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 玮
1947年8月,在解放战争转入战略进攻的大形势下,西北野战军利用冬季战斗间隙进行了一次整训。这期间,三五八旅创造性开展了以“诉苦”(诉旧社会和反动派加诸劳动人民之苦)和“三查”(查阶级、查工作、查斗志)为主要内容的群众运动,极大提高了官兵为阶级而战的思想觉悟,焕发出强大战斗力,为即将到来的战略决战铺垫起思想和组织上的准备。“诉苦三查”运动是“我军政治工作的一个伟大创造”,被毛主席命名为“新式整军运动”推广全军。时至今日,该运动中的一些做法对加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仍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找准切入是基本前提。整训源于彭德怀等西北野战军将领对“为什么两次攻打榆林都没有成功”的思考,时任三五八旅政委余秋里在深入调研后感到,根子原因是当时的部队中吸收了70%~80%的战场俘虏,这部分“解放战士”阶级界限模糊、革命觉悟不高,有的出现了打“滑头仗”和贪生怕死等情况。基于提高觉悟斗志、解决为谁打仗的根本性问题,“诉苦三查”应运而生。这启示我们,教育要奔着解决具体问题去,坚持目标牵引才能有方向感,必须着力纠治为教而教的“纯任务”观念、“走过场”现象,强化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地制宜精准施策,让教育契合形势需要、直抵官兵心坎,扭住着力点提高针对性实效性。
发动群众是关键所在。蓬勃开展的诉苦运动中,广大官兵尤其是“解放战士”积极踊跃地忆苦水、算苦账、挖苦根,运用亲身经历的事实,对比新旧军队巨大变化、新旧社会巨大反差,揭批旧社会和反动派的罪恶本质,把个人“苦”同阶级“苦”联系起来,把个人“仇”提高到“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任务上来,逐步清晰了“苦从何来,仇向谁报”的基本道理。这启示我们,教育必须着眼“做人的工作”,充分发扬民主,走实走活群众路线,努力从“台上讲、台下听”的说教硬灌中跳出来,依靠群众自我教育,启发自觉,这样的教育才能在官兵内心打下深刻烙印,积极调动参教热情提升吸引力感召力。
典型引路是重要助推。“解放战士”路新理平时是个“问题”战士,诉苦运动开展后顾虑得不到同情理解,一天夜里,他偷跑到营房外面,摆上母亲牌位哭诉家庭的悲惨遭遇:父亲给地主打工活活累死,母亲在逃荒中染疾死去,自己被国民党抽了壮丁,九岁的小妹不知死活……悄悄跟在后面的指导员听着血泪史与他一起抱头痛哭。第二天,路新理的苦难身世极大激发了战士们申诉的积极性。这启示我们,典型的力量是巨大的,教育必须善于挖掘身边人、身边事,用身边的真情真理真实强化官兵的情绪渲染、情感代入,拉近距离才能破除身心“分离”,通过典型引领为教育走向深入添上“一把火”。
逐步深化是逻辑必然。诉苦运动开展之初也并非一帆风顺,面对少数思想守旧官兵对劳动阶级和剥削阶级“谁养活谁”之争,三五八旅党委及时加强引导,适时把“诉苦”引向“算账”。通过对地租、工钱、高利贷等计算,帮助认清剥削的真相,认清不幸遭遇的根源是旧社会和反动派强加的,必须打碎吃人的旧社会、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这启示我们,抓教育必须把党的领导贯穿全过程,既讲“民主”更讲“集中”,善于纠偏正向做好“下半篇文章”,运用归纳法推动官兵从“感性”向“理性”提领,实现朴素情感向思想认同根本性转变。
归于实践是最终落点。“三查”运动紧接着“诉苦”运动而展开,通过查阶级,清除了破坏分子;通过查工作,端正了思想摆位;通过查斗志,激发了练兵热潮。余秋里在回忆中提到,“冰天雪地,天气寒冷,战士们没等吹起床号,就光着头,拎起木枪、手榴弹跑到雪地上进行训练,中午也不休息”。这启示我们,教育必须牢牢把握“服务战斗力建设、服务工作实践”这个根本,坚决破除理论上“空谈”的形式主义,让思想和实践对接,在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中推动学思悟贯通、知信行统一,真正走实教育落到末端的“最后一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