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教学在“有效对话”中更加“情真意切”

2020-11-30 08:49高小梅
教育信息化论坛 2020年9期
关键词:有效对话语感培养思辨能力

高小梅

摘要:语文课堂教学主要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平等、民主、互动交流对话的过程,因此,教师只有在对话教学过程中增强语文课程意识,优化对话教学流程,才能有效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当前,在语文对话教学中,教师的课程意识不强,仍存在情感体验“脸谱化”“标签化”,问题偏多、太碎、过浅,内容理解多,揣摩语言表达方法及特点少等误区。针对这种情况,应构建以落实课程目标为目的的有效对话教学流程,构建多向互动、对话交流的课堂文化,从而提升对话教学品味,让语文在“有效对话”中“返璞归真” !

关键词:语文教学;“有效对话”;语感培养;思辨能力;表达运用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语文教学应在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但是,由于课标中没有具体阐述“对话教学”的课程意义及操作方式,实践中专家名师关于“对话教学”基本模式的论述也不丰富,导致教师在理解“对话教学”时出现一些偏差,实践“对话教学”时出现了一些误区。具体来讲,一是不敢放手让学生体验文本中真实多样甚至矛盾的情感,仍有“脸谱化”“标签化”的倾向;二是对话中教师提问多、碎、浅,影响了学生深入读书思考;三是对话教学中学生出现认知偏差,教师未能及时纠正;四是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时,游离于教学目标之外,学生的体验是有的,但与文本主旨的关系不太大,浪费了时间;五是内容理解偏多,揣摩语言表达方法及特点偏少。

因此,我们只有领悟到“对话教学”的精神实质,增强“对话教学”的“课程意识”,走出“对话教学”的误区,重视并落实“对话教学”的课程目标,构建多向互动、对话交流的课堂文化,提升“对话教学”品味,才能让语文在“有效对话”中“返璞归真”。

一、有效倾听巧评价,逐步培养语感

语感是一种语言修养,是经过长期的、规范的语言训练逐步形成的。课堂上,教师真诚的赞赏会让学生品尝到学习的快乐,体会到探索成功的喜悦,使他们很快进入学习状态,积极思维。如果教师认真仔细地倾听,及时指出并纠正学生回答中出现的问题,更有助于在点滴纠错中培养孩子的语感,让他们学会规范的表达。在教学《威尼斯的小艇》一文时,余映潮老师的一个教学环节让人印象深刻:

师:请大家用“威尼斯”“小艇”来写一句话。

生:在威尼斯,到处漂浮着一只只来往自由的小艇,载着人们四处观光游览。

师:我听出了一点点问题:“漂浮着”没有动感,应该改成“行驶着”才好。你觉得呢?

生:小艇既是水城的主要交通工具,又是威尼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师:这个句子中用了“既是……又是……”这组关联词,句子显得很灵动。

在这个对话过程中,老师细致聆听,敏锐地欣赏到了学生回答中的闪光点,捕捉到了不足点,评价非常明确,学生的回答好在哪里、哪里还需要改进,清楚而有针对性。好的评价语言就是教学的磁场,能够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树立自信,提高学习效率。灵动的评价给学生以鼓励、指导,点燃他们心中的火花,成为其发展的“助力器”。

二、浸润生活引想象,丰盈词语内涵

阅读教学的对话过程是一个积极建构的过程,是师生、生生互相启发、互相提高的过程,因此,要抓住关键词句,读出画面感和文字背后的意思,始终在字里行间探寻;注重将文本与学生、文本与生活的相似经验“联结”,抓住文章留白,引导学生想象。这样才能使学生立体吸收、灵活转换文本信息。我们不妨来看这个教学片断:

师:读完课文,我们来看這些词语。

(出示:大旱灾  凋谢  焦渴  岩缝  捧到嘴边)

师:这些词语让你联想到了什么?

生:我仿佛看到花儿都凋谢了,大地都裂开了。

生:我仿佛看到了一场大旱灾,世界万物都需要水。

师:特别渴,用书上的一个词表示,就是——

生:焦渴。

师:看这个“焦”字,上面的“隹”表示短尾巴的鸟,下面的四点底表示“火”,即鸟儿被烈火烤着,(边描述边出示“焦”字的汉字演变图)会让人觉得——

生:太痛苦了,口干舌燥,嗓子快冒烟了。

师:这就是“焦渴”的意思。瞧,理解了字义,就能通过联想理解词语的意思,我们一起来记住它。

(教师范写,学生书写)

师:地球上发生了大旱灾,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请同学们打开书本,读读第一自然段。

(生自由读)

师:(出示图片)这就是那场大旱灾,请同学们用心去感受当时的场景,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列举出人、动物焦渴的例子)

这个对话过程,教师紧扣童话的文体特征,引导学生由字及意,由词及段,想象、体会旱灾的严重性,通过对图片的观察、句子的品读,感受童话充满想象力的情节和作者富有魅力的语言,引导学生想象地球上大旱灾的全场景,使学生在情境的创设中发展了语言,培养了表达能力,同时也陶冶了情操。

三、碰撞争辩促升华,锻造思辨能力

对于感情特别浓烈的文本,在教学时不能一味地追求感性的“高峰体验”,也应该用对话引导学生沉浸于语言文字,在品味思辨中走到情感的背后,理性地分析文本激发出来的情感,从而使课堂教学在有效与积极的对话中达到情与理的交融,实现语言文字与师生精神生命的同构共生。如《船长》一文中,哈尔威的那句“够了”动人心魄、震撼人心,短短两个字传达出来的是沉着冷静与大智慧,在教学中,紧紧扣住这两个字,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提炼关键信息,结合“20分钟”,思考“够不够”,可以很好地走进人物的内心,感受文本的温度。请看教学片段:

师:从船长和洛克机械师的对话中,我们知道——

生:炉子被海水淹没了,火灭了,船上的机器停了。

生:船还能坚持20分钟。

师:20分钟,救60个人,平均每分钟要救几个人?

生:3个。

师:什么情况下才能保证一分钟把三个人全部救出去?

生:救完一个赶紧去救下一个,一秒钟也不能耽搁。

师:是啊,时间就是生命,20分钟,1200秒,要救下60人,时间真是——

生:太少了。

师:20分钟到底够不够?

生:不够。

师:时间这样紧,灾难来临,在大家一片慌乱的时刻,哈尔威船长屹立在船头上,大声喊道——

生:够了!

师:你读出了什么?

生:镇定、自信、勇气、力量……

师:是啊,“够了”短短两个字,对于身处危难中的人们来说,就是求生的希望,更是一剂强心剂,让我们一起大声地读读这段话。

“20分钟”与“够了”是故事的核心节点,时间紧,任务重,老师如果只是扣住“够了”,单方面地引导学生理解船长的沉着、镇静,学生对于“够了”的理解只能停留在概念性的定义上,不能有深刻的体悟。所以,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有意将“20分钟”展开,掺入合理的推断与鲜明的对比,让学生在计算中进行理性的思考,真真切切地感受到“20分钟”对于哈尔威船长来说太短了,进而引发学生对“够”与“不够”的灵魂追问,使得学生对这两个字有更强烈的情感认知。师生对话的过程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让他们的阅读多了一些理性的思考,锻造了思辨能力,情感在适当的郁结、智慧的点染中得到真实的沉淀。

四、涵咏历练学表达,品读与运用相得益彰

没有经过表达的灵魂是不会深刻的,沉下心琢磨表达推敲的功夫,应该是高年级语文课堂中语言实践活动的常态。语文活动中不仅要有语言输入,还要有品质的语言输出,这样学生的语言发展才是健康的、完整的。目标指向言语运用,引导学生从读逐步走向写,做到言、意、法兼得,这样的“对话教学”才是有效的。请看《少年闰土》的教学片段:

出示:月亮地下,你听,啦啦地响了,猹在咬瓜了。你便捏了胡叉,轻轻地走去……

(指名读)

对话片段一:

师:同学们,读课文首先要进入情境。月亮地下,面前是警觉的猹,该怎么读?

(生再读,声音轻柔)

师:看瓜刺插这么读,雪地捕鸟、海边拾贝、看跳鱼儿描述的情境一样吗?该怎么读?

(分别指名读,根据不一样的情境,读出不一样的感受)

师:没错,情境不一样,读法自然不一样。

对话片段二:

师:同学们,依然是这一段对话,我改一下,大家看看行不行?

出示:

原文:月亮地下,你听,啦啦地响了,猹在咬瓜了。你便捏了胡叉,轻轻地走去……

改文:在皎洁的月光下,你听到啦啦地响了,那就是猹在咬瓜了。这时候,你便捏着胡叉轻轻地走去……

师:对比着读一读,有什么不一样?

生:改后没有那么惊险了,不够刺激。

生:闰土好像也没那么机敏了,就是一个很普通的少年。

师:为什么这小小的改动就会有这样的变化呢?再讀一读,比较一下,你发现了什么?

生:有很多短句子变成了长句子。

师:作者用这样的短句,更能表现出闰土的——

生:机敏、活泼,看瓜刺猹的惊险。

师:不光瓜地刺猹是如此,谈起捕鸟、拾贝、看跳鱼儿这些事情的时候,闰土都是这么说话的。大家自己再读一读,感受一下短句子的魅力。

对话片段三:

出示课文第一自然段(略)

师:同样是写看瓜刺猹,这里为什么用长句子?

生:这是作者的回忆。

师:这样的长句子,让我们觉得作者的回忆怎么样?

生:美好、绵长、悠然,让人回味。

师:是的,这样优美悠长、令人无限神往的回忆,用短句子来表达,当然是不合适的。看来,用长句还是用短句,要看表达的需要。让我们一起美美地读一读。

(生齐读第一自然段)

师:鲁迅先生离开家乡三十年,时间就是一首诗,当年闰土的那些侃侃而谈,慢慢地变成了一幅幅画面(出示雪地捕鸟、海边拾贝、看跳鱼儿的配图)请你也用上长一些、慢一些的句子,选择其中的一个画面,写一写鲁迅先生的回忆吧。

以上几个对话片段,层层递进。老师首先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对话,在想象中读出情境,在体验中读出情味,在对比中读出感觉。接着,引导学生运用朗读、对比的方法,带领学生穿越了语言的丛林,发现短句子更能表达闰土机敏、活泼、灵动的性格特点;用同样的方法,发现了长句子可以将思念和回忆抒发得更绵长、更优美而朦胧。教师引领学生发现言语表达的形式,却没有止于形式,学习运用语言的方法,却没有止于方法,在对文字的运用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品味、涵咏中,在师生“有效对话”的过程中,课堂教学从语言的内容走向言语的形式,从言语表达方法的品读走向言语表达形式的运用。

“对话教学”应落实的课程目标还有很多,这需要我们对课标进行深入解读和把握。我想,只要我们心中时时处处有课程目标,不断思考如何优化“对话教学”流程,语文教学一定会在“有效对话”中“情真意切”!

(责任编辑:韩晓洁)

猜你喜欢
有效对话语感培养思辨能力
有效对话——让儿童的灵性在课堂上飞扬
始于精心行于精致成于精彩
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语感培养
如何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语文学习中的思辨能力
“英语教学法”课程改革与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
论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感的培养
走进文本,与文本进行有效对话
有效对话,构建灵动的品德与社会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