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琳娜
现代性主要指的是过渡、偶然、短暂,这些可变因素都是艺术一半的属性,而艺术的另一半属性则为永恒不变。唯美主义与象征主义艺术展示了一种从由来已久向内在性美学的转变结果,因此波德莱尔所追求的美学现代性就被定义为对目前生活瞬间的感受。波德莱尔所提出的“恶之花”概念,对于中西方审美文化都产生了巨大挑战,也因此开创现代艺术“审丑”的美学新潮流,其思想深刻地影响着现代主义思潮。
一、波德莱尔审美的定义特点
虽然对于“现代性”的理解,最初来自于法国浪漫主义作家夏多布里昂,但真正对“现代性”概念予以全新定义并详细探讨的学者还是波德莱尔。波德莱尔于1863年发表了一篇名为《现代生活的画家》文中对现代性进行了准确定义,并在随后的分析中作出了补充,通过分析可以发现:首先,波德莱尔认为现代性并非特指一个时代或时段,而是通过大量的“现代”元素构成,在不断变化的时点中,神圣与世俗、永恒与现实相融,而所有的体验都是无法复制的[1]。波德莱尔所提出的现代性模式来自于对断裂点的领悟,将现代性理解成会瞬间消逝的时点,认为现代性就是一个完全实现了瞬间化的生活制度。现代性注重对当下的感悟与理解,将当前所处的时间抽象为瞬间点,因此在这一理解下,时间也不再具有连续性。其次,对于美学现代性的定义,波德莱尔主要从纯美学角度分析,他认为美学的现代性是不断发展的,不同时期的表现特点都有所不同。需要注意的是,波德莱尔并未认为其所生活的年代具有优越性,只是从美学的发展角度在看待这个问题,认为该时间点的艺术审美并不会比之前的任何时代差,主要是审美的特点有明显区别。最后,波德莱尔认为,成为现代人并不在于对当前时代的认同与接受,而是在态度上应符合这一时代的特点。正如维耶里所说的:“昨天和明天之间没有今天”,这种消极的浪漫主义情绪曾经非常普遍。从瞬间抽取的诗意,其时代特点非常明显,个性也十分独特。
二、波德莱尔审美的艺术价值
波德莱尔将不同的概念与新思想结合在一起,因此很多文人雅士、嬉皮士、浪荡子等派别相继作为新文化的形式出现。这些人都是现代都市所创造出来的颓废者和反叛者,兼顾了魔鬼的二重性。而波德莱尔从爱伦对于闲逛者的描述看出,当时的都市核心人群,有的是來自工厂,他们构成了大众;有的来自于街边,这是用野性凝视一切事物。对于波德莱尔而言,都市大众主要为满足个人的私利在街道等公共场所聚集,他们冷漠而又陌生,随时都有可能消失在人群之中,除了外表千篇一律却并不能找到任何可以沟通的地方。这一现象帮助了犯罪分子的隐匿,并且也能够让被遗弃的人沉醉在这个世界当中。在这样的场景中,大众就像是避难所一样,脱离社会的人难免会受到一定的惩罚[2]。波德莱尔认为,对于游手好闲者而言,其处境和商品处境相似,而这样的处境使他们的全身都渗透着极乐主义精神。对于游手好闲者而言,移情是最好的于人群中寻找陶醉的方式。对于不能很好进入人群的人而言,他们会感到明显的孤独,可能会因失去自我而感到恐惧。对于波德莱尔而言,现代人并不会发现自己与他人的秘密,发现隐藏的真实人格,但却会不断创造自己的人。而浪荡子主要指的是懒惰但富有创造精神的人,他们往往不会设立既定目标,但却极具想象力。他们追求着与普通人不一样的生活方式,包括世界的道德机制所具备的性格精髓以及微妙的智力,但同时他们也追求冷漠。波德莱尔认为,不同的职业都会遵循其道德基础,从而表现出一定的外部美。
三、波德莱尔审美的思想启示
波德莱尔英雄现时型的现代性,不仅在高速工业化时期涌现资本化的城市主观反应,而且也是对文化日益商品化的客观性评价。波德莱尔抓住了艺术的自主性原则,而这也最终产生了现代主义原则,对于长期威胁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以及大众生产的商品文化,波德莱尔事实上对于先锋派给予了肯定的支持。虽然波德莱尔并不属于先锋派,但在他之后的先锋派对他不仅否定又有所仰慕。孔帕尼翁对于波德莱尔的判断相对最为准确,他认为以波德莱尔为代表的现代性主义学者,他们不仅对未来不太相信,对于历史也缺乏信任,他们认为在未来和历史中并不能得到任何有价值的事物或精神[3]。这一思想的人所拥有的英雄主义,完全属于现时的英雄主义,而并非未来的英雄主义,这一类人并不清楚救世论指的是什么。这一类人,他们对于当前的艺术在不久的将来会面临衰落,他们对于历史成果也没有提出否认。波德莱尔的现代性能够被称之为英雄的现时性,正是因为他的理念完美地表现了现代都市的特殊生活行为。以千禧年为例,对于千禧年主义的尊崇,主要是因为它所能体验的唯一真实并且唯一直接的识别特点是绝对存在的。根据千禧年主义体验,我们这一代人只是偶然能够经历的,但对于真正意义上的千禧年主义者而言,现在则已经成为一个裂口,而以往的精神能够借此充分表现,通过对外部世界控制的方式对其进行改变。
四、波德莱尔审美的开创意义
波德莱尔的审美现代性,其主要价值在于其创新性地通过纯美学角度,对现代性内涵进行了充分的明确,对于现代性概念,波德莱尔不再将其当做时代的概念,而是不依赖超验原则而做出的理解,是一种特殊人群自行选择的方式之一,也是对自身行为的呈现。波德莱尔将现代性和时装紧密联系,根据现代都市生活的特殊性体现审美体验方式,而这一体验具有非常明显的创造自我的浪荡子特征,他们主要追求审美化的生存方式,一方面突出对资本主义的抗拒心理,另一方面波德莱尔所创造的审美化生存,成为艺术家追求的典型样式。我国自上世纪20年代开始引入波德莱尔理念,当时主要通过《新潮》、《青年杂志》等刊物宣传新理念[4]。之后的李金发等诗人开始大力推崇“波德莱尔精神”,并涌现出一股具有象征意义的艺术潮流。为了隐喻人们的复杂心理感受,他们开始追求香、色、味等感官的感应,并主张通过象征性物象对主题予以暗视,打破了旧有的格律诗对于音韵的严格框架,逐渐形成具有朦胧美的旋律,从而将诗人复杂的内心世界准确呈现出来。另外,以刘呐鸥等学者为代表的都会主义小说,在艺术上直接追求这战栗与肉的沉醉,表现出对享受、欲望的渴望与满足,创造出独特的艺术美。事实上,很多新感觉派小说,其大量的场景与细节描述方式,直接从波德莱尔的艺术风格中照搬,但在经过一定的创造后,同样使其具有较高艺术感染力。
结语
波德莱尔是法国19世纪著名的现代派诗人,也是象征派诗歌的鼻祖,在世界文学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其对现代性审美的理解,使现代性审美成为现代性问题结构中的必要元素,与社会现代化进程中工具理性的对抗产生的现代性自身的矛盾性,应因此创造了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艺术。
参考文献:
[1]简卫杰.论波德莱尔《恶之花》的双重性诗学精神[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7,(5):101-104.
[2]李思思.波德莱尔美学思想初探[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5,(12):64-66.
[3]程勇真.波德莱尔自然观审美分析[J].青年文学家,2016,(33):178-179,181.
[4]李世涛.从瞬间中捕捉永恒——波德莱尔的现代性思想[J].学习与探索,2016,(8):137-142.
(作者单位:上海健康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