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美术教学对中华传统文化理解的培养

2020-11-28 07:45王相怡
基础教育参考 2020年11期
关键词:文化理解美术教学传统文化

王相怡

[摘   要]通过美术教学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学校美术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和发展方向。当前的初中美术教学存在对传统文化欠缺科学认知和创新传承、在教学内容和内涵方面挖掘不足、课型定位不准确等问题。为此,教师在美术教学中应充分解读教材、挖掘可用资源、夯实校本课程,不断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关键词]初中;美术教学;传统文化;文化理解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多种表现形式,美术是其中最早和最重要的载体之一。美术能够运用独有的形式语言形象地记录和再现人类思想和文化发生、发展的过程,对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有其独特的优势。“文化理解”是美术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强调在美术教学中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中的文化性,理解各国的文化与传统。在此,将探讨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切入点,在初中美术教学中培养传统文化理解的必要性、实施中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一、在初中美术教学中

培养传统文化理解的必要性

1.立足课程视角,传统文化是学校课程体系的有益补充

美术不仅是中华文化传承的载体,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蓝印花布、梳篦、年画、篆刻、剪纸、刺绣、扎染等传统艺术形式和工艺饱含着古人的聪明才智和精神追求,并汲取了不同时代的社会文化、劳动人民的精神气质及审美情趣。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开发传统美术课程,对帮助学生认识不同时期不同民族的美术形式语言和媒材,促进学校丰富课程资源、完善课程体系、形成办学特色具有重要作用[1]。

2.拓宽素养视角,传统文化是学生素养提升的有效途径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美术资源十分丰富。从风筝、青花瓷、皮影、泥塑等民间工艺中,不仅能了解古人精湛的制作技艺,还能领会其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以及坚韧不拔的民族性格;从中国建筑和雕塑中,不仅能体会和谐统一、气韵生动的设计理念,更能体悟人居相依、和谐共生的丰富内涵;从中国画、年画等作品中,不仅能感受不同时代的审美特征和文化魅力,还能领悟“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在美术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理解教育,除了能使学生认识和掌握与美术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外,更重要的是以美化人,发挥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引导学生发现传统文化中的精神内核和价值观,在培养学生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过程中,真正做到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传承。

3.回归文化视角,传统文化是民族文化自信的有力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多次引经据典,为教育者指明了方向。近年来,随着《国家宝藏》《如果国宝会说话》《上新了·故宫》等系列文化类综艺节目的播出,更多传统文化被大众所知晓,显示出中国传统文化的新生之势。怎样才能使这些节目所带来的趣味真正内化为民族精神,长存于国人心中呢[2]?首先,坚定文化自信离不开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与理解,而美育熏陶有利于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中华文化的独特意蕴,对建设文化强国、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具有重要作用。

二、初中美术教学在培养传统文化理解方面存在的问题

1.缺乏科学认知和创新传承

随着西方现代艺术传入中国,国人对中国传统美术的关注明显减弱,甚至很多人盲目追求西方美术逼真和醒目的效果,忽视了中国传统美术中形神兼备、气韵生动的意境。这也体现在学校美术教育中。究其原因,一是学生缺乏对传统文化的深度学习和科学理性的认识;二是教师对于传统文化内涵的讲授缺少创造性的转化,与学生的生活缺乏密切联系。

2.对教学内容和内涵挖掘不足

当前,初中美术教学较多注重表现技巧,较少关注人文内涵。这一方面与课时不足有关,过于紧密的课堂活动难以充分挖掘教材中作品的内涵,更难以延伸到其它传统文化的学习。另一方面则是教学理念有待更新,如有些教师对传统文化的丰富性和重要性认识不足,在讲授相关内容时更多地浮于表面或流于形式。

3.课型定位不准确

教师对相关美术史的讲解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中国传统美术的理解。但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对于这类课型的定位不准确。虽然“欣赏·评述”是目前教材中涉及传统美术较多的课型,但教师常常过多关注中国传统文化历史的讲授,将美术课上成了历史课、语文课,缺少从美术的视角引导学生探究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法,使课堂缺少了“美术味”,难以体现美术课的学科特征。

三、在初中美术教学中

培养中国传统文化理解的策略

1.充分解读教材,加深传统文化感受

以苏教版初中美术教材为例。如若按照教材顺序进行授课,学习内容的连续性不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也会很肤浅。如果教师能根据授课需要合理调整内容的顺序,使学生在系列化的学习中加深对传统文化的感受,就能更好地挖掘传统文化的精髓。为此,教师除了对自己任教的年级、年段教材进行解读外,还要对教材内容进行“纵向联系”和“横向探究”[3]。所谓“纵向联系”,指的是同一学科、相同教学内容在小学直至高中阶段的联系;“横向探究”则是指对同一学段、相同教学内容在不同学科间关联的探究。这也要求教师不但要有扎实的本专业、本学科的教学基本功,还要具备跨学科教研能力。以特定的传统文化主题为切入点,在凸顯美术学科视觉特征的同时,联合语文、历史等学科教研组,组织相关主题的课程研讨,打通学科和学段间的壁垒,积极探索一体化课程体系,使不同学科间的课程衔接有效,使不同学段间的授课过渡有序。这样才能真正将美术与文化融合,更好地发挥传统美术的育人功能。

2.挖掘可用资源,增强传统文化体验

教材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但并不是唯一的资源。我国传统文化中包含大量有价值、有生命力的内容。教师要学会开发这些独特的资源,以资源带动教育,以教育带“活”传统文化[4][5]。

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为了拓宽传统文化的教育途径,学校采购了一批与传统文化,尤其是与传统美术相关的图书,并制订了借阅制度,使学生在美术教室学习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内容时,就可以在身旁的书架上翻阅相关图书。这样的管理方式,使学生对传统美术学习的针对性更强。此外,学校还依托纪念常州解放70周年、非遗文化月和艺术节等主题活动,组织学生走进当地篦箕巷、艺博园、博物馆,探究非遗制作工艺;请来省工艺美术大师、非遗传承人为学生当场授课示范;聘请民俗专家定期为学生开课;依托临近市教科院的优势,邀请市美术教研员为学校的传统美术研究指明方向。这些活动和举措基于当地文化资源,整合校内资源和校外资源,增强了学生的体验和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开拓了眼界,了解了更多传统文化知识,提升了艺术素养。

另外,在“互联网+”教育背景下,线上课程资源越来越丰富。2020年初,面对新冠肺炎的“突袭”,为积极响应“停课不停学”的号召,VR/AR/MR等技术开始在数字化平台上发挥重要作用,加快了中国教育数字化的进程。许多博物馆利用三维全景技术开发了数字博物馆平台,这使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微信小程序在手机端就能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3.夯实校本课程,促进传统文化理解

作为国家课程的补充,校本课程的开发应讲求实效,突出特色。为了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学校围绕中国神话这一主题,研发了具有学科特色和实践价值,且推广性较强的“中国神话”校本课程。例如,以各大博物馆镇馆之宝为研究对象,在文物中发现神话,从造型、纹样、色彩等美术语言解读神话。这些文物承载着人类文明的轨迹,可以反映出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的文化。通过探究文物中的美术语言,能够解读一个民族对自然的崇拜,可以窥见一个时代对于未来的幻想。由主题课程带动学生自主探究,在绘画、手工、戏剧表演等活动体验中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在与历史、语文、信息技术等学科的课程整合中挖掘民族精神的丰富内涵,加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认同,进而唤醒他们创造性地传承并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意识。学生将所学与本地文化、校园文化相结合,制作了一批形式新颖、内涵丰富且便于携带的文创产品,创新了传统文化的传承方式。学校还创建了“逐客留白”微信公众号,制作了一批微课资源,学生们亲自编辑了部分课程内容,并将实践过程、心得感想及美术作品通过公众号进行了传播,扩大了传统美术课程的受众和传承面。学生在美术校本课程的学习中,增进了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提高了人文素养。

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美术课程,对培养学生文化理解素养具有积极作用。但传统文化与美术教育的融合并不能“毕其功于一役”,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探索、不断反思、不断进步。教育者需要抓住传统文化教育的关键,及时调整教育理念,调动各方教育资源,让学生在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下,既能发展美术创作与欣赏能力,又能形成良好的情感、端正的学习态度和正确的时代价值观。

参考文献

[1]何双梅,韩媛媛.中小学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路径与机制[J].教育探索,2019(6):42-44.

[2]劉斌,王涛耕.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需打组合拳[J].中国教育学刊,2019(11):104.

[3]段鹏.致力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学校美术教育[J].中国教师,2019(8):9-13.

[4]刘伟.从“文化理解”角度谈高校声乐教学[J].艺术教育,2019(5):46-47.

[5]林伟.贯穿文化主线 促进文化理解——以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为例[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8(11):72-74.

(责任编辑   郭向和)

猜你喜欢
文化理解美术教学传统文化
从“技术理性”到“文化理解”:当代音乐教学范式的转向
搞好幼儿美术教学,促进幼儿智力发展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幼儿美术教学回归生活探究
浅谈初中英语词汇教学
跨文化对话之条件与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之前路