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业军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基础和前提。对于这具有重大意义和紧迫要求的至关重要一步,应当着眼不同维度,抓好全面、平衡、普惠、稳定、持续等五个关键,聚焦顽疾难题,破除荆棘障碍,疏通全面小康道路最后一公里,确保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圆满收官。
全面小康应当是实现各领域进步的小康,这里“全面”是指领域全。从纵向全局维度来看,全面小康的关键是实现领域全的小康。
首先,实现发展水平高的“小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首要要求的是“小康”。“小康”讲的是发展水平,实现相对较易。按照小康社会现行量化指标,我们可以说多年前已经实现了小康,但是仍需破解处于指标以下居民及家庭数量较多、购买力较低、消费能力受限等问题,实现绝大多数居民生活富裕。
其次,涵盖“全面”的建设领域。全面小康的“全面”要求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领域同步推进,需要攻坚来实现。这里全面小康强调的是“五位一体”建设领域全面进步的小康。相较而言,经济、政治建设领域稳步推进,文化建设考验加剧,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任重道远,离“全面”小康还有多场“攻坚战”要打。
再者,采用“全面”的发展模式。这里“全面”主要指发展模式全面,讲的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各建设领域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经济建设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由高速度向高质量转变;政治建设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文化建设统筹意识形态、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艺创作及网络舆情建设,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社会建设保障和增进民生福祉,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现代化体系;生态文明建设注重和谐共生、绿色发展,统筹自然系统治理,依法依规严格生态环境保护。
全面小康应当是实现全民共同富裕的小康,这里“全面”是指共同富。从横向对比维度来看,全面小康的关键是实现共同富的小康。
首先,促进城乡平衡发展。全面小康,是城乡共同的小康。补齐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这块全面小康的最大短板,通过实现农村与贫困地区的全面小康,进而实现全国的全面小康。通过技能培训、科技指导、创业扶持等措施,凭技创业,长效脱贫,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
其次,推进东西南北区域共同发展。我国东富西贫、南强北弱的区域发展态势始终存在、有增无减、差距愈大。必须通过宏观部署调整、发展政策导向、“一带一路”牵引,克服困难瓶颈、减小东西南北区域差距,实现共同发展。
再者,化解贫富差距拉大矛盾。遵守市场经济规律,依托阶梯税收机制、规范行业收入标准等措施,依法合理调整财富分配制度体系,化解少数人与大多数人贫富差距拉大矛盾。通过普及高中教育、减小高等教育费用压力、提供低成本就业技能培训,缩小智力和技能差异,力争提供平等机会,以长效精准脱贫为补充,逐步减小绝大多数人之间贫富差距。
全面小康应当是绝大多数人实现的小康,这里“全面”是指受众大。从定量分析维度来看,全面小康的关键是实现受众大的小康。
首先,调整某些不合理指标体系。一直以来,小康社会有一个客观定量的指标体系,这个指标体系主要采用取平均值方式设定了十几个指标衡量标准。虽然我国按照定量指标达到了平均值的小康标准,但是由于极少数人的极大富裕拉高了平均值,而大部分人还在平均值以下且离平均值差距较大,那么这种采用平均值的指标体系是不合适的。
其次,采用更合理的中位数指标体系。全面小康的路上,受众要逐渐增多。现阶段,更合理的指标体系可以采取主要以中位数为标准的衡量指标,这样至少全国一半人民或家庭能站在标准以上。
再者,构建更优的众数指标体系。全面小康效益要惠及全体人民,力争全民小康。这种众数指标体系可以随着发展进步动态调整,例如,受众逐渐由60%到70%,再到80%、90%、100%。逐步确保大多数人达到小康水平,绝大多数人受益,普遍分享全面小康带来的实惠与效益。
全面小康应当是实现主观感受幸福的小康,这里“全面”是指品质高。从定性衡量维度来看,全面小康的关键是实现品质高的小康。
首先,抓经济、稳就业,拥有获得感和认同感。全面小康,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小康。抓好经济是民生改善的物质基础,必须让经济发展效益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广大百姓。抓就业,也是抓经济。将稳就业摆在突出位置,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的就业。老百姓充分参与到经济建设中,更加体面劳动,体现自身价值,就会拥有获得感和认同感。
其次,重民生、提品质,提高幸福感和满足感。全面小康,是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的小康。教育、医疗、住房、养老,这些都是最大的民生,解决不好这些问题,小康就不是高品质的全面小康。必须调整资源分配不均衡突出问题,不断减小这些经济支出压力,让老百姓花较小代价,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学有所教、病有所医、住有所居、老有所养,不断提高幸福感和满足感。
再者,保生态、建制度,增加安全感和自豪感。全面小康,是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法规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小康。车让行人、扶老爱幼、文明旅游,这些都是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提高的缩影;垃圾分类、精耕护林、治霾防污,这些都是促进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有效举措;有法可依、制度完善、政策持久,这些都是确保社会安全和公平正义的必要保证。为此,必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美德化育、和谐文明、保护生态、完善制度,法治与德育聚力同行,才能增加安全感和自豪感。
全面小康应当是实现持续发展进步的小康,这里“全面”是指可持续。从时间推移维度来看,全面小康的关键是实现可持续的小康。
首先,全面小康是动态发展的爬坡过坎式道路。建成全面小康从来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过程中必然存在瓶颈难题、悬崖陡坡、坎坷曲折与干扰阻挠。必须遵循事物发展规律,坚持实事求是与问题导向,充分调查研究,发扬钉钉子精神,以科学创新的思维爬坡过坎、化解矛盾、攻坚克难。
其次,全面小康是持续进步的螺旋阶梯式过程。建成全面小康过程中,可能会有阻滞,甚至暂时止步不前,但是必须充分自信,相信全面小康必将是持续进步的过程,是多维全域动态螺旋阶梯式上升的过程。必须保持战略定力,防范化解滑坡塌方、敌方分化、内部狐疑等多重重大风险,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以敢打必胜的信心脚踏实地、干事创业、勇于奉献。
再者,全面小康是更高目标的必经基石性阶段。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分两步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和伟大目标。第一步是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步是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两步,实际上是小康质量持续提高、全面小康可持续发展的更高阶段。全面小康就是实现这两步目标的必经基石性阶段。实现这三个递阶上升的目标,时间紧、任务重、困难多,必须采取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并联式”叠加发展的方式,以功成有我的担当紧前谋划、奋勇向前、稳步推进。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在于言,而在于行。每个人必须认清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在党的领导下,团结一心,以时不我待的主人翁精神、舍我其谁的英雄气魄和造福后代的历史责任,撸起袖子加油干,使全面小康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