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伟斌,李娜菲
(闽南师范大学 文学院,福建 漳州 363000;南安市翔云镇中心幼儿园,福建 南安 362305)
随着国家对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日益重视,闽南语童谣于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闽南童谣的搜集、研究工作也开始得到学术界的重视。张嘉星、周长楫、陈耕等学者相继出版了《漳台闽南语方言童谣》《漳州方言童谣选释》《厦门方言熟语歌谣》《闽南童谣纵横谈》《闽南童谣500首》等一批搜集、整理闽南童谣的著作,为进一步开展闽南语童谣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闽南语童谣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教育价值,其当代传承面临着诸多挑战,这方面的问题已有不少学者进行过一些理论上的探讨①相关著述参见王淼《闽南童谣的当代文化价值与教育价值探析》,文艺争鸣,2017(11);李晖《闽南童谣的多元文化价值及其当代传承》,福建论坛,2012(12);阮俊宇《非物质文化遗产语境下闽南童谣文化价值及传承》,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14(2);陈芳《闽台同源视阈下闽南童谣的保护与传承》,集美大学学报,2016(4)。。关于闽南语童谣在幼教领域的应用,也有学者注意到将闽南语童谣引入幼儿园课程与教学活动对幼儿教育的积极意义,并针对闽南语童谣在幼儿园教学中开发与应用的原则、体系和途径展开讨论②有关讨论参见陈荭《闽南童谣在民办园教育教学活动的作用》,泉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2);陈晓霞《闽南童谣在幼儿园教学中的开发与应用研究》,泉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1).。但总体而言,目前学界仍较少从文化教育的视角对闽南语童谣的濡化③“濡化”是文化人类学的一个专业术语,指的是在特定文化中个体或群体继承和延续传统的过程,其本质意义是人的学习与教育。功能进行分析和阐释,尤其是对闽南语童谣在发展幼儿认知能力方面的作用鲜少有人谈及。有鉴于此,本文试图从分析闽南语童谣的文化特色与内在功能出发,阐释闽南语童谣对于开发幼儿认知能力的作用,并就如何将闽南语童谣融入幼儿教育实践提出一些设想与建议。
闽南语童谣是以口头传承的方式流传在闽南语方言区内的一类民间歌谣,因其贴近日常生活,充满趣味性、知识性和娱乐性,深受人们的喜爱。过去,老一辈闽南人习惯以童谣来教育幼儿,童谣作为家庭教育的辅助手段一代代传续下来,成为民间育儿文化的一种口头传统。闽南语童谣产生于日常生活,涵盖多方面的知识与内容,其类型也是多种多样。陈耕、周长楫等学者认为,闽南语童谣可以根据其内容(题材)、形式(体裁)和表现形式三个标准进行分类:按题材内容划分,可分为育囝(儿)歌、数数歌、生活知识歌、动物歌、植物歌、趣味歌、时政歌七类;以体裁样式划分,可分为摇篮曲、问答歌、连锁调、绕口令、谜谣五类;以童谣的表现形式划分,则有念谣、唱谣、游戏童谣和舞蹈童谣四类[2](P9)。
闽南语和其他方言一样,具有自身独特的语言特色,具体表现在其构词、发音、语调、语法等多个方面。闽南语童谣多以通俗易懂的日常语言创编而成,通过押韵的处理,念诵起来琅琅上口,诙谐有趣。幼儿在念诵童谣的过程中,能够通过领会童谣的内容迅速在脑海里建构出事物的形象、特征、场景等,从而发展对各种社会事象的认知能力。
闽南语童谣具有文学性,其运用的修辞方式灵活多样。一首童谣可以直接对某个人物、某个事物或者某个事件进行陈述,也可以采用比喻、拟人、排比、夸张、顶真等手法进行修辞。在闽南语童谣的创作中,运用以上表述方式,可以使童谣的内容更为形象生动地呈现,让人产生深刻的印象。
闽南语童谣虽然没有固定的旋律,也没有谱曲,但一般都具有押韵的特征。押韵形成的独特音乐性和韵律美很容易激发幼儿咏唱的兴趣,而浅显易懂的生活化语言则利于幼儿理解和接受。闽南语童谣的押韵没有严格的规则,一般能够使童谣的口语表达形成完整句和韵律感即可,其押韵方式也不固定,一首童谣中可以有一种或多种押韵方式并存。
闽南语童谣的主题涵盖了闽南人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等不同方面,其内容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例如,生活知识童谣常常以诙谐有趣的方式再现生活的场景,当幼儿念诵这类童谣时,结合生活语境便能够了解到这些知识。《落大雨吹大风》《西北雨》《夫妻船》等都是这类童谣的代表性作品。游戏童谣则通常是配合儿童游戏而存在,如闽南地区儿童经常玩的“放鸡鸭”(抓石子)游戏,口念一句,手要配合做一个抓石子的动作。玩这种游戏时需要聚精会神,口、眼、手并用,对于训练儿童语言和肢体动作的协调性很有好处。还有一些童谣,反映的是闽南地区的民俗节庆文化,如《正月童谣》《扒龙船》《中秋博饼》等。这类童谣多以浅显的语言介绍本地过节的习俗和情景,幼儿跟着大人念诵这类童谣,能够学习到许多本土的传统文化。
幼儿认知能力是指幼儿感知、观察、记忆、想象及逻辑推理的综合能力。推动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是学前教育阶段的重要任务之一。闽南语童谣的文化特性,使其具备综合发展幼儿认知能力的功能。
观察能力是人适应生活环境,通过肉眼感知、认识事物、学习知识的基本能力,良好的观察能力是幼儿身心得到健康发展的基本保障。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一方面要激发其观察的兴趣,另一方面要使其明了观察目的并掌握观察的方法。
闽南语童谣作为闽南人生活文化的一种载体,其内在蕴含的地方知识有助于训练幼儿观察各种生活事象的能力。以动植物题材的闽南语童谣为例,这类童谣常常用精炼而形象的语言归纳动植物的外在特征,幼儿在念诵的同时如能对童谣描述的动植物进行相应的观察,就能够将抽象的描述与具体的实物进行对照,达到有效认知观察对象的目的。例如《田蛤仔》[2](P110):
田蛤仔,
四支脚。
吐目嘴仔阔,
舌长腹肚大。
爬岭跳水沟,
泅水陌田岸。
专食蠓虫田老鼠,
咱着保护伓通掠。
这首童谣描述的是青蛙长四条腿,眼睛大而突出,嘴巴大,舌头长,肚子宽大,爬跳能力强的身体特征以及抓田鼠,吃害虫的生活习性。在幼儿园户外活动中,当幼儿听到教师念诵童谣时,很容易产生模仿念诵的兴趣。此时教师就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幼儿对所要学习的事物进行观察,同时结合童谣内容讲解该事物。以这首《田蛤仔》童谣为例,教师可在户外活动中,一边教幼儿念诵,一边引导幼儿对青蛙进行近距离观察。这种别开生面的教学形式,无疑能够使幼儿的观察能力得到很好的训练。
幼儿时期是幼儿大脑发育和智力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训练其记忆能力的黄金期。人脑的记忆活动包含识记、保持、再现几个主要步骤。记忆分为有意记忆和无意记忆。人在幼儿初期以无意记忆为主,到晚期才开始发展有意记忆[3](P186)。教育者想要训练幼儿的记忆能力,必须遵循幼儿记忆发展的规律,结合适当的辅助手段,帮助幼儿掌握有效记忆的方法。
幼儿在成长过程中,会逐步学习、积累一些基本的生活知识和经验,这些已知的知识经验通过先期记忆储存在幼儿的大脑中。念诵闽南语童谣之所以能够作为训练幼儿记忆能力的一种辅助手段,主要在于童谣的题材与内容都来源于日常生活,幼儿在念诵过程中,其大脑中所储存的已知生活经验会得到再现。如《食荔枝》[2](P31):
红荔枝,粒粒圆,
食入嘴,真鲜甜。
食的人,一目聂,
种的人,几落年。
这首闽南语童谣描述的是闽南地区的一种常见水果——荔枝。童谣的前两句描述了荔枝的颜色、形状、味道,后两句则告诉幼儿“荔枝好吃不易种,需要几年才长成”的道理,在教给幼儿知识的同时也教育他们要尊重劳动者。荔枝是闽南人夏季经常食用的水果,品尝过荔枝的人对荔枝的颜色、外形、口感等都会产生特定的经验,这种经验以无意记忆的方式储存在大脑中,在日后提到荔枝时,脑海中就会再现荔枝的模样,想起荔枝鲜甜可口的味道。这和“望梅止渴”是一样的道理,而究其本质就是一种经验记忆的再现。幼儿在已知经验的基础上来念诵这首闽南语童谣,无疑能够加深对荔枝这一水果的印象。由此可见,由于闽南语童谣与日常生活经验密不可分,将其应用于训练幼儿的记忆能力能够收到较好的效果。
想象能力是人对大脑中已经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一种思维能力。发展幼儿的想象力是幼儿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幼儿教师的重要职责。幼儿的知识经验越多,即其头脑中储存的信息越多,对信息的加工改造就越自由,想象力就越丰富。因此,丰富幼儿的知识是培养幼儿想象力的必由之路。[4](P92)
幼儿的生活经历少,认知发展水平也不高,所以其对事物的想象常常依赖成人的描述。通常幼儿在听成人讲故事的时候,其想象会随着成人的描述而逐渐展开。同样的,当成人念诵描述日常生活情景的童谣时,幼儿在聆听的时候也能想象出相应的生活场景,如《天乌乌》[1](P155):
天乌乌,欲落雨,
阿公仔举锄头,欲掘芋。
掘啊掘,
掘出一尾辿鰡鼓。
阿公仔欲煮咸,
阿嬷仔欲煮淡。
两人相拍弄破鼎。
这首童谣描述的是一对老夫妻,为了煮一条小鱼起争执的生活情景。童谣的内容诙谐风趣,再加上夸张的描述,把童谣故事化。幼儿听这首童谣时就如同在听故事,其关于生活场景的想象会随着成人的念诵而逐渐展开。
还有下面这首动物童谣《红田婴》[2](P15),以六句简短的话形象地介绍了蜻蜓、泥鳅、白鹭、鳝鱼、蜘蛛等六种常见动物的特征,幼儿念诵的时候,配合老师或家长的讲解,就能透过形象思维想象出各种动物的形象特征:
红田婴,大目珠。
涂杀发嘴须,白鹭鸶脚幼幼,
鳝鱼滑溜溜,涂蚓爱涂免用手,蜘蛛牵丝甩千秋。
幼儿期是幼儿思维能力迅速发展的时期,抓住这个时期开发幼儿的智力,尤其是逻辑思维能力,对于幼儿适应生活、学习、成长环境至关重要。有关幼儿思维能力发展的研究表明,幼儿的逻辑思维在五六岁之后开始萌芽。此一时期的幼儿在知识经验和语言能力进一步丰富、发展的基础上,能够根据实物内部的共同特点概括事物的特征,对一些熟悉的事物作出简单的判断和推理[5](P52)。因此,教育者应当根据幼儿思维发展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培养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
在闽南语童谣的分类中,有一类谜语童谣。这类童谣的内容不包含谜底,念诵童谣的人需要根据谜面来推测谜底,因而统称为谜语童谣。学习念诵谜语童谣可以启发幼儿思考,促进幼儿逻辑思维的发展。如《头壳》[1](P312):
一个葫芦七个空,
一空一空乌窿窿。
两空会滴水,
两空会流脓。
另外一空会 (风),
野有两空 (震动)。
三不五时做眠梦,
伓知到底有偌重。
这首谜语童谣每描述一句便打一物,巧妙地运用修辞手法对人的脑袋、眼睛、鼻子、嘴巴及耳朵的基本特征分别作出描述。幼儿可以边念诵童谣边开动脑筋思考,通过富有趣味的谜面信息来猜测谜底,在谜底揭晓的同时也就掌握了人体五官的基本特征。在这一寓教于乐的过程中,幼儿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都能够得到很好的锻炼和开发。
闽南语童谣中也有不少采用问答的形式,这类童谣统称为问答童谣。问答童谣和谜语童谣一样,都可以促进幼儿逻辑思维的发展。谜语童谣是以谜语作为体裁,而问答童谣则是通过一问一答的形式让幼儿关注问题,引导幼儿思考问题。如《火萤萤》[2](P20-21):
火萤萤,飞上顶厅。
顶厅看牛,下厅看马。
马在倒?马卖银。
银在倒?银买鸭。
鸭在倒?鸭生蛋。
卵在倒?卵请客。
客在倒?客放尿。
尿在倒?尿沃(浇)菜。
……
大熕在倒?大熕互水流去。
这首童谣结合了一问一答及连问连答的形式,通过类似对话的方式引起幼儿的兴趣,让幼儿在念诵中动脑思考。童谣的内容环环相扣,事情的发展遵循一定的逻辑关系。通过念诵这类童谣,幼儿不仅能够学习到基本的生活常识,还可以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无形中也发展了他们的抽象思考和逻辑思维能力。
幼儿期是儿童认知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此一时期的幼儿已掌握基本的语言交流能力,能够在日常生活的语言环境和人际互动中不断学习新的词汇和生活常识,发展他们的认知能力。将闽南语童谣融入幼儿认知教育中,具体可探索通过以下途径展开。
幼儿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其教学形式、教学内容必须符合幼儿的心理需求和认知水平,同时兼顾知识性、趣味性和娱乐性。闽南语童谣内在的文化特色正契合了这样的需求。将闽南语童谣融入幼儿认知教育中,专题教学活动是最直接的形式。教育工作者应在科学研究幼儿的生活经验、兴趣、认知水平的基础上,遴选文化艺术价值高的经典童谣编成童谣教材,以供幼儿园开展专题教学活动使用。教材的编写应兼顾语言、文化、知识传承和发展幼儿认知能力的多重目标,编写者应深入研究不同题材的童谣在教育功能上的差异,结合幼儿认知能力各个发展阶段的培养目标,选择符合教学需求的童谣。
在教学活动中,要充分运用情景化教学手段,将童谣与幼儿园的各种活动相结合。以游戏活动为例,闽南语游戏童谣结合了歌谣念诵与游戏活动,幼儿可以边学习边玩耍。幼儿园老师可以根据童谣的内容编创多种游戏玩法,如《点指戳指童谣》《挨砻推磨童谣》《拍手童谣》《抉择童谣》《捉迷藏童谣》《展雨伞童谣》等游戏童谣,皆可以对照内容编创出相应的游戏。
环境能够影响人的认知,幼儿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所接触的环境,将影响其对社会文化的认知。为了配合闽南语童谣的情境化教学,还需要注意教学环境的营造。幼儿园的景观设计、教室环境布置可以尝试融入闽南文化元素,营造具有闽南在地特色的教学环境。例如在娃娃区中,教师可在该区域中投放提线木偶、布袋戏人偶等具有闽南特色的玩具,让幼儿自主学习操作,体验闽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可以让幼儿扮演闽南语童谣中的人物角色,在特定的文化语境中感受童谣的艺术魅力,增强幼儿对地方文化的喜爱。
家园共育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的家园互动能够形成教育合力,共同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父母是幼儿的启蒙老师,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良好的家庭环境可以促进幼儿的身心全面和谐地发展。为了幼儿的健康成长,家长需要积极配合幼儿园的工作。闽南语童谣曾经伴随着一代又一代闽南人的成长,许多家长都有跟随父母长辈念诵童谣的童年记忆。然而,一些家长对闽南语童谣的教育功能可能并不了解。家园共育要求家长认同推行闽南语童谣教育的理念,通过亲子同步学习的方式让幼儿多接触闽南文化,帮助幼儿理解闽南语童谣的文化内涵,充分利用家庭教育的随机性达到辅助教育幼儿的效果。
幼儿除了在校园和家庭接受教育之外,其健康成长也有赖于社会的关爱。在幼儿教育中,社会教育与幼儿园教育、家庭教育共同承担着教育幼儿的责任。教育部门应整合幼儿园、家庭及社会中丰富的教育资源,共同形成教育合力,有效提高幼儿教育的质量。社区幼儿园应充分利用社区的人文环境和教学资源,为幼儿园开展园外教育活动创造条件。幼儿园可以和社区合作开展文娱活动,结合春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共同举办童谣展演、童谣比赛及其他文艺表演活动,让幼儿在社区活动中感受闽南文化,以提升其对闽南人生活文化的认知。社区也应主动承担起传承和发扬闽南文化的责任,结合闽南传统节日,组织闽南戏曲、民俗活动展演、非物质遗产展示等多种文化活动,在社区内传播闽南文化,为儿童参与、了解、体验和传承闽南文化提供各种机会,从小培养儿童热爱乡土文化的情怀。
闽南语童谣是闽南人在日常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以口头形式传承的育儿歌谣,是闽南文化的重要组成内容。作为一种具有浓厚地域特色,蕴含着丰富地方知识的民间口头传统,闽南语童谣是传承闽南地方传统知识和生活经验的重要载体。闽南语童谣多样化的类型和题材,浓厚的地域特色和丰富的地方知识,通俗易懂的语言组织形式以及琅琅上口的节奏和韵律,决定了其在发展幼儿认知能力方面能够起到独特的作用。将闽南语童谣融入幼儿认知教育,不仅是在现代教育环境下创新性地传承闽南文化的一种实践形式,更是将民间传统育儿经验与现代教育手段相结合的一种有益探索。这种探索需要通过多种方式和渠道来实践,有赖于幼儿园、家庭和社区共同形成教育合力,推动这一工作的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