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技术下的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模式研究
——以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云课堂”为例

2020-11-30 17:18
现代交际 2020年19期
关键词:云课堂教学资源思政

(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江苏 常州 213000)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指出,要深化信息化环境下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创新研究与实践,大力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推广远程协作、实时互动、翻转课堂、移动学习等信息化教学模式,最大限度地调动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促进教与学、教与教、学与学的全面互动,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与人才培养质量[1]。信息化教学手段已成为“互联网+”时代高职教育发展的现实需要,更是高职教育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必然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

一、传统思政教学模式弊端

1.忽视学生主体性作用

思政课关系着学校立德树人目标的实现,关系着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思政课“又红又专”的特点决定着它在传授技能的同时,更要触动、影响、提升学生的思想。传统思政课教学一般是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是一种集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于一体的教学模式。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一个人的学习,不仅是记忆,更是思考。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思政教师的主角意识一般较强,甚至于教师在备课时,第一考虑的是怎样教,表演欲望太过强烈。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大多数学生对问题不会有足够的思考时间,许多“想得慢”的学生就只能被动地听取“想得快”的学生的“答案”。长此以往,“想得慢”的学生逐渐懒惰,不勤于思考,有的甚至不再思考,思政教师纵然使尽浑身解数也不可能让每位学生都齐头并进,所谓的合作、交流、探究也就成了形式。而且传统的思政课教学往往局限于课堂,一教了之,许多教师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是否按时完成教学任务之上,而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困惑、理解偏差、错误倾向等一些学生关注的实际受益情况,教师却没有有效及时地解答、引领、纠偏。

2.教师“教条主义”盛行

传统思政课堂教学注重强化知识,很多思政教师视教材为金科玉律,思想僵化,反对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毫无遗漏、毫不越位地传授教材内容,教材上怎么写,教师就怎么讲,不敢越雷池一步,禁锢学生自由创造、大胆创新的思想。唯答案论、唯教材论、唯教学参考书论,或者唯理论、经验论,这样固化的教学方法,无论是对教学内容还是对教学模式,都给他们造就了许多有形无形的“牢笼”,同学们的感觉、想象、思维和情感也会因此被固定住。这样的教条会让学生头脑僵化,心情压抑,导致学生的创造力严重被扼杀。同时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们还喜欢照本宣科,希望学生能够按照自己课前设计好的教学方案去展开教学活动,没有意识到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认识活动过程,而且还是一个情感活动过程。每当学生的思路与教案不吻合时,教师往往会千方百计地把学生的思路“拽”回来,重结果轻过程,“双边活动”变成了“单边活动”,让人感觉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课堂上最理想的进程就是完成教案,让人索然无味。

3.评价单一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各个高校都开始重视教学质量评估,但传统的思政课教学评价比较单一,很多时候教师都是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的一种结果性评价,这种评价方式过于忽视过程性评价,极大地抑制了学生自信心和积极性,影响其个性健康发展,而且这种评价方式受教师自身经验与水平的影响较大。传统评价模式中更多地凸显了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这容易使学生在评价中处于被动地位,会出现评价片面性、主观性等问题,评教工作普遍存在“被弱化”“功利化”“形式化”和“简单化”现象。同时,在传统的思政课评价中,评价数据获取渠道相对比较固定,对学生和教师数据的获取方式单一且数据少,多是评价主体如:学校管理人员或教学行政部门进行的一种单一性的他人评价,这种评价主要依赖于考试和分数,缺乏大量的课堂数据支持,因此,在这种传统的评价模式下,学生的学习态度、个性品格,教师的教学行为、授课质量的评定难以保证其客观性和准确性。

二、依托工程云课堂的思政课教学优势

1.汇聚学习数据,掌握学生学情

工程云课堂让学生平时所有的学习过程都在平台留下记录,包括学生是否完成了课前预习、是否确保参与了课堂学习、是否认真完成了课后复习、作业、测验、讨论等任务,都有详细的、完整的记录。因此,思政教师在对学生学情进行分析时,可以通过对学生的出勤、课前、课堂、课后、测试等数据进行参与度、异动分析,让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形成完整的学情分析报告,通过报告可以非常客观地给学生进行评价,也就是从学生的行为、姿态等方面入手,全方位记录思政课教学过程,最后以图表和数据的方式,呈现学生活跃度统计、学生考勤、日常行为分析,教师行为分析、教学效果分析等学情大数据图表,从而对学生和教师进行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最后形成对学生更加全面的评估。

2.打通线上线下,开展互动教学

思政教师利用工程云课堂在线上进行教学设计,通过线上问答、小组讨论、课后作业、教学评价等渠道,实现了线上优质的资源与线下的课堂教学的融合。教师通过信息化的网络教学来回应和解答学生在实际学习中所遇到的问题,并将线上海量的信息拉到现实中进行比对和分析,从而使得学生们更加清晰地把握思政课的政治立场和发展方向。进一步加强了师生、生生之间的紧密联系,真正让思政课变得有滋有味,提高了思政课的“抬头率”。同时,信息化教学的运用,带来了全新的信息收集方式、更具实效性的师生互动形式。另外,IM工具、积分、排行榜等工具的集成,也可以让教师与班级、学生之间有更多的互动,营造更好的学习氛围。

3.互联课内课外,贯穿学习过程

工程云课堂有更丰富的渠道与手段让学生进行深度学习。通过工程云课堂,思政教师可以突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在进行教学设计和教案设计时,可以制定课前预习任务、课堂学习任务、课后复习任务,学生通过课外的线上学习,课堂的线上互动,将课内课外的学习过程贯穿起来,实现课前、课中、课后学习的完整闭环,切实做到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从而提高整个思政课教学过程的可控性、有效性,对思政课教学质量的提升起到关键作用。如:思政教师结合教材、结合学情选取学生不易掌握的重难点,精准设计教学过程,课前内容以视频、文本、PPT等形式发布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外就能自主学习,课前学习过程中还有相应的测试或者调查等环节进行检验和反馈,教师根据反馈的数据,归纳出学生学习中的疑问困惑,然后在课堂中共同探索解决,这样既可以节约宝贵的课堂时间,有效地提升了课堂教学容量,又可以促进师生、生生互动,提升课程互动水平和课堂教学质量。

4.注重评价反馈,改进教学设计

思政课教学一个最有效最准确的评价应该是立足于初期、中期和长期产生的数据之上的。而传统的教学管理中,对思政课的整体评价比较单一,对思政教师在教学设计、教学准备、课堂教学水平的评价与评估一直没有可靠的手段与客观的数据,思政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设计也没有直观的了解,导致教学设计与学生学习成果的关联性、互动性不够强。工程云课堂则具备提供和使用证据的功能,它的数据库里保留着思政课教学中的考勤、课堂互动、学生测验情况等常见的教学行为数据,完整记录了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情况,这些都为有效教学评价提供了强有力的数据支持,也为教学评价中的“存证”和“循证”提供了解决方案,让整个教学评价显得更加客观真实。另外,通过工程云课堂还能设定教案评价反馈,这可以让学生在课中、课后及时对教师的教案、教学设计、教学过程进行评价,并对评价结果及时汇总分析,给出评价分析报告。通过评价分析报告,学校与思政课教师又可以按课次、课程进行教学设计评估,从而为思政教师的教学设计改进提供重要参考。

5.科学分析评估,进行质量诊改

目前进行思政课教学质量诊改的疑难问题在于缺少真正可以参考的数据做支撑,而工程云课堂可以将学生课前预习、课堂互动、课后复习、测评测验、作业情况等数据全部汇总起来,并按班级、学期、学年等形成多种形式的分析报表,从而可以按教学设计、备课、教学资源组织、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参与度、测验成绩、作业正确率等多种维度给出思政课教学质量分析评估报告,从而将思政教师教学过程中存在的质量问题客观地反映出来,进而有针对性地进行质量诊断与改进。

三、信息化技术下创新思政课教学模式的策略

1.加强信息化技术与思政课的深度融合

思政课教学需要遵循“配方新颖、工艺精湛、包装时尚、终身受用”的要求,也就是要通过精细设计教学方法,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作用,促使课程内容与信息技术实现精准对接,真正增强思政课的感染力、吸引力和时代感,提高思政课教学的有效性和实效性。加强信息化技术与思政课深度融合,确保信息化技术服务思政课教学全过程,还需要思政课教师从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信息技术发展规律、学生成长规律以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出发,明确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目标,研究信息技术与思政课教学融合的方式方法,切实达到信息化技术与思政课授课目标、授课方法、学生需求相融合。《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中谈道: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因此,在融合的过程中,要突出思政课教学的思想引领,彰显思政课理论辨析、情感升华、价值引领的特质。同时,还要加强信息技术培训,提升思政课教师信息化的水平能力。在“互联网+”时代,信息化教学方式日新月异,学校要通过各种方式,不断提高思政课教师的信息化素养;并不断优化信息化平台,尽可能多地创造更多机会,让更多的新教师得心应手地驾驭好信息化平台。

2.善于整合教学资源

思政课教学资源整合就是把一些零散的教学资源通过某种方式而彼此衔接,从而实现信息系统的资源共享和协同工作,其最主要的核心部分在于将每个分散的资源要素组合在一起,并最终形成有价值、有效率的一个整体。可见,整合其实就蕴含着“整体”“整理”“协调”的意思。思政课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与教学准备时会产生大量的优质课件、教案、视频等教学资源,在信息化平台共享功能的支撑下,思政课教师将会获取丰富的教学资源,教师要根据教学要求、学情等,对不同的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切实提高思政课的实效性和有效性。但思政课的整合,也不仅仅是完全合并或者共享,而是应该将相关的教学制度、教学行为进行有效衔接,课程资源、实践资源、师资力量等方面进行组合,实现优势互补,最终形成思政课线上线下、课内课外协同开展、持续运行的整体。整合的最终目的是要提高思政课的教学质量。工程云课堂一个具备巨大储存、交流与传播功能的信息平台,思政课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平台的优势与其他教师进行成果交流、问题探讨、资源共享,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答疑解惑,把平台的聚散作用发挥到极致,让正能量更有效地渗透到广大学生的心灵深处。信息化平台上的这种“汇聚”作用也在客观上促进了思政课教学资源的整合。

3.构建“对话型”课堂

思政教师要以生为本,以师生、生生“对话”为媒介,借助信息化技术,推动教学方式、学习方式、互动方式的变革,实现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模式转变,让思政课教学既有深度又接地气。首先,思政课教师可以通过信息化技术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对话型”课堂,设计头脑风暴、一句话问题、抢答等环节,鼓励学生肯说、多说、会说,让学生在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和情境体验中探究和生成知识。其次,借助信息化技术推动深度对话。教师的“教”始终围绕学生的“学”,教师可以运用信息化技术,引导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推动师生对话往纵向延伸、向深度发展。同时通过信息化技术,思政课教学要做到理论与实践、传授知识与培养情怀、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教学方法的有机统一,让学生真正体验到思考和实践的价值。

四、结语

在信息化技术的加入下,传统的思政课堂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思政教师借助信息化平台整合教学资源和内容,构建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问题为中心,以信息化为手段的教学体系,创造“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环境[3],解决传统授课模式不能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在信息化环境下反客为主,促进师生双向沟通的最大化,使思政课入脑更入心。

猜你喜欢
云课堂教学资源思政
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开发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新媒体环境下江苏省高职院校教学资源的整合利用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新型教学资源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高校冰上教学资源社会开放的意义及管理模式
小学科学“云课堂”的构建策略
不一样的云思维:“云”在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