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晓丹
(德州学院音乐学院,山东 德州 253000 )
自古以来中国就有乐、舞不分家的传统,在史书记载中,“乐”一词同时包含音乐与舞蹈两种艺术的含义,可见音乐与舞蹈的关系是如何的相辅相成,两者之间这种相辅相成的关系可以说是不容置疑。发展至近现代以来,虽说在现代舞领域开始出现了无音乐的舞蹈作品,但就普及性而言,“有舞必有乐”依旧是绝大多数人的观赏习惯,这种“有舞必有乐”的观赏习惯也使得在舞蹈日常教学中音乐伴奏显得必不可少。中国古典舞身韵教学一直以来是中国古典舞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日常教学中,教师通常习惯运用音乐帮助学生更快地进入状态,因而对课堂音乐的选择成为了舞蹈教师不可忽略的备课过程之一,也是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之一。
中国古典舞身韵由唐满城先生于20世纪80年代建立后,在确立了中国古典舞语法特点的同时也奠定了中国古典舞身韵在中国古典舞教学以及表演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对于中国古典舞身韵的重视,使其课堂教学承担起解决学生身体表演韵律的重担。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常常需要绞尽脑汁利用各种教学手段,以期在中国古典舞身韵课堂上将学生的身体韵律与内心韵意融合到最好,这也是在现今舞蹈技术技巧不断“高、精、尖”化的背景之下,将舞蹈区别于杂技等其他同样以人体为载体的艺术最重要的特征之一。
中国古典舞身韵课程内容总体可分为两大部分:一是徒手身韵训练,从“提沉含腆冲靠移”的基本元素,到“云手”“青龙探爪”等基本动作,最终进行多动作串联的复合型训练。其主要解决的是舞者在舞蹈中身法与韵律,是身韵课程的基础部分。二是道具身韵(或称为器械身韵)训练,是以袖、剑等道具与徒手身韵元素相结合,是身法韵律的深化与延展。
单一元素训练是“求准不求快”。在元素动作教学的开始阶段,授课教师通常除去“身教”之外会竭尽所能地将动作进行解剖,运动路线、发力点、呼吸运用方式等各个部分事无巨细,力求将动作分解至最细。这一部分是身韵课堂中最为枯燥且最耗费精力的部分,如同建筑一样需要地基一般,这一部分是整个身韵教学的基石部分。
综合性组合训练则是“求变又求稳”,综合性训练相对于前一部分一般有两部分变化;一是摆脱了单一动作,将多个动作进行连接或是在单一元素动作的基础之上加入新动作,例如在完成“云间转腰”的基础学习之后添加、变化手部动作;二是变化动作节奏,将原本的匀速训练进行加快动作完成速度,或是在动作运动过程中变化气口位置,从而达到新的训练目的。
“节奏”无论在音乐还是舞蹈当中都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可以说是两种艺术存在的基础之一。音乐作为一种听觉艺术,其节奏通过观者的听觉系统进行传达,舞蹈艺术则是通过视觉艺术进行“节奏感”的表达,但事实上舞蹈艺术是一种视、听、动觉相结合的综合性艺术形式,观众在进行观赏之时不仅仅会看到舞者动作的“节奏感”,同时也会听到伴奏音乐的“节奏”。因而在身韵课堂教学之始,音乐节奏与动作训练就呈现出一种相互引领,互相影响的状态。
在本文中,我们可以将音乐的节奏分为两种:一是速度节奏,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音乐的速度,在音乐中可以用拍号记录为4/4、2/4等多种类型,在舞蹈中,无论哪种节奏型通常都会用八拍的形式展现,节奏型的不同会影响“数八拍”的速度,进一步影响舞蹈动作的速度乃至动作情绪。二是音乐的韵律节奏,是指音乐旋律中音律的变化所带来的节奏感。它包括的不仅仅是曲调,还包括弹奏者在演奏时对于音调的处理、气口的把握等多个方面。而韵律节奏对于课堂音乐的要求相对复杂,它不仅仅要求音乐节奏与动作相一致,也要求音乐风格甚至于“气口”与动作“气口”的契合。
结合前文中已阐述身韵课堂教学的大致流程及其特点可以发现。在单一元素动作的教学过程中,音乐绝大多数情况下扮演着“节奏稳定器”的角色,用于稳定学生动作的速度并学会如何“灌满音乐”。这一阶段教学任务相对单一,因而伴奏音乐的选择也相对容易,对身韵教学的影响也仅仅处于“能够与训练动作速度相吻合”。
当训练进行至节奏变化的第二部分时(综合性组合训练),音乐的影响在古典舞身韵训练中的重要性逐步加重,对于学生身体的训练要将学生的动作节奏感得到充分的训练。这种动作节奏感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动作的外在节奏,这是直观可见的节奏类型,是身体动作变化所呈现出的节奏,可以通过动作速度的变化加以训练;二是动作的内在节奏,是动作完成的内在旋律,这种节奏并不能被观者直观感受,但它却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动作完成的质感。所谓内在节奏,是“人的各种情绪和情感在人的机体内部所引起的各种不同节奏的发展变化”。简单来说,就是以内在情感为原动力,向身体外部扩散,最终将内在节奏与外在节奏融合,得到完整的展现。对于身韵这种极其重视动作处理节奏以及动作与动作之间节奏处理的课程来说,伴奏音乐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帮助授课教师完成“如何让学生将听到的音乐与身体动作进行无缝衔接”。
“意境”是中国传统艺术美学中的一个重要的理念,相对于西方再现性艺术而言,中国的传统艺术更加偏向于表现性艺术。自唐代诗人王昌龄在诗词艺术的三境中首次提出了“意境”一词以来,艺术对于“境外之境,象外之象”表达的追求从未停止。舞蹈在演出过程中音乐不只是引领观赏者进入编导想要描绘的意境,同时也在引领着表演者,舞者对于音乐的理解能力和利用音乐感受整个作品意蕴的能力,这也是身韵课堂训练的一部分。身韵课堂训练中的风格组合训练就是在追求动作完成的基础之上,增加了对组合风格以及风韵的把握。风格组合多选用一种或多种情绪作为整个组合的“支点”,例如选用 “温柔、沉稳”抑或是“柔美、大气”等。学生则需要把握住相对应的“角色”性格(舞蹈中的“角色”一词泛指舞者在作品中所塑造的形象),这种情况之下伴奏音乐所扮演角色的重要性就更为凸显出来,此时,音乐需要的不仅仅是能够与身韵动作相契合这么简单,它更需要能够帮助引领学生进入角色,学会“听音乐”,学会“跟着音乐走”成为了授课教授在这一部分教学时的口头禅。
合适的伴奏音乐在课堂上能够更好地发挥音乐艺术的积极作用。伴奏音乐的选择必须要充分考虑课堂教学内容以及学生音乐素养等多方面因素。在中国古典舞身韵的日常教学中,伴奏通常会有两种形式:一是使用钢琴伴奏。钢琴伴奏优点在于灵活性强,授课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接受情况随时对组合内容进行变化,学生和伴奏老师也可以在互动中对舞蹈进行更好的处理。缺点则是这种伴奏形式音色相对单一(只有钢琴进行伴奏),伴奏曲目是否合适几乎完全依赖于钢伴老师的素质能力。第二种伴奏方式则是需要授课教师提前根据本堂可授课内容自行准备剪辑音乐,这种伴奏音乐形式多变,音律丰富,相对于前一种伴奏形式可听性有着明显的优势,更容易在课堂中引起学生的兴趣。但机动性较弱,即便教师想要对组合进行一些变动也会受到伴奏音乐的节奏及篇幅一定的限制。
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他们对于音乐旋律以及节奏的把握能力较弱,若是使用比较复杂的音乐会成为学生进行动作训练的负担。这时所用的音乐应旋律相对简单,节奏明确,最好是大家已经比较熟悉并拥有整八拍的音乐曲目。拥有这种特点的曲目使学生可以在进行练习时比较容易把握好音乐节奏,并由此转换为身体动作的节奏。
对于高年级的学生而言,他们的音乐素养以及对音乐节奏的掌控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音乐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已经不再单纯的是帮助训练的节拍器,它是与组合类型、风格相一致的整体之一,是学生需要用动作表达情感的源泉之一。在进行伴奏曲目的选择时,可选择节奏类型丰富(可抛弃整八拍的节奏限制)、可听性较强的曲目。但要注意的是,选择的曲目需要与组合以及动作风格相一致,如若音乐旋律磅礴大气,但组合动作风格优雅婉转,即便节奏合适也不能够很好地融合在一起。这样一来,音乐不仅无法帮助学生感受组合意蕴,帮助舞蹈烘托氛围,还会成为拖后腿的因素。
“以乐渲舞,以舞解乐”是音乐与舞蹈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关系,也是身韵教学所期许的结果之一。中国古典舞身韵教学对于中国古典舞教学来说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是使中国古典舞散发出独特艺术魅力的根基。在身韵课堂中,无论是拥有伴奏老师或是由授课教师剪辑音乐,伴奏音乐都是整个身韵教学的组成部分之一。虽然在对于教学流程及内容的梳理过程中,伴奏音乐通常不会加以体现,但在实际备课以及教学过程中伴奏音乐对于身韵教学的影响一直存在,伴奏音乐在教学中不仅仅是帮助教师稳定动作完成速度的“稳定器”,更是推动学生完成“练习者”向“舞者”转换的有力帮手,合理地选择和运用音乐的特点,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教师更为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