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萌(青岛大学 音乐学院,山东 青岛 266000)
东北民间舞蹈文化的发展已有悠久的历史,东北大鼓、东北二人转、高跷秧歌等复杂多样的民间舞蹈都以自己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各方群众。大连长穗花鼓是东北地区民间舞蹈的有力代表,它最初源自农村地区劳动人民情感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它在发展创新的过程中不断吸收着传统艺术,对大连地区的社会形态和民俗风情的传播也有着较大的影响。这一值得大连人民骄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成为了大连舞蹈艺术中的代表,同时深受老百姓的喜爱,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增强了农村村镇和城市社区群众互帮互助、团结友爱的精神,并将小众化的地方特色舞蹈文化持续发扬光大,对家乡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产于大连市的长穗花鼓拥有自己得天独厚的自然地域条件,加之有千年历史的金州古城、辽代修建的土城复州和明代修建的大量庙宇作为背景支撑,其演变生存更有独特的风格魅力。每逢庙会、年节在长兴岛的娘娘宫、新金县的吴姑城等,都有大量的民间艺人云集在此,开展各种类似的民间活动,如高跷秧歌、花鼓、太平鼓等等。随着民间舞蹈的流传和演变,大连长穗花鼓逐渐成为东北地区民间舞蹈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辽宁省民间舞蹈的代表,是大连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相传早在元朝末年,天下大乱,全国上下民不聊生,百姓多流亡,民众们分别从全国各地迁移至安徽濠府(凤阳府)。也是从那时起,这一带就有凤阳花鼓的唱词,此种形式的演出说明花鼓诞生于民代以后,距今已有百年的历史。
明朝末年,由于凤阳府地处淮河流域,地形复杂,加之多变的气候,极易造成自然灾害,当地农民大量逃亡,背井离乡,流离乞讨。他们靠着自己打花鼓的技艺走南闯北,将“凤阳花鼓”流传在全国各地,流入北方后被称之为秧歌。著名的戏曲史家周贻白在《中国戏曲发展史纲要》中指出“南灯北歌”,即是在说打花鼓的表演形式,流传到北方叫“秧歌”,流传到南方叫“花鼓”,它们起初在实质上并无区别,可见秧歌与花鼓属于同源异流。
清朝末年,花鼓艺人李茂雄、李桂贞兄妹从安徽凤阳一路逃难来到山东省日照县,并将花鼓的技艺卖给当地的农民,后又将花鼓技艺逐渐传到了大连新金县。当地农民许延爱为维持生计学习了花鼓舞的技艺,并与当地秧歌、太平鼓舞相结合发展成了新金花鼓,传给了弟子张兴身等人。此时从浙江来大连学习的舞蹈青年人张毅,拜许延爱为师,学习了新金鼓舞,他苦练技艺,并将新金花鼓的鼓穗加长,克服了表演时的弊端,反复加工实践,创立了长穗花鼓,也正是这一位老艺人将大连长穗花鼓搬上舞台,带出中国,来到世界,在国际大赛上争得了第一个金奖。
大连长穗花鼓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不再用于卖艺谋生,而是成为人们欢庆节日、期盼幸福与平安的自娱自乐的文化活动形式,是大连独具特色的民间舞蹈之一。“南有凤阳花鼓戏,北有(大连)长穗花鼓舞”,这句话至今在大连本地流传着。
大连长穗花鼓起源于“凤阳花鼓”,并与当地秧歌、太平鼓舞融合发展。在后续的创新中,大连长穗花鼓更加的艺术化、舞台化,塑造了独特的艺术形态和风格特征,对人物角色、音乐旋律、表演形式、服装道具等都进行了改造和创新,使其更具观赏性。现已被纳入了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舞蹈动作欢快干练、风格新颖,音乐旋律鼓点分明、气氛欢快,蕴含一种激烈、欢腾的韵味,令观赏者振奋。
1.道具的名称及介绍
①腰鼓:鼓的鼓身是用楠木制作,外刷漆红色油漆。长30.8厘米。鼓面的材质是用牛皮或骡马皮制成,直径为14.8厘米。鼓身的两端处分别有鼓环装置,将绸子从中穿过,绕过脖子形成背带,挂于腰间。
②鼓棒:鼓棒是由山胡桃木、橡木或枫木制成。长28厘米,头细尾粗,直径为1.5厘米。在鼓槌尾端有两个小孔,方便穿进鼓穗。
③鼓穗及穗头:鼓穗和穗头是用丝线制成,穗长为90厘米。
2.道具的使用技法
①挎鼓:绸子作为鼓带,斜着绑于右边肩膀上,从右往左顺挂于左腰间,剩下的绸子缠绕于腰后方,将鼓固定在左胯前方。
②鼓槌:右手握槌下部,除大拇指外,其余四指中间部位于鼓槌接触,大拇指扣住食指。左手则是反握鼓槌,大拇指和食指捏住鼓槌尾端,其余手指轻轻握住。打鼓时左手用木棒击鼓,右手要舞动三尺多长的长穗带,鼓棒的穗头扎着两个疙瘩,舞动起来后用疙瘩击鼓,从而发出响亮的击鼓声。
3.基本动作姿态
动作中有空中跳跃,施展腾挪,并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舞蹈动作来挥舞鼓穗,在动作中让穗头准确的击中鼓面,并带有节奏的进行。现如今,击鼓的套路已有固定的几种形式,分别为:单穗击鼓、复合穗击鼓、双龙戏珠、跳跃击鼓、玉带缠腰、白蛇吐信、八面凌风、犀牛望月、拨云见日等九十多种。击鼓动作中的每一个花鼓技法都可以独立成章,也可以衔接为一体成为舞蹈的表演形式。
①立身中正、气息平和、丁字步、子午相。起穗时速度要快,向上提成一条直线。落点时,经后背反弹回归原处。起臂不动身,这是“长穗花鼓”的起始的基本动作。
②在双穗启动式,要注意快慢同步,在同一个节拍上。间距相宜,两条长穗保持一定距离,否则会容易缠绕自身于他人。
③手腕为主力,手臂随腕行。上下身和,传承好“手、眼、身、法、步”的优秀传统方法才能身韵圆正、自然流畅。
1.当代社会中的发展现状
大连长穗花鼓舞自清末创立以来,历经了百年的沧桑,其生命力依旧涌动不止,但却面临着众多的危机。首先随着时光的流逝,老艺人们相继离世,留下来的资料少之又少,真正掌握大连长穗花鼓舞全部技艺的第二代传承人已近80高龄,第三代传承人也近60岁,复杂动作的延续也出现了停滞,需要合适的后备力量;其次时代快速的发展,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随着传媒科技的发展和人们审美观念的变化,长穗花鼓舞很多较年轻的演员探寻新的生存之路,长穗花鼓舞作为一种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几乎被人们所淡忘,有近三分之一的花鼓表演套路不能完整演出,需要抓紧时间挖掘、整理;最后长穗花鼓舞演出服装以及必备的演出设备、器材、道具等已经破旧老化,需要政府、国家加大对长穗花鼓的保护及资金支持。
如今的大连长穗花鼓舞因其地域文化的形成,其文化内涵对民间舞蹈的影响都是不可否认的。这一民间舞蹈已经成为城乡群众文化活动的重要形式。根植于民间,也是民间智慧的结晶。它风格新颖、节奏明快,令人激动。在不断吸收传统艺术的发展中,成为舞台中长演不衰的代表,它的服装色彩艳丽既不失美感又朴素简洁,符合了老百姓审美的色彩与样式。无论是舞姿的展示,还是清晰的节奏,都可以向百姓传达一种美好真切的感受。
2.大连长穗花鼓的传承创新
大连长穗花鼓舞从创新而来没有很悠久的历史,而且在民间舞蹈发展中的比重、以及对于舞蹈的开发和创新传承也略显不足。这一种传统的民间技艺流传至今,几经磨难实属不易。因此,在传承和保护开发等方面一直都是舞蹈艺术家们密切关注的焦点。
在拥有着多种多样民间舞蹈的中国,大连长穗花鼓舞有着自己的习俗文化和风格特征,也是因为这些民间传统文化的存在,使民间舞蹈可以继续被延续。虽然历史在传承中有着一定的封闭性,对原生态的花鼓文化造成了影响。但随着时代的进步,大连长穗花鼓在持续的发展中挖掘到了其创新的基础。最初的花鼓技艺已经成为我国民间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流传于全国各地。它的内容和形式也逐渐丰富。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不仅有助于民间文化的相互促进、相互发展,还可以加强人们对文化内涵的认识。尽管近些年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地位和价值的显现,国家政府都出台了相应的具体保护政策,但却忘记民间艺术来源于民间,来源于群众这一本质特征,很多民间的气息越来越淡。因此,必须要在传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发展,在保留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地方政府也应当不断鼓励和呼吁百姓积极参与到大连长穗花鼓的学习,并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保障和稳定学习的人数,让大连长穗花鼓可以更加健康、科学、可持续的展现出特有的艺术魅力。
现如今,很多民间技艺缺乏在保护措施下的滋养,这种由原始民间舞蹈创新而成的舞蹈形式,既有一定的传统艺术价值,又具有很强的传承意义。我们必须本着抢救为主,保护为辅的传承理念进行同步发展,加强政府的支持力度。更好的宣传这一民间技艺,使其恢复活力,生机盎然。它的“精、气、神”,既能调动舞者的表现力,又能带给观赏者热烈的氛围,释放出一股令世人五内俱热的民族豪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