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图书馆社会服务开展现状及存在问题研究

2020-11-30 09:08申峰
卷宗 2020年22期
关键词:文献图书馆服务

摘 要:高校圖书馆对开展社会服务的认识和实践是与高校的职能和相关认知紧密相关的,当高校不再局限于培养高质量的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类人才,而是越来越多地投身于服务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高校图书馆积极主动开展社会服务也是其发挥好社会服务职能的重要体现。本文对高校图书馆社会服务开展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社会服务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互联网+时代下河南省高校图书馆社会服务调查与研究”(项目编号:2019-ZZJH-491)成果之一。

1 高校图书馆社会服务开展现状

1.1 高校图书馆社会服务职能的演进

高校图书馆界对开展社会服务的认识和实践是与高校的职能和相关认知紧密相关的,《高等教育法》历次修正的版本(1998修正、2015修正、2018修正)中均提到高等学校应当以培养人才为中心,开展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1]。而教育主管部门对高校图书馆社会服务职能的不断深化认识可以从《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的历次修改过程中得以窥见。从1987版《规程》中提到的为“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做出贡献”,到2002版《规程》中提到的为“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服务”,再到2015版《规程》中提到的“充分发挥在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中的作用”,我们从中看到了对高校图书馆开展社会服务认识的变化过程。

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环境的发展与变化,深刻影响着图书馆的发展。变与不变,高校图书馆的发展同样与社会大环境密切相关。高等学校图书馆的基本目标是协助所在学校实现其总体目标[2]。当高校不再局限于培养高质量的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类人才,而是越来越多地投身于服务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高校图书馆积极主动开展社会服务也是其发挥好社会服务职能的重要体现,例如科技查新查引、知识产权服务和学科评价等高校图书馆的重点学术参考咨询服务在服务本校学术科研需求的同时,也很早就面向社会开放并取得良好的效果。而我国由于区域发展水平的不同,各地高校图书馆采取了不同类型的社会服务方式。

1.2 直接对外开放服务模式

目前国内高校开展社会服务大部分以直接对外开放模式为主,具体开放内容各个高校略有差别。通过检索发现国内2012年以来已有多所高校面向不同社会群体提供社会服务:2012年,时任清华大学校长陈吉宁代表等41所国内知名高校联合向全国高校发出倡议并郑重承诺向社会无偿开放图书馆[3][4]。2014年,成都市民可凭本人身份证件在四川大学等11所在蓉高校图书馆免费办理借阅证,使用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及相关服务[5]。2017年,北京市将有至少48所高校的图书馆将对中小学开放[6]。2018年以来,武汉多所高校陆续为常住居民、企业职工办理了“社会读书证”。2019年6月,江西有68所高校面向社会公众开放;12月,南京大学与支付宝合作面向社会公众试点开放。不管是高校主动倡议对外开放,地方政府推动对外开放,还是与企业合作组件合作联盟对外开放,越来越多的高校图书馆加入到对社会开放服务的行列,以期发挥社会服务的作用。

1.3 与公共图书馆合作共建服务模式

除了直接对外开放的高校图书馆外,由于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水平问题、资源共建共享问题和图书馆建设理念问题,各地还出现了以当地高校图书馆为主体合作共建公共图书馆的现象,同时承担高校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的双重职能来实现社会服务。深圳大学城图书馆暨深圳市科技图书馆是国内第一家兼具高校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双重功能的图书馆。而河南省内则出现较多高校图书馆采取与公共图书馆合作共建的服务模式,例如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暨济源市图书馆、河南科技大学图书馆暨洛阳市科技图书馆、黄淮学院图书馆暨驻马店市图书馆、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暨三门峡图书馆。这一现象反映了各地在现有经济文化发展条件下为实现社会文化服务职能、提高公众文化素养所做的有益探索和实践。

1.4 高校图书馆社会服务的主要优势

1.4.1 资源优势

高校图书馆在长期的发展与建设中,积累了大量的馆藏文献信息资源,涉及期刊文献、报纸、图书等,具有类型多样、覆盖面广以及专业性强等优势。高校总文献累积量远高于公共图书馆,为开展社会服务夯实了文献资源优势的基础。

高校图书馆在进行文献资源建设时,遵循着以下原则:“以学校专业设置、专业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科学研究计划、师资培养计划为依据,坚持以学科专业特色文献为主,适当照顾全面的原则” 。而专业性强的学术文献信息资源对本地的教育、文化、科学以及经济发展具有使用价值,通过深化社会服务,可以为社会用户提供更多的有价值资源。

同时,由于专业文献的学术性、针对性较强,社会读者相对不集中,专业文献在新华书店和各专业书店销售的齐全率也达不到高校图书馆对专业文献的品种收集水平。出版市场的大环境现在也发生着深刻地变化,受原材料成本、文献定价等因素影响,专业文献的印数越来越少、价格越来越贵,很多专业文献的主要用户就是各高校图书馆,高校图书馆与各大专业出版社普遍保持着长期密切联系以确保专业文献的保障水平。专业性成为高校图书馆馆藏资源的特色和优势,具有不可替代性。

1.4.2 人力优势

高校是知识和人才的汇聚地,图书馆更是聚集了大量图书情报学、计算机专业、信息管理、外语以及各专业学科方面的人才,学历层次整体较高,其在长期的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为教学、科研服务经验。高校图书馆在编职工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基本合理,为开展全方位、多视角的现代化信息服务提供了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才优势。可以在参考咨询、资源使用培训、信息素养教育、个性化服务等方面为社会用户提供更加专业、优质而满意的服务。

1.4.3 设备优势

当前,很多高校图书馆依托多年来的信息化校园建设成果,将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技术广泛应用于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和应用的各个方面,都配备了各种先进的设备平台,包括计算机平台、自助阅读机以及移动图书馆等软硬件的应用等。这是其他公共图书馆所不具备的优势,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有着丰富的信息化设备和智能设备使用经验,可以为社会用户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奠定设备使用基础,进而充分发挥图书馆的公益价值。

2 高校图书馆开展社会服务存在的问题

2.1 高校图书馆开展社会服务的主要影响因素

2.1.1 提供社会服务缺乏驱动力

高校图书馆的主要任务就是要为学校教学、科研提供文献保障和向师生提供文献信息服务。广大师生首先对专业文献又有很强的品种性需求集中和使用时间阶段性集中,各门专业课程开始授课时,用户希望在图书馆能借阅到尽可能全面的各类专业参考书和学术著作,同时用户需求又会分阶段性集中,这些刚性需求需要高校图书馆耗费相当精力去向用户协调、解释和解决供需矛盾。此外,外借排行榜上的文学、历史、哲学经典名著和热门新书供需矛盾也需要高校图书馆去全力保障解决。在没有明确政策指引、学校决策支持推动情况下,高校图书馆提供社会服务缺乏内在驱动力。

2.1.2 提供社会服务顾虑重重

高校图书馆本身有着特定的服务对象,额外提供社会服务是否影响教学科研文献信息服务质量和高校师生的正常使用,对社会用户是否免费开放,办理借阅证是否收取押金若收取是否合法合规,文献外借损毁丢失是否能够止损赔偿,社会用户是否可以使用全部馆藏资源,诸多问题使得高校图书馆在开放社会服务时顾虑重重。

此外,高校师生、社会公众对高校图书馆的对外开放也有着各自的顾虑和争议,部分媒体数年间一直对高校图书馆开放问题进行了持续关注和讨论(见表1)。

2.1.3 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配置问题

2015版《规程》中提到高校图书馆每周开放时间不低于90小时,这个开放时间是远高于公共图书馆的开放时间的,高校图书馆当班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已经远超公共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如果再提供社会服务,由于社会公众对高校图书馆的环境布局、馆藏分布、设备使用等方面的熟悉程度不如高校师生,在使用过程中产生的各种问题势必需要高校图书馆调配人员对社会用户进行引导、接受使用咨询甚至维持馆内秩序。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在面对工作量普遍增加时的工作积极性会受到很大影响,如何合理地对人员进行优化配置是高校图书馆亟需解决的问题。

2.1.4 提供社会服务协调问题

众所周知,国内的高校大部分还是有大门和围墙的,真正没有围墙的高校也仅有西安交通大学、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和宁波高教园区等几处,高校校园环境相对独立封闭。图书馆作为高校的标志性建筑一般也位于校园的核心位置,要想提供社会服务,高校图书馆必须与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安全保卫和后勤管理等部门进行协调,做好应对各种突发情况的预案,处理、处置好因对外开放提供社会服务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如果没有学校的大力支持和相关部门的配合,图书馆很难单靠自身完成上述统筹协调工作。

2.2 影響因素原因分析

1)高校图书馆本身的经费划拨、业绩考核、绩效评估等方面均与是否开展社会服务关系不大,法律法规层面对高校图书馆开展社会服务也没有硬性规定,在没有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大力推动和高校决策支持的前提下,高校图书馆对开展社会服务缺乏驱动力也是在情理

之中。

2)高校图书馆对提供社会服务的种种顾虑仍是缺乏驱动力的延伸反应。高校图书馆的资金预算、馆舍空间、座位数量、馆藏资源等均是按照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和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评估指标(修改稿)要求,并根据在校师生需求来进行配置。如提供社会服务,可能存在各种供给不足,而高校馆藏资源以学术资源为主,学术资源是否对社会用户开放以及外借比例如何设置才能不影响教学、科研需求;对于一些在校生规模偏大的高校,社会用户的涌入会不会挤压师生的使用空间;外借文献发生损毁丢失如果没有押金保证造成的资产流失问题;对于社会用户的追责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都使得高校图书馆难以打消顾虑去进行对外开放提供社会服务。

3)人员配置问题对于高校图书馆也是老生常谈问题了。一方面,目前国内很多高校图书馆的工作人员数量是逐年递减的,专业馆员队伍日益萎缩;另一方面,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应用普及,新媒体技术也在不断影响和更新着高校图书馆的管理理念和服务方式,并对馆员提出了更高的综合职业能力建设要求。只有持续关注图书馆员能力的提升,特别是对于馆员在新的信息环境下学习掌握新技术新媒介应用能力的建设,图书馆才能够具备不断创新发展的活力。

4)就高校图书馆目前已经开展的一些社会服务来看,科技查新查引、知识产权服务和学科评价等很早就面向社会开放并取得良好的效果。这些服务其实很大一部分是收费项目,高校图书馆也有意愿去主动开展这些服务,甚至因为这些服务需求量大还能够为在校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勤工助学岗位。而真正提供公益性的社会服务反而由于牵涉面较广,在各种因素制约下一直顾虑重重。

5)前面几方面因素大多还都是高校图书馆内部面临的问题,内部还好统一思想,克服困难进行解决。而校内协调问题则牵涉到学校的发展决策和校内多个部门的配合支持。例如为了维护了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保障了师生员工的人身财产安全,各高校通过 “平安校园”创建工作,积极利用互联网+时代的数字化、智能化手段设立身份认证、通道系统、门禁系统等多重安防手段来加强人员管理,很多高校在校门就设立了闸机系统对人员、车辆进入进行识别管理,人员进入校内各场所都实现了智能化管理。高校图书馆开展社会服务,首先就要协调解决社会用户的借阅证入校权限、服从校园安全管理规定、不能影响师生正常教学、生活秩序等问题,然后还要承担图书馆的安全管理主体责任,及时处理涉及师生与社会用户在馆内的各种问题。

通过对以上影响高校图书馆开展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高校图书馆开展社会服务必须依托本校进行社会服务的整体框架和整体决策,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和相关职能部门的大力配合下,才能有序开展。即便如此,图书馆也需要在日常工作中耗费大量精力做好各方面的协调工作。同时,图书馆服务的外部大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高校图书馆如何构建服务平台,进而创新工作方法以及完善服务体系,将社会服务推动开展下去是高校图书馆需要认真思考解决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EB/OL].[2019-03-02].http://www.moe.gov.cn/s78/A02/zfs__left/s5911/moe_619/201512/t20151228_226196.html

[2]于良芝.图书馆学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105

[3张鑫.融入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高校图书馆阅读疗法服务探析[J].图书馆研究与工作[2020-07-01].

[4]江秋菊.活动理论视角下高校图书馆社会服务理论模型构建要素研究[J].国家图书馆学刊[2020-04-15].

[5]四川省人民政府网.我省11所高校图书馆向市民开放[EB/OL].[2019-11-04].http://www.sc.gov.cn/10462/10464/10465/10574/2014/12/2/10320035.shtml

[6]环球网.北京市48所高校图书馆面向中小学开放[EB/OL].[2019-11-04].https://china.huanqiu.com/article/9CaKrnK29Eb

作者简介

申峰(1981-),男,汉族,河南洛阳人,硕士,河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图书馆馆员,研究方向:高校图书馆管理,知识服务,采编等。

猜你喜欢
文献图书馆服务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图书馆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Role and Significant of Professional Ethics in Accounting and Audi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