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玉敏
【摘要】近些年,青少年犯罪,青少年被侵害案件屡见不鲜,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及心病所在。在“依法治国”方针下,青少年群体的法律思维有待提高。文章通过分析青少年犯罪及青少年法律基础教育的现状,浅谈建立青少年法律基础教育体系的重要性与主要途径。
【关键词】青少年犯罪 法律基础教育 法律教育体系
一、青少年犯罪及青少年法律基础教育的现状
(一)青少年犯罪的现状
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统计资料表明,近年来青少年犯罪总数己经占到了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其中十五六岁少年犯罪案件又占到了青少年犯罪案件总数的70%以上,并且仍在不断增长。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青少年在享受其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受到各种各样不良信息的影响,暴力、色情、赌博、诈骗,青少年由于心智不成熟,极容易在这样的网络环境中走向犯罪。青少年是祖国和家庭的希望,青少年犯罪,己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二)青少年法律基础教育的现状
2007年,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司法部和全国普法办联合制定的《中小学法制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在中小学开展“法制教育”,但是,《纲要》仅要求把“法制教育”与中小学相关学科渗透,并没有单独设立法律教育学科,更没有完备的师资与教育资源。2016年,教育部、司法部和全国普法办联合印发了《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以下简称《大纲》),《大纲》中要求“小学低年级要在道德与法治课中设置专门课时,安排法治教育内容;小学高年级要加大法治教育内容在道德与法治课中的比重,原则上不少1/3”。《大纲》在《纲要》的基础上,对课时设置做出要求,进一步加大法治教育在基础教育中的比重,但是,仍然没有把法律基础教育课程单独设立成学科,再加上地方教育局重视度不足,就直接导致了法律课程教学不规范、主学科占用法治教育课程、法治教育工作流于形式、青少年学生对法治教育课程不感兴趣等现实问题。另外,师资不专业化也是当前青少年法律基础教育面临的严重问题。法学本身便极具专业性,高校从事法学授课的教师,都具有良好的法学素养和相关法律知识水平,而青少年学生处在身心发展不成熟阶段,接受知识更是缺乏自身判断力,因而更需要专业的法律教育者在基础教育阶段教授学生法治教育课程。
二、建立青少年法律基础教育体系的重要性
(一)有效预防青少年犯罪
青少年犯罪往往由于家庭、学校、社会教育的缺失。近年来,青少年犯罪越来越呈现出低龄化,部分青少年犯罪手法暴力残忍。家庭教育是青少年学习的第一课堂,父母溺爱子女或者殴打子女,都会导致青少年在成长时期树立错误的价值观。与家庭教育密切联系的是学校教育,学校是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重要场所,学校不仅要教育学生文化课,更要教授思想政治,然而现在学校大多只重视学生文化成绩,而忽视了学生们的思想教育,导致青少年学生在懵懂阶段建立了错误的价值观,逐步走向犯罪。社会教育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同样担当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良好的社会教育对青少年逐步完善自我认知、社会认知有着巨大的推动力。因此家庭、学校、社会都应当不断强化对青少年法律意识以及法律知识的培养,建立完整的青少年法律基础教育体系,才能从根源预防青少年犯罪。
(二)有利于鼓励青少年用法律维护自身权益
青少年是弱势群体,增强法律意识和提高法律知识,能够使青少年在遇到侵害时,懂得利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维护自身权益。随着信息时代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青少年受到非法侵害的事件快速直观的展现在全民面前。就校园暴力而言,根据浙江大学《青少年攻击性行为的社会心理研究》调查显示,87%的学生曾遭受到其他同学不同程度的暴力行为,另一份调查显示,自身遭受欺凌时,45%的学生选择不报告老师、家长或警察。青少年学生在遭受校园暴力后,由于自身能力的局限性,加上未形成正确的三观,走上社会后,极易变成“施暴者”或者患有心理疾病。通过建立完整的青少年法律基础教育体系,不断强化学生法律思维和法律认知水平,一方面,可以帮助青少年学生在面临校园暴力时,勇敢保护自己,维护自身安全和权益,另一方面,能够大大减少校园“施暴者”的出现,从而减少校园暴力的发生。
(三)有利于提高法律教育在基础教育中的地位
目前,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中,法律教育的内容安排在道德与法治科目中,但是就时代需要来看,显然“义务教育阶段的法律教育深度有待加强”。2016年,教育部、司法部和全国普法办联合印发的《大纲》,虽然己经在国民教育体系中对法治教育的目标定位、原则要求和实施路径作出了系统规划和科学安排,但是由于没有建立完备的考核机制,加上主学科科目的压力,法治教育课程逐渐沦为学科附属产品。因此建立完整的青少年法律基础教育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从学校到家庭到社会三方全面开展法律基础教育,不仅能够提高法律教育在基础教育学科中的地位,增强学生对法律课程的重视度与认识,同时,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家长对法律知识的学习,从而产生良好的社会效果。
三、建立青少年法律基础教育体系的主要途径
(一)扩大师资、教育资源的投入
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也是与学生交流的重要沟通者,青少年学生非常信任教师是基础教育的一大特点,这就要求学校在进行法治教育过程中,教师需要具备高度的法律素养与良好的法律知识。据笔者了解,目前,我国基础教育法治课程,通常由语文老师或者班主任进行教授,他们大都从师范类學校毕业,所具备的法律知识少之又少,授课方式也仅仅是照本宣读,显然不能达到可以教授法律知识的水平,更别说满足青少年学生需要和激发他们学习兴趣了。“建立专业化、专职化的法治教育师资队伍”是建立青少年法律基础教育体系的关键。在“依法治国”的方针下,全国高校逐步培养了许多法学专业人才。律师、检察官、法官是多数法学专业毕业生有意愿从事的工作,然而传统法律行业竞争强,淘汰率高,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优质法律人才的浪费,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增设法律专门学科,投入法律人才,不仅有利于扩大师资,而且能够有效缓解部分法学人才就业压力。再就是要充分发挥政府职能,协调各方力量,共同挖掘教学资源,不断增加和创造出适合青少年需求的法律教科书、读物、影视资料等。保证整个教育体系的良好运作与发展。
(二)提高法律教育在教学中的比重并增设考核机制
2016年《大纲》中明确要求小学低年级要设置专门课时,安排法治教育内容,高年级要加大法治教育内容,原则上不少于1/3,初中和高中阶段也要保证法治教育时间,加大法治教育的课时。应该说,《大纲》对于法治教育的目标规划和课时设置己作出切实可行的方案,近些年来,学校在法治教育方面也逐渐有所进步。但是和其他学科相比,法治教育课时仍然远远低于其它课程,教师和学生对其重视程度也相应较低。再加上法治教育课程没有相应的考核机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难以考查学生学习成果,因此法律基础教育总体发展缓慢且难以进步。提高法治教育课程在教学中的比重并增设相关考核机制是建立青少年法律基础教育体系的核心。利用课时及考核机制可以有效增强学生的重视度与主动学习意愿,从而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认识,逐步培养法律思维和传授法律知识。
(三)整合社会资源,增设实践课程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青少年学生认知水平有限,对事物的认识也比较单一,在法律知识学习过程中,对于一些抽象的法律概念难以理解。就目前教学模式来看,绝大多数“法治宣传流于形式,法治建设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脱轨”,学生缺乏实质性的理解,组织学生参与法律实践课程是解决这一办法的良好措施。教育部等相关部门应该统筹好社会资源,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例如学校建立法治教育基地;组织学生参与社区法治志愿服务;创建校园法律网络自主学习平台等。同时,鼓励各级学校与法院、检察院、公安机关、司法行政机关、律师协会等机关组织,共同开展法治宣传实践教育,让学生在真实的法治实践情景中进行学习,形成法治教育的社会合力和良好氛围。
四、总结
青少年法律基础教育的建立,是“依法治国”方针下,有效培育当代青少年法律思维的良好措施,也是从根源上减少青少年犯罪的有效办法。如今青少年所学法律知识整体水平低下,法律基础教育工作任重道远,但笔者相信,只要各方共同努力,建立完备的青少年法律基础教育体系,为青少年创造优质的法律学习环境和学习资源,帮助他们树立良好的法律思维以及依法治国的理念,社会将会在法治的统一领导下,更加和谐、美丽!
参考文献:
[1]刘道前.依法维权依法用權:不断增强法律意识[N].人民日报,2018-3-26.
[2]付子堂.青少年法治教育不能打水漫灌[N].人民日报,2015-4-15.
[3]孟庆吉.基础教育阶段法律意识培养问题刍议[N].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