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高校本科专业《管理学》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探索

2020-12-01 05:22沈丹丹河南师范大学新联学院
营销界 2020年43期
关键词:管理学人性思政

沈丹丹(河南师范大学新联学院)

《管理学》课程思政的必要性分析1

《管理学》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必修课程,在应用型高校商科本科专业的培养方案中,一般占3 学分,课程安排在大学一年级第一或第二学期,是后续《人力资源管理》《企业管理》等专业课程的先导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利用现代管理学思想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尽管每个学校因为各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学校性质不同,选用不同版本的教材,但是国内专家学者在编写教材时一般采用的都是亨利·法约尔研究的管理学的理论框架,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管理学原理概述和管理的几大职能。在概述部分,一般围绕管理的基本概念、理论发展、管理环境、组织文化和管理道德几个方面来论述;在职能的部分,一般采用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五职能说。其内容不仅包含理论知识也包含价值观输入。

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毕业生绝大多数为社会中的企业组织服务,对于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对于未来极有可能成为社会组织的各级管理者的学生而言,拥有良好的道德品质,是个人和企业能够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选择的重要保障。本着强化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的思想,发挥《管理学》社会科学育人功能,充分发掘和运用《管理学》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把《管理学》建设成为充满德育元素、发挥德育功能的专业课程成为管理学教育工作者的重要目标,为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知识教育的有机统一,构建协同育人机制贡献应有的力量。

《管理学》的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高校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充分挖掘各类课程思想政治资源,主要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道德修养等重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进行系统的教育。结合《纲要》的主旨精神,本文将《管理学原理》的知识点深度解析,分别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坚定学生理想信念三个方面进行专业知识和课程思政的融合。下表展示的是部分知识与课程思政的深度融合和预期达到的育人效果。

(一)知识点与核心价值观的融合

《管理学》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它不仅具有科学性更具有艺术性。在管理思想发展史讲解中,结合我国的管理思想史。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虽然现代管理理论来自西方,可是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中饱含着丰富的管理思想。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传承性,独立性,民族性,时代性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比如“修身,治国,齐家,平天下”作为一种价值取向,体现了中国人对人生的积极进取精神,是一种积极有为的人生哲学。修身是做人的关键,修身即修养身心,主要是指道德的自我约束,自我完善也就是自我管理。如果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修身,治国,齐家,平天下的价值观引入到现代企业文化中,既有利于弘扬个人的积极进取,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优良品质,使远大的志向直接化作员工的前进动力,又能够激发内在的多种潜能和创造活力,有利于塑造员工和谐完美的精神。中华文化瑰宝内涵丰富,只有重视中国传统文化,才能让有着悠久文化传统的文明古国再度焕发新颜,使我们的跻身于世界强企之林。引导学生树立文化自信,弘扬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

(二)知识点与伦理道德的融合

在《管理学》知识的讲解中,始终贯穿在探讨管理方法之中的,就是人性假设理论。管理归根到底是人的管理,现代管理理论都以人性假设为前提,不同的人性假设在实践中体现为各种不同的管理观念和管理行为。因此,管理学在一定意义上又可称之为“人性之学”。由于人性假设不仅决定着管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同时还制约着人类的管理实践活动,因此对于人性的正确、深刻认识和理解之于管理效果好坏、管理成败的意义就十分重要。

表1 管理学课程思政融入点部分展示

我国古代便有性善与性恶之争,在西方国家也有各种不同看法。中西管理中多种不同的人性假设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逐渐变迁,它们在当代的管理实践中均有不同程度的映现。因此,我们有必要在推进现代管理的进程中对这些观点予以深入的分析与批判,吸取其积极成分。比如“X 理论与Y 理论”假设触发的不同的管理方式,引发我们对人性的思考,不同的人性假设所使用的激励的方式也不同。同时可以引导学生在与人交往中,在日后的工作中,坚持积极的人性假设,以最大的善意对待别人,在管理中运用人性化的管理方法。

(三)知识点与人生方向的融合

在管理决策的环节,讲授道格拉斯·诺斯的路径依赖理论。其阐述人们过去做出的选择决定了他们现在及未来选择的可能性。惯性的力量会引发好的或者坏的路径,从而进入良性的或恶性的循环;这启发学生要慎重的对待自己的每一次选择。

路径依赖效应也告诉我们引导学生形成一个好习惯能够影响终身,改变命运,但路径依赖有时候也会影响创新,可能会导致因循守旧,故步自封。所以,学会更好的使用路径依赖效应就显得十分必要。你的每一个选择,都会对你的未来产生很大的影响,那么在决定时,就应该多做思考,用长远的眼光来看待目前每一个需要进行的决策。引导学生不论在工作还是生活当中,只有慎重的进行决策,才能减少人生的悔恨。当你的努力也成为一种惯性,当你的思维敏捷成为一种习惯,那么你就会成为更好的自己,会收获一个更完美的人生。

《管理学》课程思政教学实施的几点思考

(一)尊重实事求是,身正为范

课程思政建设的成功与否,关键在教师。作为新时代的高校教师,更应该以更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师德师风体现在课堂的一言一行,体现在教师与学生的各种沟通和交流中。不仅通过知识的讲解授业,更要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体现道德水准和文化修养,展现自己的人格魅力,用自己的灵魂去塑造学生的灵魂。只有自己内心深植爱国主义情怀,坚持并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积极向上的“三观”,才能把课程思政在课堂上渗透的熟练自然,才能真正的影响学生的思想和价值。

(二)注重隐性教育,润物无声

课程承载思政,思政寓于课程。我们要做到所讲专业课知识和思政的有机融合,而不是简单拼接,两张皮。在实施课程思政时,避免突兀导入要自然,课堂教学实施要无形,要直击学生灵魂,做到润物细无声。要做到这一点,首先是要熟悉专业课知识,做到准备充足心中有数;其次要内化课程思政的内涵,深挖专业知识和课程思政的联系;最后要准确定位培养目标,精准植入思政点,让课程思政实施于无形中,专业知识和思政教育无缝对接,深度融合。

(三)推动课堂革命,实行参与式教学

传统课堂教学以教师中心,学生多数是听和接受。在新的教学改革中,我们转变教学模式,重视参与式教学,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转变角色,变成主持人,引领者。在思想政治教育上,教师说教不如让学生自己探索,案例分析不如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故事,只有学生主动参与,亲自挖掘,课程思政才能由被动变为主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深度讨论,积极投入,才能实现课程思政的实施效果。

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怎么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管理学》课程教学一直秉承“全方位”育人的宗旨,通过革新教学模式,不仅让学生系统学习和全面地掌握管理与管理学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一般规律,培养学生基本的管理素质和管理能力,为构建学生全面知识结构和后续的专业方向课程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教学中注重课程思政的植入,让学生在学习管理学知识的同时,思考人生的意义、做人做事的道理,形成积极向上的“三观”,提升综合素养,提升幸福感。

猜你喜欢
管理学人性思政
“天人合一”的管理学启示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狗通人性”等十一则
逼近人性
张瑞敏金句背后的管理学知识
人性的偏见地图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婚姻的尽头,藏着人性的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