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信息环境下公共图书馆特色资源建设分析

2020-11-30 10:50孙静静
卷宗 2020年23期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

孙静静

摘 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信息化对现代各行各业都有一定的影响,在新信息环境下,公共图书馆为了获得长远的发展,必须要在信息化的背景下改变传统的工作模式和用户获取信息方式。公共图书馆不同于私人图书馆,私人图书馆的最终目的是获取经济利益,公共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满足读者对阅读的需求,唯有建设特色资源,才能让公共图书馆快速稳定发展。

关键词:新信息环境;公共图书馆;特色资源

1 新信息环境下特色资源对公共图书馆的意义

1)文献资源共享。图书馆对于人们获取知识而言虽然只是一个中介场所,但是对于社会资源而言属于一项较为重要的节点。目前社会出版刊物越来越多,人们阅读的资源也逐渐趋于多样化,公共图书馆内的资源大部分是根据图书馆的人力、物力、财力,并结合图书馆的实际功能、馆舍面积等选择性地建设图书馆的资源体系,因此,对于不同地区的公共图书馆,其馆内资源的侧重点必然有所不同,其发展方向也不尽相同,尤其是具有地域性文化的图书馆。由于现代人流动性较大,需求也趨于多样化,文献资源共享就已经成为一种现实需求,因此发达国家图书馆的馆际互借服务的利用率在近年来呈现上升趋势。

2)对用户的需求进行精准对接。上一个世纪80,90年代的公共图书馆资源建设虽然考虑了资源共享、品牌建设、文献保障等隐私,但是由于构建方式具有一定的排他性,为了满足大部分读者的需求,会选择牺牲小部分读者需求作为代价,例如水产图书馆、陶瓷图书馆等。以这种方式进行构建公共图书馆会导致公共图书馆的公共性丧失,成为某一专业的图书馆。在新信息环境下对公共资源进行特色资源建设可以为阅读者带来多样化的呈现方式,其服务对象由大部分读者转化为所有读者,最大限度地满足所有读者的需求,对用户需求进行精准对接。这一建设方法打破了传统线性排列的模式,可以通过现代信息手段安排多种资源组合形成的排列模式。公共图书馆可以通过云计算了解不同年龄阶段、阶级层次对信息资源的需求,实现服务于需求的精准对接,尽管在这一构建方式下仍然会有一定的排他性,但是整体而言具有较强的包容性,可以满足广大用户的阅读需求。

3)构建新的服务品牌。品牌对公共图书馆而言是一项较为重要的举措,具有长期性、对比性、独特性的特点。品牌构建的能力主要来源于员工的创新能力和资源的独特性,传统的公共图书馆品牌拥有传播文化展览、推广活动等,如今随着信息化的不断发展,公共图书馆逐渐出现鉴定形式,这一形式是借鉴文博行业的鉴赏类活动,逐渐形成信息化的服务品牌。目前我国正在大力推广文创产业,公共图书馆在提供免费阅读服务的同时,还在不断挖掘馆内的潜在能力,并积极响应文创产业的相关优惠政策。

2 新信息环境下公共图书馆特色资源建设方式

1)个性化制作。传统公共图书馆特色资源的建设主要依靠图书馆本身的能力,具有系统性、易检索等特点,但是随着信息化社会不断发展,这一建设由于受到工作人员的经验、理念等限制,且这一建设所需技术较高、并不贴合用户的使用情况,在新信息环境下已经不利于手机终端的移动传播,因此显得品牌化程度不高、利用率低。如今,在信息化技术的支持下,传统的公共图书馆通过与数据库商和其他媒体的合作,能够挖掘出数据库中的特色资源,并结合公共图书馆的实际情况,建设拥有特色资源的公共图书馆,并通过手机图书馆、线上App等方式进行宣传,提升资源的可获得性,扩大公共图书馆的影响力。例如:首都图书馆“北京记忆”就是一项影响力较大的图书馆品牌。

2)变迁用户体验这一核心要素。5G时代的来临使得读者可以更快速地获得想要的信息,读者对于信息源的获取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搜索结果精准、技术门槛低、无延时等。根据读者的这些相关要求可以看出,如果图书馆想要被阅读者选择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是提高媒介的报酬承诺,即提升受众收益,受众收益其实并非受众的经济收益,而是受众通过一项信息资源所获得的有效信息,简而言之就是信息资源的实用性。受众收益与媒体所提供的的信息资源具有较高的关联度,通过媒体获得信息资源,受众会对该信息的理解产生不同的想法,这也就是所谓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由来;另一方面是降低受众所需付出的努力,即受众在获取某一项信息资源时所需要获取的努力越低,就越能让受众喜爱这一模式。由此可见,为了迎合用户体验,公共图书馆应该要为用户提供实用性较高的信息资源,同时让用户花费尽量少的努力获取自身想要的资源。

3)依靠专业软件对知识进行整合。传统图书馆的馆藏主要是纸质化书籍,在大量的纸质化书籍当中找出用户所需的信息资源相对来说手续较为繁琐,且由于传统数字文献由于在建设时的标准不统一,因而资源整合的难度较大。随着现代信息化的发展,采用电子化信息文档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难题,公共图书馆想要在新信息环境下进行特色资源建设,就必须要依靠专业软件对知识进行整合,为读者解决阅读障碍。

4)用户贡献。21世纪初期,Web2.0概念开始在国内兴起,用户创造营销机会(UGM)、用户创造内容(UGG)等,开始在国内出现并得到了广泛运用,其中以百度百科最为典型。国外各大互联网公司,像谷歌、WIKI等,均展开了用户贡献系统建设。系统在运行过程中,会通过对民众贡献的汇集,对他人有利用价值展开科学运用,能够在保证民众对于产品满意度的同时,有效节约大量研发成本以及内容创造成本投入,产品在市场中的被接受度更加理想,有着明显的自传播特征,可实现对产品营销成本的有效控制。

全媒体时代,读者信息获取方式发生较大改变,微博、微信等逐渐成为主流知识获取载体,学术导航网站经过多年发展,也成为重要博客资源,在此环境中,用户贡献会在特色资源建设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用户与图书馆之间的互动也会更加频繁

3 公共图书馆特色资源建设

1)明确资源定位。公共图书馆特色资源需要将地区历史变迁、文化特色等内容直观呈现出来,应做好资源建设,以便按照定位展开后续操作。在实施特色资源建设时,图书馆应按照人有我优、人无我有原则,将特色资源定位到特色地方历史文献资源领域之中,凸出地方特色,为地方建设贡献出自己的一份理想。要利用明确定位,将地方特色资源特性充分发挥出来,对民族特色文化载体展开深度挖掘,以求获得最佳资源建设与运用效果。

2)运用专业软件与技术。一方面需要利用专业应用软件对知识展开重新整合,要利用软件优势妥善解决资源整合困难、用户阅读体验不理想等方面的问题,应在软件使用过程中收集用户使用反馈,以便针对问题及时做出调整,实现理想化资源呈现模式;另一方面加大对大数据技术的运用力度,通过对大数据技术的运用,做好用户购买行为以及阅读行为等数据收集,展开智慧图书馆服务建设,确保读者需求可以得到精准化服务,进而保证读者满意程度。

3)增强宣传力度。由于资源宣传质量与资源传播效率有密切关联,因此为保证资源利用率与传播效率,需要做好相关宣传。图书馆可从线上、线下两方面入手,做好各项宣传工作。以线上为例,图书馆可利用网络展开新资源推广,定期发布互动信息,掌握读者需求与建议,提供个性化、人性化服务,对用户形成有效吸引,保证特色资源建设质量。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的发展打破了传统阅读在时间、空间上的局限性,用户通过手机移动终端就能快速查找自身所需信息资源。公共图书馆为了要在新信息环境的背景下有序健康的可持续发展下去,必须要明确特色资源对公共图书馆的重要意义,应用现代化科技,结合图书馆的具体情况进行特色资源建设,从而提升公共图书馆在新信息环境下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王树国.网络环境下公共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的建设路径[J].智库时代,2020(05):68-69.

[2]赵荣荣.全媒体环境下公共图书馆视频资源建设与服务研究——以国家图书馆讲坛精品化改造项目为例[J].科技经济导刊,2019,27(24):6-7.

猜你喜欢
公共图书馆
浅谈公共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免费服务面临的问题以及对策
纽约州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政策研究
基于图书奖评选的公共图书馆采访创新研究
MOOC时代公共图书馆服务探索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