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饮食习惯的改革与思考

2020-11-30 10:50侯根香
卷宗 2020年23期
关键词:食育饮食习惯饮食

摘 要:中华民族有着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饮食文化,享有“烹饪王国”的美誉,深受全球几十亿人喜爱。笔者通过分析我国传统饮食文化的特点及存在的不良饮食习惯,提出中国传统饮食习惯的改革与发展路径,革除滥食野味陋习,弘扬食疗养生理念,提高国人的饮食认知,通过“吃”的实践,加强“食育”育人,培养科学健康的饮食观。

关键词:中国;传统饮食习惯

今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代表就国人的饮食习惯提出规范分餐制、公筷制等公共卫生行为。全国人大代表陈伟建议制定“动物保护和管理法”,禁止所有人虐待、食用猫狗。

2019年《中国流行病学杂志》公布了一项关于中国成年人健康生活方式状况分析的研究文章,调研人数:50万。调研结果发现:所有生活方式均健康者仅占1%, 99%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不健康,其中不良饮食习惯是“罪魁祸首”。知名医学期刊《柳叶刀》发布的研究报告批评了中国饮食高钠、少粗粮、少水果等问题,指出2017年中国因饮食结构问题造成的心血管疾病死亡率、癌症死亡率排在世界人口前20大国中的首位。

面对这些触目惊心的数据,饮食认知、饮食习惯已从日常生活层面上升到影响生命健康安全的重大社会问题,亟待全社会共同反思。笔者分析了我国传统饮食文化的特点及存在的一些不良习惯,提出传统饮食习惯的改革与发展路径,通过“吃”的实践,提高国人的饮食认知,培养全民健康的饮食观。

1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特点

中华民族有着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饮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世界上享有“烹饪王国”的美誉,深受全球几十亿人喜爱。

1.1 饮食理念

中国有句老话,“民以食为天”。中国人认为吃饭是件天大的事,见面问候最常说:“你吃过了吗?” 中国饮食不仅有精湛的烹饪技术,还讲究菜肴的艺术美感,中餐色、香、味、形俱全,强调感性和艺术性,给食客带来愉悦的精神享受。一道菜端上桌,吃客通常评价菜的味道和色泽,不特别关注菜的营养。“味”是中餐的核心,中餐制作颇为复杂,烹饪方法60多种,每道菜有主料、辅料、调味料及具体的烹饪方法,都是长期实践总结创造的。许多有名的地方菜,如“佛跳墙”“全家福”“白烧四宝”等,混合了多种食材的味道,中餐制作过程体现了中华民族团结、交融的群体精神。

1.2 饮食方式

中国传统的饮食方式是共食制,共餐的目的,是情感的交流、心灵的沟通。无论家人团聚或宴请派对,人们团团围坐一张圆桌,举筷共食,举杯共饮,相互夹菜,侃侃而谈,场景可谓热烈隆重,不仅烘托出团结和睦的氛围,也反映了中国人“和为贵”的集体主义饮食心理,是重视家族关系和血缘关系在饮食上的反映。即使吃自助餐,国人还是喜欢聚在一起,关系亲密的,会把自己盘里的菜拨给对方,或者从别人的盘里夹菜吃。尽管许多国人认可分餐制科学、卫生、不浪费,但总觉得分餐形式冷漠,缺少人情味。

1.3 饮食内容

中华民族是一个活在舌尖上的民族,除了少数信仰宗教的人口外,大部分中国人没有饮食禁忌。天上飞的,水里游的,陆地生的……“食无定味、适口者珍”,一切可吃的食材,中国人都“敢吃”。据学者调查,中国有6万多种传统菜点,食用蔬菜达600多种。家禽家畜的内脏、脖子、爪子等,中国人都能化腐朽为神奇,制作民间特色小吃。中国人长期有猎食野味的习惯,“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可见孟子也爱野味。13世纪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来到中国,他惊奇地发现宗教饮食忌讳在这里荡然无存,在游记里有一段记录:在昆明,人们醮蒜汁吃生肉、吃蛇、甚至毒蛇;在杭州,人们什么肉都吃,蛙、狗肉、野兽肉……宋代的周去非在《岭外代答》中总结:“不问鸟兽蛇虫,无不食之”。在茹毛饮血的时代,食物匮乏,人们猎食野生动物,是维持生存和生计的一种普遍方式。随着人类文明的进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类驯养的动物已完全满足日常的饮食需求。中国文化中之所以喜好“猎食野味”,原因居然是人们认为食用野生、凶猛的,食用后身体会助长同样的特性。然而,科学家通过实验发现野生动物不如家养动物的营养全面,食用珍稀野生动物,非但不能益寿延年,反而可能感染病毒。

2 中国传统饮食习惯的改革

中国地域辽阔、经纬度跨度大,不同气候孕育了不同的生命,也为不同区域带来了各地特有的鲜美食材,饮食风味各具特色,口味大致特点:南甜、北咸、东酸、西辣。居家头等大事之一,就是“吃”。怎样“吃”健康,确保营养均衡,提高人体免疫力。

2.1 膳食合理化、营养化

现代营养学认为全面合理的膳食营养、平衡饮食,才能维持人体健康,坚持传播“合理膳食、免疫基石”的主题。伴随中国城市化、食品工业化、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快餐文化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新常态,外卖订餐成为城市年轻人的习惯进餐方式。传统中式快餐制作的不確定性、过度加工、重口味、高脂肪,造成国人健康问题严重年轻化。以牛肉面、牛肉饭为代表的中式快餐,普遍有多油、多盐、少蔬菜的特点。上海医疗救治专家张文宏博士,在一次讲座上,谈及饮食营养结构时,特别强调“早餐不要只喝粥,必须摄入足够的优质蛋白,如牛奶、鸡蛋等,给大脑补充足够的能量,提高人体免疫力,营养抗疫。”合理膳食营养是世界卫生组织一直以来极力推崇的健康饮食习惯,营养专家建议每天最好摄入12种以上的食物,每周保证摄入25种以上的食物,五谷杂粮、蔬菜果奶、优质蛋白、量化用油,少盐少糖,提升人们的饮食健康意识、营养意识,实现中国“营养梦、健康梦”。

2.2 提倡食医结合

随着近代养生学的兴起,食疗已走进千家万户。食物不仅可以充饥解渴,还可以解毒治病。中医有“医食同源”的说法,将具有药用价值的食物原料做成药膳,通过食疗、食养、食治,以达到养生保健、预防疾病、促进病体康复的疗效。1000多年前,我国古代医学已领先世界,发现食用动物肝脏预防夜盲症,海带预防甲状腺肿大,谷皮、麦麸预防脚气病等。医书之祖《黄帝内经》中论述了饮食是人类健康的根本,在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饮食不调、不节制是重要的致病因素。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中有食疗篇,收载了食物药154种。明清时期,大批医学编著了系列食疗专著,如:《沈氏养生书》,《食鉴本草》,《养生食忌》等。中国食疗是对人类极有价值的宝贵财富,是中医药学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国人的生存和健康起着积极的指导作用。此外,中医强调“治未病、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等理念,未雨绸缪,加强饮食营养预防干预。

2.3 革除滥食野味陋习

中国饮食文化中认为食用野生动物更补,对身体更有益。科学家发现滥食野生动物极易引发人类疾病和重大公共卫生安全问题。“埃博拉”病毒在中部非洲大爆发的起因,是当地居民食用了附近森林里的灵长类动物;2020年2月24日,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决定》,禁止捕食国家保护动物、警惕食用“野味”对防范流行疾病传播有着重要意义。生态协调与平衡是我国饮食理念中的支撑,地球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如果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平衡机制,人类必将受到严惩,并可能带来难以预计的灾难。

3 中国传统饮食习惯的思考

3.1  倡导使用“公筷公勺”或采用“分餐制”

国家卫建委统计数据显示,我国乙肝、幽门杆菌感染人数高居全球前列。最近,杭州疾控中心在某餐馆进行了一场“公筷公勺”实验。实验结果发现,使用公筷公勺明显减少菜品中的细菌污染。对照组实验情况:不使用公筷公勺,细菌数量明显增加。人们可能把自身口鼻携带的病菌通过筷子污染菜品,造成交叉感染。专家建议:在家吃饭时,建议采用分餐,把做好的饭菜分装到家庭成员专属的餐盒中,大家仍然同桌吃饭,积极倡导大家使用“公筷公勺”或采用 “分餐制”。每人备两双筷、两只勺,其一为“公筷公勺”,虽然繁琐,但对于减少病菌传播,防止病从口入非常有效。

3.2 提高饮食素养

中国的饮食文化是非理性的,面子几乎主宰了中国人的一切,比如请吃饭就是撑场面、讲面子,其中一些负面习惯乏善可陈,表现宴请讲排场,宴请菜肴,以剩为荣、“剩宴”惊人。请客的人,明明菜肴丰盛,水陆杂陈,也得客气地说“没什么菜啊”。主人如果招待贵宾,总要特地搞些禁食的野味,比如娃娃鱼,吃客也很领情,觉得自己很有面子,享受了特殊礼遇。“饮食约而精,园蔬胜珍馐”,大吃大喝是落后愚昧的饮食方式,低碳、环保、营养、极简的饮食理念才符合国际文明潮流。宋代文豪苏轼,一生热爱美食,研制了大量的美肴佳馔,他非常注重饮食有度,认为如此“养福”“养胃”。

中国传统饮食习惯的非理性还体现在喝酒、劝酒上,“酒逢知己千杯少”,酒桌上千方百计、花言巧语劝酒,主人认为个个喝醉才尽兴。中国被列为西太平洋地区酒精灾害国,医学证明过度饮酒导致酒精肝硬化、胰腺癌、老年痴呆等疾病。《黄帝内经·素问》中写道: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古人朴素的养生秘诀非常值得现代人借鉴。著名健康教育学家杨秉辉教授说:中国主要面临几大疾病——心脑血管病、癌症、糖尿病,这些疾病大都因年轻时不良的饮食习惯导致。

3.3 加强“食育”育人

“食育”一词,即饮食行为教育,由著名的养生家左玄先生在其著作《化学的食养长寿论》中首次提及。食育的核心内容包含五点:提高民众对饮食的关心,养成营养均衡的健康饮食习惯,预防与饮食有关的慢性疾病,提高饮食的安全性,继承传统的饮食文化。通过“食育”育人,传承对食物的感恩之心和对自然的崇敬之情,获得有关“食”的知识和“食”的能力;体验栽种、收割以及烹制食物的过程,增强对食物的体验与热爱。我国明代《朱子家训》中记载:“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每位公民应树立爱惜粮食、杜绝浪费、保护环境的意识,以食为媒,培养文明健康的人格。

3.4 循环利用餐饮垃圾

在当今倡导绿色环保的社会背景下,城市餐饮垃圾的回收处理存在众多不足。餐饮垃圾的不规范处理,不仅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也威胁着人们的健康。许多人对餐饮垃圾和生活垃圾混淆不清,对餐饮垃圾回收意识不强,餐饮垃圾回收率过低的问题非常突出。公共媒体应加大宣传,鼓励发展餐饮垃圾回收企业,加大投入餐饮垃圾回收的硬件设备,建立餐饮垃圾循环处理机制,降低环境污染,提升资源利用率,保障餐饮垃圾回收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4 结语

“夫禮之初,始诸饮食”,在享受“吃”的过程中,不断提升“吃”的认知,习得“吃”的素养,致力传承中国优秀的饮食文化,让中华美食滋养我们的心灵,食色生香,引领我们走向“诗和

远方”。

参考文献

[1]杭州疾控.新浪网,2020.

[2]刘彤.食育引领我们走向“诗和远方”[J].中国食品报,2020.

[3]彭兆荣.“野食”,饮食安全的红线[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20.

[4]王迎兰.加强食育研究 构建食育理论体系[J].中国教育科学,2019.

[5]顾景范.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报告[J].营养学报,2016.

[6]谢冬晖.浅谈中西饮食文化差异[J].吉林日报,2015.

[7]徐青竹.中西饮食差异与跨文化融合[J].今日中国论坛,2013.

[8]周全霞.略论中国饮食文化的特点与功能[J].科教文汇,2007.

[9]金炳镐.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和特点[J].黑龙江民族丛刊,1999.

作者简介

侯根香(1973-),女,汉族,江苏盐城人,副教授,英语语言文学硕士,研究方向:中西文化比较,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猜你喜欢
食育饮食习惯饮食
我是“食育”小画家
南昌市师范院校食育开展现状及促进策略
七种饮食习惯让大脑老得慢
春节饮食有“三要”
饮食如何搭配才健康
远离七种不良饮食习惯
戒除糖瘾先改饮食习惯
6种“败性”饮食习惯
何为清淡饮食
健康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