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背景下新工科院校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的若干思考

2020-11-29 14:57薛林月
法制博览 2020年24期
关键词:通识工科人文

薛林月

石河子大学,新疆 石河子 832003

一、研究背景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提出,新工科建设要实现多学科多专业交叉融合,尤其强调要与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交织交融,这充表明,新工科院校的建设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既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就需要多环节、多过程的长期建设,而其中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就是该工程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之一。然而,由于受所处的新时代发展模式以及现行高等教育思维方式的限制,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始终是新工科院校中的薄弱环节之一。因此,要提升新工科院校中大学生人文素养,就必须探索出一种适合新工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而这种人才模式就是三全育人模式。这一模式的运用,不仅与新时代发展的具体要求以及新工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要求相适应,而且对全面提升新工科院校大学生人文素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三全育人模式内涵的科学界定以及价值表现

与传统的育人模式不同,三全育人模式是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既然是全新的育人模式,就有必要真正了解三全育人模式的相关理论。因此,为了更好地将三全育人模式运用于新工科院校大学生人文素养提升当中,本文特就三全育人模式的内涵以及价值表现进行阐述。

(一)三全育人模式内涵的科学界定

三全育人模式之所以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是因为这种教育模式打破了传统的片面的、局部的、僵化的教育模式,它以一种全新的姿态出现的。就覆盖面而言,三全育人模式是一种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它不仅对育人理念进行了新探索,也对育人原则(系统性、全面化),更对育人的全过程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从三全育人模式的外延来看,我们可以将三全育人模式的含义划分为广义说和狭义说两种。就广义而言,三全育人模式是全体成员、全部方面、全部过程的教育模式。该模式不仅要求教学管理人员具有一定的教育意识,更要求教学人员具有强烈的育人意识;不仅要求他们具有强烈的责任心,而且要求他们具有强烈的使命感;不仅要求他们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和发挥教学和教育的作用,还要求他们在体制下通过合作与协作,形成强有力的教育凝聚力,形成完整的育人体系。就狭义而言,三全育人模式是专门针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专业技能相结合的一种培养模式。这种模式无疑是道德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产物,也是教育模式随着新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实际需要而发展的必然产物。

(二)三全育人模式的价值表现

三全育人模式作为一种育人理念,其产生是建立在社会实际需要的基础上的,在社会实践的指导下诞生的相关理论。在教学实践当中,三全育人模式的提出既是积极响应新时代教育发展与改革迫切要求,也是新时代育人理论丰富创新的自身需要。从三全育人模式的内涵,我们不难得出:基于教育模式的多样化,三全育人模式继承和发扬了大部分教育模式,并在此基础上适当地加入了一些新元素,从而最终形成了一套既能弥补现行育人模式的不足,又能适应新时代教育发展的新型育人模式。具体社会实践当中,三全育人模式不断总结社会实践经验,按照教育工作的重点,将其渗透到新工科院校的教学活动中,基于一定的高度充分考虑新工科院校大学生人文素养提升中当代高职学生培养中需要解决的各种问题,通过边实践边调整的方法,逐步完善三全育人模式。如何促进社会发展以及实现民族复兴,这恰恰是教育需要回答的问题;社会进步则需要人才,而人才的培养则离不开教育;要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则离不开科学合理的育人模式。因此,在这种情形下,三全育人模式的提出无疑是顺应新时代教育发展实际需求,更是以科学合理的方式呈现在新工科院校大学生人文素养提升当中。

三、新工科院校在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中面临的现实困境

由于三全育人模式是全新的教育模式,是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因而该模式势必会全方面、全过程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生涯和未来职业发展,同时也为新工科院校探索合适的人才培养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为经济社会转型提供了大量的高素质复合技能型人才。然而,随着社会转型的加快,社会需求与新工科院校教育模式之间的矛盾依然存在,对新工科院校教育模式面临的现实困境的分析依然成为研究者们关注的焦点与难点。

(一)教学理念层面:注重科学文化素养的培养,忽视人文素养的提升

随着高等教育领域改革的不断深入,提升大学生(尤其是新工科院校大学生)人文素养已达成广泛共识。然而在现实当中,不同高校对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有着不同的认识。很长一段时期以来,工科院校对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存在着严重的误区,使人们往往把教育当作一种工具,对人文素养提升的认识过于简单。而这种带有“工具意识”的教育模式是导致新工科院校大学生人文素养较低甚至缺失的主要原因。其具体表现为:工科院校的教学仍然以专业技术为基础,重科学轻人文,根本没有意识到人文素养的提升对工科大学生教育的重要性,这容易给学生产生误导作用;学校未能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缺乏科学合理的人文素养提升制度,缺乏相应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降低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也丧失了人文素养提升的自主性。就学生而言,学生只能掌握专业基础知识,缺乏实际操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团队写作能力,这些无疑使得学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缺乏竞争优势。

(二)课程设置层面:通识教育课程覆盖面较窄,无法满足新型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新工科院校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离不开科学合理的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综观当前新工科院校通识教育课程的设置情况,尽管一些院校开设了一些与提升人文素养相关的课程(比如哲学、美学、历史学、音乐学等),但与国外相关高校所开设的通识课程相比较,其覆盖面较窄,因为国外相关高校所开设的同时教育课程几乎涉及了所有的学科领域,很好地将人文学科、社会科学以及自然科学三大知识门类有机地统一起来。而在国内,与综合性大学相比较,新工科院校由于学科门类以及师资队伍等方面的限制,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的覆盖面极为狭窄,根本无法满足新型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

(三)师资队伍层面:师资队伍综合素养较低,师资力量薄弱

尽管新工科院校教师知识丰富,但他们的综合素养还比较低,其具体表现为:缺乏教书育人的能力和人文素养提升的理念。长期以来,由于这些高校始终注重专业技能,忽视人文素质教育,因而人文素质教育教学环节存在问题。换句话说,专业的人文课程师资力量非常薄弱,教学能力也非常有限,使得人文素养提升的课程难以取得实效。此外,负责人文素养提升的教师学历层次较低,再加上这些学校又很少给他们进修的机会,这使得人文素养提升的教学未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四、三全育人理念在新工科院校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中的合理运用

(一)转变教育理念

新工科院校要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必须转变教育理念,把人文素养提升放在与技术专业教学同等的位置,协调专业课和选修课的安排。同时,要创造良好的人文氛围,把人文素养提升融入到学习和生活当中,从而引起师生对人文素养提升的重视。

(二)合理设置通识教育课程

新工科院校要想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其首要的是充分认识到提升人文素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新工科院校不仅要提高专业技能的课堂效率,而且要设置合理的通识教育课程。例如,这些院校完全可以开设一些课程(历史、书法、国学等)来提高学生的文化基础;此外,学校还可以开设一些有关人文学科的通识课程,以便学生进行自主选择。

(三)建立健全育人体系

各部门要在综合部门的统一协调下,努力研究建立一系列有关三全育人的制度与规范,并从教学、管理、服务等方面贯彻落实三全育人理念,建立一支高水平师资队伍以便更好地服务学生、培养学生、陪伴学生,从而真正提升任素素养。此外,要规范各环节育人的具体内容,形成操作程序和教育标准,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育人质量。

猜你喜欢
通识工科人文
简述大学通识课教学改革
人文绍兴
通识少年“种”石油
通识少年小课堂 血液之旅
通识少年·拿破仑
人文社科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
工科研究生教学模式的思考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