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高校图书馆业务的拓展以及新技术的发展,图书馆编目员所面临的挑战和压力也在不断增加,职业倦怠随之产生并蔓延,编目员的职业特性、工作环境、个人发展等都是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可以通过完善图书馆内部管理机制、增强职业认同感、提高心理调适能力等措施解决高校图书馆编目员的职业倦怠问题。
关键词:图书馆编目员;职业倦怠;对策
1 引言
图书编目工作是高校图书馆工作的基础业务之一,近年来,随着高校图书馆馆藏任务量的增加、图书馆业务内容的扩展和工作技术手段的变化,图书馆编目员的工作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面对日益加大的工作压力,一些编目员产生了职业倦怠的心理现象。
1974年,心理学家弗登伯格(Freudenberger)将助人行业的人由于工作时间长、工作量过大、工作强度过高导致的疲惫状态称之为职业倦怠[1],[2]。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拉奇(Maslach)和杰克逊(Jackson)将职业倦怠定义为“在以人为服务对象的职业领域中,个体的一种情感耗竭、去人性化以及低效能感的症状。”[2],[3]情感耗竭指的是倦怠的个体压力维度,表现为个体情绪和情感处于极度疲劳状态,工作热情完全丧失。去人性化指的是倦怠的人际关系维度,表现为个体以一种消极的、麻木不仁的态度和情感去对待自己身边的人,对他人再无同情心可言。低效能感指的是倦怠的自我评价维度,表现为个体对自己工作的意义和价值的评价下降,在工作中体会不到成就感,认为工作无法发挥所长,对工作不再付出努力[4]。
如今职业倦怠普遍处在于各企事业单位中,对于高校图书馆来说,图书馆员的职业倦怠必将给图书馆的业务工作带来消极、不利的影响,图书编目工作是图书馆的主要业务之一,图书编目员必须清楚认识自身职业倦怠的原因,采取相应的解决对策。
2 高校图书馆编目工作的现状和问题
2.1 编目工作的社会化和边缘化
编目工作社会化是高校图书馆的大趋势,随着图书馆业务的拓展以及业务部门的增加,图书馆势必在人力资源配置和财力资源配置上对采编工作进行削减,在人力和财力投入不足的情况下,业务外包和书商增值服务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大趋势。采编工作量增加的同时采编人员人数不变,社会化对于采编工作来说也是必走之路。[3]采编工作的社会化导致采编工作人员数量的减少,编目工作队伍的规模也随之大大缩小,从业人员的减少对于编目事业的学术发展和业务发展都是不利的。此外,采编工作的社会化使编目员从业务的操作者转化为监督者,业务实践的减少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编目员的培养和发展。图书编目工作正在走向边缘化,编目员的个人发展也受到了挑战。
2.2 技术的发展与变革力量的缺乏
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给人们的工作模式和生活方式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在技术发展的背景下,图书馆员必须主动借助新技术、新手段的力量,将其融入图书馆的业务实践当中,为图书馆的变革提供技术支持,以保证图书館工作的生命力。图书编目员变革意识的薄弱和变革能力的不足是图书馆编目工作革新的主要阻力,由于编目工作的巨大压力和编目空间的狭小,编目员往往缺乏走出去的勇气和时间[5],不愿意、不主动接受新事物,长此以往编目员必将与时代脱轨,被新生职业或其他事物取代的风险也越来越大。
2.3 产业链的变化与未来的思考
技术的发展导致了从作者到出版到书店到图书馆到读者这条产业链的变化。出版业的变革,必然会引发图书销售行业的变革,图书馆的功能也随之发生变革。[5]对于图书馆功能的发展,学界已有很多的讨论,但图书馆工作未来将发生哪些具体的变化仍是未知的,发展的猜想是否会实现?图书馆未来的核心业务是什么?编目工作未来在图书馆处于什么地位?编目员应该掌握哪些新技能?这些都是关于图书馆和图书馆员未来发展的问题,图书馆员应该重视图书馆未来的发展方向,提前做好准备工作。
3 高校图书馆编目员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分析
3.1 职业特性的影响
高校图书馆员长期从事读者服务工作,这些工作又是单调而重复的。与图书馆其他工作人员相比,图书编目员的工作更为繁重,编目员以往需要每天面对计算机完成几十种的编目数据,随着采编工作的社会化,图书编目工作量减少的同时却也加大了图书编目数据的核查量,编目员在完成编目工作的同时还需要每天核查上百种甚至几百种的编目数据,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繁琐、机械、重复的工作难免使图书编目员产生倦怠。
图书编目工作任务重、强度大,编目员往往需要付出很多的精力,但图书编目工作的性质决定了其工作效益具有复杂性和周期长的特点,编目员的工作难以直接看到成果并带来效益,这使编目员的劳动得不到足够的尊重和赞赏,编目员自然也体会不到自身工作的价值所在。长此下去,编目员缺乏职业的成就感,工作热情不断消减,对工作也失去耐心和积极性。
高校图书馆服务于学校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目前大部分高校都将图书馆列入“教学辅助”单位,一些领导更是把图书馆看成是安排低学历家属的地方,甚至看成是养老和收养闲人的地方。[6]图书馆在高校中不被重视,在社会中普遍存在工作清闲,适合退休养老的刻板印象,因此,即便是一些具有相当学历的人才来图书馆,也很容易会为自己在图书馆工作而感到前途暗淡,人才的逃离和流失导致图书馆员整体素质下滑,图书编目员作为高校图书馆员的一部分,难免对自身的职业产生怀疑和厌倦的心理。
3.2 工作环境的影响
高校图书馆管理机制缺乏活力,主要体现在缺乏合理的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高校图书馆普遍存在职位固化、工作分配不均衡、能力与职位不匹配等现象,图书编目员长期从事相同的重复劳动,很容易产生疲惫的心理,失去工作耐心,对于其他部门的具体工作内容也缺乏了解,很难得到职业能力的全面发展。工作分配的缺衡使部分编目员工作量过重,失去自我提升的时间,与其他馆员的清闲相比,容易产生内心的不平衡感,而相对清闲的工作滋生了部分馆员的懒惰心理,当积极的编目员试图提出工作的改进建议时,有可能遭到这部分馆员的反对和排挤,编目员的工作积极性由此受到打击。一些具备某些专长的馆员,其能力得不到发挥,意见和建议得不到领导的重视,还有晋级、评聘职称等方面的人为因素也极大地挫伤了馆员的积极性[4]。
图书编目员的工作对象主要是纸质图书,纸质图书因材质、裁切、装帧、打包、堆放等因素存在一定的灰尘,一些年代久远的捐赠图书更是存在霉菌和刺鼻的气味。高校图书采购任务因扩招而加重,采编库空间有限的情况下,图书占据了大量的工作空间,即便有制冷或取暖设备,也改变不了空气中的灰尘以及书墨混合霉菌散发出的霉味对编目员鼻腔的刺激,局促、脏污的工作环境对编目员的工作情绪产生了不良影响,滋生了编目员对工作的排斥感和厌恶感。
3.3 个人发展的影响
由于工作的繁重和工作的不被重视,与其他部门的工作人员相比,高校图书馆编目员培训进修的机会更少,业务能力很难得到更深层次的提升,科研成果的产出也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给自身职称和职务的晋升带来了不小的困难。与从事教学和科研等一线老师相比,编目员在科研产出、职称晋升、福利待遇等方面都有不小的
差距。
图书馆的数字化发展对图书馆员的知识结构和业务能力都有了更高的要求,图书编目员不仅要具备基本的图书馆学知识和技能,还要不断学习不同领域的新知识和新技能,编目工作性质的局限和业务能力要求的提高之间产生了矛盾,一方面是图书编目工作压力的加大,一方面是专业素质要求的提升,编目员需要很好地平衡两者。
上述这些情况使编目员陷入了不安和焦虑之中,他们的付出得不到相应的回报,职业发展的期望和现实的失望之间充满落差,编目员无法获取工作的成就感和获得感,从而逐渐失去对工作的热情和专注,产生职业倦怠。
3.4 个人心理因素的影响
高校图书馆员的工作是平凡而且单调的,既不像其他院系的工作那样具有关注度和参与度,也无法带来直接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作为服务部门,图书馆需要满足服务对象的各种要求,还要承受服务对象的不满和指责,因此,图书馆员对于自身的工作首先要有清晰的了解和一定的思想准备,如果幻想工作总是有趣轻松的,急于看到工作成果带来的效益,那么就难免产生挫败感和失落感,失去对工作的兴趣,使工作成为一种负担。
4 解决高校图书馆编目员职业倦怠的对策
4.1 完善图书馆内部管理机制
根据学校发展的要求和图书馆工作的特点,结合馆员的意见和建议,建立更加公平、合理的馆内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使工作量和工作业绩成为评价和激励的指标,对辛勤工作和业绩优秀的馆员给予一定的奖励,鼓励馆员更多更好地完成工作,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编目繁重工作的价值和回报,增加图书馆编目员的工作积极性。
4.2 增强编目员对职业的认同感
不断提高图书馆在高校的地位,增强图书馆员的职业自豪感和认同感,从而使馆员热爱自己的职业。重视图书馆的人才引进和人才培养工作,通过馆员专业素质的提高为读者提供更加专业和优质的服务,同时做好图书馆的舆论宣传工作和资源推送工作,利用网页和公众号平台宣传图书馆的工作内容、工作意义、提供的资源,在世界读书日等特殊日子举办关于图书馆的系列讲座或比赛,使图书馆在高校中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引导高校师生正确认识图书馆。图书馆在高校地位的提升必然会使图书馆编目员职业地位得到提升,读者对馆员职业价值的认同能夠增强编目员对自身职业的认同感,更好地投身到编目工作中。
4.3 营造良好的编目工作环境
根据图书馆各岗位的工作特点和人员情况制定更加合理的工作制度,对工作量和工作范围进行更加公平、科学地分配。在财力资源和人力资源允许的情况下,图书馆适当增加图书编目人员,或在工作任务较重时安排其他岗位的馆员支援编目工作。图书馆还应营造良好的馆内文化氛围,适当开展一些馆员内部的文娱活动,从而增加馆员之间的工作交流和情感交流,强化馆员的团队意识和互助意识,有效缓解工作的倦怠。此外,馆舍充足的情况下,图书馆应该为图书采编人员提供更为宽阔、通风条件良好的工作场所。
4.4 完善培训制度,提供继续学习的机会
完善馆员的培训制度,为图书馆员的继续教育和业务能力的提升提供培训和交流的机会。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高校人才培养和科研模式的转变,图书馆业务的拓展和重心的转移,对图书馆服务的内容和质量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图书馆员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才能够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从面临技术能力不足、被淘汰的恐惧和焦虑中得到解脱。馆领导要重视对编目员的培训,主导培训预算和培训交流计划的落实,图书馆员也应该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从而提高在业内的竞争力。
4.5 提高编目员的心理调适能力
图书馆领导要加强与馆员之间的交流和反馈,对于工作任务重的编目员进行更为密切的关怀,及时排解编目员的心理问题,提高编目员的心理调适能力。编目员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做好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与其他同事之间保持良好的沟通与交流,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还要主动学习心理调适的方法,进行自我的心理调适,做到能够及时疏解负面情绪,用更加积极的心态面对工作中遇到的难题。
5 结语
职业倦怠是高校图书馆编目员普遍存在的问题,图书编目员必须重视和解决自身的职业倦怠,这需要学校、图书馆和编目员的共同努力,但学校和图书馆最终提供的只是外在的支持和帮助,图书馆编目员只有正确认识自我,明确奋斗目标,做好自我的心理调适,才能够从根源上解决职业倦怠问题。
参考文献
[1]Freudenberger H J.Staff Burnout[J].Journal of Social Issues,1974(30):159-164.
[2]万云芳.基于组织氛围视角的图书馆职业倦怠组织因素与组织干预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9(21):23-30.
[3]Maslach C,Jackson S E. The Measurement of Experienced Burnout[J].Journal of Occupational Behavior,1981(2):99-113.
[4]左晓琳.图书馆馆员职业倦怠问题探讨[J].图书情报工作,2012(S2):37-40.
[5]顾犇.十字路口的图书馆编目工作[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5,24(06):9-11.
[6]边建芳,陈恒玉.高校图书馆员职业倦怠现象的心理学分析[J].晋图学刊,2010(04):44-46.
作者简介
吴俊芳(1993-),女,汉族,广东揭东人,管理学学士,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图书馆员,助理馆员,研究方向:读者阅读行为及图书编目验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