不是对命题内容提出疑问,而是对事件发生的频率表示不满,因此不能用提问命题内容的“干/做什么”来提问。再如:

(8)a. 你常常回上海吗?

b. 你总是/老是回上海吗?

例(8)a作为是非问句,单纯地对“常常回上海”这一命题进行提问并要求回答。但例(8)b的接受度较低,假如说它勉强可以成立的话,那么“总是/老是回上海吗”也并不是单纯对一个命题的提问,而是表示说话人对听话人只回上海抱有某种埋怨的情绪并对其提出质疑。从对命题成立有所不满并表示说话人的主观质疑这一角度来看,以下例句接受度似乎更高。例如:

(9)a. 你为什么总是回上海?

b. 你为什么老是回上海?

(10)a. 中国男足为什么总是输?(Google)

b. 中国男足为什么老是输?

(11)a. 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呢?(Google)

b. 为什么受伤的老是我呢?

以上例句中,“总是/老是”虽然也用疑问形式提问,但它们都表示说话人对次数频繁或情况不变加以抱怨,或对事件的起因表示不可思议。“为什么”属于外状语(蔡维天2007),问的事件起因,位于命题之外,用它来提问并不意味着“总是/老是”完全充当命题成分被提问。从逻辑上来看,对客观事件抱怨的同时,再对导致这种结果的起因加以质疑也并不矛盾。尽管如此,以上例句显示“总是/老是”在一定的(即疑问形式为外状语的)语境下也可以用疑问形式来加以提问。从这点来看,“总是/老是”与其他语气副词相比,其语气程度并非很强。基于这一语法特征,我们把它们当作“假性语气副词”(pseudo-modality)来处理似乎更符合汉语的实际情况,即把它视为位于命题内副词与语气副词之间的成分。因为如果完全是“真性语气副词”(intrinsic-modality)的话,即使是外状语也难以提问。例如:

(12)a.*为什么今天真热?

b. 为什么今天很热?

例(12)a 不能成立。这说明与“总是/老是”相比,“真”属于“真性语气副词”,它完全无法以疑问形式提问。而“很”是程度副词,表述的是客观的命题,可以以疑问形式提问。相对来说,“总是/老是”则处于它们之间,属于“假性语气”成分,似乎带有某种客观化的余地。(3)彭利贞和刘翼斌(2012)也指出认识语气的客观化问题,比如“可能”为认识语气的助动词,而“有可能”则是认识语气的客观化。其他语言中,比如日语中就有不少这样的假性语气成分的例子。从这一意义上来看,对任何一种词性的分类,都有典型的和非典型的差异,不能一刀切。比如,朱德熙(1982:60)认为动词“影响”同时具有名词功能,因此将这一动词归为“名动词”。其实语气副词也是如此,有的主观性强,有的主观性弱,本文所讨论的“总是/老是”正好处于语气与命题之间,即是一种假性语气副词。

3.2 能否受命题内成分修饰

“常常”属于命题内成分,可用来修饰动词并以短语形式充当定语,而同样的语境下使用“总是/老是”则难以成立。例如:

(13)a. そして五十一曲めにいつものバッハのフーガを弾いた。(《挪威的森林》)

b. 玲子第五十一首弹了她经常弹的巴赫赋格。 (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语料库翻译)

c. 玲子第五十一首弹了她常常弹的巴赫赋格。

d. ??玲子第五十一首弹了她总是/老是弹的巴赫赋格。

(14)a. 你就挑你常常吃的(东西)吃吧。

b.*你就挑你总是/老是吃的(东西)吃吧。

如前所述,命题成分能被另一个表命题的成分包孕在内,而表语气的成分则难以被包孕在表命题成分之内。例(13)的a和b都是实际例句,a中的日语「いつも」在b中被翻译为“经常”,c中用“常常”替换“经常”句子也能成立。而d则难成立。例(14)也是如此,a的“常常”可以成立,而b的“总是/老是”却不能成立。再例如:

(15)a. 安忆说:“晓声是自己人啊!我也希望他经常从我的作品中挑毛病。”(《京华闻见录》)

b.*安忆说:“晓声是自己人啊!我也希望他总是/老是从我的作品中挑毛病。”

我们将原文中的“经常”换成“总是/老是”后,发现b难以成立。“总是/老是”作为语气副词难以进入“希望”的宾语从句(object clause)内充当状语。不过以下例句看似“总是/老是”被包孕在命题内,并且接受度比例(15)高。例如:

(16)a. 应该感谢你经常抚慰我的烦躁。(《习惯死亡》第三部)

b. 应该感谢你总是抚慰我的烦躁。

c. ?应该感谢你老是抚慰我的烦躁。

(17)a. 不会见面了,谢谢你经常借书给我看......”(《我的大学》)

b. 谢谢你总是借书给我看......

c. ?谢谢你老是借书给我看......

例(16)、(17)的a中使用的是命题内副词“经常”,当然用“常常”也能成立。同样将它们换成“总是/老是”后,用“总是”的例(16)、(17)的b比例(15) b自然,接受度明显提高,但例(16)、(17)的c用“老是”替换后,接受度不如例(16)、(17)的b。由此看来,“总是/老是”的语义或语法功能也不尽相同。有关这点,我们将在第5节讨论。不过需要指出的是,例(15)的动词“希望”与例(16)的“感谢”、例(17)的“谢谢”有所不同,前者中的后续成分是以“希望”的宾语成分内的状语出现的,而后者中的后续成分不是以“感谢”的宾语成分内的状语出现的。(4)杨德峰(2005)指出,有些语气副词可以出现在短语(即本文所说的命题)层面。不过,我们认为有些例句还需要商榷。杨德峰认为“没想到偏偏他也在那儿”中,“偏偏”修饰“他也在那儿”并与“他也在那儿”一起作宾语。但我们认为这里的“偏偏”并没有进入短语(命题)内,因为“没想到”后面并不是一个单纯的宾语结构,它是作为插入语,表示意外的语气。因此“偏偏”在这里还是表示说话人的主观态度。也就是说例(15) b的“总是”是包孕在命题内的成分,因此不能成立,而例(16)、(17)的b中“总是/老是”并未包孕在命题内,因此可以成立。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变换来加以确认。例如:

(18)a.*我也希望他,总是/老是从我的作品中挑毛病。

b.*总是从我的作品中挑毛病、我也希望他。

c.*他老是从我的作品中挑毛病、我也希望。

(19)a. 感谢你,总是抚慰我的烦躁。

b. 总是抚慰我的烦躁,感谢你。

c. ?老是抚慰我的烦躁,感谢你。

(20)a. 谢谢,你总是借书给我看。

b. 总是借书给我看,谢谢你。

c. ?老是借书给我看,谢谢你。

例(18)中“希望”句法上需要宾语从句,因此宾语从句不能独立成句,如例(18)a所示;也不能移到句首,如例(18)b所示。而例(19)、(20)中的“感谢”和“谢谢”在句法上并不一定需要宾语从句,因此“感谢”和“谢谢”的后续成分可以独立成句,也可以移到句首,如例(19)b、(20)b所示。移到句首后,例(19)、(20)中b的“总是”并非包孕在命题内,但“老是”移到句首构成例(19)、(20)的c后接受度仍然不高(有关“总是”和“老是”的差异将在第5节讨论)。值得注意的是例(18) b中所叙述的事件是非现实性(irrealis)的,而例(19)、(20)中b的“总是”所叙述的事件具有现实性(irealis)。可见,“总是 /老是”更容易对已经发生的事件表述说话人的主观认识,即对事件发生的频率或情况未变加以抱怨。我们知道非现实的事件中有关祈使、意志的部分是可控的(controllability),但是已经发生的现实事件是非可控的(uncontrollability)。从这一角度加以观察,与“常常”相比,“总是/老是”难以用于可控性事件也理所当然。

3.3 是否具有可控性

基于以上的观察和分析,“常常”与“总是/老是”在能否与可控性事件共现上有所不同。例如:

(21)a. 以后有空常常来玩儿! (22)a. 这么好吃的东西,以后还想常常吃。

b.*以后有空总是/老是来玩儿! b.*这么好吃的东西,以后还想总是/老是吃。

(23)a. 我一定常常来玩儿。 (24)a. 以后咱们常常一起学习吧!

b.*我一定总是/老是来玩儿。 b.*以后咱们总是/老是一起学习吧!

以上例句中,例(21)是祈使句,例(22)、(23)是意愿句,例(24)是一种邀请行为,广义上说也是表意愿的句子。无论是祈使还是意愿,它们都带有可控性。从以上例句的共现情况来看,“常常”能用于祈使句或意愿句,“总是/老是”不能用于祈使句或意愿句。(5)有趣的是日语的频率副词「いつも」与汉语的“总是”语义上相近,但是「いつも」可以用于一些祈使句和意愿句,并且还可以用于疑问句,如例(6)、(7)的a句。这些语法功能都是“总是”所不具有的。具体参看杨凯荣(2008)。对这种现象我们也可以做出合理的解释。

“总是/老是”多用于表达对事件的高频率带有某种不满的主观态度,是说话人对已经发生的事件的某种评价语气(evaluative modality),与表祈使、意愿等其他语气相互冲突,因此难以共现 (需要指出的是祈使的否定形式是可以成立,我们将在下文中讨论)。但是“常常”能用于可控性的句子,不具有这种限制。

3.4 不能被否定

如上所述,命题部分属于报告客观事件的一个组成部分,可以被否定,而语气部分表述说话人的主观态度,不易被否定。因此“常常”可以在否定句中相对自由地出现,而对“总是/老是”进行否定时,要么不太自然,要么有一定的限制。例如:

(25)a. 他不常常来这儿玩儿。 (26)a. 不常常锻炼身体的人容易生病。

b. ?他不总是/老是来这儿玩儿。 b. ?不总是/老是锻炼身体的人容易生病。

从以上例句可以看出,“常常”能被否定,而“总是/老是”被否定后不太自然。再看“常常”被否定的实例。例如:

(27)工做完了,男子们也不常留在家里,男子汉如果守着老婆,没出息。(CCL)(6)“CCL”为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开发的“CCL语料库检索系统(网络版)”的缩写。

(28)他能弹三弦,不常弹。他会刻图章,我没有见过。(CCL)

(29)他是一位笃信教义的人,但不经常作礼拜。(CCL)

(30)他一家子都在那儿,不经常来,一年差不多也就来一次。(CCL)

例(27)、(28)是“常常”被否定的例句,例(29)、(30)是“经常”被否定的例句。我们在CCL中发现“不常常”有48例,“不常”有几百例,“不经常”有234例。从这一数据来看,“常常”或“常”以及“经常”作为命题内副词都能用于否定。下面再看“总是”被否定的例句。例如:

(31)在受访企业中,33%的企业表示,它们并不总是在进行海外收购或投资之前进行调查。(《国际金融报》2007.04.17)

(32)男女老少齐参战使我们并不总是兵强马壮的军队托了底。(《看上去很美》)

(33)这种体制的弊端就在于:学校培养的人才并不总能适应社会的需要,学校完成的科研成果难以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CCL)

以上例句所示,“总是”与“常常”相比,往往需要以“并不总是”的形式出现。我们知道“并”用于否定时具有对预设(presupposition)的否定作用,预设并不是单纯的命题,它是一种广义上的引用,因为引用内容时,可以包括语气成分,因此也不能视为纯粹的命题内容。我们对CCL中先出现的100 例“不总是”的例句经过调查后发现,以“并不总是”出现的达78例,而没有“并”的例句只有22例。排除以“阴不总是阴,阳不总是阳。”对举形式出现的4例,实际上以“不总是”形式出现的只有18例,比例为18%。(7)张谊生等(2005)对 1995 年到 2003 年的《人民日报》中出现的“总是”进行了调查,发现在对“总是”进行否定的例句里,83%是使用“并不总是”这样的形式,并指出这是一种对前提进行的否定。

由此可见,“总是”被否定时,多数情况下是以对预设的否定“并不总是”形式出现的,而“不总是”的形式虽然也有例句可见,但却是一种有标(marked)的现象,这与我们把“总是”视为假性语气副词的观点相吻合。需要说明的是,“总是/老是”用于否定句时还有另外一种情况,即否定祈使句。例如:

(34)你别总是/老是说别人坏话。

(35)不要总是/老是躺在床上看书。

“别”与“不要”本身不是命题成分,而是一种义务语气(deontic modality)的否定形式, 因此“总是/老是”位于其后,也不能说是完全处于客观命题之内。从事理上来说,要求对方不要经常做出说话人抱怨或不满意的事情也在情理之中,相反要求对方做出说话人不如意的事情则不合乎情理。不仅如此,“总是/老是”不用于肯定祈使而用于否定祈使与它具有的不可控性特征有关。不具可控性的成份一般无法以祈使句形式出现,但可以以否定祈使句的形式出现。(8)有关不可控动词只用于否定祈使句,不用于肯定祈使句的具体理据,请看马庆株(1992)、袁毓林(1993)。类似现象在副词“又”的用法上也可以得到验证。“又”也往往带有否定性评价,它不用于肯定祈使句,但能用于否定祈使句。比如,作为祈使句“*你又迟到!”不能成立,但作为否定祈使句“你别又迟到了!”却可以成立。例如:

(36)a.*你感冒! (37)a.*你倒下。

b. 你别感冒(了)! b. 你别倒下(了)!

4 “总是”倾向于否定性评价的语用机制

“总是”既能用于肯定性评价(positive evaluation)也能用于否定性评价,但往往倾向于后者。例如:

(38)a. 他常常晚上来我家。

b. 他总是晚上来我家。

例(38)a与b相比,(38)a是客观的叙述,而(38)b则多少带有一点说话人的抱怨。也就是说,中性义(neutral)的句子中添加“常常”后,其中性义不变,但添加“总是”后往往带有否定性评价。例如:

(39)父母总是喜欢干涉我的想法。(CCL)

(40)我厌倦了工作,它总是重复老一套。但别的又有什么可做的呢?(百度文库:咨询心理学第四章)

(41)他人黑了,也没多晒太阳,只是不笑了,眼光黯淡,表情的明郁可以使色素沉着这是方枪枪的新发现。接着他胖了,总是撅着嘴,哪嗜着俩腮帮子。(《看上去很美》)

这些例句中的“总是”也不是如实报告事件经常发生或情况未变,而是对客观事件主观地抱怨或感到不如意,且多数在这种语境下使用。不过,我们在语料中也发现了一些带肯定性评价的用法。(9)吕叔湘(1999)有中性的例句,也有肯定性评价的例句。例如:

(42)我是农业大学本科毕业,有丰富的农业知识,所以有序地计划了时间表,得到了特朗先生的特别赞许。看到我把种植园的各处都打理得井井有条,他总是赞扬我:“Good job!”我用自己的努力赢得了老板的信任。(《人民日报海外版》)

例(42)中“总是”用于肯定性评价,这说明“总是”并非必须带否定性评价。换言之,当中性义添加“总是”后容易理解为否定性评价,但是当命题本身为肯定性评价时,“总是”还无法将肯定性评价改变为否定性评价。这就需要我们说明,为何在中性义句中添加“总是”后会倾向于否定性评价。我们认为这与“偏离心理标准或预期”有关。所谓心理标准或预期,指的是说话人内心对某事物或某行为持有的一种理想境界或行为准则,当事件发生的次数或频率超出或偏离说话人的理想境界或行为准则时往往会被认为不如人意。(10)张谊生等(2005)指出,这是人类认知心理的一种反映。人们希望能实现更多令人如意的事情,而不希望实现不如意的事情。这跟我们的解释不完全相同,我们认为这是由偏离说话人的心理标准而导致的。从这一角度来看,副词“又” 也有类似倾向。中性义的句子加上“又”后也往往倾向于否定性评价。例如:

(43)他昨天来了。

(44)他昨天又来了。

例(43)只是客观地叙述事实,例(44)略带有说话人不满的语气。添加“又”后带有埋怨情绪,与它引发偏离心理标准或预期有关。本来认为不应该或不会发生的事情结果却出乎意料地连续发生,因此就会让人感到不如人意。“又”所具有的这种“偏离心理标准或预期”的机制能够致使中性义变为否定性评价,但并不能把原来的肯定性评价改变为否定性评价,因此当语境为肯定性评价时也能使用“又”。例如:

(45)这次我们又赢了。

由此看来,无论是“总是”还是“又”,其否定性评价的语义特征并不是其本身固有的,而是语用的效应,会因语境而被取消。同样作为带有偏离心理标准或预期的副词,“有点儿”本身就已经具备否定性评价的语义特征。例如:

(46)我今天有点儿累了。

(47)我今天有点儿紧张。

(48)*我今天有点儿高兴。

如上例所示,“有点儿”作为副词修饰形容词时,只能与否定性评价的形容词共现,不能与肯定性评价形容词共现。“有点儿”并不单纯表示形容词的程度,而同时表示说话人对客观程度稍微偏离心理标准或预期的一种不如意的主观认识。只要偏离说话人内心的理想境界或行为准则,哪怕程度很低也会感到不如意,副词“有点儿”正是这种心理的反映。但同样表示少量的数量词的“一点儿”,只表示客观数量或程度的中性,并没有“偏离心理标准或预期”的“不如意”的语义。例如:

(49)他的病好了一点儿。

“一点儿”虽然也表示少量或程度低,但因为本身不具有偏离心理标准或预期的语义特征,因此可以用于肯定性评价。由此可见,语义相近的词语之间句法、语用功能上也并非完全相同。

5 “总是”与“老是”的差异

本节主要讨论“总是”与“老是”的差异。张谊生等(2005)指出,“总是”的基本语用功能是客观陈述(即属命题内副词),“老是”的基本语用功能是主观评价(即属语气副词)。“总是”的语义明确,只有“一直”的意思,“老是”的语义不明确,既含有“一直”,也含有“经常”的意思。“老是”的这种语义上的不确定性更容易造成“老是”表达上的主观化,使其偏离客观判断功能,而向主观评价方向发展。

首先从命题内副词还是语气副词来看,我们已经通过上述的测试证明“总是”和“老是” 都属于假性语气副词。但“老是”与“总是”相比,更接近真性语气副词。为了更进一步地考察“总是”与“老是”之间语气程度上的差异,我们用否定形式“不老是”在CCL里查阅,对先出现的100例调查后发现“不老是”一共只出现9例,其中反问句为3例,“并不老是”形式为4例,但有1例重复,最后剩下的2例才是真正的否定形式“不老是”。例如:

(50)她吹着洪亮的笛子,同时唱着歌——不老是那些古老的丹麦歌,而是一些异国的歌。

(51)有一位老神仙白莲圣母,太可乐了这人,哈,我后来我才知道我上他当了,不老是神仙的,啊。

从上述数据和例句可以看出,“老是”的否定形式虽然不是完全不能成立,但与“总是” 相比数量上要少的多。其比例为2%,可接受度更低。从这点来看,它与“总是”相比,更接近真性语气副词。再从语用功能上来看,“老是”也要比“总是”更倾向于否定性评价。我们在CCL语料库里用“老是”查寻,发现有4000多例。同样选出前100例调查发现,用于肯定性评价的只有1例,比例为1%。例如:

(52)终身教育有两点,两个先决条件,第一你要对这个东西,确实有兴趣,认为这个对自己很有好处,不断地(学习),因为现在发展那么快,你不学确实是落后了,第二个你身体条件一定要行,你要是老去学习,老是保持一种好奇心,老是想学新东西,那你心态也年轻身体也年轻。

在语料中,“老是” 虽然也有上述这样用于肯定评价的例句,但从比例来说可以忽略不记,它鲜用于肯定性评价的情况其实也符合汉语为母语者的语感。(11)吕叔湘等(1999)对“老”的解释中,虽然包含后接形容词时与肯定性评价共现的例句,但是后接动词时却没有与肯定性评价共现的例句。另外“老是”的口语性可能更强。通过上述的分析,我们可以说“老是”与“总是”相比,不仅作为语气副词的程度更强,而且其否定性评价的语义特征也更强。我们可以把“常常”、“总是”、“老是”三者之间的区别归纳如下页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常常”为命题内副词,“总是”和“老是”是假性语气副词。从语气程度来看,“老是”更接近真性语气副词。从语用方面来看,同样表示频率较高,“常常”有中性的语义特征,具有可控性,“总是”虽然能用于肯定性评价,但倾向于否定性评价,不具有可控性。“老是”难用于肯定性评价。

表1 三种副词在语气及功能上的差异

它们之间在语气的程度上是一个连续统(continuity),越靠近左侧越接近命题成分,越靠近右侧越接近真性语气成分,如图1:

图1 三种副词在语气程度上的连续性

值得一提的是,“老是”和“总是”除了上述语用、句法功能上的区别以外,还存在着以下语义上的差异。例如:

(53)历史总是以各种各样的形式渗透在现实当中。(CCL)

(54)儿童的思维总是由形象思维发展到抽象思维,他们的记忆总是从机械记忆发展到意义记忆。(CCL)

(55)中国的民间崇拜总是反映了社会共同体的价值观,而在各个社会层次上则都有着代表各自利益的祠庙。(CCL)

以上例句的“总是”语义与前述有所不同,它并不表示屡次发生或情况未变,而是强调事物结局的不变性,带有说话人对事物的一种规律或趋向的判断,因此当强调事物的一般真理或规律的普遍性时,需要用“总是”而不能用“老是”,汉语中这样的例句并不少见。例如:

(56)a. 乌云总是遮不住太阳的。 (57)a. 问题总是会解决的。

b.*乌云老是遮不住太阳的。 b.*问题老是会解决的。

(58)a. 人总是要死的。 (59)a. 胳膊总是扭不过大腿的。

b.*人老是要死的。 b.*胳膊老是扭不过大腿的。

(60)a. 无论狐狸怎么狡猾,最后总是斗不过好猎手。

b.*无论狐狸怎么狡猾,最后老是斗不过好猎手。

以上例句中,a 都是对事物规律的总结,因此需要用“总是”,而“老是”强调的是事件的反复性,因此b不能成立。当表示事件的反复性时,“老是”完全成立,而且能与“总是”互换。例如:

(61)a. 我老是犯那个毛病,就是我觉得闻这个蛋臭的时候,不需要吃它(笑)。(CCL)

b. 我总是犯那个毛病,就是我觉得闻这个蛋臭的时候,不需要吃它(笑)。

(62)a. 很多人不了解,老是说,李敖有洋房有汽车有美女,还闹什么?(CCL)

b. 很多人不了解,总是说,李敖有洋房有汽车有美女,还闹什么?

(63)a. 宇宙和人,自然和人文,二者之间,老是发生某种冲突。(CCL)

b. 宇宙和人,自然和人文,二者之间,总是发生某种冲突。

例(61)-(63)都表示事件的反复发生,a 的实例中用的是“老是”,但替换成b的“总是”也能成立。由此可知,在叙述事件屡次发生或状态不变的语义时,“总是”和“老是”虽然语义相近,可以互换,但在语气及语法、语用功能及语义扩展层面,“总是”与“老是”存在一定的差异。

6 结语

通过对上述频率副词的考察和分析,我们的结论是:仅从频率高低无法辨别频率副词之间的差异,应该从句法功能和语用功能上辨别频率副词的差异,尤其应该区分是命题内副词还是语气副词。被认为表较高值频率的“常常”属于命题内副词,而被认为极高值频率的“总是/老是”属于假性语气副词,“老是”在语气上程度更高,更接近真性语气副词。从语用功能上看,“常常”的语义为中性,即可用于肯定性评价也能用于否定性评价。“总是”虽然在肯定性评价的语境中能够使用,但在中性的语境中会偏向否定性评价。“总是”的这种语用功能与人们对偏离心理标准或预期时往往会感到不如意的心理机制有关。“老是”与“总是”相比,不易用于肯定性评价。不仅如此,它们之间在语义引申层面也存在着差异,“总是”强调事物的不变性,“老是”强调事物的反复性。弄清它们之间的差异不仅有助于理论研究,更能预防学习者的偏误,有益于对外汉语教学。

猜你喜欢
否定性例句语气
明知故问,加强语气
新编《小老鼠上灯台》
语气不对
审丑文化在青年中流行:论丑的否定性原则再创造
注意说话的语气
黑格尔哲学之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
好词好句
好词好句
好词好句
好词好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