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因素”在中外建筑史教学中的应用

2020-12-01 03:13梁骏
卷宗 2020年24期
关键词:情感因素体验情感

摘 要:对高校环境设计专业的中外建筑史教学模式进行了反思,指出建筑史教学要想取得好的效果,应充分发挥“情感因素”在知识内化过程中的积极作用,阐述了“情感因素”应用于教学的具体方法。

关键词:中外建筑史;情感;教学;体验

“中外建筑史”是高校环境设计专业一门重要的基础理论课程。该课程讲述古今中外建筑的起源、发展与演变,介绍世界各民族历史建筑的艺术成就、风格特色、符号形制、经典母题等,目的是使学生能够积累相关的设计素材,提升设计素养,为日后从事设计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然而,现实中的建筑史教学状况却令人尴尬,主要体现为学生对这门课程兴趣不大,学习较为被动。这种情况的发生,主要是由于传统的建筑史教学将知识概念进行简单的“填鸭式”灌输,让学生感受到了认知的障碍、困难和压力。要改变这种情况,应充分挖掘“情感因素”在教学中的能动作用,以“情感”来消除学生的认知障碍,激发学习兴趣,使“情感”成为教学的助推剂。

1 建筑史教学中的“情感”原则

皮亚杰认为,相对于认知,情感更有力量。情感的意义在于它对认知起着动力和组织作用——决定趋近或逃避情境的趋向,以及人们在不同领域愿意付出的认知的努力程度[1]。积极的、健康的情感对认知活动有着发动和增效作用,反之,消极的情感则阻碍认知的进一步发展。传统建筑史教学模式的问题就在于其几乎只强调了理性,而剔除了情感。一方面,抽象的知识概念造成学生认知的障碍,引发困惑和畏难情绪;另一方面,机械、单向,缺少交流的知识传输方式,扼杀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其变得麻木、消极。这造成了认知和情感的恶性循环。解决的办法便是恢复教育应有的情感属性,使教学既能“晓之以理”,又可“动之以情”。这需要对建筑史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进行改革,增加教学中的情感成分,以情感来感染人,激励人,丰富人的内心,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和素养。

2 教学目标中的情感因素

基于实用的考虑,传统建筑史课程往往要求学生记忆历史建筑的风格形制、符号母题、艺术成就等,为日后的设计工作进行积累。相应的考核评价方式就是试卷考试,这迫使学生不得不强记相关知识点,结果却是分数与能力并不匹配。杜威认为,教育不仅仅只有为谋生而考虑的工具价值,教育还可以是一种教化,使学生认识到观念、原则、意义,具有内在价值。因此,建筑史課程的教学目标除了传授知识,赋予能力,还应关注素养的提升、精神的熏陶和情操的培养。对于艺术设计类专业建筑史课程来说,这更应该成为教学目标的重点。与建筑类专业的建筑史课程不同,各高校环境设计专业的建筑史课程课时普遍较少,在有限的授课时间里,应把教学的重心置于建筑的内涵与意义,建筑与文化的关联上,正如俳句名家松尾芭蕉所言,“不应追寻古人的足迹,而要追寻古人所追寻的”,建筑史教学应展现给学生建筑演变中所凝聚的人类价值观的变化,从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到尊重、关怀弱者的人文主义情怀,从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人类中心主义设计价值观到人与自然和谐,人类生命与非人类生命同等重要的生态主义价值观的演变等。由此,中外建筑史课程也将成为一种通识教育平台,引导一种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同时,这样的建筑史也可以营造出一种轻松自然的学习氛围,激起学生的正面情感反馈,促进学习的兴趣。

3 教学内容中的情感要素

3.1 文化情境还原

知觉心理学认为,被赋予了意义的外界刺激,作用才更长久。传统建筑史教学内容存在的问题之一便是符号、概念缺乏意义的支撑——将建筑形式风格与其所处的时代环境剥离开来,单纯地描述其艺术成就。在学生眼里,这往往是空洞乏味,缺乏说服力的——因为历史建筑的风格符号今天来看,很多是令人费解的,其功能也早已不适应今人的需求。要使学生真正理解这些概念,就应还原建筑所处的文化情境,通过补充时代的政治、经济、艺术、哲学、技术的各种素材,在学生面前展现出建筑所处时代生动具体的历史画面,使其了解到建筑之所以呈现出某种风格样式,是由其所处时代中人的行为需求决定的。如对古罗马建筑的理解,须建立在通晓古罗马社会政治经济结构的基础之上——管理庞大帝国需要实用理性,这种理性在社会层面催生了经典的古罗马法律,在建筑层面则造就了无与伦比的结构技术;而古罗马规模宏大的角斗场、浴场,很大程度上是贵族为了拉拢拥有投票权的平民阶级而创建的。因此,只有将建筑置于文化的多重结构中,才能使其凸显出真正的涵义,而非仅是从表面看到的那样。文化情境还原需要教师拥有深厚的知识储备和文化素养,在授课时,教师应以生动形象,富于感染力的语言、故事性的叙事结构,将学生带入情境。除了利用PPT展示建筑二维图像,教师也可结合知识点,导入相关的视频影像资源,使学生获得更为直观的感受。例如,在讲授古罗马建筑时,可导入电影《庞贝末日》的相关片段,展现古罗马住宅的内外场景,使学生了解到古罗马人的生活细节;在讲解古代美洲建筑时,可播放电影《启示录》的片段,使学生了解到看似雄伟浪漫的美洲金字塔,其真实的功能却是用于活人祭祀。这就将建筑与生活、建筑与人性联系在一起,历史建筑不再是空洞的符号,而是具有了情感和温度。

3.2 历史人物“共情”

建筑既是时代文化的折射,也是建筑师个人思想、价值观念的产物。在建筑史教学中,将建筑师的生平事迹、成长经历、逸事趣闻等作为内容素材,是使情感融入教学的重要方式。无论古今中外,人性总是相通的,建筑师在其所属时代里的命运浮沉,他们在人生追求过程中的种种际遇,无论挫折还是成功,都能使学生感同身受,产生情感共鸣和思想触动。例如,可结合柯布西耶的作品,讲述其设计观念的变化——从早年意气风发,充满理想情怀的机器美学与明日都市规划,到晚年神秘性灵的朗香教堂、简陋到不能再简陋的海边住屋。与此类似的还有雕塑家、建筑师米开朗琪罗,同样是“哀悼基督”主题的母子形象,青年时代的作品精美细腻,惟妙惟肖,晚年的作品却浑厚沧桑,充满写意。这些转变背后都蕴含着丰富的哲理,能触发学生的情感,使其收获感悟。再有建筑师路易斯·康,大器晚成,作品充满哲思,人生结局却是悲剧性的;鬼才建筑师安藤忠雄,历尽艰辛,自学成才,从无名拳击手成长为世界级的设计大师。从他人的人生经历中反推自身,学生在思考的同时,情感也得到了升华。

3.3 原文文本启迪

在建筑史教学内容中引用原文文本,能够使学生接触到最有价值的第一手材料,据此进行分析、思考、判断、评价的同时,还能感受到原文作者浸透于字里行间的情感意向,产生丰富的体验感和审美想象。例如,百年前新艺术运动宣言里的名句,“我们的根在林木之幽,泉水之侧,苔藓之上。”今天读来依旧感觉深沉而真挚,对自然的深爱令人动容;柯布西耶赞美明日的“光明城市”——“大楼之间不是像纽约那种令人焦虑的狭缝,取而代之的是宽敞的空间……公园向四方延伸”、“锯齿的形状将建筑的透视拉向远方。花园、游乐场、运动场,到处可见晴朗的天空,无限开闊……”——作者抑制不住的激情仿佛正要喷薄而出;文艺复兴建筑师阿尔伯蒂倾心于自然之美,认为建筑活动“最好要使人们有时候看到海,有时候看到山,有时候看到流动的湖水或泉水,有时看到不毛的山岩或平地……”读来却感觉温情而细腻[2]。面对这些原文材料,学生会感觉到一种亲切感,仿佛自己已进入了大师们的内心世界。通过阅读原文文本,学生还将自主构建对知识的理解,比起被灌输的概念,这种理解更为真实。

4 实践教学环节中的情感因素

在建筑史教学中,除了课堂讲授,还可采用实地考察调研、专题研究汇报、设计师角色体验等实践性体验环节,使学生通过主动探索获得切身的体会,从而将知识内化为亲历过的情感和经验。例如,在讲述中国传统建筑时,可组织学生对当地名镇古村进行考察,教师可对照古建实物进行现场讲解,学生与建筑密切接触,既可以获得关于古代村落选址、宅院空间布局、单体建筑装饰等的最直观的感受,又可通过测绘、调研、交流等,获得对建筑功能和原理的深入理解;在讲述西方现代建筑时,可要求学生几人为一组,就某一经典建筑,从建筑与环境关系、建筑的功能布局、建筑的空间规划、建筑的形式设计等方面进行专项研究,并在课堂上进行陈述汇报;设计师角色体验是指将自己放在设计师的角色位置上进行设计思考。例如,在讲述格罗皮乌斯的建筑作品时,可预先提供格罗皮乌斯自宅的场地平面和环境状况,给定条件,要求学生假设自己就是建筑师,依据现有条件设计一个住宅。然后将其与格罗皮乌斯的设计进行对照,从而更深刻地理解大师的思考角度。

5 结语

在传统的实用取向的教学理念影响下,高校环境设计专业的中外建筑史教学常退化为一种单调枯燥的知识灌输。要改变这种状况,应充分发挥情感因素在教学中的积极作用,这意味着摒弃教学目标中过度功利的成分,将教学当作是一种教化和熏陶。在具体教学措施上,则应努力促成学习中的“情感体验”,使之成为知识内化的加速剂。

参考文献

[1]刘宇锋.认知与情感的教学意义[J].广西教育,2002(18).

[2]转引自李醒尘.西方美学史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第92页.

作者简介

梁骏,南昌航空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教师,研究方向:环境设计、设计美学。

猜你喜欢
情感因素体验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情感因素对高校训练队训练影响分析
落实“两个关注”,促使课堂评价走向有效
体验视角下文化旅游产品深度开发研究
立足生活,挖掘习作的丰富素材
网络学习社区中情感因素和社会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