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葳
教师,是育人的职业;師德,是教师的立业之本。为人师者,“所学要为世人之师,所行应为世人之范”。教师身肩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历史重任,一言一行关乎学生成长,更关乎强国和民族复兴的伟业。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师德师风建设,对广大教师提出了“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四个相统一”等明确要求,强调“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应该是师德师风”,同时要求“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师德师风建设,是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首要任务。
长期以来,师德师风建设以强调崇高师德为价值引领,以教师自身道德规约为发展举措,尽管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因过于强调高线追求,弱化了对行为的底线规约;过于强调道德宣讲和说教,忽视了道德认知与内化;过于注重教师个体的反省修身,忽视了社会文化的支持浸润。这些在面对新时代、新形势对教师队伍建设提出的新要求和新挑战时,就显得力所不逮。
师德的发展,是依赖于情境的。在美国心理学家劳伦斯·柯尔伯格看来,道德的发展与不同社会文化环境密切相关,观念的形成源于社会交往。换言之,社会崇尚什么,深寓其中的人也会努力发展什么。一个坚定共产主义信仰,弘扬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也将拥有一支道德高尚、勇于奉献、心怀大爱的教师队伍。反之,如果教师失范,那也将导致社会失范。因此,崇尚有道德的人生,提高教师地位,使教师成为受人尊重的职业,是一个理性、负责任的社会所应为。
师德的发展,是主体的反思性实践。师德的养成不是把一套既定的规范、规则灌输进“等待装载心智与道德洞穴”中的过程,而是主体不断积极主动建构的结果。尤其当人处于道德的灰色地带时,对于“我是什么样的人”“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我通过什么样的行为方式成为理想的‘我”这类问题的追问,将会使主体能够自律自觉地用“德”来推理、反思和内化,使“自我”挣脱两难的困境,使师德得以向高处跃升。
教师的自我建构与反思,是师德生成的核心机制。启功先生在提出北师大“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校训时曾说过,“实践校训,关键在于师生的自觉性”。所学能否真正成为师表,并不是“职称”“级别”所能衡量或代表的;所行能否真正成为模范,也不待旁人选举出来,而是要随时扪心自问有没有可惭愧的思想行动。
新时代,是逐梦的时代,也是奋进的时代。新时代的教师,应以立德树人、立德为师为己任和共同追求,慎思笃行,努力托起更加美好的明天。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