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大学经济学院 辽宁 锦州 121000)
高等教育的首要目的是培育适应社会发展的优秀人才。在人才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高校应重视课程教学改革,实现教育资源共享,将学生的理论知识、综合素养与实践技能相融合,为毕业学生有效就业、满意就业奠定良好基础。会计是为各个行业提供必要的智力支撑与管理的重要专业学科,怎样顺应社会经济发展,优化学生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及综合素质的内在结构,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成为会计本科教育的首要课题,也是对会计本科教育的又一挑战。
在经济一体化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面对新的发展态势,迎来许多发展良机,同时,也面对许多挑战。会计本科教育应立足于社会发展的基本需求,放眼于培育目标根本要求。[1]随着国务院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我国高等教育已经有了一定发展,但是人才市场供需关系依然紧张,供需情况并不理想,这也暴露出高等教育尚存在许多未解决的难题。
市场经济发展迅猛,促使会计工作在经济管理领域中占据着主导地位,会计研究范畴与内容日趋延伸,并与管理、技术、计算机有机融合。对于当代会计专业本科毕业生而言,这会带来更加宽阔的就业愿景。
但是在教育体系尚不完全的当下,接受教育的人数不断增加,其中本科教育发展迅猛,根据相关数据统计表明,2010年高校毕业生人数631万,2020年高校毕业生预计人数将会达到870余万。[2]在20世纪90年代,我国高校在校生550余万,选择会计专业的50多万,也就是每10个在校学生就会有一个就读会计专业。[3]当前,会计人才市场存在“两缺”情况:用人企业找不到会计;会计专业毕业学生找不到理想的工作岗位。本文立足于供给层面,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究原因:
其一,从需方的角度分析,需方注重成本效益基本原则。企业或事业单位在人才招聘中,会充分考量所需人才的自身价值和增值潜能,如是否能快速投入工作,能否胜任会计工作、坚守工作岗位、维护企业经济效益、拥有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开拓创新等综合素质。
其二,从供方的角度分析,高校没有充分重视需方要求。本科教育培育工作往往只看重数量,忽视质量,没有完善的监督管理机制;同时,部分本科院校建设与发展体系的定位不明确,针对市场需求的研究甚少,本科学校内部管理依然沿用粗放式管理方式[4]。另外,本科院校忽视对学生知识维度、实践技能的培养,不重视实践教学,导致学生对会计专业理论知识认知不完善,缺乏实践应用能力。
其三,从本科学生的角度分析,培养目标不明确。国际会计师联合协会针对会计教育目标建构,强调三个了解专业知识的根本准则:第一,与专业相关的理论知识水平;第二,将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岗位中的能力;第三,从事会计工作的态度与方式等。[5]在教育国际化深入发展,国际商业语言发展统一化的背景下,我国高等会计教育目标应该学习与吸收西方优秀教学经验,顺应社会发展需求,培育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拥有创新开拓精神、优良思想道德修养、丰富基础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专业优秀人才。
因此,应当创新与变革会计本科教育体系、高校教育制度、高校教学管理体系、课程教学流程、课程教学内容和课程教学模式。
本文遵循由浅入深的原则,对会计本科学院内部教育过程的部分教学环节、教学模式的创新与革新,提出一些观点与看法。
会计学是工商管理类学科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网络、信息、知识、经济等内容,会计本科教育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会计课程教学规划。(2)会计课程教学管理体系化、规范化。(3)会计课程教学考核机制的完善、科学化,每一内容都根据会计课程展开。[6]当前,大多数高校推行集中式管理形式,中间环节部分连接紧密度不足,大多数工作集中于院系教研室,执行力度不同,执行效果不理想。存在职责不明、实际监管不足、事后管控与反馈不到位等问题,形成政出多门的现状。
教学检查机制不完善,不能有效监查教师对教学工作的投入状况。一些教师对课后作业布置存在随意性,月度考试、期中考试等未有严格的要求。教学方式死板、课程教学缺乏设计、教学内容陈旧,导致会计专业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互脱节。
为了优化学科建设,应从会计学课程教学入手,重视规范性课程设计、教学组织管控,构建课程负责人机制,各个学科课程都有一名教师负责实际教学组织工作。[7]实际工作职责为:组织构建会计课程教学内容与进度实施方案;明确课程作业数量要求与评定指标;做好期中、期末考试出题、批卷工作等,定期向系院以书面总结的形式汇报课程教学质量、面临问题等,同时将其汇报内容纳入教师年终考核中。
有了制定目标——积极落实——日常管控——考核评估——积极反馈的基本流程,才能展现机制的完善性、科学性特点。[8]如若没有完善的考核机制、奖惩环节及贯彻实施基本保障,再完善、高效的机制建设,也难以展现其真正的优势。会计教学考核机制的制定,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创新课程教学效果评估形式
会计课程教学松弛的根本原因是缺少完善的教学考核机制,无法对会计专业教师的教学效果展开有效监管与评估。教学考核作为软指标,一般无法呈现实际问题。在不完善的考核机制中,任何激励式教学手段都无法展现实质性作用。当前,部分会计本科院校积极尝试“学生评估教学”“同行评估教学”“领导评估教育”等方式,对会计专业教师形成了一定的工作压力,也发挥了良好的推动作用。但是,由于评估内容十分抽象,通常围绕教育内容是否满足教学要求、能否达到教学标准等,大多数学生对此项内容了解少之又少,得不到大多数会计专业教师的认同,促使评估结果良莠不齐,缺乏科学性和客观性。基于此,大多数会计专业院系只能将其纳入教学考核参考指标当中,难以融入对教师正式的考核机制中。[9]即使纳入考核机制,但在不完善的考核机制作用下,教师会对教学工作缺乏热情,出现逆向选择现象,部分教师为了得到学生的“好评”,十分小心、谨慎,影响教师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为了优化考核机制,要结合会计专业各个课程的基本特征,优化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估,明确硬性标准与指标,彰显会计教育考核的科学性、完善性。为此,会计专业各个课程应建立完善、科学的教育提纲,提纲内容需涉及课程教学的实际要求,如课程教学目标、课程基础教材、参考书籍、素材阅读、知识预习、教学大纲、教学进度、课后答疑、课堂作业、练习课时、考核形式、评估标准等内容。同时,把这些内容在校园网站第一时间向学生传达,确保学生在学习前能了解与查阅有关课程教学基本纲要,掌握其学习内容、教学安排等。这不但可以控制实施成本,还可避免学生、院系及监督管理部门信息不对等的情况发生。通过设置科学、完善的评估标准,使学生评估教学、同行评估教学、领导评估教育都有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2.创新学生学习质量评估形式
会计本科教育有着较强的实践性,但除去实训课程外,还要求学生理解、掌握课堂教授的理论知识。一些高校教学方式固定死板,课堂氛围死气沉沉,考核方式也限定在文科常规应用的期末理论考核形式中,促使大多数学生在会计课程学习中盲目记笔记,死记硬背基础理论知识、账务处理内容等,导致学生缺乏主观能动性,学习兴趣较弱。面对期末考试,学生往往在考试前两周突击复习,虽然也可取得不错的成绩,但在考完试后基本忘光。此种教学方式培育出来的毕业生质量一般,缺乏高、精、尖优秀毕业学生。
实践已充分表明,全程式、多元化的教学考核形式可降低一次性考试的风险,精准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体现会计专业教师的教学效果。除去常规的期末考试之外,还可适当增添辅助考核方式。学生的会计课程成绩应该从期末考试和辅助考核成绩中得出。具体方法如下:
一是在教学中加入期中考试、期末考试,利用期中考试引导学生总结前一阶段的学习,并降低期末考试的复习量,避免出现平日不努力学习,期末靠突击学习取得不错成绩的情况发生。
二是在课堂中适当增加随堂测试环节。教师根据日常教学安排,为学生精心设计测试环节,不仅能督促学生用心听课,巩固复习效果,还可降低学生逃课、逃学的概率,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合理调整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提高会计专业教学水平。
会计本科教育属于文理相融的学科,会计专业教师将作业方式设计得灵活多元,可加深学生对会计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扩大学生的学习面,强化学生的学习能力。如对于《基础会计》等理论性较强的课程,教师应要求学生定期提交课程论文,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优化学习思维,增长见识,提升学习能力,为学生学位论文的撰写奠定基础。
在当前教育改革中,要从会计本科教育表层入手,推动会计教学改革发展,建立完善的保障机制,才能提高会计教学的有效性,强化人才培养效果,促进社会快速发展,满足社会的用人需求,实现会计本科教育的创新与革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