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事实与命题的同一
——真理同一论的智识资源、核心论题及困境

2020-11-30 14:41李主斌
哲学分析 2020年5期

李主斌

真理同一论是一种在分析哲学的初创年代有重大影响、近些年来又一次变得显目的真理论。①Gaskin,R.,2019,“The Identity Theory of Truth”,The 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URL=〈https://plato.stanford.edu/archives/win2019/entries/truth-identity/〉.b根据这一理论,一个命题是真的,当且仅当它同一于某个事实。通常认为,在20世纪初期,诸多重要的哲学家,如布拉德雷、弗雷格、摩尔和罗素,都有真理同一论的思想。鲍尔温(Thomas Baldwin)甚至认为黑格尔也是一个同一论者。②参见T.Baldwin,“The Identity Theory of Truth”,Mind,Vol.100,No.1,1991,pp.35—52。对此的反驳参见S.Robert,“Did Hegel Hold an Identity Theory of Truth?”Mind,Vol.102,No.408,1993,pp.645—647。

c20世纪80年代,沉寂了大半个世纪的同一论思想再次弥漫于哲学家们的思想中。例如,在一篇讨论马基(John Mackie)之真理符合论的文章中(该文章1985年首印于一本纪念马基的文集中),麦克道威尔谈到,马基的刻画(“一个真的陈述是这样的,即事物所是的方式正是该陈述表征它们所是的方式”)使得“真理存在于事物所是的方式与事物被表征为所是的方式两者间的符合(而非同一)关系中”①J. McDowell,Mind,Value,and Reality,Cambridge,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8,p.137,n.21.。1989年,坎德利什(Stewart Candlish)在一篇讨论布拉德雷真理论的文章中第一次使用了“真理同一论”这一表达式。②S.Candlish,“The Truth About F.H. Bradley”,Mind,Vol.98,No.391,1989,pp.331—348.自此以后,关于真理同一论的文献便多了起来。真理同一论在当代捕获了不少重要的拥趸,例如,麦克道威尔在1994年出版的《心灵与世界》一书中明确拥护真理同一论;霍恩斯比(Jennifer Hornsby)1996年就任亚里士多德学会会长时其就职演说的题目就非常显目的是“真理:同一论”③J.Hornsby,“Truth:The Identity Theory”,Proceedings of the Aristotelian Society,Vol.97,No.1,1997,pp.1—24.。

一、 从符合到同一

那么多重要的哲学家会被真理同一论所吸引,这本身就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通常认为,对于那些认为世界是一个统一体,在其中,表征者与被表征者之间不存在根本区分的哲学家(如布拉德雷),同一论有着先天的吸引力;对那些希望心灵与世界之间不存在本体论间隙的哲学家(如麦克道威尔),同一论也是一个必然的选择。此外,大卫(Marian David)还认为,人们谈论事实与命题的方式——即都借助that从句——也为哲学家们拥护真理同一论提供了强烈的动机。④M. David,“Truth as Identity and Truth as Correspondence”,in M. P. Lynch(ed.),The Nature of Truth:Classic and Contemporary Perspectives,Cambridge,MA:The MIT Press,2001,pp.683—704.但是,正如贾斯金(Richard Gaskin)、坎德利什等人所言的,最好将真理同一论理解为是对真理符合论的反应。⑤R. Gaskin,2019,“The Identity Theory of Truth”,The 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URL=〈https://plato.stanford.edu/archives/win2019/entries/truth-identity/〉;Candlish,S.,and Damnjanovic,Nic.,2011,“The Identity Theory of Truth”,The 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URL=〈https://plato.stanford.edu/archives/spr2011/entries/truth-identity/〉.

根据真理符合论,一个命题是真的,当且仅当它符合某个事实。这种符合论之一般刻画的背后是符合论者关于真理的这样一个直观:一个命题之为真存在于它与实在的关系中,换言之,是客观世界(的部分)使得一个命题为真或者为假。假设事实是客观世界方面使命题为真的东西,那么符合论的直观说的就是,一个命题是真的,是由于(in virtue of)特定事实的存在。同一论者对符合论的上述一般刻画以及背后的真理直观都持否定意见。关于这一点,我们不妨从弗雷格的一段著名论述开始,该论述实际上构成了真理同一论最为重要的智识来源之一。弗雷格说道:

只有当相符合的东西是一致的,因此并非不同的东西时,符合才可能完美。……把一个观念与一个东西比较时,仅当这个东西也是一个观念,这种比较才可能。这时,如果前者完美地符合后者,则它们是一致的。但这完全不是真被定义为一个观念与一个真实的东西的符合时(人们)所想要的,因为实在不同于观念,这一点是根本性的。但是,这样一来,就不可能有完全的符合,不可能有完全的真。所以,没有什么东西是真的,因为仅仅一半真的东西是不真的。①G.Frege,“The Thoughts:A Logic Inquiry”,Mind,Vol.65,No.259,1918,pp.289—311.霍恩斯比在解释这段话时认为:“如果真理是通过任何关系予以解释的,那么这种关系必须是同一,因为任何比真理候选者与所谓的相应事物之间的一致还弱的东西都将导致一个无法忍受的结果,即没有真理。”②J. Hornsby,“Truth:The Identity Theory”,pp.1—24.

考虑命题(that)雪是白的。假设该命题是真的,那么它的使真者(truthmaker)通常会被这样建议:事实(that)雪是白的。同一论者并不质疑这一事实的存在,但他们质疑符合论者关于这一事实与前述命题之关系的看法,简言之,即是:同一论者认为,由于刻画这两个实体的表达式间似乎不存在任何的语言学差别,因此真命题与事实之间的关系不是某种符合③W. Künne,2003,Conceptions of Truth,Oxford:Clarendon Press,p.8.,而是同一。这一观点被下述解释性的事实所强化。符合论者在解释为什么命题(that)雪是白的是真的时通常会说,雪是白的是真的,是因为雪是白的是一个事实(it is true that snow is white because it is a fact that snow is white)。但是这一解释被认为不过是在重复自己,因为“是真的”与“是一个事实”之间似乎根本没有距离。关于这一点,斯特劳森曾评论道:“除了风格,在‘那是真的’与‘那是一个事实’‘……是真的’与‘……是一个事实’之间,没有任何的细微差别。④P. F. Strawson,“Truth”,in M. P. Lynch(ed.),The Nature of Truth:Classic and Contemporary Perspectives,Cambridge,MA:The MIT Press,2001,p.453.”符合论者会说,事实与真理间的解释关系是一种形而上学解释而非语义解释。这一形而上学解释认为,事实是命题之为真或为假的形而上学基础,命题之真假是奠基于客观实在(事实)的。例如,使真主义者罗德里格斯—佩雷拉(Gonzalo Rodriguez-Pereyra)曾尝试论证一个口号:没有使真者,就没有使真(no truthmaking without truthmakers)。根据这一口号,所有(偶然)真理都奠基于客观实在,其为真需要客观实在来给予解释。⑤G. Rodriguez-Pereyra,“Why Truthmakers”,in H. Beebee and J. Dodd(eds.),Truthmakers:The Contemporary Debate,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5,pp.17—31.但是同一论者,如多德(Julian Dodd)、霍恩斯比,坚持认为形而上学解释不成立。①J. Dodd,“Is Truth Supervenient on Being?”,Proceeding of the Aristotelian Society,Vol.102,No.1,2002,pp.69—86.

基于上面所描述的事实与命题间的亲密性,同一论者反对使真者这一概念,因为这一概念似乎暗示着真值载体(truth-bear)与使真者的区分,并且真值载体与使其为真的使真者是两类不同的实体;同一论者认为,由于并不存在不同于真值载体的使真者,又因为没有任何东西可以使自己为真,因此并不存在使真者,所存在的只是真值载体。②R. Gaskin,2019,“The Identity Theory of Truth”,The 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URL=〈https://plato.stanford.edu/archives/win2019/entries/truth-identity/〉.霍恩斯比的文章《没有使真实体的真理》其标题即清晰地表明了同一论者的这一立场。③J. Hornsby,“Truth without Truthmaking Entities”,in H. Beebee and J. Dodd(eds.),Truthmakers:The Contemporary Debate,pp.33—47.

二、 命题与事实同一的策略

既然真理存在于命题与事实的同一中,那么一个自然的问题是:这种同一如何可能?显然,这一问题的答案依赖于我们对命题、事实的某种特定理解。假设像我们通常所认为的那样,命题居于涵义领域(即它是弗雷格的“思想”),事实居于指称领域,那么认为命题与事实同一就会违背涵义与指称这一著名区分。从这一意义上讲,真理同一论一定会背负相当的形而上学负担以解释命题或者事实,因此它不可能如麦克道威尔所宣称的那样是自明之理(truism)。④J. McDowell,Mind and World,Cambridge,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6,p.27.显然,从策略上讲,同一论者既可以选择解释命题,把它推向指称领域的事实,也可以选择解释事实,把它推向涵义领域的命题,由此来构建真理同一论。从文献来看,这两种策略都有人拥护。

先看第一种策略,即把命题推向指称领域的事实。众所周知,罗素在1903年左右持有一种关于判断的二元关系理论,根据此理论,判断是判断心灵(judging mind)与命题的二元关系。对于命题,不同于弗雷格,罗素认为它们不是由语词的涵义构成,而是由语词所指称的实体组成,他说:“一个命题,除非它恰巧是语言学的,自身并不包含语词,它包含由语词所指称的实体。”⑤B.Russell,The Principles of Mathematics,London:George Allen and Unwin,1903,sec.51.例如,命题(that)勃朗峰高4000多公尺就不包含“勃朗峰”的涵义而包含勃朗峰本身(它所有的石头以及雪)作为组成部分。由于此时命题的构成部分及其构成方式与事实的构成部分及其构成方式相同,因此真理同一论唾手可得。关于这一点,罗素说道:“人们设想,如果A存在,那么A是一个事实;但真正的事实是:‘A的存在(A’s existence)’或者‘A 存在(that A exists)’。这类东西,我称之为命题,并且如果它们恰巧是真的,那么这类东西就被称为事实。”①B.Russell,“The Nature of Truth”,in A. Urquhart(ed.),His Foundations of Logics:1903-05 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1994,p.495.这是罗素持有真理同一论的明证。

但是,这一策略面临一个严重的困难,这一困难被罗素的立场展现得淋漓尽致:它无法解释假命题。根据罗素,命题不同于其组成部分的聚集(aggregate),例如命题(that)A爱B不同于A、爱、B这三者的聚集甚至有序组。一个命题是一个统一体(unity)。那么,为什么命题能够成为统一体?由于布拉德雷倒退,我们或许可以对所有的复杂性实体提出类似的问题②参见李主斌:《布拉德雷倒退与统一体难题》,载《自然辩证法通讯》,2016年第5期。,但是,罗素式命题在这里还独享了一个难题。根据罗素,命题统一体的源泉在于命题的动词:“一个命题中真正的逻辑动词可以始终被看作是断定了一个关系。”③B. Russell,The Principles of Mathematics,sec.53.即是说,一个命题之所以是一个统一体,是因为命题中的动词所断定的关系实际地关联着命题的其他组成部分。但是如此一来,难题出现了:由于假命题也是命题,因此它与真命题一样是由对象作为组成部分组合而成。考虑命题(that)斯诺登峰比珠穆朗玛峰高。作为一个命题,它必须是统一体,即(按照罗素关于统一体之源泉的说法):关系“比……高”必须实际地关联斯诺登峰与珠穆朗玛峰。问题是,如果该关系实际地关联了这两个关系项,那么命题(that)斯诺登峰比珠穆朗玛峰高就是一个真命题而非假命题了。④G. Stevens,“Russell and the Unity of the Proposition”,Philosophy Compass,Vol.3,No.3,2008,pp.491—506.

众所周知,这一困难促使罗素在1910年左右放弃了判断的二元关系论而转向多元关系论,与此相应,他也放弃了真理同一论而转向真理符合论。显然,这一困难的存在同样使得当代同一论者几乎没有人采取把命题推向指称领域的策略⑤J. Dodd,“McDowell and Identity Theories of Truth”,Analysis,Vol.55,No.3,1995,pp.160—165.,他们走的是另一条路。

根据多德,基于对事实的不同理解,同一论可以区分为两个版本:强健的(robust)和谦虚的(modest)。如果事实如符合论者所构想的那样,以特定的对象和性质作为组成部分,事实的总体构成世界,那么以之构建的同一论就是强健的。⑥Ibid.如果如弗雷格所理解的那样,“事实即是真的思想”,思想(因而事实)以涵义而非对象和性质作为组成部分⑦G. Frege,“The Thoughts:A Logic Inquiry”,Mind,Vol.65,No.259,1918,pp.289—311.,它们居于涵义领域,那么以之构建的真理同一论就是谦虚的。在多德看来,这两种版本的同一论是不能共存的,他也基于此批评了麦克道威尔、霍恩斯比的立场。①J. Dodd,“McDowell and Identity Theories of Truth”,Analysis,Vol.55,No.3,1995,pp.160—165;J. Dodd,“Hornsby on the Identity Theory of Truth”,Proceedings of the Aristotelian Society,New Series,Vol.99,No.2,1999,pp.225—232.

众所周知,麦克道威尔在《心灵与世界》一书中的核心目标是论证,心灵与世界之间不存在本体论的间隙(gap)。他的证明可简述如下:“在那种一个人可以意谓,或者一般而言一个人可以思考的东西,与那种可以是如是情况的东西之间不存在本体论的间隙。当一个人真确地(truly)思考时,此人所思考的东西正是如是情况。所以,因为世界是所有的如是情况(……),因此,在思想与世界之间不存在间隙。”②J. McDowell,Mind and World,Cambridge,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6,p.27.其中,“此人所思考的东西”正是弗雷格的“思想”,也即命题,他称之为“可思者(thinkables)”;“如是情况”即是事实,这一点麦克道威尔紧随《逻辑哲学论》。可以看到,麦克道威尔在这里认为,当一个人的思想是真的时,该思想同一于某个事实。这是他持有真理同一论的明证。同时,麦克道威尔认为,世界由事实构成(“世界是所有的如是情况”),即事实是世界的栖居者。看起来,根据前面多德关于强健与谦虚版本同一论的区分,麦克道威尔想栖身于这两种立场上,但多德认为,这两种立场是不融贯的,因为涵义不是对象、性质,而是对象、性质的表征模式,因此事实不能既由涵义作为组成部分构成(从而居于涵义领域),又由对象、性质作为组成部分构成(从而居于指称领域)③J. Dodd,“McDowell and Identity Theories of Truth”,p.163.,否则就混淆了涵义与指称的著名区分。

根据多德,他所信奉的谦虚版本的同一论可以避免这些问题,因为这一理论并不认为事实是世界的栖居者,它仅仅处于涵义领域。不仅如此,由于此时说某个思想是真的当且仅当它同一于某个事实,这一说法的正确性是从弗雷格式事实概念中平乏地(truistically)推出来的,因而它是自明之理。至此都没有问题,问题在于,如果事实不是世界的居住者,那么“真命题同一于事实”这样的说法就对心灵——世界之关系没有说任何东西。多德不觉得这是一个严重的问题④Ibid.,p.164.,他曾明确地将自己的立场表述为是某种类型的紧缩主义:“真理不过是,在一个语言中,它的表达式为该语言提供一套刻画间接的、一般性断言的装置。”⑤J.Dodd,An Identity Theory of Truth,London:Macmillan,2008,p.133.但是,按照霍维奇对紧缩主义的刻画⑥霍维奇认为,关于真理的紧缩主义,由下述三个论题构成:(1)真谓词的功用和存在理由使我们能够对于模式概化给出直接刻画;(2)这一谓词的涵义存在于下述事实中,即我们对它的全部使用来源于我们倾向于接受等价模式的实例;(3)关于真理的解释性的基本事实由等价模式的实例所表达。参见 P.Horwich,“Davidson on Deflationism”,in U. M. Meglen(ed.),Donald Davidson:Truth,Meaning,and Knowledge,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1999,p.18。,多德上面仅谈到了真谓词的功用,然而一种恰当的真概念还需提供真谓词的涵义,这一点即使对紧缩主义来说也是如此。谦虚版本的同一论不能告诉我们这一点,它对于真理几乎没有说任何东西,既没有为“是真的”给出定义,也没有解释真理存在于何处,或者真与假的区别是什么。①S. Candlish and Nic.Damnjanovic,“The Identity Theory of Truth”,The 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2011,URL=〈https://plato.stanford.edu/archives/spr2011/entries/truth-identity/〉.如果我们问,为什么命题(that)雪是白的是真的,它不能回答说,因为雪是白的是一个事实。它不能这样回答,是因为这一回答(在谦虚的同一论中)等价于说雪是白的是真的,因此这样的回答属于同语反复。如果现在天在下雨,一个人说命题(that)天在下雨是真的,同一论者由于其真理概念对于心灵——世界之关系什么也没说,也只能尴尬地回答说,也许如此,也许不是如此。

就此而言,谦虚版本的同一论尽管可能不会面临麦克道威尔、霍恩斯比版本同一论的困难(如果多德关于这一困难的论证是正确的话),它也绝不(应该)是真理同一论有希望的辩护方 向。

三、 涵义、指称与同一

实际上,麦克道威尔、霍恩斯比并不接受多德关于他们立场的批评。情况可能是,如果世界由事实构成,事实同一于真思想,思想属于涵义领域,那么世界由真思想构成,因而居于涵义领域。这种情况正是麦克道威尔、霍恩斯比的立场。②J. Hornsby,“The Facts in Question:A Response to Dodd and to Candlish”,Proceedings of the Aristotelian Society,Vol.99,No.2,1999,pp.241—245.例如,霍恩斯比曾谈到,根据多德,她持有如下两个立 场:

(1)事实是弗雷格所说的指称领域的居住者。(2)可思者居于涵义领域。但是,她并不持有(1),她只是持有(2),如果涵义指的是弗雷格式涵义。③Ibid.这里,问题的关键是,多德的立论有一个基本的预设,即世界是一个指称领域的东西,如果事实是世界的基本构建,那么事实也属于指称领域,由对象和性质作为组成部分。这个预设显然不被麦克道威尔、霍恩斯比所认同。麦克道威尔曾谈到:“[多德]认为事实看起来能够成为这个世界的组成部分……它们需要以对象和它们的性质作为自己的组成部分,……[但是]对此我没有看到任何辩护。”④J.McDowell,“Response”,in M. Willaschek(ed.),John McDowell:Reason and Nature,Munster:LIT Verlag,1999,pp.93—94.如果事实不是以对象、性质,而是以它们的表征模式为组成部分,那么事实就会居于涵义领域:“特定的如是情况,属于这样的世界:它被构想为所有如是情况的总体。但是如是情况的东西无非就是可以被想的东西,因此居于涵义领域。”①J.McDowell,“The True Modesty of an Identity Conception of Truth:A Note in Response to Pascal Engel(2001)”,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ilosophical Studies,Vol.13,No.1,2005,pp.83—88.

看起来,多德的批评被回避了。但是,如果世界是由涵义领域的事实构成,那么这样的世界概念似乎就与我们的常识实在论相悖。从常识上看,日常我们所见、所触的东西是这个世界的构成要素,但它们都确定无疑地属于指称领域。麦克道威尔的常识实在论立场使他不能忽视这一点,他说道:“当然,还存在着指称领域,而且每一个人都有权利要求:‘世界’这个短语应该适用于它。”②Ibid.,p.84.这就为麦克道威尔、霍恩斯比等人提出了一个问题:如何处理指称概念?根据舒姆(Christian Suhm)、瓦格曼(Philip Wageman)和韦塞尔斯(Florian Wessels),这个问题,换个表达方式,即是:事实与对象的关系是什么?③C.Shum ,P. Wagemann and F. Wessels,“Ontological Troubles with Facts and Objects in McDowell’s Mind and World”,in M. Willaschek(ed.),John McDowell:Reason and Nature,Münster:LIT Verlag,1999,pp.27—33.在这一问题上,麦克道威尔似乎并不认为它是一个难题:“例如,任何人,如果他认为恩格尔不以真理同一论为然,则他就思考着恩格尔。以弗雷格的话来说,我们无法将思想(可思者)以特定的涵义作为组成部分这一事实与下述事实分开:那个实实在在的人,即我当下所使用的名称‘恩格尔’之指称,是(我们可能会说)该思想的主题之一。具体来说,那个思想是真是假取决于那个实实在在的人是否不以真理同一论为然。”④J.McDowell,“The True Modesty of an Identity Conception of Truth:A Note in Response to Pascal Engel(2001)”,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ilosophical Studies,Vol.13,No.1,2005,p.85.在另一处地方,麦克道威尔还谈到对象通过出现于事实(即真命题)中而出现于世界中:“我们可以通过下述方式引入‘对象出现于思想(也即事实)中’这一术语:一个对象出现于思想(可思者)中,即该对象是作为该可思者之组成部分的涵义其相关的指称。”

为了理解、评价麦克道威尔关于“主题”“对象出现于思想中”这样的说法,以及他基于此的方案,或许参照一下斯特劳森在与奥斯汀论战时的论述是有益的。根据斯特劳森,一个语句通常包含两个部分:指称部分和描述部分,指称部分指称一个事物或人,指称可以正确或不正确,描述部分刻画指称部分所指称的事物或人,描述可以适合(fit)或不适合。除此以外,不存在语句所关于的其他任何东西。例如,语句“这只猫有兽疥癣”就是通过“这只猫”指称一个对象、“有兽疥癣”描述该对象,除此以外,不存在该语句所关于的任何其他东西。⑤P. F. Strawson,“Truth”,in M.P.Lynch(ed.),The Nature of Truth:Classic and Contemporary Perspectives,Cambridge,MA:The MIT Press,2001,p.451.按此策略,对象(事物、人等)是一个陈述所关于的东西,是一个陈述的主题。当麦克道威尔说“思想的主题”时,他的意思看起来恰是斯特劳森用“关于”一词所论述的东西。但是,在斯特劳森哪里,这个世界的存在物只是对象(个体),它没有给事实留有位置,“是一个事实”这一概念在我们语言中的作用是由它是“是真的”的另一个说法来提供的。这意味着,麦克道威尔、霍恩斯比需要进一步表明,对象是世界的存在物,这一观点与他们关于世界由事实构成、事实属于涵义领域这一说法如何共存。

在这一问题上,存在两种可能的策略。策略之一是费希(William Fish)和麦克唐纳德(Cynthia Macdonald)所述的一种使弗雷格式命题同一于组合性事实(即事实由对象和性质作为组成部分构成)的策略。①W. Fish and C. Macdonald,“On McDowell’s Identity Conception of Truth”,Analysis,Vol.67,No.1,2007,pp.36—41;W. Fish and C.Macdonald,“The Identity Theory of Truth and the Realm of Reference:Where Dodd Goes Wrong”,Analysis,Vol.69,No.2,2009,pp.297—304.按此策略,居于涵义领域的事实(弗雷格式真命题)与居于指称领域的事实可以同一,因为它们的基本构成成分,即概念与对象、性质,可以同一。这毫无疑问是一个野心勃勃的策略,由于这一策略如果成功,那么弗雷格关于涵义与指称的著名区分即是错的,因此它需要强有力的辩护。就目前而言,因为我们还没有看到这样的辩护,因此它被批评为是一种严重的混乱。②R. Gaskin,“The Identity Theory of Truth”,The 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2019,URL=〈https://plato.stanford.edu/archives/win2019/entries/truth-identity/〉.

策略之二是认为,存在两种刻画世界的方式,且两种方式都是完备的。如果情况如此,那么一个命题的真既可以通过它是否同一于某个涵义领域的事实来确定,又可以通过相应陈述所关于的对象是否如该陈述所断言的那样来确定。例如,命题(that)恩格尔不以真理同一论为然之为真(或为假),即可以通过求诸是否存在事实(that)恩格尔不以真理同一论为然来确定,又可以通过求诸它的主题,即恩格尔这个人,是否不以真理同一论为然来确定。前面麦克道威尔关于恩格尔的引文,以及他下面的说法,似乎都在提示这一策略:“作为所有的如是情况,因而属于涵义领域的世界,与在其他可能概念,即指称领域,下的世界有关。③J. McDowell,“The True Modesty of an Identity Conception of Truth:A Note in Response to Pascal Engel(2001)”,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ilosophical Studies,Vol.13,No.1,2005,pp.84—85.”很显然,这同样是一个野心勃勃的策略,这个策略的困难之一是:指称领域的对象可以适用于“何时”“所处”这类概念,但是涵义领域的事实则不适应。在这一问题上,阿姆斯特朗曾建议说,事实概念④与麦克道威尔、霍恩斯比等不同,阿姆斯特朗的事实是以个体、属性而非涵义作为组成部分的实体。与指称领域的概念(如对象、性质)实际上是对同一世界的两种不同的描述方式,这两套概念系统在某种程度上是正交的(orthogonal)。⑤D. M. Armstrong,A World of States of Affairs,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7,pp.137—138.这一建议原则上是可能的,但是除非搞出一套桥接两套概念系统的原则,否则它看起来就是特设性的。遗憾的是,阿姆斯特朗拒绝揽这个活。⑥Ibid.,p.138.麦克道威尔、霍恩斯比同样不揽这个活。从某种意义上讲,不揽这个活是明智的,因为如果桥接原则搞起来了,那么事实作为实体的必要性就会受到严重挑战。①李主斌:《事实——一种基于柏拉图主义立场的解释》,载《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5期。

从真理同一论的角度来看,策略二更严重的困难是:它会消解真理同一论被发展出来的动机。如前所述,同一论最好被理解为对符合论的反应。这样,如果像麦克道威尔所说的,一个命题的真既可以求诸事实,又可以求诸对象,那么,由于第二种确定真理的方式是符合论的,符合论因此就又回来了。这样,看起来同一论与符合论可以共存。但是,如第一节所论述的,同一论与符合论的分歧是根本的,这一分歧体现在对如下问题之回答的根本对立中:一个命题之为真是否需要形而上学的基础?即是否需要使真者?不仅如此,如果同一论可以与符合论共存,那么,由于事实与命题一样由涵义组成,居于涵义领域,因此说一个命题因为同一于某个事实而为真时,这不过是从事实概念中平凡地推出来的,它实际上并没有解释该命题为什么是这样的。就此而言,如麦克道威尔关于“恩格尔”的上述引文所表明的,对命题之为真的解释最终还是要通过求诸指称概念。这样一来,真理同一论消失了,剩下的只是真理符合论。

四、 命题与事实的模态性质

前面,我们考察了将命题与事实同一的两种策略,并分别考察了它们各自可能面临的困境。在文章的最后,我们跳出同一论的不同版本,一般性地来看看命题与事实同一这一命题可能面临的挑战。文献中已经提出了不少这样的挑战②R. Gaskin,“The Identity Theory of Truth”,The 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URL=https://plato.stanford.edu/archives/win2019/entries/truth-identity/,2019,sec.5.,这里,我仅考察其中与本文的核心论题,即命题与事实的同一问题,密切相关的一个,即模态问题。摩尔(G.E. Moore)曾提出了这一问题以反驳真理同一论,该问题后来被哲学家们,如艾耶尔(A. J. Ayer)、法恩(Kit Fine)、库勒(W. Künne)所不断重复。③分 别 参 见 G. E. Moore,Some Main Problems in Philosophy,George Allen & Unwin Ltd.,1953,p.308;A. J.Ayer,Russell and Moore:The Analytical Heritage,Cambridge:Th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1,p.211;K.Fine,“First-order Modal Theories III-Facts”,Synthese,Vol.53,No.1,1982,pp.43—122;W. Künne,2003,Conceptions of Truth,Oxford:Clarendon,pp.9—10。这里,我们不妨以法恩的版本为例看一下这一问题。法恩说道:

……即使被限制在一个简单的模态语言中,即只包含“存在”一个谓词,也有可能表明事实不是命题。比如,考虑命题p(that)卡特在1979年是总统,和事实f(that)卡特在1979年是总统。然后,即使卡特不是总统,命题p也存在,但事实f则不然。所以,p与f是不同的。①K.Fine,“First-order Modal Theories III-Facts”,pp.43—122.

根据这一论述,命题与事实拥有不同的模态性质(在所有可能世界中,命题p存在,但事实p仅在某些可能世界中存在),因此,根据莱布尼茨律(),事实与命题是不同的实体。

对此批评,一种回应是:这不是一个真正的问题,因为莱布尼茨律太强了。按照莱布尼茨律,命题(that)卡特在1979年是总统不同一于真命题(that)卡特在1979年是总统,因为前者在任何可能世界都存在,而后者在命题(that)卡特在1979年是总统为假的可能世界中不存在;苏格拉底不同一于脾气暴躁的苏格拉底,因为在某些可能世界中,苏格拉底存在,但是脾气和蔼可亲,即暴躁的苏格拉底不存在。

这一回应会削弱但不会消除前述反驳的力量,因为一旦我们将莱布尼茨律中的性质Q限制在构成对象之同一性条件的本质性质,那么就可以这样改进上述反驳:通常来讲,那些需要求诸“同一于某个事实”来确定其真理的命题都是偶然真命题,例如命题p(that)卡特在1979年是总统。作为偶然真命题,是真的(being true)只是该命题的一个偶然性质。现在,假设如同一论所认为的,事实f同一于命题p(其中命题p是真的)。由于是真的只是命题p的偶然性质,因此当该命题不拥有该性质时,命题p的同一性不会发生改变。这就像此刻我面色红润,但我可能面色苍白,无论是面色红润还是苍白,这种偶然性质的变化不会改变我的同一性,我依然是我。所以,如果有一个实体与面色红润的我同一,那么,当我面色苍白时,(由于我依然存在)该实体也同样存在。因此,如果f与真的p是同一个东西,那么即便p不拥有是真的这一性质,f也存在。现在,假设p是假的,即卡特在1979年不是总统,这样卡特在1979年是总统当然不是事实,即f不存在。矛盾产生了。

对上述论证,类比卡特莱特(R. Cartwright)的方案,多德曾给出了一个回应。卡特莱特曾谈到,存在某个人可以被正确的描述为《语词与对象》的作者,但是为了使得没有任何人可以被正确地描述为《语词与对象》的作者,并不必然要求所有实际存在于宇宙中的人都消失,而只需要求没有人写过《语词与对象》。①R. Cartwright,“A Neglected Theory of Truth”,in her Philosophical Essays,Cambridge,MA:MIT Press,1987,pp.76—78.类似的,多德认为,要使卡特在1979年是总统不是一个事实,并不必然要求一个实体从宇宙中缺失,而只需要求,一个实际拥有是一个事实这一性质的实体没有这一性质。②J.Dodd,An Identity Theory of Truth,London:Macmillan,2008,p.87.因此,情况是这样的:当卡特在1979年是总统时,有一个实体,它拥有的是一个事实这一性质;当卡特在1979年不是总统时,同样的实体依然存在,只不过此时它不拥有是一个事实这一性质。③同样的回应方案还可以参见 R. Gaskin,“The Identity Theory of Truth”,The 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URL=https://plato.stanford.edu/archives/win2019/entries/truth-identity/,2019,sec.5.1。

这一方案说的是什么?设想A和B之间有一段对话④这一对话的出处同上。,对话的内容是关于某个世界,在该世界中,苏格拉底并不聪明。假定A认为苏格拉底在该世界中是聪明的,B会怎么回答?通常的回答是这样的:“不,你错了。在该世界中,并不存在这样的事实;所说的事实,即苏格拉底是聪明的,在该世界中不存在。”但是,如果B是一个持有上述方案的同一论者,他就必须这样说:“是,你是对的,在该世界中存在这一事实,即事实(that)苏格拉底是聪明的,只是在该世界中,这一事实不是一个事实。”后一种回答看起来非常怪异。对此,贾斯金认为存在一个回应的策略,即区分事实与事实性(factuality):事实,作为命题,在所有该命题存在的可能世界中都存在;事实性,作为事实的具体化(reification),仅在相应命题在其中为真的可能世界中才存在。⑤同上。这一策略看起来像是玩文字游戏:既然事实在相应命题存在的所有可能世界中都存在,那么命题的真就不能通过与事实的同一来确定,因为这样会使得所有的命题都是真的。最终,能够解释真理的是那些在某些世界存在某些世界中不存在的事实性。这样,扮演人们通常归于“事实”概念的角色的不是贾斯金的“事实”概念,而是他的“事实性”概念,真理同一论的命题因此也就要修改为:一个命题是真的,当且仅当它同一于某个事实性。命题与事实同一的模态问题变成了命题与事实性同一的模态问题。

实际上,细品多德、贾斯金的方案,会发现其中最关键的要点在于:他们把“是一个事实”看作是与“是真的”一样的性质归属表达式,这样,“f是一个事实”就是把是一个事实这种性质归属于f,这正如“p是真的”是把是真的这一性质归属于p。然而,这可能是一个范畴错误:我们不应该认为,每一个形如“某某是###”的句式都意味着存在是###这样的性质,因为这样做可能会混淆实体与属性的区分。例如,我们不应该认为“苏格拉底是人”意味着存在是人这种性质。如果人是实体,而人又是性质,那么实体与属性的区分何在?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观察到了,实体的种和属可以谓述第一实体,如“苏格拉底是人”,但这并不意味着,实体的种和属是属性(attributes)。①Aristotle,Catogories and De Interpretatione(Introduction and notes by J. C. Akrill),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63,p.4.在我看来,对“苏格拉底是人”这一语句的恰当分析应该是:苏格拉底属于人这个类。如果一个人非要将是一个人作为一个性质纳入我们的本体论范畴,那么他(她)得解释恰当运用这一性质的一些条件,比如告诉我们:为什么是一个人可以恰当地应用到苏格拉底上,但对卡拉(电影《卡拉是条狗》中的卡拉)却不行?仅仅说苏格拉底而非卡拉拥有是一个人这一性质,这毫无帮助。回到是一个事实这种性质上,我认为情况同样如此。如果事实是实体,那么不应该再认为是一个事实是一种性质。此外,从同一论者的自然主义倾向来看,上述方案也是怪异的。例如,多德对除了科学研究(以物理学为典范)所断定的性质以外的性质都持保守态度,他甚至否认是真的是一种性质。②J. Dodd,“There is no Norm of Truth:A Minimalist Reply to Wright”,Analysis,Vol.59,No.4,1999,pp.291—299.现在,为了回应模态问题,多德把这一立场抛弃了,走到了甚至比柏拉图主义者更远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