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沁园春·长沙》为例谈高中诗词教学

2020-12-02 18:54江苏省无锡市堰桥高级中学
青年心理 2020年7期
关键词:沁园春首词主旨

江苏省无锡市堰桥高级中学 仝 娜

一、朗读诗词,寻觅初始情感

读通和读懂一首词的落脚点在“读”,抛开朗读技巧不谈,学生最基本的语文学习能力即是朗读。面对一首陌生的诗词,学生的初始反应便是试读,理解生字词;再读,感知诗词大意;后读,感悟诗词主旨。因此,读懂诗词的起始步骤离不开朗读。作为教师,一节有效的诗词教学课便应该以学生的认知顺序为基础,将朗读分为三个部分:初读诗词,检查预习效果;再读片段,把握总体基调;后读诗词,融进情感。

首先,在初读诗词阶段,学生个体诵读和班级整体朗读必不可少。在《沁园春·长沙》这首词的预习环节,教师已将生字词的梳理工作交予学生独立自主完成。学生在诗词课堂教学中应有主体性,所以适量的诵读时间不可或缺。教师在学生朗读出现问题的时候随即补充,如“怅寥廓”“挥斥方遒”“浪遏飞舟”等。在集体朗读阶段,学生可以选择分组朗诵和班级朗诵。在个别朗诵结束后,要立刻进行组内朗读。学生会因为集体荣誉而充分发挥自我效能,力争取得优异的小组表现来提升个人的参与感和获得感。班级朗诵的目的即在于让教师感受到课堂学习诗词的热情以及他们的整体理解力。

其次,再读诗歌。包括教师示范朗读和学生个人展示。教师朗读和个人诵读是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整首词的印象和大意的理解。在《沁园春·长沙》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在巡视课堂的过程中让学生专注听自己的朗读,并提出相应的要求,如“这首词上下两片分别描写了什么内容?”“词中的关键字有哪些?”学生的回答可能会偏离诗词主旨,教师此刻应该加以补充和引导。在问题的初步梳理以后,教师要请学生进行自我的展示并从中发现班级的朗读达人。

最后,后读诗词。将学生的齐读和教师的脱稿朗诵结合起来。利用多媒体的辅助作用,课堂效率可以得到有效提高。视频与画面的选择必须和谐统一,否则会导致学生注意力的分散。以《沁园春·长沙》为例,在选择相应的视频时,要把湘江秋景图中所展示的生命力表现出来。如果视频内容过多介绍革命过程,学生会将注意力放在历史上而忽视了词人内心炽热的情感。随后,教师要求学生将自己的感情融入其中,进行心灵的交流。教师此时应该做到屏息凝神,充分关注。朗诵之前,提出问题,对整首词进行情感的体悟。

二、品味意象,感悟诗词格调

诗词风格多种多样,作者的创作风格与他的人生经历息息相关。因此,在进行格调鉴赏的时候,要把意象分析和背景介绍结合起来。避免课堂伊始介绍创作背景所带来的枯燥,又使背景介绍可以巧妙嵌入。

在品味意象阶段,要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思考与意象有关的知识点。本首词的秋之意象明显带有高昂的情调。从屈原到宋玉,从杜甫到刘禹锡,中国古代的悲秋之作从萧瑟秋风转为胜春朝,又从积极的态度急转而下回归秋的萧瑟悲凉。其中的生机活力与毛泽东的秋日盛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所以教师可以将学生的知识结构和逻辑思维串联起来,在联想与想象中加深学生的理解层次,促进学生对诗词的深入理解。以刘禹锡诗词导入,引出毛泽东的诗词“万类霜天竞自由”,最终引出相应的意象,如“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由此,学生头脑中的意象系统便得以统筹。此环节中,教师应该从描写的角度、数量、范围、色彩的浓度、运动的力度等几个方面进行引导。从而增强学生意象分析和思考的能力。

在背景切入阶段,教师可以通过一句“万类霜天竞自由”进行引导。教师在学生朗读结束以后插入提问:“这首词中,哪一句最能体现词人的政治抱负?”从直观感受来说,很多学生会回答:“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那么教师在这里所要做的就是进一步地追问:“是什么引发词人内心这一感慨?”学生回答:“万类霜天竞自由。”随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它的表现和原因。进而,这首词的整体基调便可以有所掌握。此时,教师打开课件,对毛泽东创作这首词的背景和原因做初步介绍。

三、回归主旨,解读诗词真情

无论是多种形式的朗读,还是意象的分析与把握,其最终目的仍是为主旨服务。这里所说的主旨既是诗词的形式,也是诗词的内容;既是诗词的风格,也是诗词的思想。主旨回归阶段是锻炼学生归纳概括能力的重要一环。由开始的朗诵理解大意,再由意象的分析把握基调,最后由两者的结合体悟主旨,层层递进,循序渐进。由于词人风格并非单一呈现,一部作品可能会婉约与豪放兼而有之,这也就意味着作者的情感必须多样思考。这些问题都将是教师在带领学生领悟诗词主旨的过程中不能避免的重点。

意象解读离不开教师的正确引导,更离不开学生的辩证思维方式。二者的相互配合才能实现一篇作品的完美解读。学生是诗词的真正鉴赏者,因此将诗词的课堂还给学生才能探索出真正的诗词真意。在《沁园春·长沙》这首词中,不能忽视的是动词所起到的领起作用,以“独立寒秋”的“独”字为例,高中学生古诗词的积累能力已经得到开发,初中所学的相关诗词在学生的头脑中已经形成固有的知识点。于是教师可以提问:“在同学们的印象中,中国哪些诗词中出现过‘独’字?”很多学生可以异口同声回答“独钓寒江雪”,但是除此以外的诗词积累,有些学生一时难以回答出来,那么教师可以适时补充。关键点在于,补充之后,要引领学生体会古诗词中“独”所特有的含义,继而转入本首词中“独立寒秋”的“独”所带来的情感体验。

整体上的风格理解无法完整诠释整首词的独特韵味,那么细节之处的处理则是教师教学水平的展示。《沁园春·长沙》的整体格调是豪迈,但是下片的情感却是细腻的,正是因为上片秋景细腻之中保有生命的活力,下片的革命豪情才有可供抒发的情感载体,因此,上片的细腻情感与下片豪迈激情不能割裂开来。如果说上片体现了词人的细腻情感,那么下片则是以此为契机向我们娓娓道来。我们似乎看到伟人身后若干志同道合的意气书生,挥舞着革命的红旗,用自己饱满的情感唤起新中国的共鸣。

高中的诗词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辅之以教师的引导。传统的一言堂只会与诗词教学的初衷背道而驰。考虑到学生的诗词素养形成,最主要的在于课堂的进程合理与否,层层递进与循序渐进必不可少。脱离诗词诵读,师生的沟通便会缺乏桥梁;脱离诗词品读,学生的朗读便成了无本之木;脱离主旨探寻,课堂将会失去活力。因此,在朗读、品读和主旨回归上,努力尚需在。

猜你喜欢
沁园春首词主旨
沁园春·赞中原
神回复
沁园春 雪
主旨演讲
沁园春
“苏世独立”与“遁世隐逸”——《渔父》主旨分析
宋高宗的眼力
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
读毛主席《沁园春》感怀
办手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