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时代”背景下国学经典传播策略刍议

2020-12-02 16:32
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微时代国学软件

张 雪

(长春师范大学 文学院,长春 130000)

一、“微时代”特征解读

何谓“微时代”,微时代重点在于“微”字上。许慎的《说文解字》将“微”释义为“微、隐行也”,即隐藏身份、悄悄行进。那么,在以微博为首的微信、微小说、微电台、微直播、微店等一系列微媒体构成的“微时代”究竟有哪些主要的传播特征呢?笔者就其主要特征进行解读[1]。

(一)传播影响的潜移默化

在微时代背景下各种微媒体以潜移默化的方式走进大众的视野,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在人们利用零碎闲散的时间翻看微博、浏览网页、刷朋友圈的时候,各种网络微信息就走进了大众视野,在潜移默化之中给人带来了知识和生活方面的拓展与影响。例如:我们在乘坐公交车时,车载小视频会不断重复播放一些公益广告或是各种商业广告信息,很多时候人们并没有刻意去关注和记忆这些信息,但是在某些时候我们就会很流利、很熟练地说出这些曾经听到过的广告信息,这就是“微时代”潜移默化的魔力。

(二)传播速度的瞬时高效性

“微时代”是适应时代潮流而迅速发展起来的。当今时代是快节奏的时代,“微时代”也正是捕捉到了这一个“快”字,因而具有了瞬时性、高效性的传播特征[2]。“微时代”借助网络信息媒体和信息资源形成了高效的信息传输率和广泛的大众接受率,传播活动也具有了瞬时性和高效性的传播特点。传播信息的速度更快,传播的内容更具冲击力和实时性,这种高效性传播极大地便利了信息发布者和传播者。发布者无需安静地坐下来提笔静思,只要带着手机等便携式通讯设备就可随时随地发布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这种高效便利的条件不仅是作家的福音,还带动了因懒惰而不愿用笔记录生活的现代人的写作热情。对于信息接受者而言,不能随时随地带上书刊或是电视机,他们拥有的时间大多呈现碎片化,接收信息、消化信息的时间都有限。这就要求人们所观看和接收的信息内容必须言简意赅,并且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让受众接受和记住,“微时代”下的信息传播则恰好满足这一需求。以微博为例:人民日报、中国青年网、中国气象局等全国各地各方面的权威新闻都可以在微博的短短百余字中让大众第一时间了解时事政治、娱乐新闻等,不必每天苦守新闻联播和新闻早报,这就是“微时代”传播的瞬时性和高效性带来的便利。

(三)传播工具的便利迷你化

从1946 年世界第一台重达30 吨的计算机诞生到如今发展成不足1 千克重的计算机,人们对于便利化、迷你化的追求从未停止过。在“微时代”下,高效、快捷更是大众的需求,所以快餐文化应运而生。在智能手机大行其道的时代下,篇幅冗长的传统传播内容已经不合时宜,迷你化的信息接收工具和便捷的传播内容更受青睐。人们无暇用大量的时间来接受大篇幅的小说或专业知识方面的书籍,更倾向于在短时间内获取知识成果[3]。以“微信读书”为例,该软件中有众多签约讲书者,用不同的方式和不同的角度去讲解篇幅冗长的书籍并对其内容和思想进行简单的剖析,而讲解一本书的时间只有短短的几十分钟,这样的阅读效率是人们以往无法获得的。因此,“微时代”的这种便利、迷你化的特点正符合了现代人高效率、省时间的心理需求。

(四)传播范围的无限伸展性

“微时代”是由微博引领的各种微媒介所构成的,其传播范围具有无限延展性。以微信为例,自从微信诞生到如今,其覆盖面和使用范围非常之广。工作职场上,上至国家领导,下至普通农民、工人;年龄上,上至老叟,下至少年等都在使用微信。由此可见,“微时代”下的传播方式打破了传统媒介在地域、年龄、工作等方面传播的局限性,信息传播可以得到无限伸展。

二、国学经典传播的价值

国学是中国固有之学问。朱熹曾说:“国学者,圣贤之学也;仲尼孟轲之学也;尧舜文武周公之学也。”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国学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不断传播和发扬国学文化也符合国家文化层面的要求。它代表着中国文化的软实力,具备防止外来文化渗透的文化价值;它与时俱进,具备引领未来发展方向的社会价值以及适应日新月异的社会变化的时代价值,这些都是应该永远传播和发扬的[4]。

三、国学经典的传播策略

优秀的文化一定要有好的传承才能发挥其作用,显示其价值。因为缺乏好的传播模式,所以国学经典容易被人们遗忘。能够接触到国学经典的人局限于学生群体及从事有关文学方面的工作者群体,2019 年网络调查显示,有近乎一半的非文学专业的本科生入学后便不再接触国学经典。这种普遍的社会情况和学习现象造成国学的传播和发展范围极其狭窄,影响极为有限。相对于传统局限性的国学传播方式,在如今“微时代”背景下可以用如下方式拓展传播国学经典的渠道[5]。

(一)微博+电视

科技在发展,人类在进步。就电视频道而言:从20 世纪的几个地方台到如今21 世纪发展的网络电视,电视频道更加全面和广泛,央视、卫视、地方台应有尽有,过于繁多的电视节目也让人们眼花缭乱,不知该如何选择电视节目。但相较众多电视台而言,央视无疑是最为良心、最具正能量的电视台。在其他各大卫视的综艺节目纷纷邀请当红明星,设计搞笑游戏环节,毫无意义地引人发笑、博人眼球以获取高收视率时,央视则是倾向于采用大量的心血投入、设计和安排具有文化传承意义的电视节目。因为民众对于央视早已产生枯燥、古板等先入为主的印象,人们在选择电视频道时容易忽略央视节目,所以难免会错过许多精彩且具有意义的节目。在“微时代”背景下,这种错过和忽略节目的情况就会极大减少。以央视近年来最为火爆的文化类节目“经典咏流传”和“国家宝藏”为例:“经典咏流传”节目邀请众多歌手传唱古代经典国学诗文,将诗文以音乐的方式唱响传承,不仅给人带来听觉上的享受,便于人们记忆收藏重温,也让人们对国学经典有了新的认识。“国家宝藏”节目邀请众多演员为鉴赏的每一件古文物演绎其前世今生的故事,让枯燥的节目生动起来,同时也扩展了人们对于古文物的认识。这两档节目的关注度如此之高,微博功不可没。以“经典咏流传”节目邀请的嘉宾为例:演唱《长歌行》的王源微博拥有粉丝量高达7 238 万,单条微博转发及留言量也都在20 万到50 万之间;演唱《明日歌》的流量小生王俊凯微博拥有粉丝量7 170 万,单条微博转发和留言量达100 万以上,而且他们的粉丝数量呈现明显增长的趋势,这无疑是一种强大的推动力。像这样的高流量明星数不胜数,由于众多演员与明星在微博上面的发声和推动,央视节目在微博热搜上连续荣登榜首,促使众多对此类节目不了解的人为了自己喜爱的明星而回看节目。虽然他们观看节目的动机也许并非为了学习文化,但是观看的过程就是接受文化熏陶的过程,这样的结果还是鼓舞人心的。在“微时代”下微博热度的推波助澜为节目吸引了大量的点击率和观看者,同时也进一步传播了国学经典。因此,利用“微时代”的背景来传播国学经典,这种“微博+电视”的双向模式不失为一种良策。

(二)网络微课

国学经典的晦涩难懂和枯燥乏味让想要了解它的人望而却步。近几年各高校对此实施了多种解决方案,其中网络微课被各大学校广泛应用[6]。微课主要针对学生群体,邀请校园名师录制微视频并由后期团队制作成网络微课,让学生进行网上学习、线上考试。学生获得的最终成绩作为有效成绩算入学期总成绩中。这种网络微课的形式不仅解决了师资力量配比不均衡的问题,同时也解决了课堂管理的难题。那么何不利用这种有效的授课模式进行国学经典的传播呢?现在各大校园中所用的微课软件多为“学习通”和“智慧树”两种,目前为止这两种软件的下载安装率均为3 200 万以上。虽然这种方式在许多学校早已开展,但是网络微课的线上考试内容可以轻而易举的在各种搜索引擎上找到答案,出现了众多学生敷衍了事的行为。这不仅是对自身的不负责任,更是对文化的不尊重。面对此种情况各学校相关负责人可以采取线上授课、线下测试的方式,以此更大程度上保证学习的效率,绝不浪费各种文化资源。这种针对于学生学习领域的国学传播方式,值得推广和普及。

(三)微信平台

微信近几年可谓是家喻户晓,不分年龄、性别、学历、职务几乎每个人都在使用微信。在微信平台上推送国学经典及文化知识,也不失为让高雅的国学文化走进大众、贴近生活的一条捷径。以“章黄国学”这个微信公众号为例:由专业的团队打造,它致力于传承章黄学术,弘扬中国文化,凝聚民族情感,且该公众号推送的内容真实却不枯燥,考究却不过于学术,极易被大众理解和接受。此外更有“领导干部学国学”这类专门针对于领导干部的微信公众号,着重于整理和推送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有关于传统文化的语录,以此来方便人们学习习近平思想,了解传统文化知识。还有“少读红楼”这类个人创建和管理的公众号,旨在推送和挖掘《红楼梦》这部经典著作,寻求志同道合的读者和笔者。截至2018 年9 月数据统计显示,“少读红楼”的粉丝已经达到5000 余人,每日单篇阅读量过万,单篇最高阅读量达十余万,不仅如此,该公众号的有偿投稿活动也带动了一大批有能力、有学识的人积极参与到“红学”的研究和传播中来。仅是个人创建的公众号就可以有如此高的粉丝和阅读量,那么由专业团队打造甚至是由教育部门批准并大力支持的微信平台的影响力就可想而知了。通过这些专业或非专业的公众号运营情况来看,微信公众平台的传播广泛、影响深远,在“微时代”下对于国学经典的传播,微信平台毋庸置疑是一把助力船桨[7]。

(四)微软件

近年来各种提供民众消磨时间的小游戏纷纷上线并得到极大的宠爱。XX 消消乐、XX 达人等类似的软件不计其数。如何能让国学经典融入到这些微软件之中呢?“中华好诗词”这款学习和记忆诗词的软件就做得很好,每天更新必备诗词并且将填写诗词作为闯关的必要条件,在游戏中学习知识的同时也放松了心情,但这款软件的使用范围还不是很广,下载安装次数仅为25 万次;“微信读书”是近一年来较为火爆的集读书、听书为一体的微软件,下载安装次数达1 亿次以上且呈现稳定上升趋势;“国学经典”也是比较受儿童欢迎的一款学习国学的软件,它汇总了《三字经》《弟子规》《论语》《诗经》等国学经典的文字、音频和视频来供儿童学习,该软件目前的下载安装数量为12 万次并呈现明显递增的趋势。古罗马诗人贺拉斯曾在《诗艺》中提出的“寓教于乐”的理论,在乐趣中学习才会事半功倍,这些微软件的出现正是符合了这一理论主张,所以利用和推广微软件来传播国学经典也不失为一个好策略。

(五)微直播

近年来兴起了许许多多的直播软件,人们也很好地利用了这些直播软件来记录自己的生活以及帮助自己发展事业。例如近一年来极为火爆的“快手”“火山小视频”“抖音”等直播软件,不仅出现了一大批所谓的“网红”,还为各类商业发展提供了契机,不计其数的人在软件上做直播发展服装、饰品等各类生意。由此可见能够利用这类微直播的便捷方式,完善自己和发展事业的大有人在,那么为什么不能利用这种方式进行国学经典的传播呢?截至到2019 年2 月官方平台数据显示“快手”APP 的下载安装次数已经高达26 亿次,“抖音短视频”APP 下载安装次数紧随其后为21 亿次,“火山小视频”APP 的下载安装次数也已经达到6 亿次。从这些醒目的数据中可以清楚地看出这类直播软件在国内甚至是全球的使用范围是非常广泛的。如果把这类有着广泛影响力的直播软件用于传播国学经典,通过直播学校组织的各种正规文化活动、名师专家讲座等就可以将国学经典传播出去。教育部门也可以利用这样大众易于接受和较为喜爱的直播软件,请名家名人构建国学讲堂,按时进行国学直播,这种方式不仅增强了国学的影响力、扩大了国学传播范围,还有易于喜爱国学的民众在直播平台上进行互相交流与讲师直接对话,解惑答疑。这种国学讲堂直播的生动性和互动性会让听众大量增加,那么国学的影响力以及传播速度可想而知。

(六)网游

在当下,随着网络游戏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网络游戏为了延长寿命,吸引玩家,开始引入了国学的元素。以《剑侠情缘三》为例,这款由金山软件西山居开发的3D 武侠角色扮演电脑部端游戏,凭借大规模的地形植被渲染技术、优秀的场景光影特效,使用全3D 来展现中国传统武侠世界,将诗词、歌舞、丝绸、古琴、饮酒文化、茶艺、音乐等多种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元素融入到游戏中,展现给玩家一个气势恢弘、壮丽华美的大唐世界。

游戏场景十分注重历史及国学文化的高度还原。许多游戏场景都注入了浓厚的国学元素,比如“张九龄”墓,和墓碑NPC 对话就会弹出张九龄的墓志铭,在墓碑周围还会有其他人物NPC 在吟咏张九龄的《望月怀远》。在敦煌等场景中,游戏建筑里会有“飞天”壁画,甚至是在扬州城外玩耍嬉戏的孩子们,都会吟咏《千字文》。游戏中主城扬州、成都、洛阳每周会有科举考试,考试题目大多为国学内容,而且题目十分细化。周一到周五是省试,通过即可参加周末的会试,下周一放榜,通过即可领取奖励。

《剑侠情缘三》游戏中游戏技能的取名大多也是从诗歌中节选,以“七秀”这一门派举例,技能“风袖低昂”“回雪飘摇”“上元点鬟”“繁音急节”“跳珠撼玉”“王母挥袂”“翔鸾舞柳”“感时曲终”等都是引用于白居易的《霓裳羽衣舞歌》:“飘然转旋回雪轻,嫣然纵送游龙惊。小垂手后柳无力,斜曳裙时云欲生。螾蛾敛略不胜态,风袖低昂如有情。上元点鬟招萼绿,王母挥袂别飞琼。繁音急节十二遍,跳珠撼玉何铿铮。翔鸾舞了却收翅,唳鹤曲终长引声。”在《剑侠情缘三》中,共有十四个门派,几乎每个门派的技能名称都出自国学诗文或国学典故,所以玩家在记住技能的同时也记住了其出处,无形之中传播并学习了国学经典。

据2019 年2 月《剑侠情缘三》官方数据统计显示,该游戏玩家总数量约为3 000 万,最高同时在线人数约为80 万~120 万。从2009 年创立到如今的十年之久,剑网三在不断扩充游戏地图的同时不断注入国学元素,历史的变革也在游戏中得以体现,在玩家游山玩水的过程中,点点滴滴的国学经典就注入到了玩家的心里,国学在不知不觉中得以广泛传播。

总而言之,“微时代”的到来对于国学经典传播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无论是负责文化传承的政府部门还是普通群众都应该意识到,“微时代”“微文化”是当今时代发展的新主题,是不可否认的新趋势。政府部门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结合“微时代”的便捷途径积极引导国学发展、传播进入新途径、新层次。作为“微民”也应该积极履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义务,正确使用微媒体,发表正确的言论,支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为国学的发展和传播贡献一份力量。

猜你喜欢
微时代国学软件
“垂”改成“掉”,好不好?
禅宗软件
工业软件 自主创新
微时代语境下创新高校党建工作方法探析
微时代背景下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思考
“微时代”视阈下医德教育的变革、创新与坚守
微时代文化创意类创业现状调查
奋斗鸡—我的国学日常
即时通讯软件Whats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