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综艺节目中人际互动对受众的影响
——以《向往的生活》为例

2020-11-29 02:03:33谢慧铃张钰培
科技传播 2020年16期
关键词:向往的生活人际综艺

谢慧铃,张钰培

关键字 慢综艺;人际传播;《向往的生活》

互联网数据信息中心一199IT《2018 年“椒绿(焦虑)”人群研究报告》[1]中发现中国大量焦虑的人群来自都市的白领,他们对于家庭关系、社会关系有着焦虑感,而他们选择缓解焦虑的方式更偏爱看综艺节目与海外剧,对观看国内综艺纾压的兴趣度为全体网民的6 倍,于是“慢电视”这种新的综艺节目形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2017 年慢综艺《向往的生活》节目首播当日就以1.71%的收视率和5%的收视份额列同时段全国第一,第一期平均收视率1.48%,芒果TV 播放量16.5 亿次,微博主题阅读量77.6 亿,讨论量达到661.5 万[2],基于社会趋势的需求“慢综艺”《向往的生活》取得巨大的成功。

1 慢综艺的发展历程

慢综艺最早的概念是来自2009 年北欧挪威“慢电视”——《卑尔根铁路:分分秒秒》[3]。该节目全程采用跟拍的形式来记录火车之旅,播放的画面就是火车在轨道上行驶,沿途的风景和车内旅客的状态。打破了传统电视节目的制作方式,无脚本、没有后期剪辑,只是将事物发展的全过程进行真实的记录。

受到挪威“慢电视”的启发,韩国综艺节目的制作也逐渐由过去的娱乐化走向生活化转变,力图还原明星嘉宾的真实形象,从快节奏逐渐向慢节奏过渡[4]。《爸爸,我们去哪儿》就摒弃了高强度的任务环节,转而利用温情、治愈等元素吸引受众。《三时三餐》《尹食堂》等节目才是慢综艺的正式发展与延伸,呈现出节奏缓慢、剧情松弛的生活流。韩国的慢综艺和挪威的慢电视相比,更符合我国观众的收看习惯,为我国的慢综艺发展提供模板。

2013 年我国也出现了“慢电视”的形式,24小时记录大熊猫日常生活的“Ipanda 熊猫频道”,以网络直播的形式受到了全球网友的关注,也是“慢电视”文化在中国的最初延伸[5]。通过不断的创新与研究,2017 年湖南卫视推出慢综艺《向往的生活》,一经开播就在社会上获得热烈的反响。《向往的生活》从受众的痛点出发,在满足了受众对于人际情感需求的同时,也传递了放慢脚步、回归田园的中心思想,一时间得到了受众的广泛关注和积极探讨。与此同时17 年下半年,近10 档慢综艺热播,慢综艺理念,节目的形式深入人心。

2 慢综艺的概念界定

程姗姗强调了慢综艺的“慢”基调,同时更是一种还原生活、摒弃激烈竞争的综艺[6]。尹鸿教授认为我国综艺未来的发展应该“慢”一些,在泛娱乐化的大前提下,应该去思考一些有价值的内容[7]。知名电视人夏青则指出将一群合适的明星放置到相对宽松的环境中呈现出相对真实、自然的生活状态,可以呈现出另一种综艺内涵,同时创造出新的节目制作理念[8]。有一部分学者将慢综艺进行分类:一类以《见字如面》《朗读者》等作为代表的文化类慢综艺,用朗诵的方式传递情感,唤醒观众对文学的渴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另一类是生活观察类慢综艺,以《向往的生活》《亲爱的客栈》为代表,将节目嘉宾放置在特定的日常生活场景中,真实的记录明星的生活,用人际互动的情感温暖治愈观众的心灵。

殷俊、刘瑶认为“慢综艺”不属于一个新的综艺节目的类型,更象是一种创作的模式[9]。刘榕认为慢综艺是一种新的制作理念,新的表达方式。更多的关注观众的内心感受,展开一系列具有思想引导性的情感类内容[10]。徐海冰认为慢综艺的叙事真实呈现嘉宾之间的互动,向观众传达一种新型的生活态度和人际关系[11]。李含章认为慢综艺是聚焦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互动,和观众产生情感的共鸣[12]。

通过以上的研究分析,慢综艺的特色更多的是体现“慢”字,不仅体现在节目的形式上,更多的是精神上的传递。本文将慢综艺界定为用纪实的拍摄手法,没有剧本设置、弱化规则,没有人物角色的框定,整体节目节奏缓慢,真实记录着嘉宾在日常生活的交流互动以及自然的生活状态。强调发掘生活本真、探索生活美好,并且以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沟通为主要方式,来实现缓解焦虑、呼吁大众拥抱美好生活的目的。

3 真正意义上的慢综艺《向往的生活》

2017 年,是我国慢综艺的崛起之年。既获得了我国受众群体的关注与青睐,也成绩斐然,同时更是国内第一档真正意义上的“慢综艺”[13]。除了《向往的生活》之外,也相继推出了收视率高的慢综艺《中餐厅》《亲爱的客栈》。其他卫视也纷纷推出慢综艺的节目如《漂亮的房子》《幸福的三重奏》等。

我国慢综艺的兴起不仅是受到国外电视模式的影响,其更重要的是我国的政策出台推动慢综艺节目的发展。王嘉提到慢综艺节目的出现,在此之前我国的电视节目过度娱乐化、商业化,引起国家的对电视行业的重视。并出台了一些政策规范和引导电视节目制作和播出标准和方向[14]。首先是限娱令的政策对黄金时段娱乐节目的播出数量进行了限制,其次政府也提出要电视媒介不仅要追求经济效应更要追求社会效益,发挥媒介的社会功能。

《向往的生活》凭借其舒缓的节奏以及朴实的情感抒发在当前快节奏的综艺环境中占据了一席之地。在人际关系日益冷漠的时代,营造亲密的人际关系更是节目的出发点。节目主要为三季,每季都在不同的地方进行拍摄。第一季“农夫篇”是在北京的郊区,由黄磊、何炅、刘宪华主持,于2017年1 月播出;第二季江南篇是在浙江桐庐,黄磊、何炅、刘宪华、彭昱畅主持,于2018 年4 月播出;第三季“湘西篇”黄磊、何炅、彭昱畅、张子枫主持,于2019 年4 月播出。《向往的生活》是属于季播节目,一季14 期,三季共48 期。每一期都有具体不同的主题,叙述不同的主题。《向往的生活》展现的是明星之间的真实的情感,更多的是聚焦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4 研究设计

经过文献查阅与梳理,我国目前对于“慢综艺”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节目形式、成功要素等方面,然而对于受众群体的影响相关研究较少,基于这个层面考量,笔者认为利用涵化理论来开展“慢综艺”对于受众群体的研究极具意义,继而可以从涵化的角度来分析“慢综艺”的人际传播效用。对于涵化理论的文献综述发现,受众涉入程度的社会认知、态度、行为三个层面效果。《向往的生活》对于人际关系的真实呈现,真实的互动会对受众有哪些影响?这是本篇论文研究的目的。

1)深度访谈:笔者首先针对观看期数、观看渠道、观看市场乃至观看感受等方面进行了深度访谈的问题设置,在最容易受到综艺影响的中青年群体中选择了5 名受访者进行深度访谈,被访对象为2 名男性,3 名女性,职业分别为为学生、策划、教师、工程师,平均年龄为24.6 岁,居住地分别位于北京、广州、浙江、武汉、厦门。

2)问卷调查:本次研究共发放650 份,通过在线进行发送,主要在《向往的生活》贴吧、抖音、豆瓣、官方微博、超话设置,笔者提前进入《向往的生活》的粉丝群以及通过微信等平台进行在线发放问卷,最终回收550 份,经过严格地筛选,去除不规范问答问卷和没看过《向往的生活》节目的人数等无效问卷得到有效问卷500 份。

解析:铝离子含有2个电子层,铝原子含有3个电子层,则微粒的半径大小为r(Al3+)<r(Al),故A项正确。由于铝的还原性小于镁,无法通过铝热反应提取镁,工业上通常采用电解熔融氯化镁的方法获得镁,故B项错误。在铝热反应中,化学能除了转化成光能,还转化为热能等能量,故C项错误。铝热反应中,被置换出的金属的还原性必须小于Al的,如铁的还原性小于铝的还原性,故D项错误。本题答案应为A。

5 研究发现与结论

5.1 导演制作保留真实人际互动情境

《向往的生活》看似是一档内容简单的节目,但是受众认为背后却离不开导演组的准备。首先导演组是在克服重重阻碍后完成的“蘑菇屋”,对于主持人的要求则是瓜果蔬菜需要自己去田地里采摘,自己搭建炉灶,就连生活用品也只能利用屋内原有的,真实地实现了“自给自足”。节目通过“蘑菇屋”主持人和嘉宾的互动,让嘉宾们回归生活本身,来讲述一些简单的朴实的道理,比如要珍惜一顿饭的价值,讲讲中国人的待客之道。

节目从清新的田园风光出发,用综艺的形式从另一个角度向大众展示了农村生活前所未有的魅力,无论是清新的节目风格、纯朴的自然环境、真实的劳动场景乃至纯粹无心机的人物关系都在无形中向受众传递着——以劳动来换取食物,按劳所得的朴实道理。也点明了这档综艺节目的主题:我们向往的生活不是不劳而获,而是要在劳动中陶冶情操,自力更生最重要。抛弃游戏,没有PK,仅仅只是一家人围坐一桌吃着家常菜,就像是荧幕前的大多数所向往的那样,因为生活本身就是最好的节目,它有意外,有惊喜,更有感动。

经过深度访谈可以得出的发现,《向往的生活》不仅在节目思想内涵戳中了受众心中最柔软的地方,同时在这种情感共鸣推动下,受众也能利用社交媒体例如豆瓣、微博、贴吧来发表自己关于这档综艺的相关观点,经过对这些观点的点赞评论与转发,形成了一个属于自己的情感交流闭环,进入到网络为其制造的“聊天室”内,当受众对于一件事开始投入自己的情感,这件事的传播力会随着情感针对性和明确性的增强而增强,传播范围也就越广,进而促进“现象级”的出现,这种真情实感的情感投入可以使大众在一定程度上获得情感宣泄的突破口。

5.2 主持人角色定位为真实人际关系主体

与寻常综艺节目不同的是,《向往的生活》是“以天为盖地为庐”的慢综艺新尝试,一改往日电视节目主持人和台下观众的近距离接触与影响,而是要将自己变为传播的主体,利用自身的认知、经验亦或是谈吐来实现节目本身想要传达的思想内涵与主题。

以《向往的生活》第三季为例,主持人阵容为黄磊、何炅、彭昱畅、张子枫,继承了前几期节目的温情基调,但是3 位主持人变为4 位,构成了典型的中国家庭“四口之家”的形态:“父亲”黄磊、“母亲”何炅、“哥哥”彭昱畅、妹妹“张子枫”,而前往“蘑菇屋”作为嘉宾参与节目的人物,总裁也好、旧友也好,都像是日常来到这个“四口之家”吃饭闲聊的客人,如何缓解见面初期的尴尬气氛,如何在保证节目播出效果的前提下尽可能实现节目生活化效果,又或者如何在生活化的展现中完成人际传播的功能,这对于节目主持人而言就显得尤为重要。

主持人的组成、风格定位也要在一定程度上还原我国大多数中国家庭的原貌,综观《向往的生活》,节目组也在不断进行着尝试与努力,从“农夫篇”的一屋两人到“江南篇”的三口之家进而发展到“湘西篇”的四口之家,家族成员在壮大,就连节目常驻嘉宾狗狗“小H”都有了家族的陪伴,作为一档将“待客之道”归为核心理念的综艺节目,节目根据主持人之间、主持人与嘉宾之间、嘉宾与嘉宾之间的情感交流和沟通,使节目充斥着一种人情味,也在不断强调着我国“礼仪之邦”的优良传统人情文化。

5.3 受众涉入的效果转向人际互动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向往的生活》的观看期数与遍数与涉入程度息息相关,期数、遍数越多,涉入程度也就越高。伴随着涉入程度的加深,则会在一定程度上对受众的收视行为产生影响,进而引发对社会、个人、集体认知、态度乃至行为的转变,涉入程度较轻的只会对认知造成一定的引导和指向;认知程度中等的则在认知及态度方面的影响有凸出表现;重度涉入的群体无论是在认知、态度还是行为上都有非常明显的改变。

受访受众表示“我非常羡慕他们的生活,让我发现生活很简单,朋友们坐在一起喝酒吃饭聊天干农活,其实现在想想觉得很奢侈。感觉只有原来上学的时候能跟朋友们天天在一起。”在问卷调查中显示,“受众观看《向往的生活》的幕后花絮和未播片段”的均值是最高的,这也说明在涉入程度方面,受众群体与会在一定程度上去主动关注该综艺的相关信息。

5.4 涉入程度影响受众实际人际交往行为

“慢综艺”主流下诞生的《向往的生活》使得受众群体的主观现实在涵化作用的影响下发生了相应的改变,综艺涵化受众的过程是通过“共鸣”来实现的,节目内涵与受众思想产生共鸣,由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得知,《向往的生活》之所以能够在综艺节目中一跃成为“慢综艺”现象级代表作有三个原因:即节目内容新奇、节目话题热、具有深刻思想内涵。《向往的生活》中最值得一提的即葡萄架下夜话的环节,不同于电视节目规定的尺度,而是通主持人和嘉宾的人生阅历和经验,潜移默化的传递给受众。

深度访谈受访者表示:觉得人与人之间的感情真的很珍贵,有时候觉得出门社交很麻烦,已经习惯用手机去和朋友聊天,有时候出去吃饭,也都是各自拿着手机。但是看完节目之后,认为像何炅和黄磊他们两个之间的20 年的友谊很可贵,觉得要珍惜和朋友们在一起的时光,只要有聚会我都会参加,一起约约吃饭,其实这样比宅在家玩手机更好。有时候会看《向往的生活》的微博,会有黄小厨的菜单,就会自己学着做饭吃。

在问卷调查分析中显示,“对美食烹饪感兴趣”“喜爱慢节奏的田园生活方式”“喜欢节目中友好、和谐和亲切的人际交往的呈现方式”等因素均值较高,也表明了当前慢综艺与受众群体已经达成了一定程度的共识,另外受众对于节目的观看实际上也是一种需求的引导行为,从节目中找到符合自我期望的部分,例如在问卷调查中,大多数受访群在“我逐渐放缓了真实生活中的节奏”“我增加和朋友、家人面对面交流和一起出去玩的频率”等问题的回答上做出了“非常符合”的选项,可见“慢综艺”的发展和演变正在逐渐改变着受众群体的行为,作为综艺节目,本身必然会传播一定的价值观或者思维方式,因此前期对于《向往的生活》的精准定位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满足大众需求的积极效果。

5.5 快消文化下慢综艺具有疗愈效果

问卷调查中的用户的年轻学生群体、中收入为主,观看管道多来自手机平板,而观看时长则集中在1~3 小时,可以看出当前受众群体追求网络娱乐的主要动机在于对于快乐的需求,同时也是一种陷入自我满足的重要表现,受众通过综艺节目获得娱乐的满足,进而达到转换心情的目的。快消文化频出,精英文化陨落,在这种趋势诱导下,受众开始只将目光投放在对于浅显的易吸收的信息上,借此来获取情感的愉悦和审美需求,逐渐抗拒并且放弃深度思考。

受访者多数表示观看《向往的生活》最大的感受是轻松、温馨,觉得很向往朋友之间的和谐关系、平静的生活,感觉看他们的相处的过程,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感觉很治愈。当工作压力比较大,当看到《向往的生活》这样悠闲的生活,感觉就是世外桃源一样缓解了现实的压力。

受众认知的独立性提升使其对于缓解生活压力和平衡焦虑心态的需求更加强烈,而针对这种受众需求的转换,迫使媒介必须在传播内容和传播方式上眼于综艺节目的人文价值,主持人对话的不再局限于摄像机,可以是另一个主持人、可以是嘉宾,更可以是荧幕前的一群人,综艺节目的张力决定了其风格多变的特征,而这种风格多变是需要和主持人相辅相成来实现的,《向往的生活》的爆发并不是偶然,既有受众对于田园生活的向往,也有主持人自带的艺术效果,人际传播的前提首先是“人际”,而后才是“传播”,也是大众传播背景下的人际传播新尝试。

猜你喜欢
向往的生活人际综艺
搞好人际『弱』关系
《爽食行天下》饕餮的“下饭”综艺
浅析真人秀节目《向往的生活》本土化回归
戏剧之家(2018年20期)2018-09-20 10:35:28
从《战国策》看人际传播中的说服艺术
新闻传播(2018年12期)2018-09-19 06:26:42
浅析“慢综艺”真人秀节目的成功之道
西部论丛(2018年8期)2018-09-03 08:41:50
《向往的生活》:观察类慢综艺的叙事模式和内涵解读
声屏世界(2017年10期)2017-12-12 08:56:50
符号聚合理论视野下《向往的生活》的价值取向构建研究
“高而不冷”的文化慢综艺
传媒评论(2017年3期)2017-06-13 09:18:10
从“使用与满足”理论看网络自制综艺的崛起
新闻传播(2016年1期)2016-07-12 09:24:44
孙红雷:我不是综艺咖,还是要好好演戏
金色年华(2016年9期)2016-02-28 01:4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