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基于四川省图书馆古籍家谱修复工作的实际,介绍四川省图书馆古籍家谱的保存和修复情况,以馆藏民国二十二年(1933)石印本《钟赁氏宗谱》的修复为例,探讨家谱修复需要注意的情况和问题,并尝试提出自己的建议。
关键词:家谱;古籍修复;四川省图书馆馆藏
1 引言
家谱类古籍是四川省图书馆的特色馆藏之一,为研究清代以来四川的人口、社会、对外联系、地方经济等方面提供了丰富资料。经笔者统计,四川省图书馆古籍(含民国文献)家谱在架678部,共2951册,均为线装书。包括木刻本、活字本、石印本、铅印本、抄本、稿本,地区涉及四川、湖北、湖南、广东、江苏、浙江、安徽等;部数以川内家谱为主,占比约72%,以刻本、石印本、活字本为主,占比约90%;民国时期家谱收藏量占家谱总量泰半。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行业标准WH/T 22—2008古籍特藏破损定级标准》,破损情况以虫蛀、老化、霉烂、卷翘、积尘为主,少量有絮化和鼠啮。造成破损的原因,一是由于这些家谱多为民间乡村自行印刷,受资金、技术制约,所用纸张大多质量不佳,易糟朽,加之保存条件不理想,经历战火、人为破坏,入藏前即已破损;二是入藏后在一定时期内馆舍条件未能达到恒温恒湿的要求,不利于保存;三是馆内仍开放普本古籍的阅览,读者的大量翻阅对古籍保存造成影响。
目前,修复人员正在集中力量抢救性修复这批家谱。笔者在参与修复工作的同时,以馆藏民国二十二年(1933)石印本《钟赁氏宗谱》的修复为例,探讨家谱修复需要注意的情况和问题,并尝试提出自己的建议。
2 《钟赁氏宗谱》修复情况
2.1 馆藏《钟赁氏宗谱》概况
民国二十二年(1933)石印本《钟赁氏宗谱》,一册全。四川省图书馆藏,书高29cm,宽21cm;框高23.8cm,宽17.8cm,行三十字,白口,单鱼尾,四周双边。是书为民国时期四川省郫县(今成都市郫都区)钟赁氏家族的宗谱,此本在编纂上遵循传统家谱范式,包括谱叙、名录、例言、族训、族规、世系表、葬地等,族人生平记载详实,并收有诗文作品,资料性强。
本书所叙钟赁氏,实指钟、赁两姓。据书所载,由钟改姓赁的一世祖楚玉公为江西兴国人,明末由武举入仕,曾参与北京的抗清战斗。明清易代之际,钟楚玉改名赁金重,逃至湖南新化,后为寻长子入川,扎根郫县,以耕读传家。族人也有寻根返本、改赁为钟者。郫县至今有俗谚曰:“钟赁一家人”,并有读赁字为 “dian”的独特发音。在清代的四川移民史上,一族两姓是一种奇特现象,常见于异姓朋友之间①,而本书所载钟赁氏,则是本出于一脉而改为两姓。
民国时期,流行在书衣上绘制各种图案,民国线装书在装帧上也有此变化②。本书书衣不用签条、一体印刷,墨色为底、黄色为图,形似拓片的外形,正是一例证。
2.2 馆藏《钟赁氏宗谱》破损状况
本书的破损原因主要是虫蛀,霉菌,和人为撕毁,破损程度前后严重、中间较轻,书衣和前后五六叶被蠹虫吃去大半,且大量的霉菌和昆虫分泌物造成这几页较重粘连。正文有多处被直接撕去,只残存一点书脑。
2.3 馆藏《钟赁氏宗谱》修复方案
1)书衣修复。书衣本身较薄,又因老化、虫蛀造成较多缺失,因此需要先用毛边纸补好黄色图案,再用染色补纸托裱,最后全色。这样做能够保证图案颜色不变,又减小了全色面积,易于均匀。
2)书叶修复。破损严重的书叶整张托裱,其他书叶采取挖补、补破。被撕去的根据原书叶尺寸修补完整,或加上空白页。考虑到家谱的阅读需求较多,为了更好地保护这部书,为它增加原本没有的纸捻,增加牢固度。
2.4 馆藏《钟赁氏宗谱》修复步骤
1)修复前准备。(1)拍照,填写档案。为整部书拍摄书影,保留修复前的原始信息,根据实际破损情况,填写修复档案。 (2)配纸。根据书衣、书叶的用纸情况,选用竹桑混料纸作为书叶的修复用纸,毛边纸、楮皮纸、高丽纸,作为书衣的修复用纸。(3)染纸。将墨汁、酞青色调入清水中,注意观察颜色深浅,宁浅勿深。用温水调制胶矾水,加入调好的颜色水中,搅匀后取高丽纸试染,吹干后与原书衣比对颜色深浅。颜色水调配准确后,刷染高丽纸,在木杆上晾干备用。
2)修復过程。(1)修复书皮。干揭揭去旧裱纸。单页书衣背面朝上,在塑料布上展平固定;将毛边纸裁出略大于图案的宽纸条一张,在有图案处上浆、上毛边纸,略吸水后,将多余毛边纸小心镊去,使黄色毛边纸只覆盖图案里的黄色,其黑色部分露出。将染好的高丽纸裁成略大于书皮四周一公分大小,纹路与原书皮纹路一致。在刚才的书衣上均匀涂满稀浆,然后托裱高丽纸。略吸水后,镊去多余部分,使高丽纸只覆盖黑色部分黑色,露出黄色补纸。继续托裱一层薄皮纸,用以加固纸张,并还原书衣厚度。压平、干燥后进行全色。 (2)修复书叶。取中间较完整、破损少的书叶一张摹绘出制子,作为残叶复原依据。将制子略喷水,盖上塑料布,刷平。残叶调整好位置后,用补纸补齐所缺部分。完全缺失的则用空白页代替,破损较少的书叶按照一般程序补破。为了书叶平整,托裱后用薄皮纸填补大块破损。脏污较重的书叶需在干燥后用马蹄刀将脏污刮去。(3)装订。压好的书叶取出,清点页码并按次序理好,按原折痕折页。剪去多余补纸,齐书口和地脚、捶平,捶平力度以没有明显凹凸感为宜。全部书叶捶平后,放进压书机里压平。装订时,旧书衣还原成单扣皮形制。上新的书皮、副叶、签条,在原订线处打眼订线。本书原没有纸捻,如直接用线装订,在翻阅时容易加大纸张拉力、造成破损,为了避免再损伤,为它加订纸捻。
3 馆藏家谱类文献修复建议
1)在修复前,要全面观察和掌握书叶情况,全面把握其破损原因、纸张特性、外观特点。以《钟赁氏族谱》为例,如只对书衣进行简单托裱,会造成书衣题字的颜色变化。也应观察天头、地脚、书脑等关键部位,注意是否有与其他书叶尺寸不一致者,若是人为造成,当补则补。还应根据纸张厚薄、老化情况,适当调整浆糊浓度,如在修复馆藏清刻本《马氏宗谱》时,该书纸张较厚,纸张质量本身不好,纸质粗糙、韧性差,并有肉眼可见的稻谷壳,加上老化严重,用浆时需稍浓,否则补纸搭口极易掉落。可以说,全面掌握书叶的实际情况,是做到修旧如旧的基础。
2)修复古籍家谱时,既要恢复其本来面貌,还需兼顾今后的保存和使用。近年来,人们对家族历史的关注逐渐升温,读者对家谱的实物阅览需求较大。因此,在修复时,不能仅简单地恢复旧貌。本书在修复后增加了原没有的纸捻,就是为更长远保存、避免今后利用中再损坏。
3)还需做好信息管理和数字化工作。一是要多方面查找、获取待修家谱背景资料,文字信息,为修复工作增添更多依据;二是做好修复前后的信息、痕迹留存工作,完善修复档案并建立修复档案数据库,为更好地利用家谱资源提供资源支持;三是对做好古籍家谱数字化工作,制作高质量书影、胶片,对存世较少、读者需求较大的家谱可酌情进行再造。
注释
①陈世松.大迁徙:”湖广填四川”历史解读[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6
②朱红红.民国书籍装帧设计研究[D].无锡:江南大学,2007
参考文献
[1]陈世松.大迁徙:湖广填四川历史解读[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6.
[2]姜德明.书衣百影[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
[3]杜伟生.中国古籍修复与装裱技术图解[M].北京:中华书局,2013.
[4]张秀民.中国印刷史[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
陈媛,女,硕士研究生,四川省图书馆古籍部,助理馆员,研究方向:古籍保护与古籍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